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周壹读 | 书卷多情似故人



读者朋友们,晚上好。《每周壹读》又与大家见面啦!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段经历,唤起心灵的共振。今天,我们与大家分享的是——《书卷多情似故人》。

                                          
谢枚琼
 
“书卷多情似故人”。似乎早在启蒙习字后,阅读的习惯就一直伴随着我。谈起阅读,最让我感慨的,莫过于阅读对于我的感知力潜移默化的影响。


刚开始,我书读得不多,主要是难得找到可读之书,村子里家有藏书的真是凤毛麟角,那段借书的经历在早两年被我形诸文字,一家刊物的编辑看了认为真实得像是虚构的,我听了不知如何回答,好在《青年文学》二话不说就刊载了,也算是对我一段书事的记载。那时候,我判定一本书的好坏,有自己一个不曾示人的标准:一本书如果到了吸引我不忍释卷的地步,我就认定它肯定是好书。譬如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水浒全传》之类文白相杂的书,尽管有不少生僻字,得靠连蒙带猜才能完成阅读,但却沉浸其间忘乎所以,甚至半夜还偷偷起床,点上煤油灯读。俟后,随着自己走出了小山村,接触到的书籍自然多了起来,而阅读的习惯并没有改变,包括在阅读的兴趣上。

春归月亮湾 纪申浦 摄


一本书何以吸引眼球呢,以我的阅读体验,当书写到了让人感觉到真实可信的地步,那一行行文字,像牵住读者的衣袖,必定将你一步步引入到一个身临其境的阅读境界,进而使自己与书中一众角色成为浑然一体,快乐着他们的快乐,痛苦着他们的痛苦。这样的读本显然是能够走进读者心里的,充满了生活气息,仿佛我遥远记忆中的场景:父老乡亲们围着一座火塘,一个个随意散漫的话题被柴火照亮,而幼小的我则捧着一本书,偎在火堆旁静静地读。那时候,大人们都戏谑我是“小书虫”。是以,我把自己的阅读定义为弥漫着烟火气的阅读。


这种烟火气的读书体味,也让我捉起笔来,情不自禁地用文字去构筑内心的另一个世界。那仿如又一个烟火气味飘荡的村庄。在我的笔下,鲜有宏大表达的主旨视界,没有刻意构思的形式表现,亦无虚头巴脑的离奇想象,我只管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揉入那些充满神秘力量的汉字里,不敢期望打动别人的心怀,却肯定会击中自己心里最为柔软的地方。对于感知力,我懵懂得讲不出所以然来,但正是从日积月累的阅读里,我不知不觉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那就是能够不断从阅读里汲取营养,学会观察,懂得思考,书里书外的两重世界,字里字外的两重人生,构成了多么美妙、和谐而又缤纷的人世间。顾城有句诗写道:“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我的体验则是,在默默不语的凝视里,有无声的交流,有各种打动人情怀的细节,让人目不暇接。内心的欢喜,世间的美好,就在眼底一一呈现、绽放。


夏木垂荫(国画)秦玲 作


阅读让我的感触敏锐,视觉神经所及之处,总在撩拨着我蛰伏的思绪。我的不少文章可说是得益于一次次闲适的散步之中。一个炎热的黄昏,我从街头路过,看到马路上一辆载着一对农民工夫妻的摩托车上,捆扎着一捆长短不一的木棍废材,夫妻俩匆匆忙忙地往家赶,那一种相濡以沫的烟火气息不由得感染了我,我回家后伏案写出了一篇千字文《柴米夫妻》,没承想区区一篇小文,却引起读者诸多共鸣。我知道,这不是我写得如何文采斐然,而是农民工真实的生存状态,或者他们那种纯朴的爱情,唤醒了人们日渐麻木的记忆罢了。这样的写作体验在我而言,似乎已是习以为常的事了。


很显然,阅读架设了一座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桥梁,从现实的此岸出发,穿越弥漫烟火气的旅程,终将抵达心灵的彼岸。



主播:司壹闻

监制:孙毓泽

  策划:司壹闻 高锦怡

音频制作:高锦怡

制图: 高锦怡



来源:中国税务报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湘潭市税务局干部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高锦怡 (010)61930136


每周壹读 |  从一颗沙粒看见世界



每周壹读| 贾平凹《丑石》




你的“分享、点赞、在看”我都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