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7期文化产业评论
《新闻联播》近期金句频出,屡上热搜。在十二期《主播说联播》反响大好之后,于8月16日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如果新闻中所蕴含的态度与情感,能够用这样一种收放得当、进退合宜的方式来表达,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作者 | 屈欣悦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2564字 |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新闻联播开公众号了!
8月16日晚,中央电视台的晚间新闻栏目《新闻联播》,推出了微信公众号“新闻联播”上线。上线后的第一篇推文,是由央视主持人欧阳夏丹用评论的形式,对国泰航空事件进行报道说明。
《新闻联播》第一次“突然袭击”式地进驻自媒体行为,获得了10万+的点击量。
8月15日完成“新闻联播”新公众号的注册,目前设置了“主播说联播”栏目,以评论实事新闻的方式进行日更。完成注册之后,新闻联播的热度持续走高。《新闻联播》诞生于1958年,于当时的北京广播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首播,我国电视新闻也由此开始。1981年,青岛召开全国电视新闻工作者会议。会议规定了各省市记者作为中央电视台的“集体记者”有义务向中央电视台进行供稿;同时,各省市电视台必须要转播《新闻联播》。1982年,原于每晚8:00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布重大新闻的时间,提前到每晚7:00,在《新闻联播》发布,由此奠定了节目的权威地位。从此,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开始成为我国传统的主流舆论阵地,肩负着国家政策传播和民意表达的重要功能。也正因为如此,新闻联播留给人们的印象,一直是“又红又专”,新闻联播主持人的形象,更是“伟光正”。从第一代以赵忠祥为代表的播音员,到以康辉为代表的第三代播音员,再到目前以郎永淳、欧阳夏丹为代表的第四代播音员,“播音腔”逐渐由严谨、平淡的风格,变成饱含情感,从容不迫,变成今天常见的弱化“播”的功能,而更注重评述的“说新闻”。尤其是在评论中美贸易战时“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的“直接硬钢”之后,主持人康辉被广大的粉丝奉为“央视Idol”。在7月25、26日时,又凭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怨妇心态”;“满嘴跑火车”“羡慕嫉妒恨”“卑鄙勾当”……的字字“落地亦作金石声”,被频频推上热搜。△康辉竖屏视频回应:“这样的联播,是不是还能再上几个热搜?”在新闻联播公众号的第一篇推送中,主持人欧阳夏丹在“主播说联播”的栏目中报道国泰航空事件时,不仅再次cue到同事康辉,也用康辉的“no zuo no die”借力打力,立场鲜明地提出:我们必须态度坚定,不能甘当“吃瓜群众”。从主持人的风格转化,到话语体系对受众的不断靠近,似乎推出公众号来“赶上”当下的潮流,也变得不算意外了。
自媒体如雨后春笋搬的诞生,以碎片化、平面化的信息,自由化的表达,精准地迎合了当前读者的阅读习惯。而因为公众号便利的表达方式,可以相对自由地发表自己主观的感受。一个本身客观的事件,在经过主观情感的“加工”之后,很难言说是否依然还是事件的“再现”。
而当一个经过主观加工的观点,频繁地出现在“朋友圈”中,起码证明了这个观点被身边的多数朋友所认可。在这样的情况下,“集体无意识”的心理,会一点一点地促使自己去接受、去认同,慢慢变成从自己的认知。身为主流舆论阵地,肩负着国家政策传播和民意表达的重要功能——这种定位意味着精准、权威。所传播的信息必须确保绝对真实可靠。当这种权威变成一种不容质疑的存在时——尤其是主持人更多扮演的是“传达”工作而非阐释时,会带来一种自上而下的“疏离感”。观众难免会因为无法深入理解从而无法感同深受。因此,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排斥。与此同时,自媒体便捷地、指向明确的内容,会引起观众和读者更多的情感认同——移动端带来的阅读便利,配合阅读习惯添加的音频、视频、图片,从观众读者的角度进行信息传递,往往能更好的实现信息传达。但也意味着,我们看似主动,实则被动地放弃了获取真实权威信息的权利。《新闻联播》平台需要一种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完成的信息传递;而受众在日渐“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新闻信息中,也日益渴望更加权威、更有价值的信息。新闻联播开公众号,用诸多网络用语进行“接地气”的表达,并非丧失权威性。尤其是当央视的主持人,用一口稳重、严肃的“播音腔”在一本正经地“说段子”,这种“反差萌”尤其引人兴趣。在公众号最新一期推送的栏目“主播说联播”中,主持人刚强谈论起关于“反暴力救香港”的大集会时,直言吐槽“号召别人罢课的人,自己上课去了。用网友的话说,‘真是坏的很’。”公众号放上了界面上一分钟左右的“主播说”,视频中配上轻快活泼的背景音乐,放置在视频中心位置的字幕条,时不时还穿插着类似于“WHAT!!!”的背景音。主持人身处的新闻联播直播间也在这样的视频制作下,有了一种“网红直播间”的错觉。甚至还想动手刷上一条弹幕。新闻联播采用这样的方式,其实是在用一种“有温度”的形式,默默地传递国家的态度。在信息技术一日千里,新媒体产品如烟花般绚丽多姿的今天,任何媒体都可能会死亡、会被颠覆,但是新闻不死、信息不亡!相反,新闻信息必将会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而最大程度渗透到人类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这种广度和深度,也是人类历史上所没有过的。而所有的新闻与信息,都是以更好的传播和表达为最终目标。如果新闻中所蕴含的态度与情感,能够用这样一种收放得当、进退合宜的方式来表达,那是最好不过的了。本文为「文化产业评论」原创内容,欢迎转载,欢迎加入读者群,请加微信号whcy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