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汪雪倩 2018-05-28


第1969期文化产业评论


近日,中国电影资料馆联手北影节官方举办“艺术电影推广论坛 ”。淘票票宣布将投入3亿扶持20部高品质艺术电影,而猫眼、华夏等五家电影公司则联合推出了“ART文艺片计划”。互联网巨头的加入势必会让艺术电影进一步焕发生机。但不得不提及的是,艺术电影面临的窘境实则是大众与精英的社会博弈,而艺术电影自身也要将艺术性与商业性进行完美融合。事实是,纵然有外力加持,只有艺术电影形成自身的造血内容,其发展才能顺畅而持久。


 

作者|汪雪倩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

编辑|范鑫

 

近日,中国电影资料馆联手北影节官方举办“艺术电影推广论坛 ”。淘票票在论坛上宣布加入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将投入3亿扶持20部高品质艺术电影。同天,猫眼、华夏等五家电影公司联合推出了“ART文艺片计划”。

 


中小成本文艺片一直叫好不叫座,互联网巨头纷纷加入,通过互联网宣发和产业链拓展及线上线下联动,未来艺术电影票房与口碑倒挂的现象将能够改善?国产艺术电影如何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平衡中获得艺术商业双赢?

 

影院与互联网巨头联手,艺术电影有救了?

 

近年来,艺术电影的动静一直不小。

 

2016年10月15日,由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合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上海暖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万达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百老汇电影中心、北京微影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就共同发起了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

 

2016年11月8日,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公布了100家艺术影厅布局和八大展映主题,覆盖全国31个省市9家放映渠道公司。

 

2018年4月16日,淘票票总裁李捷在北京国际电影节“艺术电影推广论坛”表示,淘票票正式加入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成为合作单位之一。

 

2018年4月17日,由华夏、安乐、万诱引力、完美威秀、猫眼等五家电影公司联手推出A.R.T文艺片计划,未来3-5年内,各方将联合投入1亿流动资金,制作10-15部文艺片。

 

可以说,此次互联网巨头的加入为艺术电影放映打通了影院外的播放渠道,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庞大,为艺术电影的推广大大降低了传播难度。

 

在艺术电影市场遇冷的尴尬境遇下,的确,用互联网思维、商业营销方式推广艺术电影,是艺术电影拓宽受众、融入商业市场的重要之举。面对刻板印象和悲惨现状的双重夹击,不管是放映厅,还是互联网,将热腾腾的艺术电影送到观众眼前,势必会影响部分观影人群,改变他们的固有印象,继而从中积淀出部分的固定粉丝,为艺术电影的发展做出贡献。

 

艺术电影的社会危机与商业突围

 

艺术电影的商业危机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从受到热捧到跌下神坛,与商业的脱节和背后精英与大众引发的社会社会危机使其逐渐处于曲高和寡、资金困难的尴尬境地。

 

  • 大众与精英的博弈

 

不得不说,艺术电影一直面临着传播和盈利的窘境。观众不爱看,院线也不爱播。此前由冯小刚指导的大热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虽然获得了国际多项大奖,但万达院线仍然不看好,只给出10.9%的排片率。而电影的最终票房也仅为4.83亿,没有达到5亿保底票房,面临赔付风险。

 


如今的电影市场,票房轻易就能打破记录,没有过亿都不好意思和别人说拍过院线电影。然而,艺术电影的市场却分外狭小,第四代导演吴天明遗作《百鸟朝凤》自2016年五月六日上映以来以豆瓣评分8.4分每日获1%排片率,63岁出品人方励下跪磕头苦求朋友圈推荐,最终票房仅为8690万元;王小帅导演作品《闯入者》在电影上映首日排片仅1.51%,王小帅发公开信请求观众“挺我”,最终影片票房仅975万元。这样的数字,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名导演,名演员,国际认可,却赢不走观众和院线的心。艺术电影因过度重视影片内涵而屡屡受挫。

 

院线公司认为艺术电影“叫好不叫座”,主流媒体和普通大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话语默契,即艺术电影是不受欢迎的小众电影。而观众之间也流传着“看艺术电影是装格调的无聊之举”的言论。从更深层次来看,这实则是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软性对抗。

 


这两种文化之间正在努力划清界限,而两者之间也在拉开这一鸿沟,形成巨大的两极分化。相比于此前的针锋相对,大众文化对待精英文化开始表现出视而不见的态度。不争吵,不抗议,但艺术电影,却被蒙上了灰尘。

 

  • 艺术性与商业性的良性融合

 

《中国电影的突围之路—兼谈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特点》一文中曾指出,“尽管你是阳春白雪,但曲高和寡,让片商的钱打水漂肯定没人愿意。电影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只需个人努力就能完成,它是一项集体项目,既需要资金的鼎立,更依赖广大观众的支持”。因此,部分艺术电影的发展需要有机地结合商业元素。

 

事实是,国内外不乏成功的艺术电影案例,他们都很好的做到了艺术性与商业性的融合。如近日大火的美国艺术电影《三块广告牌》,直击社会底层小人物,不仅拿下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两项殊荣,电影也获得了世界观众的好评,北美票房获单影院票房年度第三,国内票房突破六千万。

 


而中国电影如《芳华》,斩获第12届亚洲电影奖最佳电影奖,可以说获得了艺术性上的高度认可。同时影片票房突破十四亿,获得了广大观众的热烈好评。电影以1970至198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军队文工团青春少年们的梦想和热血。故事中满满的时代风让观众自然地感受到共鸣,产生浓浓怀旧情怀。

 


归根结底,艺术性和商业性是电影所具有的普遍特性,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不是对立的两面,也不是你有我无的绝对单一化,只是这两种特性在一部电影中所占成分的多寡不同罢了。真正优秀的影片是兼具艺术性与商业性、雅俗共赏的佳作。而这,也正是艺术电影未来转型发展的核心问题。

 

想要走的远,自身造血功能是关键

 

虽然此次互联网巨头的加入为艺术电影的进一步崛起注入了力量,但自身水平不过硬,观众仍然不会自发地进行观看或社会传播。

 

据调查显示,目前85后观影人群占比最高,18-25岁年龄段观影人数占比处于第二位,绝大部分观影人群集中在城市,而中国观众的观影人群平均年龄不满22周岁。观影人群平均年龄的不断下降自然会影响大众审美偏好的整体转移和对电影理解力的下降。

 


再优秀的电影真正意义上也是需要给广大观众而不仅仅是几位评委放映的。因此,观影人群的低龄化势必使艺术电影在素材选择上、内容阐释上要尽量避免上世纪老套的环境定位,从当今生活出发进行创作。

 

中国艺术电影要想获得高票房和大众关注,首先要在观念上出现根本改观,脱离“非主流”和“边缘化”的切入点,要相信通俗大众化的电影题材也可以产生充满艺术美的效果,重点在于如何讲故事而不是故意讲远离世俗的故事。而在讲述技巧上,更要拒绝主题先行与符号化叙事,镜头语言摆脱单一沉重的长镜头,让影片节奏与观众的观影习惯相契合。在中心内容上更要好理解、易理解,能让观众产生感兴和共鸣,只有贴近观众,进行本土化的人文关怀才是国产艺术电影的真正出路。

 


艺术电影倘若自身不做出适应时代的调整以抓住广大低年龄层消费主体,新老导演仍然固步自封高居象牙塔,则极有可能延续艺术电影被商业电影挤压、最终禁锢在艺术展映厅且上座率低,互联网点击率低的悲惨情况。

 

一条产业线的成长固然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影院的配合,但万万不可因为有了“保护伞”而更加忽视电影产业发展整体趋势而“为所欲为”,艺术电影,需要形成自身的产业体系和造血功能。

 

毕竟,扩大传播量,不是根治问题的有效方法。

 

结语


互联网的巨头的加入足以让我们看到国家扶持艺术电影的决心和诚意,也看到了电影人、电影公司的担当与责任。但扩大传播量并不能真正解决艺术电影市场狭小的窘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不过度彰显作者的自我风格,艺术电影才能在逐渐转好的背景下获得质的飞跃。



推荐阅读(点击图片)




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分享平台

见识•态度•深度

交流/报道/约稿/咨询/合作

加微信号:7759813  

邮箱:whcypl@126.com

中国文化产业政策合集笔记本

了解更多

北京大学陈少峰教授IP笔记本

了解更多

实习•兼职•投稿,请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