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越长越好看吗?十年数据统计分析告诉你答案
第2045期文化产业评论
如今,走进电影院,观看一场120分钟的电影都是家常便饭。不难发现,相比以前,电影真的变长了。近期上映的《动物世界》片长132分钟,《邪不压正》片长137分钟,漫威粉们也一定还记得片长达166分钟的《变形金刚4》,加长版的电影似乎是当下各国电影的趋势。那么,变长的电影真的变好看了吗?
作者 | 李不言
来源 | 枪稿
编辑 | 1004月
你有多长时间没在影院看过120分钟以下的电影了?
从漫威到DC,再到各种国产片,纷纷都在朝一个方向努力,爆掉你的膀胱。
今天有位观众坐不住了,搞来一批干货,有理有据地控诉此事。
1
相比以前,现在的电影变得好看了,还是难看了?
这个问题不易回答;好与不好,每个观众都有不一样的标准。
但有些问题的答案是比较明确的,比如:
我们的电影越来越长了吗?
或许,膀胱君对于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
最近,TA愤慨地表示他遭到了极其恶劣的挑衅:“妈呀,国产电影什么时候变得这么长了?”
没错,说的就是132分钟的《动物世界》;而且TA对未来很悲观,因为TA马上就将面临更加凶残的敌人——137分钟的《邪不压正》加上141分钟《阿修罗》的混合双打!
△《邪不压正》与《阿修罗》是在比谁更长?
不过出于对电影的尊重和对膀胱的怀疑,我决定死磕一回。
2
怎么死磕呢?
说来也简单。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统计了最近十年的国产片最卖座电影票房排行榜Top 10的片长数据(注:本文片长数据皆以通行版本为准,单位为分钟),并算出了每年的平均时长,得出了下图信息:
△近十年最卖座国产片平均片长折线图
国产卖座片近十年片长平均值:116.2分钟。
不到两个小时,似乎不长不短。
我又暗搓搓地去统计了最近十年美国最卖座电影的票房数据,心想虽然国片烂片不少,但至少比你美片有节操,知道节省观众时间吧,于是就有了下图:
△近十年最卖座美国片平均片长折线图
美国卖座片近十年片长平均值:136.7分钟。有升有降,总体稳定。不过这个数字比国产片足足长了21.5分钟。
这样看可能不直观,两者叠加之后的效果如下:
△近十年最卖座国产片与美国片平均片长对比折线图
事实证明,在漫威成功毒害好莱坞的这十年,美国电影也在片长上成功碾压了国产片,做到了又长又臭,比如14年的《变形金刚4》就以166分钟的片长成为了其中的集大成者,可它仍然在美国本土拿到了2.45亿美元的票房(当年全美第七)——百年好莱坞熏陶下“阅片无数”的美国观众的审美也就那样嘛。
△又长又臭的《变4》
3
从中,我们能够看出,国产片的片长走势较稳,美国片则是有升有降;但对比折线两端数据后我们会发现是:
相较于10年前,国产片和美国片都有隐隐变长的趋势。
首先,我们来看为什么国产片的起伏较小。
在我统计的近10年的100部最卖座国产片中,“喜剧”的类型元素的频次达到了47次;第二名为“动作”,38次,也就是说近一半的卖座片都是喜剧片,这个比例高于其他所有类型元素,喜剧片不可动摇地占据着国产类型片的头把交椅。
喜剧片的类型特质决定了该片种具有较严格的故事模板,观众的诉求明确,发挥空间小,同时故事总是简单明了、单刀直入,故片长偏短,起伏也较小。
可近年来情况也在悄悄发生变化。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化的加深,中国电影类型更加多样化;比如,14、15、16年最卖座的电影都是喜剧片(《心花路放》《捉妖记》《美人鱼》),但到了17年就变成了《战狼2》,而今年则是《红海行动》,再包括上映中的《动物世界》,国产片身上的好莱坞气息的确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逐渐加重。
△长达138分钟的《红海行动》
片长也自不例外。
其次,美国的情况是:
美片中出现频次最高的类型元素是“动作”,多达73次,第二名为“科幻”,48次,而“喜剧”仅占23次。
由此可见,美国观众最热衷的类型片是科幻动作片。
而主打科幻与动作元素的影片如《变形金刚》《阿凡达》及漫威系列,因为涉及到庞大的虚构背景或设定体系,不得不花去大量篇幅(10~30分钟不等)进行叙事铺垫和世界观讲解,这就直接导致了片长的居高不下。
如果说这样看时间轴太短没有说服力的话,我们再把目光放远了看。
我统计了美国从上世纪30年代到本世纪第二个10年的最卖座影片的平均片长,如下图所示:
△从30s至今最卖座美国片平均片长折线图
电影最开始都是短片。
美国人在电影身上发现商机后不久就有了好莱坞,但好莱坞初期的电影普遍不超过一个小时,而好莱坞进入有声片时代后,影片时长迅速超过了100分钟,从30年代的107.3分钟攀升到了50年代的166.2分钟。
30年代时,好莱坞进入了它的黄金期,那是歌舞片和犯罪片的时代,一个靠歌舞、一个靠悬疑拉长了电影。
进入50年代之后,一边是派拉蒙法案,一边是电视业的冲击,好莱坞想通过银幕视觉来证明自身不可被电视替代的特性,于是在史诗片的路子上玩脱了。
△史诗巨片《宾虚》片长212分钟
物极必反,动辄三四个小时的史诗片被观众迅速厌倦,快节奏的特效动作片兴起,好莱坞电影的片长也变得越来越短,直至跌落至80年代的最低,但依然高于有声片初期。
此后,因为一批建立在虚构背景的科幻电影的大卖,此类电影也越来越多,故事和设定也越来越宏大,片长又开始增长,直至今日。
4
我又统计了一共90届的奥斯卡最佳影片长度,以10年为单位算出平均时长,结果如下:
△奥斯卡最佳影片平均片长折线图
上面两张图叠加之后的效果是这样:
△美国最卖座影片与奥斯卡最佳影片平均片长对比折线图
不难看出,最卖座的影片和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片长走向有“针锋相对”的趋势。在美国的卖座片变长的时代,奥斯卡最佳在变短;在卖座片变短的时代,奥斯卡在变长。
普通观众的需求与电影从业者、专家的审美产生了分歧。
不过,与其说这种分歧是因为两者在审美层次上存在严重割裂,不如说相比观众,电影从业者的眼光是超前的——这些人对于电影的判断最终作用于整个电影工业,并契合了观众的需求,这个过程是大致需要10到20年。
5
再看国产片。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建国后,我国内地的商业电影从80年代才算诞生。
我通过能查到的大陆国产片的票房数据,做出了如下图表:
△大陆电影80、90年代平均片长对比折线图
80年代大陆国产卖座片的平均时长为105.5分钟,90年代则提升至112.3分钟,增长了6.8分钟,增幅为6.4%。
那个年代虽偶有《芙蓉镇》这样长达164分钟的巨无霸,但多数卖座电影的时长都控制在100分钟左右,同时题材和类型异常广泛,而不像如今这般高度集中于喜剧。
△164分钟的芙蓉镇
到了90年代,第五代导演的全盛期,各式佳作频出,编剧和导演试图建立宏大叙事的欲望也愈发强烈,像《阳光灿烂的日子》此类强调故事性的电影不在少数,平均片长也被推升至112.3分钟。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增长的是电影的片长,一路从105.5到112.3,再到今天116.2。
然而,今天的电影真的有必要那么长吗?
《山楂树之恋》114分钟,《致青春》132分钟,《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131分钟,《后来的我们》120分钟,《动物世界》132分钟……
以上电影中刚好都有爱情元素(还有不少作品带有喜剧成分),但在充足的片长中,以上作品的对于爱情(及喜剧)的完成度都相当低,基本两边都不靠。
6
而跟大陆同气连枝的香港电影在片长上更为克制。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平均片长如下图所示:
△香港电影80、90年代平均片长对比折线图
八九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鼎盛期,80年代的卖座电影的平均时长为101.1分钟(比大陆同期短4.4分钟),90年代为108.5分钟(比大陆同期短3.8分钟),增长了7.4分钟,增幅为7.3%。
这种长片上的精巧主要归功于香港电影的不大的市场容量和高度自由、产业化的竞争环境。
为了留住观众,同时还考虑到胶片的拍摄与洗印成本,以及有限的市场,很少有创作者敢用2个小时的时长挑战观众的耐心。
那个阶段的香港电影追求的都是“短平快”,以最快的时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并让他们达到视听的高潮。
△以周星驰与成龙为代表的香港电影片长多数都不超过100分钟
之后港片没落,大量创作者北上,港片产量跌入谷底。而这些北上的导演中,几乎所有人的电影都在变长,典型如陈可辛的《亲爱的》130分钟,徐克的《智取威虎山》141分钟。
尽管另一方面,还有杜琪峰和周星驰在坚守他们作为香港匠人的优良传统,但从数量和大环境上看,这种香港传统被瓦解是迟早的事。
7
所以电影变长了吗?
是的,一次次努力憋尿还就是憋不住的经历告诉我们,这特么是真的,电影真的越来越长了。
美国电影说:没办法啊,谁叫我们的故事都是宇宙级的呢。
中国电影说:没办法啊,谁叫好莱坞把我们带坏了呢。
香港电影说:关我啥事?
出于吹空调的考虑,我们欢迎丰满故事的加长,我们反对一切因为导演选择困难症加话痨而导致的又长又臭。
在此,请允许我向导演们振臂疾呼:
不求最好,但求最短;
要精华,不要膀胱炎。
// 主题阅读 //
// 推荐阅读 //
高薪诚聘:合作作者(点我了解详情)
还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微店上单独购买笔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