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职高手》怎么撩?IP新套路,乘法变加法

光速追猎者 文化产业评论 2021-07-16

第2536期文化产业评论

电竞题材电视剧《全职高手》自开播以来,受到了众多观众的喜爱,在腾讯视频端的播放量已经超过了10亿次。这部在开播前并不被看好的真人剧在播出后却出现了口碑上的反转,虽然剧情上与比原著有了大幅度的改变,但依然不失为一部电竞剧的标杆力作。

 
作者 | 光速追猎者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3062字 |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在当前的文娱圈里,IP的价值依然很重要,但关于IP的打法却在悄然发生转变。之前经常提及的影游联动、漫游联动和影漫游联动已经很少被人提及,各司其职的长线IP运营业已成为了目前市场上的新趋势。

 

这种思路下出现的《全职高手》就是其中的代表。

 

自电竞题材电视剧《全职高手》开播以来,受到了众多观众的喜爱,在腾讯视频端的播放量已经超过了10亿次。这部在开播前并不被看好的真人剧在播出后却出现了口碑上的反转,虽然剧情上与比原著有了大幅度的改变,但依然不失为一部电竞剧的标杆力作。

 

2017年,《全职高手》动漫上线,对剧情的完美还原和高水准的制作,令其成为了新国漫的代表之作。加上小说的圈粉无数,全职高手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当红IP。

 

经过这几年的发酵,《全职高手》已经成长为一个大IP。

 


这个IP不仅是叶修重返荣耀电竞圈的故事,更塑造了一批以叶修、唐柔、苏沐橙、韩文清、张新杰、黄少天、喻文州等人为代表的电竞运动员群像图谱,还有《荣耀》这款以《DNF》为原型的第一人称视角游戏,它们都是这个大IP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故事是《全职高手》这个IP最大的价值所在。
 
《全职高手》故事整体的结构十分紧凑,前半程以武器千机伞和战队的成长代替了旧有主角成长的特定套路,后半程以技术性描写为主的赛事进程勾勒出整个《荣耀》的电竞环境。一众电竞选手的性格特色塑造非常成功,即便是次要人物的出场也有着自己的作用和闪光点,故事层次感非常明显。

而在叙事技巧上,《全职高手》整部作品专注于电竞,从头到尾也未出现大段直接描写感情的内容,但恰到好处的侧面描写,以及“保持联系,等你退役”的含义总是会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加上最后举行的荣耀世界杯,这些细节为IP改编作品留下了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其故事内核的后期延展。

对于IP而言,好的故事是只是成功了一半,IP的价值往往是通过IP改编作品才能直接体现。

新套路:泛娱乐IP“加法”联动
 
目前,在《全职高手》IP下已经拥有了网文、动画、真人电视剧、大电影和游戏等类型的改编作品。而众多不同类型的衍生作品也有了更为明确的分工。
 
早已完结的网文充分发挥了文字承载信息量大的特性,为IP构建了最为完善的世界观与人物情节,可以视为IP的“脊梁”。

△《全职高手》动漫

2017年推出的同名动漫则旨在对网文内容的还原再现,由视美和彩铅分别制作的动漫第一季和3集的特别版承担了将网文视觉化的重任,可谓是IP的颜值担当。
 
目前正在热播的真人电视剧更加侧重于描写游戏之外的线下场景,比如在18集中花费了一集的时间描述了叶修的弟弟叶秋,并点出了叶家的不凡家室,这些细节的补充令IP的故事线更为丰满,填补了IP中所欠缺的“肌肉”。
 
而根据原著改编的番外电影《全职高手之巅峰荣耀》所展示的内容完全就是整部IP的前传,此举无疑将更为充实IP的内容体系。
 
由于互动的特性,《全职高手》IP的同名游戏相较于其他内容类型并没有发挥内容上的效果,只是一款中规中矩的IP改编游戏,尽力对故事进行还原,这也是这款游戏的聪明之举。
 
从上述衍生作品的表现来看,《全职高手》在IP打造和运营上做的是一道“加法”题。
 
首先,IP的联动采用了游戏中的关卡式组合思路,即适合的内容采用适合的内容形式来表现,发挥不同内容的最大化效用。
 
基于全职IP中荣耀游戏占有大量篇幅的特性,IP的主要视觉化类型选择了动漫,可以很好的表现虚拟游戏中的各种效果,真人电视剧和电影则负责线下场景的内容描述。 

△《全职高手之巅峰荣耀》海报
 
需要顺带一提的是游戏,虽然游戏同样可以担负故事性内容,但除非全职IP达到了如《仙剑奇侠传》《轩辕剑》等IP的影响力和积淀,可以推出单机游戏。但在现实压力下,全职IP的改编游戏选择网游忽视故事元素的补充,实属无奈。
 
其次,IP在改编作品上的恰到好处的创新非常讨巧。比如大电影对前传的剧情补足,以及真人电视剧对叶修弟弟叶秋的描写,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和读者的想象。既凸显了改编作品的特性,又使内容整体上实现了顺畅过渡,实属一箭双雕。
 
另外,从全职IP的改编作品来看,除了游戏外,很明显有着顶层设计的战略思考,而整体战略的核心就是讲好全职这个故事,同时将这个故事持续的讲下去。
 
电影的前传、动漫的还原、电视剧的剧情补足,都是为了将全职的故事生动的讲出来。这与泛娱乐IP联动时的各自为政相比,是一种极大的进步。
 
可以说,通过全职IP的打造,已经能够看出当前IP打造的新趋势。即从此前泛娱乐IP并联的“乘法”,变成了目前互动串联的“加法”。改编作品不再是各自为政的孤儿,而是携手成长的兄弟姐妹。
 
老套路:泛娱乐IP做“乘法”
 
自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于2011年提出的泛娱乐概念后,IP就走出了自己的套路。
 
根据百度百科的提法,泛娱乐指的是基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多领域共生,打造明星IP的粉丝经济。随着IP价值的不断受重视,泛娱乐曾一度盛行于游戏影视为主的文娱领域,并在2015年发展成为业界公认的“互联网发展八大趋势之一”。


但几年前,泛娱乐IP联动走的却是一条乘法的路。其主要做法是在影视、游戏、漫画等不同类型的内容之间构建起一套以IP为核心的内容生态,即以IP所具备的共有内核为基础,通过不同类型内容吸纳IP粉丝,以核心粉丝为内圈不断扩展外在圈层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运营粉丝群实现变现的商业模式。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2015年,中国文娱领域中出现了一个现象级作品《花千骨》。根据公开报道,在《花千骨》影视作品和游戏上线初期,就迅速取得了收视率、口碑、月活MAU和月流水的全面丰收。影视剧收视率破3,创下了中国周播剧最高收视纪录,网络播放量突破了165亿次。游戏运营未满一个月,活跃用户达到1千多万,月流水2亿左右。

《花千骨》的出现,被标记为中国影游联动模式下的泛娱乐经典案例,但此后,业界再未能复制出《花千骨》所达到的影响力。
 
无数游戏和影视企业都试图找出影游联动的方式套路,复制影游联动,另辟蹊径走漫游联动和影漫游大联动,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涌现出的不少作品只是在某一内容领域具备了影响力,但无法在所有内容上实现同步,更不用说形成影响力的叠加。

△《花千骨》
 
经过多次失败,泛娱乐IP联动“乘法”模式逐渐式微。
 
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不同类型内容之间的巨大差异。以游戏、影视、动漫为例,这些内容形态的制作周期并不相同,游戏往往需要6个月至一年才能推出成熟的商业版本,影视作品从立项、选拔演员、拍摄、后期到上映的周期平均在一年到一年半以上,动漫作品因为2D和3D的不同周期更是大有出入,再考虑到由不同公司制作所带来的协调工作,不说也令人头大。
 
而且在当时做进行的IP联动尝试中,各内容类型都是致力于提升对IP原著的还原度,导致内容表现的重叠。加上游戏本身重互动轻内容的属性区别,与影视和漫画等叙事性的内容几乎没法联动,所谓的泛娱乐IP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

幸运的是,这些年文娱领域对IP的价值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泛娱乐打法上也更趋于稳定、精细化的长线运营思路,且终于在《全职高手》的运作上结出了果实。

结语

泛娱乐IP由并联“乘法”向互动串联“加法”转变,既有版号受限、书号严控、影视审批趋紧的宏观因素,也有之前几年精品化内容的整体爆发驱动因素。
 
在大环境收紧的背景下,经营IP的重要性开始优先于IP获取,而游戏、影视、国漫等细分内容领域也着实推出了一批叫好叫座的内容,要想保持内容质量不下降的基础上令IP具有更强的影响了和变现能力,企业除了精简自身IP产品线外,唯有走凝聚资源,集中战力的路子。而此前的IP联动所暴露出的资源分散,各自为政的弊端,是目前文娱企业无法接受的。

当然,这种转变对打造IP的企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竟“独生子女”的抚养费再多,也比不过同时抚养N个兄弟姐妹所要操的心。

-END-
本文为文化产业评论」原创内容,欢迎转载,欢迎加入读者群,请加微信号15730596738。


//主题阅读//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 报名北大官方文旅培训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