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4期文化产业评论
继民谣、嘻哈之后,又一个亚文化明星似乎正在爆发,街舞的商业化未来似乎就在眼前。对于地下多年的街舞明星们来说,他们也终于和街舞一起被命运选中,被推至流量的风口,互联网造星就是一段舞的事情。这不只是街舞的胜利,其实还是一场亚文化的胜利。亚文化商业爆款制造一旦开始就无法停下,当国内综艺进入分众时代,圈层才是关键,极致才能产生爆款,垂直类综艺未来或许大有可为。可谁能保证,街舞不会遭遇嘻哈式的断崖?对于这些心怀梦想的舞者来说,这或许是一场和命运至关重要的battle。
从本质上说,以街舞为代表的亚文化必须将梦想接入现实,抓住热门综艺带来的“社交流量”红利,用资本夯实生态,创造IP和明星,才能实现对流量的持续收割,避免断崖式下跌与昙花一现的命运。这意味着拥抱主流,拥抱商业化,让亚文化涌入商业的洪流,拥抱自己的黄金时代,也拥抱安全的生存方式。而它的最终目标,是摘掉小众标签,成为大众爆款,它别无选择。
作者 | 肥罗君(资深鉴片人、综艺观察者)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编辑 | 蝈蝈
街舞似乎正在迎来好时代,就像《中国有嘻哈》刚结束的那个夜晚一样。那时候嘻哈圈最有名的段子是:从此民谣的姑娘们就要跟着嘻哈走了,而现在看来,姑娘们是不是该跟着舞者边走边跳?
《这!就是街舞》总决赛
或许不止是姑娘们,还有大妈。5月8日的北京世贸天阶,50位广场舞大妈展开了广场舞与街舞的“世纪对决”。与她们对阵的,正是《这!就是街舞》的人气选手淡淡。淡淡说:“街舞也是要在街头寻找灵感的,总有一天街舞也会回归广场,没有束缚、没有限制,只要音乐不断,随时都能跳舞。”
广场舞 VS 街舞
街舞与广场舞的融合,是优酷推广街舞的重要一步。在《这!就是街舞》总冠军诞生后,优酷将五月定义为“全民皆舞月”,《这!就是街舞》的人气选手并没有在赛后停下来,他们走进了学校、街道去跳舞。
这被业界视作优酷对嘻哈退潮的反思,《中国有嘻哈》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几位人气选手的商业化形势曾一片大好,live演出更是一票难求。但在负面新闻和政策收紧之下,成熟运营机制的缺乏和受众基础不足的弱点很快暴露出来,嘻哈热潮热潮来的快去得也快。
当浪潮褪去,沙滩上似乎并没有留下什么。“Diss”的流行语随着嘻哈火了一年,现在已经有些out了。
当2018年成为“街舞元年”,现在的人们流行说“battle”。
伴随着《这!就是街舞》和《热血街舞团》两档街舞综艺的争霸,街舞这一原本小众的圈子文化一跃成为了大众话题和流量担当。截至《这!就是街舞》收官当天24点,豆瓣评分已经上涨到8.0,全部11期节目在优酷单平台的播放总量达到12.4亿左右。
微博搜索指数显示,从三月至今,“街舞”一词的热度已由原先的几万上升至最高时的330万,攀升了近百倍。参加两个街舞节目的明星舞者价码已经涨了500%,街舞培训咨询量也在急速增长。
继民谣、嘻哈之后,又一个亚文化明星似乎正在爆发,街舞的商业化未来似乎就在眼前。
对于地下多年的街舞明星们来说,他们也终于和街舞一起被命运选中,被推至流量的风口,互联网造星就是一段舞的事情,石头哥跳完《失恋阵线联盟》就红了,一切都猝不及防。
可谁能保证,街舞不会遭遇嘻哈式的断崖式下跌?对于这些心怀梦想的舞者来说,这或许是一场和命运至关重要的battle。
亚文化的商业化之痒:先是一夜崛起,然后呢?
《这!就是街舞》收官之夜,当韩宇成为第一季冠军,他的队长易烊千玺对着镜头说了一句话:“我觉得《这!就是街舞》的冠军是韩宇,但是最后的赢家、受益最多的,其实还是街舞本身。”
易烊千玺总决赛点睛之语
易烊千玺的确说出了这款街舞综艺的点睛之语,但他其实说漏了一个赢家——这其实还是一场亚文化的胜利。
对于中国的泛娱乐产业来说,亚文化通常指西方文化产物传播到我国后进行本土化发展的内容,在国外它们或许早就走上主流舞台,但在中国它们往往要通过一系列演出、一串金曲被大众渐渐认知和接受,而现在它找到了新的爆红方式——热门综艺。
如果将过去那些曾经一夜爆红的亚文化经典用易烊千玺这句话重构一下,似乎可以复制出这样的对白:
“我觉得这轮摇滚潮流的赢家是崔健、黑豹乐队,但要说最后的赢家、受益最多的,其实还是摇滚本身。”
或者是,“我觉得这轮校园民谣的赢家是高晓松、老狼、朴树,但要说最后的赢家、受益最多的,其实还是民谣本身。”
每个时代的亚文化领军人物,实际上都与同时代杰出的同行完成了一场battle,它只是不在明面上而已。然后他们在各种偶然或者必然的因素下胜出,接受一个时代的喝彩,也标志着这种亚文化风生水起。
魔岩三杰
但接下来呢?在经历和舆论的多年斗争后,中国的摇滚乐手们一度终于摆脱物质和舆论压力走上台面,魔岩三杰登陆红磡成为那场盛世的商业化顶峰。如果中国摇滚具有更扎实的底气和商业运营能力,这本是一个具有无限潜力的商业范本,可一切也都在巅峰处嘎然而止。随后,是渐渐重新潜入地下的音乐节和现场演出。
民谣的盛世则来去如风,白衣飘飘的时代过去以后,下一次民谣再起,靠的是综艺。
从时间轴上看,民谣是最先通过综艺在全国火起来的亚文化类型,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一档标志性的亚文化综艺没火,那么亚文化的商业发展也会受到影响,电音这些年在地下很火爆,然而一款王力宏领衔的电音综艺《盖世英雄》失败后,电音又退回到了现场演出和音乐节层面,就像许多不温不火的亚文化类型一样。
相比之下,民谣几乎是站在综艺的肩膀上加速了商业化进程。2013年,左立参加《快乐男生》翻唱红了宋冬野的《董小姐》,2015年,张磊参加《中国好声音》时翻唱火了马頔的《南山南》,2017年的《歌手》中,赵雷唱了自己的原创歌曲《成都》。每首翻唱歌曲都能提升一阵民谣的整体热度,但现场演出和音乐节依然是民谣消化热度的主要途径,直到嘻哈的出现。
赵雷上《歌手》演唱《成都》
在《中国有嘻哈》出现之前,嘻哈市场就已经隐隐有了崛起的态势,正是因为爱奇艺捕捉到了这种隐藏在音乐节与现场演出里的热度,才最终创造了这么一款综艺。在《中国有嘻哈》之后,随着一批热门选手的崛起,商演和音乐节开始场场爆满,嘻哈选手开始出现在卫视春晚和阿里双十一这些重大活动现场,时尚品的代言开始落到这些幸运儿头上。
但嘻哈的商业盛世刚刚开始,就遭到自己给自己的重重一击。个别选手在场外的“演出”带来了一场对行业的摧毁式打击,曾经冒头的商业化苗头全部被打散。
然而,亚文化商业爆款制造一旦开始就无法停下,当国内综艺进入分众时代,圈层才是关键,极致才能产生爆款,垂直类综艺是未来,于是下一个亚文化新贵在爆款综艺的催生下呼之欲出了——街舞!
街舞元年的焦虑:谁还记得嘻哈元年的那些梦想?
流量时代亚文化最大的困境是:流量来得快,去得更快。
《中国有嘻哈》结束不到一个月,“嘻哈”的微博搜索指数就从节目最热时的超500万降至10万左右,现在“街舞”之所以还保持着高热搜的原因是,还有一款《热血街舞团》仍在播出中。
要避免嘻哈式断崖,关键还需弄清嘻哈发生断崖的原因是什么:到底是当年摇滚、民谣商业化后继乏力的老问题,还是嘻哈自己创造的新问题?
事实就是:老问题和新问题都存在。
明面上的是新问题:个别选手缺乏底线的行为、部分说唱作品涉及毒品、色情的消息将整个圈子顶上风口浪尖,自己把自己diss死了。这个问题似乎还好解决。
水面之下的其实还是老问题:就像当年的摇滚、民谣一样,和主流娱乐工业、商业体系间的不兼容,受众基础的不稳定,这些都令急于上岸的rapper和他们背后的推手们陷入了进退失据的境地。最终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当整个行业失去了热门综艺、选手制造出的热闹,热度就锐减了,许多商业化的梦想就成为了空谈。流量时代最现实的问题永远是:有流量一切都好谈,没有流量,谈什么谈?
现在,轮到街舞上场了。
与嘻哈或之前任何的亚文化类型不同,街舞的商业化未来,首先要建立在一个基础上:厂牌。街舞厂牌是整个产业的支点,但厂牌的未来任重道远。
15年前的2003年,一档由CCTV5推动并连续举办了三届的电视街舞大赛,一度网罗了大量跳舞的年轻人,街舞、嘻哈和潮流文化,第一次通过官方强势平台登陆内地。日后成为中国街舞圈支柱的“舞团/舞社/studio”,即厂牌,也从那几届比赛后开始孵化。
直到今天,那批出身于1980年代早期、崛起于15年前的街舞元老,依然是中国街舞圈的核心人物。
由于他们的舞团年复一年地联结和培养,中国出现了大量的街舞爱好者,街舞一直拥有着比rapper更广泛的受众基础与良好的传承——嘻哈像个江湖,而街舞呼唤团魂。
真正让厂牌概念进入观众视野的,是《热血街舞团》,因为这款综艺更偏重于团体,而《这!就是街舞》更偏重于个人,但实际上,两款热门综艺都是从目前国内知名的街舞厂牌里捞人,几乎所有一线厂牌都迎来了两拨编导的挑选。《这!就是街舞》从将近1000人中挑出了400多组舞者,最终选出100人。那些顶级的舞者一分为二,韩宇、杨文昊、石头哥这波去了《这!就是街舞》,肖杰这波去了《热血街舞团》。
而出现在观众视野中的,只是北京、成都、广州等地的27家街舞厂牌。
对于舞邦、SDT这些头部厂牌来说,商业化从来不是个问题。比如SDT可以同时切入节目制作、艺人经纪等等。他们的SDT女团已经在《创造101》中打出一片天下,高颖浠、吴芊盈都晋级A班;舞邦则计划搭建舞者、厂牌、培训等为一体的平台。
SDT女团
据保守估计,全国有不下一万家厂牌,当街舞综艺爆发,在27家厂牌的带动下,能否形成万马奔腾之势,而不是让资源只集中在一线厂牌,这显然是街舞商业化能不能落到实地的关键。
以被街舞综艺带热的培训为例,从2008年-2018年,我国舞蹈培训市场规模从20.8亿元上升到194.3亿元。根据相关数据机构及舞蹈家协会街舞联盟提供的各项数据来看,目前街舞相关产业的年产值在500亿元以上,全国目前有超过5000家街舞培训工作室和30万街舞从业者,每年累计街舞培训人次达500万以上。而且街舞综艺火起来以后,明星舞者叫价已经涨了五倍。
尽管看上去形势一片大好,但明星舞者数量是有限的,头部资源高度集中,剩下的大多数舞者和厂牌怎么办?这才是真问题。
至少到目前为止,多数厂牌的全国线下舞蹈培训依然以保本为主要目标。
还有一种商业化路径是商业演出,比如在《这!就是街舞》中,凭《失恋阵线联盟》走红的石头哥,在专业经纪人的运作下,出场费已经涨了10倍以上。但石头哥只有一个,热门选手也就那么多,街舞热并不会自然引爆所有舞者的商业叫价能力。
石头哥《失恋阵线联盟》
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当《热血街舞团》也季终,这股街舞热还能不能支撑街舞的商业化征途。
梦想不能当饭吃:街舞可持续化的商业故事怎么讲?
和那些成功的商业故事一样,街舞可持续化的商业故事,似乎也应该,或者说,必须是一条全产业链之路,因为只有全产业链,才能养活这么多舞者。
一切也并非无本之木。
与Hiphop文化的三大代表说唱、DJ和涂鸦相比,街舞的受众人群一直更为广泛。《这!就是街舞》的总导演陆伟对媒体的一句调侃点出了问题的本质:“街舞是年轻人中的广场舞”。
著名嘻哈社区嘻哈之城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有嘻哈》大热之前,中国街舞活动的数量一直是说唱的2-3倍,而即使在说唱成为全民热点后,活动热度也仍旧是街舞略胜一筹。
其实,在街舞综艺火起来之前,街舞文化就已经呈现出上升势头了,节目更像是为已经加温中的锅炉,狠狠填上了一把柴火。
在街舞类节目出现前,一些业内团体和公司就开始启动商业化运营,相较于其他亚文化,街舞圈的商业底子明显更好一些。
但要讲出一个可持续化的商业故事,仅仅有好的基础是不够的,摇滚和民谣有着更为悠久的商业化历史,可很难说它们突破了自己的商业化瓶颈,那么街舞凭什么能?
一个最大的优势是街舞的互联网基因。
过去20年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培养了一代“死宅族”。而在死宅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里,街舞是既健康又够酷的娱乐。街舞的商业化故事正是建基于此:
梦想本身是不能当饭吃的,可是将梦想转化为潮流的一部分,就能。
两款商业化网综本身就在寻找可持续化的商业路径,《这!就是街舞》通过优酷、天猫的合作,打通了自制内容的商业通道,6亿的招商纪录背后,实际上也在为街舞探索一条网综生态链。而《热血街舞团》则已经开始启动以厂牌为基础的商业化运营,并有意孵化一些厂牌。
对于厂牌来说,未来商业化故事的戏肉是工业化和IP化,戏剧核心则是探索街舞的更多可能。
一个商业化可行策略是完成街舞系统化的内容输出和平台建设,例如SDT的娱乐平台已经能为其他厂牌提供平台机会,换句话说,也是为更多舞者提供工作和展示自己的机会。
版权运营则被业内视作街舞产业走向正规化的关键一跃,如果产业化运作成真,类似石头哥的《联盟》这样创造性的舞蹈视频就可以直接打上舞者的品牌标签。当舞者可以像打歌一样生产舞蹈IP,舞者才能看到一个更清晰的未来。
基于街舞的艺人经纪是另一种路径,因为这意味着街舞可以开始像偶像制造一样创造自己的明星,当街舞明星实现了工业化生产,才不会像摇滚或者民谣那样寄希望于几首歌或者几个天才。
另一个未来的希望是街舞的衍生品开发,或者简单点说:潮牌制造。
正如前文提到的,“街舞是年轻人中的广场舞”。而如果年轻人能够像大妈们为广场舞消费一样为街舞消费,那将创造出一个难以想象的衍生品市场。
长期以来,小众风格的亚文化一直是对接年轻人胃口的最佳切入点。而街舞所具备的个性诉求也符合当代青年文化的内核——年轻人渴望挣脱桎梏,寻找身份认同,而这部分市场并未被充分收割。
当街舞去街头化、去地下化、化身时尚产业之后,一旦创造出足够多的街舞偶像和IP,就有资格与商业品牌展开合作,与潮牌挂钩。并最终以舞蹈和舞者作为载体,融到时尚或潮流品牌中,完成街舞的跨界之路。
杨文昊的潮牌生意随着比赛起飞
听起来似乎都很美好,但要从产业链上来打通各个环节,却是一个漫长浩大的工程,在这项工程完成之前街舞首先要完成一件事:活下来!
街舞的梦想与现实:如何确保街舞不会凉凉?
嘻哈留给街舞最重要的启示是:一旦遭遇断崖式下跌,则很有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
甚至可以说,街舞比嘻哈它们更容易凉凉。
个人行为至关重要
从商业角度考虑,街舞综艺、明星的风险、意外因素更多,比如投资巨大、选手容易受伤。但最大的问题是:直到现在,去地下化依然是街舞尚未完成的“舞蹈”。这令制作方、平台方和一些运营方从一开始就“严防死守”,《这!就是街舞》据说曾将所有选手的社交账号、公开资料彻查一遍。并与选手签订合约,如果选手有任何的不当言论,一律要自己承担责任。
在节目制作上,两款街舞综艺都在力求更符合主流价值、更具正能量,从而保证相关商业运作能够尽可能顺利地推行。嘻哈留给街舞的另一个教训是:如何保证街舞明星红了以后,不会像许多说唱明星一样找不着北。
和说唱明星们一样,这些潜在的街舞“偶像们” 在自己的领域内已经有多年积累沉淀。在《热血街舞团》中被导师争相抢夺、后来又意外淘汰的舞者肖杰,十年前就已在世界级比赛取得不俗成绩,而当杨文昊和黄景行这样的跨世代明星同台出现在《这!就是街舞》,已经能令街舞界沸腾。但如果他们因个人行为凉凉,整个行业有可能也会跟着凉凉。
黄景行
热流量不降温
另一个问题是流量,尤其是街舞综艺结束后的流量。
事实证明,优酷《这!就是街舞》和爱奇艺《热血街舞团》的正面battle成为了街舞流量飙升的关键,如果单打独斗,两款综艺热度都拼不过《中国有嘻哈》,可是一场battle永远能引发更多的关注,除了原本的街舞爱好者,大量的明星粉丝也为节目带来了初始人气,综艺制造的话题度热度,又令更多的路人观众入坑,一开始是综艺的坑,后来是街舞的坑。
但在节目带来的流量散去之后,街舞如何用大众更习惯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进入大众生活,这才是关键。
当人们试图将综艺热情转化为生产力,很多事实似乎在暗示:在这样一个极其强调专业性的亚文化领域、在这样一个广场舞占据更多城市空间而街舞少有人闻的环境里,在街舞这件事上人们似乎更愿意欣赏而不是参与。
如果热度只存在于观众层面,当热度散去,街舞的未来就无所依托,要避免断崖式下跌,需要一场商业化的整体推进,但要让整个宏大计划不变成一个巴别塔式的幻想,就必须让它接上地气——舞者的梦想,必须接入现实。
具体而言,就是街舞的主流化。这就需要街舞摆脱过去亚文化的某种特性,从摇滚、民谣到嘻哈,即亚文化不管兴衰起伏,内部永远混乱地像个“江湖”。
而街舞现在需要的是一个持续教育“观众”的过程,街舞综艺搭建了一个舞台,带领吃瓜群众进入街舞的情境。接下来舞者自己必须把观众变成街舞的受众。
街舞综艺热播后,能明显感到人们对于街舞的热情正在变高,但世间所有的热情都如同昙花般易逝,必须在昙花一现之前抓住他们。
在发展之前,活下去!
对于街舞行业来说,综艺间隔期之间,最直接有效的维粉方式是创造更多的正能量明星,当越来越多默默无闻或是生活窘迫的舞者,成为爱豆,街舞就更多了一份可能。他们也是转变大众对街舞看法的最好途径。
这当然带来另一种街舞界内部的忧虑:他们认为当不断弱化街头文化所最为看重的个性与自我表达,将其健身化。街舞也就不是街舞了。
但当下最重要的,还是先活下去,活下去,就要为街舞增添更多安全的元素,《热血街舞团》的启示是:在对抗中强调 ‘团魂’,love and peace,要“爱”而不是仇恨。
而以上所讲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街舞未来命运,和舞者对梦想坚持的前提下进行。
街舞需要流量和资本,但梦想到底是什么,街舞梦想在未来到底怎么盈利呢?
至少现在,街舞的未来如同一个平行宇宙。从本质上说,街舞必须将梦想接入现实,抓住热门综艺带来的“社交流量”红利,然后用资本夯实生态,创造IP和明星,才能实现对流量的持续收割,避免断崖式下跌与昙花一现的命运。
这意味着拥抱主流,拥抱商业化,让亚文化涌入商业的洪流,拥抱自己的黄金时代,也拥抱安全的生存方式。而它的最终目标,是摘掉小众标签,成为大众爆款,它别无选择。
到最后,它还需要再分分钟就能改朝换代的时代里,完成亚文化的创造性与内生性,持续保持创造力,满足年轻人对酷、潮、燃的这种文化表达的需求。
当未来的可能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不确定性与困惑,但这正是梦想遭遇现实的样子。
对于正在告别江湖拥抱正能量的街舞来说,故事才刚刚开始。至于实现梦想需要多久,谁都不知道。但要找到街舞的未来,本质上一定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让街舞脚踏实地,一切才不会是幻梦一场。
推荐阅读(点击图片)
中国文化产业优质内容平台
文化产业评论
交流/咨询/推广/合作
加微信号:7759813
邮箱:whcypl@126.com
中国文化产业政策合集笔记本
了解更多
北大陈少峰教授IP笔记本
了解更多
实习•兼职•投稿,请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