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联播』日更学

赵荣进 文化产业评论 2021-07-16


第2526期文化产业评论


“今天,你追《新闻联播》了吗?”近日,随着“怨妇心态”“荒唐的令人喷饭”等热门词接连登上微博热搜,追《新闻联播》已经成了这两天许多朋友的一个必选动作。到底是一时兴起还是持续火热?本期,我们将切入这一改变,探讨话题火热的诸多原因,寻求“严肃新闻”的更好打开方式。



作者 | 赵荣进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3560字 | 预计阅读7分钟


现在的央视不再是一本正经的摆事实讲道理了,而是一本正经的讲段子说道理,一时让人耳朵红又不失问号叹号感。


就像你爷爷突然有一天捧着手机凑到你跟前说:孙儿,你带我一起出去玩儿吧(我不老


就在今天,主播康辉回应了,戳视频~



7月25日,央视《新闻联播》引爆社交媒体。起因是“国嘴”康辉严肃而又不失礼貌地播报了一篇名为《究竟谁在全球到处欺侮恫吓他人?》的国际锐评。文中提到,美国无理指责中国破坏世界和平的观点“荒唐得令人喷饭”,一时让人振奋之余又不失惊喜。


7月26日,《新闻联播》再次播报“国际锐评”,主播仍是康辉。“满嘴跑火车”“怨妇心态”等一连串热词都又被掷地有声地丢了出来。这时,有些网友可能也觉得见怪不怪,因为早在5月份时,康辉就曾以“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经历了5000多年风风雨雨的中华民族,什么样的阵势没见过!”的播报词而被人所大规模关注,正当大家想要粉康辉这个宝藏主播时,那么紧接着的第三天,可能粉的还是早了...


7月27日,主持人换为刚强。事不过三,总该是个“正经”播音员了。



然而,网友还是低估了央视的表达欲。这一期的画风就和主持人的名字一样,继续“刚”。“遮羞布”“裸奔”等热词再次把热搜话题“今天你追新闻联播了吗?”推到高潮。到这里才发现,可能并不是一个主播改变的事,《新闻联播》大型流量连续剧或将刚刚开始。


“新闻联播”亲自下场比10个朱广权都管用


一说到《新闻联播》,想到的就是两个正襟危坐的主持人面无表情的连珠式播报,套路般的话术无形之中拉开了媒体与观众的距离。那本次为什么会引起如此集中的讨论呢?我认为有以下原因,首先是来自人们长久以来对“央视主播”的冰冷印象。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个名头意味着规范、不苟言笑、高调性。与之形成反差的是,网上流传的“央视主播口误合辑”却深得网友们的热捧。


△随意感受一下“口误合辑”


在这些播出过程中,主播们无意识犯错的样子,触到了观众的反射弧,在没有影响正常新闻播报的情况下,偶尔口误、忘词、重复、看错机位等窘况,在带来观看趣味的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人性化的新闻风格。相比业务能力极强的零失误,偶尔的小糊涂也让人们觉得亲切可信。


或许出于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视中央台为高不可攀的权威,有心找茬;另一方面,却又包容这些错误,甚至因此增加了好感。


显然,当生活节奏越来愉快,循规蹈矩的话术已无法满足人们内心的期盼。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把央视新闻最早扯上热搜的“相声演员”朱广权了。最广为人知的要数他主持的央视《一路回家·2017春运》,在节目中,朱广权真诚地对着镜头说了一段:“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风里雨里节日里,我们都在这里等着你。没有四季,只有两季,你看就是旺季,你换台就是淡季。


虽然朱广权凭借段子多次喜提热搜,但核心本质依然是“严谨贴切”。这样精彩的播报数不胜数,朱广权也一时成了许多人看央视新闻的理由。


△手语老师的进阶节目


一家人就要整整齐齐,连隔壁《天气预报》一脸正气的宋英杰老师也来了一段。“这股冷空气走得急,降温快,升温也快,刚刚降了一两天就又迅速地反弹,这与我们很多人的减肥非常相似……”可参考,这种风格在央视内部应该也是很受欢迎。



有肯定自然也会有质疑。有人说,朱广权的节目毕竟不是七点档的《新闻联播》,所以他可以相对性的自由发挥,偶尔性的皮下热搜也只是戳下网友可有可无的好奇心,更别提能达到“爱屋及乌”的作用。


那么,这次国嘴的亲自下场,毫无疑问,他们要比十个朱广权更具话题效应及探讨意义。且不说国嘴用词更为简单粗暴、精准犀利、通俗易懂。光一个“今天你追新闻联播了吗”的话题,就引起将近五亿人的参与讨论量,显然带火的不仅是主播个人,而是节目的整体印象,从以下话题阅读数据即可看出明显差距。


△左为新闻联播 右为朱广权


脱去新闻主播的外衣,他们似乎得到了天性的解放,人物形象的反差加上平台话题的互动,他们从传统的实力派一下成了炙手可热的“偶像实力派”。



可喜的是,多年来的新闻从业经验使主播们具备敏锐的判断力,找到符合当下语境的视角,在嬉笑怒骂间完成价值观的引导,能更好赋予新闻节目独特而又不失获得感的风格和品质。主持人也以这种实在的方式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对热点新闻的正向关注,“以人带新闻”也可能某种程度上成为主播们努力的业务方向,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双向促进的方式。


突围嘈杂舆论场,靠的不是“蛮劲”而是“巧劲”


如果说主持人是直接的话题触发点,那背后必然有着时代变革的背景力量支撑着这一改变。


  • 为什么要这么费心的让《新闻联播》变得老少通吃呢?


众所周知,现在是一个信息过度消费的环境,有的人或机构为博取关注,争做赚了眼球失了脸面的标题党,更有甚者,没有新闻也要创造新闻,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娱乐花边新闻满天飞、各行谣言分分钟扑过来、无关紧要的话题过度渲染等很是典型。在这种环境下,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反而容易被人轻易遗忘。


这个时代,公众的注意力无疑是稀缺的,一不小心就会被那些所谓“精心策划”的信息所流量收割,久而久之很容易沉溺其中,成为缺乏独立思考的真实“吃瓜群众”。《新闻联播》的此番出场,只是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论做对了本不复杂的路,有助于让人们的关注力集中到当下重要的与社会、个人发展息息相关的国家发展上来,使眼光放到将来以及现在的生活状态上,而非沉溺于本该表层娱乐即可,却非要深挖洞、造话题的娱乐至死。


  • 幽默是互联网的天然属性,价值强化也有方法


《新闻联播》播出时间为黄金时段,理论上说是“流量大王”,不愁关注。但随着信息社会下智能手机的大范围普及,每天都会有海量内容涌进,我们必须要有选择性地找到接触新闻的方式。当读者的阅读习惯不可避免的失去耐心,开始更加寻求直接了当的感受时,及时性、互动性、直观性的信息特点就更加适合当前读者的需求,那么,传统的播报节奏与现在显然是错位的。


有时,新闻内容本身可能涵盖敏感、刺激等信息,如“裸奔中的美国政客还有什么脸面以人权卫士对别国指手画脚呢?”,这句话中的“裸奔”照应“脸面”颇为形象贴切,使观众能够快速抓到对方目前“不要脸”的形象特点,消除了后半句给人带来的新闻慌张感。因内容与观众有着共同的情感诉求与生活经历,可短时间内唤起广大民众的新闻认同感。



我们看到,网友在参与微博话题的互动过程中,也基本是采用幽默的方式去回应,比如“新闻联播成为我的新宠”“新闻联播给我冲鸭”等等。大家的集体幽默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了二次传播,也就是不断被创作与再创作的过程,“热词”使得在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将新闻所传达出的态度及价值更加强化,更进一步凸显出文化自信。


时代语境一直在变,改变革新是必备节奏


随着时代语境发生改变,很多传统事物或多或少都要有一定程度的革新,尤其是作为舆论前沿阵地的媒体,对此要更为敏感上心。《新闻联播》的风格变化受到网友追捧的同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央视作为最具权威性的官方媒体,已开始尝试引领新媒体环境下评论的语态革新。这也说明了更具幽默感的官方权威媒体,更能够获得关注、互动与支持。


当然,不仅《新闻联播》,改变更为典型的还有党媒《人民日报》。随手翻开其微信公众号,如近期的《做人不能太美国》《1小时救起5个孩子,硬核大叔却哭了》《尴尬了!队友药检呈阳性,霍顿怎么看》等几篇文章,标题并非一板一眼的传统媒体语句,而是具有浓浓的新媒体风格,巧妙吸引读者去点开了解,内容也紧跟当下有价值的时事热点。再看微博,网络热词、表情包、话题互动等等,也均是关心人们在乎的,引领人们需要的。让人切实感觉到其为群众说话,为群众争取的舆论领头羊风范,一个合格的“社会生态环境”媒体建设者形象。


这不是迎合大众,是在“日常对话”。



新闻可以高,但不能冷。


未来一段时间,也许还会有其他新闻节目效仿这样的风格,但一定要注意的是,幽默不能失分寸,创新不能离主流,正如朱广权所说的一样,要在真实性、准确性、新闻严肃性的前提下,去拓展一些发挥空间,如果发挥得没边儿,就不叫创新,而是“车祸现场”。


快到结尾,我想到一个大家很容易忽略的问题。这次的话题引爆其实都出于同一个环节——国际锐评,一件人尽皆知的新闻——中美贸易战。因此,观众的代入感及社交参与度自然很强,但很难说如果换作其他重要的新闻事件或者其他新闻环节流程,观众的注意力还会像现在这样的持续热吗?不一定。


这次热议侧面证明了大多数人们对优质新闻还是有极大需要和期待的,这是值得广大优质媒体欣慰的。单个事件的热议也仅是漫漫长路的探脚石,时代语境风起云涌,随时都在变化,“传统媒体如何适应新时代语境”仍是一个长久的命题,但总归是迈出了喜闻乐见的一大步。



//主题阅读//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 报名北大官方文旅培训课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