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夏目友人帐》热映,中国“治愈系”的文化产业机会在哪里?

Sybil 文化产业评论 2021-07-16


第2294期文化产业评论


近日,被归为“治愈系”的《夏目友人帐》热映,截止目前,票房累计超过1.08亿元,上映11天后上座率依然高达10.5%,这与中国广泛的“被治愈系”群众密切相关。作为日本文化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上世纪90年代,“治愈系”就已经演变为一种全民性质的消费文化。这种文化认同蔓延至各个领域,人们开始热捧各种以“治愈系”为标签的文化产品。广义来看,一切能够满足人们治愈心理需求的文化产品,均可归为“治愈系”。而在焦虑几乎已经成为时代特征的当代中国,治愈系文化消费品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治愈文化”或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会。


 

作者 | Sybil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编辑 | 蝈蝈

 

正文共计2527字 |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近日,日本动漫电影《夏目友人帐》在中国内地上映,上映首日便摘得票房冠军。截止目前,其票房累计超过1.08亿元,上映11天后上座率依然高达10.5%,成为今年开年以来最卖座的日本电影。

 

《夏目友人帐》能够取得如此成绩,离不开高品质的电影本身,当然也与这一作品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密切相关。


△动漫《夏目友人帐》


众所周知,在动漫作品中,《夏目友人帐》被归为“治愈系”。作为日本文化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日本动漫也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融合各类文化元素,形成多元风格。近些年来在国内引发大量讨论、不断走红的“治愈系”动漫作品,便是其中之一。


从动漫到文化,“治愈系”的符号消费

 

“治愈系”的概念在日本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90年代,“治愈系”就已经演变为一种全民性质的消费文化

 

文化构建离不开经济基础。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瓦解导致整个国家的经济形势长期无法摆脱低谷状态,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变得浮躁动荡,人心也变得惶恐不安。人们盼望回到过去,渴望过上一种安定平稳的生活。得不到物质上的满足,人们转而寻求精神慰藉,于是,为了回应这一心理需求,“治愈文化”应运而生。

 

在动漫领域,许多日本动漫作者开始将“治愈”作为一种创作手段应用到作品中, “治愈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动漫类型

 

这类作品剧情人物设定贴近现实,情节舒缓,擅长通过刻画细节诠释生活意义,以达到治愈内心疲劳的功效。《夏目友人帐》《虫师》《未闻花名》《白兔糖》《水果篮子》《千与千寻》等,均是“治愈系”动漫作品的突出代表。


△动漫《未闻花名》

 

从经济崩溃、心理需求到符号意义的文化消费,经过多年发展,日本的治愈文化已经发展成为涵盖音乐、文学、动漫、影视等诸多领域的综合性文化体系,并随着消费主义的全球化发展演变为一种文化消费品,同时为整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带来了积极影响。

 

这种文化认同蔓延至各个领域,人们开始热捧各种以“治愈系”为标签的文化产品。音乐作品如坂本龙一的《ウラBTTB》、RURUTIA的《LOST BUTTERFLY》,文学作品如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吉本芭娜娜的代表作《厨房》,以及岩井俊二的电影《情书》《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等,不仅在日本大获成功,也在海外收获了不小的文化认同。

 

此外,小说、漫画、动画、电影等IP联动,也助推了日本“治愈系”作品的进一步发展。大量影视作品基于文学、漫画,例如,日剧《西洋古董洋果子店》《调酒师》《未闻花名》、电影《白兔糖》均改编自漫画作品,村上春树同名小说改编成为电影,文化与产业融为一体,带有治愈功能的经济型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国产“治愈系”现状如何?

 

对比中日两国可以发现,如今国内的很多文化现象均源于日本,无论是“猫咪经济”还是“治愈文化”,当代中国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也与邻国愈发相像

 

不可否认,在焦虑几乎已经成为时代特征的当代中国,治愈系文化消费品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此基础上,治愈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媒体、大众关于“治愈系”的讨论也越来越多。

 

在影视领域,除引入日本作品之外,我国针对治愈系文化品的消费已经打破了地域特征的限制。台湾电影受日本文化影响较深,《海角七号》等影片也收获了不错的口碑。

 

随着许多媒体推出有关“治愈系电影”的盘点、专题推荐,《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流浪猫鲍勃》等欧美剧情类影片,也被贴上“治愈”标签,“治愈系”开始渗入到影视作品的营销层面。

 

△豆瓣“治愈”标签电影列表


早在2011年,电影《失恋33天》便打出了“中国内地首部治愈系爱情电影”的宣传标语,并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通过这种“标签化”的宣传,治愈系影视作品开始针对特定人群,完成从符号意义到经济效益的转变。

 

然而,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IP联动模式的发展时间尚短。以漫画为例,当前也仅有《罗小黑战记》可以称得上是“治愈系”国漫佳作,总体而言,我国“治愈系”内容相对空白,更缺乏资本重视

 

影视领域表现类似。不难发现,豆瓣“治愈”标签下的国产佳片在数量上远不及日韩、欧美等国,“治愈”一词也更多地作为一种描述而非影视品类出现。换句话说,我们对“治愈系”文化产品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宣传和功用上,并没有深入到作品的创作中,进而形成一套样本化、程式化的生产创作体系。

 

从票房来看,近两年成绩较好的“治愈系电影”也多来自海外,且以日本电影为主。


 

可以说,国内观众对“治愈系电影”有需求,尽管与其他类型影片相比,“治愈系电影”的消费群体稍显小众,但随着消费需求的增长,这类影片毫无疑问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市场。

 

其实广义来看,一切能够满足人们治愈心理需求的文化产品,均可归为“治愈系”。除了IP创作,猫咪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也体现着当代年轻人寻求治愈、对繁忙都市中自由生活的向往。在旅游业,以治愈为动机、渲染“治愈系旅游”的旅游产品也十分常见。基于这样的需求,萌宠、治愈系文旅产品的出现可谓“供不应求”,“治愈文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会。


结语

 

我们看到,“治愈文化”虽源起日本,却同样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前,国产“治愈系”内容在市场上占比较小,国内消费者对治愈系文化产品的需求不减反增。

 

因此,文化产业中的内容生产者可以通过创造此类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获得经济利益,这也将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向工业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对于受众来说,随着国产“治愈系”内容加入竞争,社会生活中紧张、浮躁的心理状态也将逐步得到缓解。这是一个大众需要被治愈的时代,国产“治愈系”佳作诞生,更是指日可待。



//主题阅读//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全文”,在微店上购买最新文创产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