查看原文
其他

荐书 | 批判传播学系列

六点图书 六点图书 2020-02-25



批判传播学系列丛书走政治经济分析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的道路,重新检讨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前提观念、范畴与知识谱系,反思这一理论在历史和当代语境下中国化的成就与问题,探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传播实践对这一理论的丰富、发展和挑战,分析当下的经济危机与全球媒体、信息与文化产业的状况和相关法规、政策,以及全球、区域与民族国家语境下的传播与社会变迁。本系列包括“批判传播学文论”、“批判传播学译丛”和“批判传播学实践”三个系列。“文论”以专著、讲义、论文集、工作坊报告等形式展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批判传播学研究的前沿;“译丛”译介国外批判传播研究经典文献和最新成果;“实践”侧重传播实践的译作和中国经验,包括有关中外传播实践和劳动过程的实证研究、卓有成就的中外传播实践者有关自己的传播劳动与传播对象的反思性与传记性著作,以及富有批判性的优秀新闻作品与案例研究。现已出版八种图书。


1传播新视野:危机与转机

赵月枝 吕新雨  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04页,2019年9月

2008年以来,全球资本主义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危机,这场危机不仅仅存在于经济领域,而是影响与蔓延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正是在这一危机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在世界范围内汇聚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的各种力量、视角和方法,在对当代社会的危机与问题作出恰当的回应的同时,为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传播理论的发展开拓新的道路。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收录国内外研究性论文20篇。上编展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最新传播理论和研究路径的发展,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分析消费资本主义文化和数字资本主义危机中的新运用、中西方不同马克思主义流派在新闻自由和文化领导权理论方面的比较、“自主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理论和实践前沿,以及批判视野下的中国传播研究新问题意识、风险传播和生态传播等内容。下编首先从批判传播的角度聚焦传播和学术的公共性问题,进而对中外传播中的不平等、不同社会主体的抗争性传播,以及阶级、性别和城乡分野等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拓展马克思主义批判传播研究的视域。最后,通过学者对参与式传播研究或行动传播研究的经验总结和方法论反思,我们突出和强化了批判研究的实践指向和学者的能动性。


2

点击封面了解更多

学术、传媒与公共性(第二版)

吕新雨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44页,2018年10月

《学术、传媒与公共性》是吕新雨教授十数年新闻传播研究历程中的重要论文汇编,各篇文章就学术和传媒的公共性问题层层推进,从社会科学基本方法论到学术伦理的梳理,从新闻事件到具体的纪录片文本分析,全书不但彰显了作者颇具理论魅力的学术造诣,也体现了作者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担当。各篇章既交相辉映,也自成体系。


3
错位:后冷战时代的中国叙述与视觉政治

吕新雨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16页,2018年8月

本书主要辑录了作者的三篇长文,分上、中、下三部分,围绕艺术、政治和视觉三个主题,探讨后冷战时代的中国认同问题。


上篇以“'美术'作为中国的世界史”为主题,回顾了作为“救亡”与“保守”双重奏的苏州30年代文献展,同时聚焦1937年世界博览会与中国“民族主义”的关系,详细描述了“中国”在世界博览会与美术馆中的“世界史”过程,并重新阐述了“赛会”与“美术”兴起之间的互动。


中篇主要通过《“台独”的历史根源:从“白团”到“台湾帮”——作为中国叙述的“台湾问题”》一文,对两岸关系问题的理解进行了厘清和推进。作者认为,今日台湾的政治图景固化在了“台独”或“独台”的困境或危机中,只有打破蓝绿共享的冷战意识形态,重建反帝之民主革命的台湾红色血脉,才有可能重建作为中国叙述的“台湾问题”。


下篇则借助《新中国少数民族影像书写:历史与政治——兼对“重写中国电影史”的回应》一文,探讨了“新中国少数民族影像:历史与政治”这一主题。作者从中国的语境出发,对西方文化多元主义认同理论进行必要的回应,通过对少数民族影像概念建构的批评性回顾,指出从“华语语系”到“华语电影”等海外中国电影研究范式所存在的问题:遮蔽和否定了新中国基于民族平等的政治理念而进行的丰富与复杂的影像实践。


4
点击封面了解更多
胁迫之术:心理战与美国传播研究的兴起(1945-1960)

克里斯托弗·辛普森  著

王维佳  刘扬  李杰琼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66页,2017年3月

本书基于公开文献与美国解密档案,从知识考古的角度,梳理了1945年至1960年间美国大众传播学在“冷战”背景下兴起的过程。


“二战”后,为了满足冷战的需要,美国政府部门、军方、情报机构和重要的基金会组织通过各种渠道推动传播学者们从事说服技巧、民意测量、刑讯审问、政治与军事动员、意识形态宣传等课题的研究。这些以宣传和胁迫为目的的研究项目不但在传播学“奠基人”的选拔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帮助确立了学科的核心问题与主导范式。


5
点击封面了解更多
马克思归来(上下卷)

[瑞典] 福克斯  [加] 莫斯可  主编

传播驿站工作坊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60页,2016年6月
此书为一本马克思主义传播政治经济学论文集,由美国新闻学界知名学者福克斯和莫斯可主编,包括十几篇国际知名学者的研究论文,这些论文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新阐释当代新闻报道、重大事件以及社会热点,深刻反思了媒体及大众传媒的各方面问题,对我们这个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6
点击封面了解更多
信息资本主义时代的批判宣言:赫伯特·席勒思想评传

[美]迈克斯韦尔  著

张志华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86页,2015年10月

赫伯特•席勒是传播政治经济学北美先驱,以其思想的开创性、深刻程度与影响力而独树一帜。从20世纪60年代起,席勒就打破了美国传播学界对美国帝国主义和美国“冷战”时期信息政策的沉默,挑战了私营企业对作为公共产品的信息供给的商业化图谋,揭示了有助形成市场导向的信息经济的美国政府政策,并揭下了信息时代曼妙幻境的神秘面纱。席勒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深刻洞见,成了全球各地抵抗美利坚帝国和跨国媒体企业权力的重要思想资源。


在其成果丰硕的学术生涯中,席勒持续对两个主要趋势敲响警钟:在国内,私营企业对美国公共空间与公共机构的接管;在国外,美国企业对当地文化生活的支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迈克斯韦尔教授的《信息资本主义时代的批判宣言:赫伯特•席勒思想评传》将席勒的重要文献与其生平相结合,细致梳理了席勒思想发展的脉络,呈现了席勒的学术研究与社会历史的有机联系,并阐明了在当下的世界体系中席勒的思想何以依旧发出铿锵回响。


本书可作为新闻媒体从业者、新闻传播学人和学生以及关注社会思潮的读者的必读书目。


7
别对我撒谎:23篇震撼世界的调查性新闻报道

[澳]约翰•皮尔格  选编

牟磊  许庆豫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00页,2015年1月

在过去几十年中,“新闻调查”(Investigative Journalism)逐渐被用于专指那些敢于揭露不公、恶行,特别是揭露滥用权力的报道。如今新闻界正遭受前所未有的非议,赞美这些新闻调查中的上乘佳作和这一技艺的最出色实践者,此其时也。


这本选集选入的报道有文章、有电视节目底稿、也有书本的节选,每篇都深入到官方沉默伪装的背后,揭示出令人不安的重大真相。约翰•皮尔格(John Pilger)选编这个选集,也是在向他最钦佩的人们致以职业的敬意。在这些人中,有著名的丑闻记者:报道美来村大屠杀的西摩•赫什(Seymour Hersh)和揭露洛克比空难掩盖丑闻的保罗•富特(Paul Foot);也有勇敢的目击证人:原子弹爆炸后第一个进入广岛的西方记者威尔弗莱德•伯切特(Wilfred Burchett)和1990年代定居加沙地带进行报道的以色列记者阿米拉•哈斯(Amira Hass);他们中还有特立独行的侠客:德国化身卧底记者京特•瓦尔拉夫(Gunter Wallraff)和撰写《美国式死亡》的杰西卡•米特福德(Jessica Mitford)。


本书涵盖了过去50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丑闻和抗争,从玛莎•盖尔霍恩(Martha Gellhorn)笔下1945年被解放的纳粹达豪(Dachau)集中营,到2003年美军入侵伊拉克后的血腥杀戮。期间这本书还见证了越南、柬埔寨、东帝汶和巴勒斯坦等地人民所遭受的不公不义。


8

传媒公共性与市场

冯建三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44页,2015年1月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形态,其公共性与市场性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引起广泛争议,作为大众传媒形态,它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教育功能,而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又兼具逐利的本质。


本书分为两部分,上篇为通论,主要讨论传媒的公共性与市场的复杂关系。下篇为个案,作者借鉴了大量西方传播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欧美、韩国等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传媒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深度解剖,这部分对中国传媒界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本书文献丰富、观点独到、视野开阔,作者冯建三教授为未来中国公共媒体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往期推送精选


点击标题即可回顾往期文章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六点图书—


六点,在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中是省略号,她象征着无限和绝对; 

六点,时间上平分钟表盘,不偏不倚,蕴含“时中”之意; 

六点,军事术语中即原点,思想的战场风雨变幻,我自岿然不动。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方微店购买上述图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