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0年来北京文化建设如何,来看这场官方发布会(实录)

权威的 文化产业评论 2021-07-16
第2586期文化产业评论

9月26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北京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广播电视局、市文物局、市文资中心共同介绍了北京市文化建设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以下是发布会实录。


来源 | 北京市人民政府


正文共计14342字 | 预计阅读时间30分钟

“北京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文化建设专场图文实录

主持人田伟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各位出席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是北京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是我们北京市文化建设专场。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精心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深度融合,首都文化得到了大发展大繁荣,今天我们特别请到了相关单位的领导向大家介绍70年来北京市文化建设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各位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发布会现场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领导: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曹鹏程先生;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苏先生;
北京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凌明先生;   
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负责人董殿毅先生。   

几位领导也经常出席市政府新闻办的发布会,和各位记者朋友们见面,非常欢迎几位领导。下面首先请北京市文旅局副局长曹鹏程先生介绍情况。有请。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曹鹏程


曹鹏程: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的70年,是文化建设全面繁荣的70年。伴随着新中国70年的辉煌发展历程,北京市文化建设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无到有,实现高质量、全覆盖;舞台艺术创作从单一到繁荣,实现精彩纷呈;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开创新格局,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化、国际化,为多彩丰富文明交流搭建桥梁;文化领域改革发展从浅层推向深层,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全覆盖,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就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重视,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群众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建立和发展了一大批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1+3”政策措施,加快建立起均衡发展、供给丰富、服务高效、保障有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设施网络全覆盖,建成了市-区-街乡-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公共文化设施达到7131个,形成了一刻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年均两万场,贯穿全年、覆盖全市。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公共图书服务、文化活动、公益演出三大公共文化服务配送体系精准对接市民文化需求。

二、舞台艺术繁荣发展,精彩纷呈

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都文艺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激发文艺院团积极性,凝聚文艺人才智慧,推出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文艺精品。舞台演出十分活跃,1978年北京市8个市属艺术院团演出总场次1992场,国内观众294万人次,演出收入只有55万元,到2018年,全市139家营业性演出场所全年演出达到24684场,平均每天上演近70场,吸引观众1120万人次,演出收入17.76亿元。文艺创作精品迭出,在近三届中国艺术节上,昆曲《红楼梦》、评剧《母亲》、舞剧《天路》连续问鼎最高 “文华大奖”,向文艺创作高峰迈出坚实步伐。品牌展演影响力增强,形成了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新年音乐会、 “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春苗行动”优秀少儿题材剧目展演、“北京金秋优秀剧目展演”等品牌。

三、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放光彩

新中国成立之初,戏曲界就开展了改人、改制、改戏等工作,促进了北京戏曲界健康繁荣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大力支持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推动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承保护,擦亮首都优秀传统文化金名片。戏曲传承发展亮点频频,创办“中国戏曲文化周”品牌活动,打造“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制定支持吸取传承发展的政策和民族艺术进校园的相关管理办法等,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加活化,制定了非遗条例,非遗保护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建立15个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推动认定了12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73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上国际舞台绽放魅力,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4年APEC会议、2018年平昌冬奥会“中国之家”活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2019世园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国家重大活动进行非遗展示,发挥独特作用。

四、对外交流品牌化、国际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走进去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的对外文化交流始终积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开展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推动与各国各城市文明交流互鉴,展示中国文化魅力,促进民心相通。服务国家外交大局,配合外交重要时间节点、重点工作需要,组织开展了多类型的文化交流交往活动,展示北京魅力。

2008年奥运文化广场活动靓丽呈现北京风采,2018年平昌冬奥会冬残奥会闭幕式文化演出活动精彩绝伦,“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峰会(APEC)、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等服务保障工作圆满成功。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化,持续举办北京海外“欢乐春节”、“北京之夜”文化交流、“魅力北京”海外推广、“长城好汉”全球营销等活动,主动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增进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对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2012年在京成立。文化走进去落地生根态势良好,连续13年在芬兰赫尔辛基,连续10年在爱沙尼亚塔林举办的欢乐春节活动成为一项颇受当地居民欢迎的保留节日活动,参加活动的市民中95%是当地居民,活动经费被列入当地政府预算。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取得务实成效。进入新时代,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将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的坚强领导下,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推动文化和旅游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奋力谱写新时代首都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新篇章。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曹局长的介绍,下面有请北京市广电局张苏局长介绍情况。有请。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张苏


张苏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作为首都北京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工作在改革创新中不断稳步前行,截至目前,全市影视制作机构已接近一万家,占全国三分之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持证机构125家,占全国五分之一,还有近百家影响力广泛的短视频、直播、社交、资讯聚合平台;北京已经成为全国影视创意策划、制作生产、宣推发行、传播交流和装备制造的中心,也是全国网络视听文化中心以及重要的数字产业集聚区,在大力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天,我重点从服务大局、公共服务、精品生产、产业发展、对外交流等方面进行介绍。

服务大局保障有力

多年来,北京市广电系统始终坚持首善标准为国家战略大局服务,坚持主力军上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统筹各类媒体构建大宣传格局,积极构筑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聚焦用力,加大宣传的频次、力度、广度和深度,服务保障党和国家重大活动。

仅2018年以来,就已圆满完成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宣传报道和服务保障工作。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北京已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广播电视科技发展论坛,促进了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举办了亚洲网络视听传播政策对话与合作成果发布活动,承办了第四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进一步加强了中外政府部门和媒体机构间的战略对话。

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多年来,我们致力于推进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公共服务机制不断完善,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传输体系不断健全。制定《北京市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实现中央、北京和当地三套广播、四套电视节目北京地区无线覆盖,北京新闻广播全覆盖。完成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实现中心城区及部分远郊山区12套中央电视节目的无线数字化覆盖,北京电视台实现北京卫视、北京新闻、冬奥纪实3个频道高清节目在中心城区的无线数字化覆盖,持续推进市、区两级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作。

在密云、延庆、昌平、门头沟、怀柔5个山区县48个乡镇1024个行政村开展有线广播建设工程,有线电视网络通达行政村和大部分20户以上自然村,双向网改造不断向农村地区延伸,有效保证了市民广播电视收听收看。持续推广高清交互数字电视,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共传输180余套数字电视节目和18套数字广播节目,传输数字节目数量、高清节目数量均位居全国首位。开发直播、点播等11项交互应用,点播专区提供在线点播节目13万小时,日均点播量近百万次,实现了从看电视到用电视的转变。

北京市高清交互数字电视普及推广工作作为一项政府文化惠民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10年(2009-2019)的推广使全市530多万户居民收看到高清交互数字电视,极大丰富了首都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获得了广泛欢迎。截至2019年7月,全市有线电视注册用户数597.48万户,高清交互数字电视用户539.7万户,数量居全国城市之首,其中4K超高清85.13万户,IPTV用户237.5万户。

精品创作日益繁荣

北京作为中国电视剧的发源地,诞生了电视剧发展史上第一部长篇电视剧《四世同堂》、第一部室内电视剧《渴望》、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编辑部的故事》、第一部在海外拍摄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第一部编年体电视剧《一年又一年》等。特别是近年来,北京市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提出了精品生产“北京模式”,加强重大题材、主题题材、现实题材、北京题材的创作生产,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

2018年全年,21部京产电视剧在央视及北京卫视等一线卫视频道播出,今年上半年就达到了18部,《启航》《破冰行动》等掀起了收视热潮,实现了“大戏看北京”。近两届“五个一”工程获奖的影视作品中,共有《平凡的世界》《最美的青春》等京产影视剧9部。

广播电视节目注重创新创优,《档案》《上新了·故宫》等原创节目模式和品牌节目脍炙人口,北京卫视2018年开播的社会民生节目《向前一步》,更是开创了电视媒体深度参与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先河,收视率多次位列省级卫视同时段的首位,被全国30多个城市的政府部门作为学习的资料。近十多年来,北京网络视听产业从无到有,并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受众通过PC端、移动端、VOD、IPTV、互联网电视等多种渠道,接收网络原创视听节目、短视频、直播、网上境外影视剧等各类海量内容,网络视听从精神文化生活的“甜点”变为了“主菜”。

爱奇艺、优酷网、字节跳动、快手、新浪微博等影响广泛的头部企业锐意创新,不断丰富网络视听文艺内容供给。仅2018年,北京市上线备案各类网络原创视听节目2300余部(档),辐射全国8亿多网民。《独家记忆》《毛驴上树》《大地震》《考不好,没关系?》《挑战吧!太空》《乐队的夏天》等优秀网络原创视听节目成为网民热议点赞的“爆款”。

北京市还针对影视剧创作生产,设立了宣传文化引导基金、文化艺术基金、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基金等专项基金,陆续出台了针对优秀电视剧、网络视听节目的实施细则、广播电视公益广告扶持办法以及提升国际传播力奖励扶持办法,加大规划引导扶持力度,有力促进了精品产出。

产业发展稳中向好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出台了《关于推动北京影视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成为全国首个以市委市政府(省级)名义联合印发的影视领域专项政策,《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实施细则》《北京市智慧广电发展行动方案(2019年-2022年)》《北京市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等相继发布。全市广电行业实现转型升级,2019年上半年广播电视累计创收收入881.61亿元,同比增长58.7%,占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的15.2%;北京世园会实现“5G+8K”大屏场景应用,特别是在男篮世界杯中,全球首次实现了“5G+8K”应用于高标准国际性体育赛事全程转播。

媒体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全市17个(含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区级融媒体中心在2018年7月全部建立,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区(县)融媒体中心全覆盖的省级行政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形成政府联系企业的服务管家长效机制,坚持送“服务大礼包”,积极搭建银企对接渠道,实行“一剧一策”“一企一策”和“一对一”联系,重点剧目备案审查走“绿色通道”。为方便企业办事,行政审批还进驻了产业园区,让企业少跑路。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连续举办24届,北京纪实影像周连续举办3届,在打造行业风向标的同时,积极扩大市民参与面,办成了首都影视的盛会。

对外交流影响深远

紧密围绕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定位,以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为己任,坚持以文化为媒,以视听作品为桥,倾力打造“北京优秀影视剧海外展播季”、“视听中国?北京视听之夜”、“企业组团联展”三个品牌项目,有力提升了国际传播力。

“北京优秀影视剧海外展播季”项目多年来,足迹遍布亚、欧、美、非洲的23个国家,累计宣传、推介、展映影视精品剧目三百多部,成为北京乃至中国与世界各国影视行业业务合作、发展共赢的重要平台。其中,“北京优秀影视剧英国展播季”被列纳入中英第三次人文高级别交流会议之系列活动,国家和北京市相关领导都出席过活动。“视听中国·北京视听之夜”项目,签署了中阿、中巴影视协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北京的影视企业、广电科技企业也纷纷组团亮相戛纳电视节、美国NAB展的国际性重要节展,实现海内外深度合作。此外,北京优质网络视听内容走出国门,成为向海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力量。优酷网40余部版权作品输出到亚洲20多个国家的电视台,《这!就是灌篮》成为首个成功“出海”的中国原创综艺模式;爱奇艺网络动画片《无敌鹿战队》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个频道落地播出;抖音国际版TikTok、快手国际版Kwai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应用下载榜单中位列前茅,海外用户数量高速增长。

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奋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守正创新,砥砺前行,为推动首都北京高质量发展、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作出应有贡献!
 
主持人:
 
谢谢张苏局长的介绍。下面有请北京市文物局凌明局长介绍有关情况。有请。

北京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凌明


凌明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

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古都,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为了传承好中华文脉,擦亮北京的历史文化金名片,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北京文博人始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系列讲话精神,全市文物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的状况。下面我分三方面给大家介绍具体情况。

围绕城市发展规划和功能定位,加强文物保护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北京市有不可移动文物3840处,可移动文物501万件(套)。其中包括世界文化遗产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16处;地下文物埋藏区68处,历史文化保护区43处,中国历史文化街区3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5处。依托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围绕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整体谋划全市文物保护格局

一是统筹推进“一城三带”保护建设。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市委市政府部署编制了《首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老城整体保护规划》,积极推动老城整体保护。加大老城文物保护力度,相继启动太庙、大高玄殿、历代帝王庙、地坛、月坛等近百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推进胡同和四合院、会馆、名人故居等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为了保护历史风貌,基本完成全市市级及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修订工作,初步形成老城整体保护规划阶段性成果。

制定实施《北京市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2018年-2035年》、《北京市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2018年-2035年》,落实《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统筹规划、科学保护长城、大运河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以长城为例,自2000年以来北京市共开展长城保护工程96项,市财政投入约4.7亿元,有效改善了长城的保护状况。

二是积极推进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成功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后,组织编制了《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名录文本》、《北京中轴线保护规划》,2018年完成了《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规划实施计划》、《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并成功举办了中轴线申遗保护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议。

实施了“中轴线文物保护修缮计划”,2012年以来对中轴线文物的维修保护经费投入达5亿多元,先后开展了景山寿皇殿、先农坛“一亩三分地”、天坛、社稷坛、太庙等重要遗产点的维修保护、腾退开放、展示利用工作。同时全面提升中轴线遗产点的保护管理水平,扩大公共文化场所,逐步改善中轴线遗产风貌,恢复中轴线南段御道景观,提升市民慢行休憩环境。

三是文物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标准化轨道十八大以来北京颁布实施文物相关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共9部,地方标准14项。特别是2014年作为全国第一部省级地下文物保护专门法《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使得地下文化遗存得到更加有效保护。

抢抓机遇,积极作为,文物保护及考古工作成效显著

文物保护资金投入逐年加大。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级财政拨付文物保护事业经费累计达52.80亿元,项目2096个,其中历史名城与古迹修缮、安技防经费项目442个,博物馆项目932个,文物保护项目116个,其他项目506个。

文物修缮工作硕果累累。2012年以来,继续实施故宫、明十三陵、长城等世界文化遗产维修项目,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先后开展了抗战文物专项保护工程、宛平城维修保护工程,顺利完成香山革命纪念地、天安门城楼及城台等重大修缮任务;开展爨底下古建筑群为代表的古民居传统村落保护;修缮大栅栏劝业场等近现代代表建筑。

地下文物保护工作成果显著。2012年至2018年,我市配合城市副中心、世园会、新机场、冬奥会等国家及市级重点工程,完成各类考古勘探工作1700余项、勘探总面积达2亿多平方米,相当于把整个北京三环内以内都勘探过一遍;考古发掘500余项、发掘总面积约60万平方米。发掘和保护各时期、各类遗迹16000余座,出土文物共约31000余件(套)。无论考古项目数量还是面积,在全国均位列前茅。其中金中都水关遗址、延庆大庄科辽代矿冶遗址群、汉代路县故城遗址考古成果先后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房山刘济墓等一大批都得以原址保护。

创新思维,活化利用,博物馆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目前我市登记备案博物馆共有179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4座,居全国第一。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有82家。随着博物馆策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参观博物馆逐渐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深受民众欢迎。全市平均每年举办展览600余项、活动逾千次,年服务观众超过5000万人次,形成了“故宫跑”、“首博热”的文化现象。

1997年至今,共20项展览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历时5年完成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登录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326家,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量5014501件/套(11615758件),位列全国第一。博物馆行业跨区域协同创新工作进一步加强。北京市文物局及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多家北京博物馆同天津市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签订“京津冀博物馆协同创新发展合作协议”,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各位领导、来宾和朋友们,在党中央的领导关怀下,古老的北京城正在展现无穷活力,留存在京华大地的民族文化瑰宝正在迸发勃勃生机。随着全社会对文博领域关注程度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正在加入文博爱好者的行列,北京文博人将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脉,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添砖加瓦,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谢谢。

主持人:

谢谢凌明局长。下面有请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负责人董殿毅先生来介绍情况。有请。
 
 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负责人 董殿毅

董殿毅

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下面,由我就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成就做个简要介绍。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文化产业在构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作用日益突显。立足全国文化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充分发挥首都文化资源禀赋和科技创新优势,北京市委市政府以鼓励创意创新为核心,持续构建“1+N+X”政策体系,积极引领、扶持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壮大。

文化产业支柱性产业地位不断巩固,在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首都及全国文化市场、助推首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新时代推动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产业规模稳步壮大,市场主体快速成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着眼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首都文化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总量规模稳步扩大,支柱性产业地位不断巩固。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17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700.4亿元,是2004年的7倍,十三年间年均增长16.1%;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6%,继续保持全国首位,比全国高5.4个百分点。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不断深化,我市持续加大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快速增长。2019年1-7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实现收入6803.7亿元,同比增长9.3%。

产业集聚水平提升,空间布局日趋合理

近年来,紧密衔接“疏整促”专项行动,我市积极推动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相关工作。持续开展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和示范园区认定工作,着力构建文化产业功能区、市级文创园区、示范园区、文创街区等多层次、立体化的文化产业空间体系。

越来越多记录着新中国发展历程的工业遗产、商业街区已成功转型为文化空间,成为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力量。比如从百年首钢到798,从郎园到751,工业遗存与现代文明相融相生,夜游博物馆、24小时实体书店、深夜剧场,还有不打烊的电影院、红红火火的文化综合体,正点亮整个“夜京城”。

文化科技双轮驱动,新型业态不断涌现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数字创意、内容版权两大主攻方向,聚焦创意设计、媒体融合、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动漫游戏、演艺娱乐、文博非遗、艺术品交易、文创智库等九大重点领域环节,实施九大产业促进行动,为首都文化产业高精尖、高质量发展绘就新蓝图。

积极对接“互联网+”战略,制定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若干措施,产业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强。今年1-5月,“文化+互联网”领域实现收入占文化产业收入的42.8%,北京已成为动漫游戏、自媒体、知识付费等新业态创业公司的聚集地。

文化金融融合创新,资本市场活力涌动

为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困局,我市综合运用银企合作、建立平台、贷款贴息、融资担保、培育上市、设立基金等多种手段,在全国率先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2018年,北京市中资银行文化产业人民币贷款余额1679.8亿元,同比增长19.3%。

为增强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推出“投贷奖”联动政策,通过“政策+市场化平台+服务+生态圈”的模式,实现企业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和财政支持资金的无缝对接,在大幅提升文化企业融资成功率的同时,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截至2018年底,“投贷奖”累计支持项目1354个,支持金额7.95亿元,拉动投资700.82亿元,放大倍数达88.15倍。

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文娱服务渐居主导

文化产业在快速发展成为首都支柱产业的同时,也通过提供日益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居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2018年,文化和娱乐类消费总规模1628.2亿元,同比增长10.8%。

围绕引导培育文化消费、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我市陆续推出惠民文化消费季、惠民文化消费电子券、文化消费品牌榜、文化消费空间体系等一系列举措,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创造经验,树立范式。其中,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自2013年起已连续举办七届,累计实现直接文化消费720亿余元。北京惠民文化消费电子券至2018年底累计提供消费补贴1.1亿元,直接撬动文化消费7.8亿元以上,券额抵扣与合作单位专属折扣、优惠活动等叠加,总计为北京地区消费者提供优惠约3.33亿元。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聚焦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建设,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升级,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大到优,使全市文化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今后一段时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将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积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高端化、融合化、集约化、国际化发展。文化产业必将成为推动首都经济提质增效、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驱动力。

谢谢大家!
 

主持人 田伟


主持人:

谢谢董主任的介绍。通过刚才四位领导介绍,大家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北京文化建设成就显著,北京也正在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魅力之城,各位记者朋友们肯定有很多问题想向各位领导提问,下面把时间交给在座的各位记者朋友,请大家提问。

《北京日报》记者

我有一个问题想问文旅局的新闻发言人曹局,2018年底全市四级公共文化设施7131个,我们知道公共文化建设分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硬件方面的7000多个设施包含哪几大类?从软件看,匹配的文化活动分为哪几类?
 
曹鹏程:

感谢你对首都公共文化相关工作的关心。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做了以下工作。一方面建立了市、区、街乡、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到2018年底,全市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已经达到7131个,平均覆盖率达到98.85%,基本上实现了一刻钟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设施建设包括这几方面,市级设施有首都图书馆和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区级包括22个图书馆,20个文化馆,街乡包括330个综合文化中心,社区村级设施共有综合文化室6757个等等。

同时全市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站点4295个,数字文化社区300个,24小时自助借书机177个,北京市共享工程数据资源总量已达797TB,在数字文化社区高清交互平台发布的视频资源有1079.8GB,1410.2小时。全市公共图书馆读者“一卡通”覆盖270个街乡,实现了通借通还。另一方面,建立了公共图书、文化活动、公益演出三大配送体系,把公共文化服务送到基层,丰富活跃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开展了五个方面的惠民活动。

一是开展了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依托“舞动北京”“歌唱北京”“戏聚北京”“艺韵北京”“影像北京”“阅读北京”六大板块,市、区、街乡、村社四级连动,贯穿全年,覆盖全市,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万场次,惠及群众3000万人次。

二是开展“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围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

三是举办首都市民音乐厅活动,贴近群众需求,走进高校、中小学、图书馆、影剧院、社区、部队、远郊区等场所,共演出100多场次,现场观众8万余人次,网上观众达到500多万人。

四是推出网络抢票形式,以低票价吸引市民参与各类文化活动,以春节庙会为例,2016年至2019年,累计通过网络发放110万张门票,抢票率100%。五是扶持群众文艺创作。通过制定出台相关的扶持办法,扶持优秀的文化作品、群众优秀文艺团队、群众品牌文化活动,进一步激发了群众文化的创作活力。曲艺《丰碑》《赤子归心》分别获得第17届、18届全国群众文化政府最高奖项群星奖。谢谢。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请问市广电局张局长,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广电局是如何做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
 
张苏:

谢谢记者的提问。我们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打造品牌讲好故事。利用北京市出台的提升国家传播力奖励扶持办法,重点打造北京特色,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北京品牌。比如说北京优秀影视剧海外展播季活动,展映的影视作品数百部,已经成为北京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平台。刚才还介绍了刚刚设立的北京视听之夜,进一步发挥影视和视听作品在世界闻名交流互见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组织优秀的影视企业走出国门,在境外的一些重要的国际节展上进行展示,加强海外推广,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另外一方面是服务大局,突出重点。坚决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大局,配合和保障国家的重大外事活动,比如说中非合作高峰论坛,承办了总局的中非媒体论坛,加强了政府部门和媒体的交流合作。主办亚洲网络视听传播政策对话与合作成果发布活动,以繁荣网络文化讲好亚洲故事为主题,就网络视听传播领域的热点相关问题开展合作和分享,促进了对话,提升了交流效果。谢谢。

北京电台记者:

我想请问一下董主任,北京市在文化金融融合方面在全国的前列,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成功经验,请介绍一下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在文化金融融合方面的重点举措和主要的成效?谢谢。

董殿毅

感谢您对文化金融问题的关注。文化离不开金融,文化跟金融的紧密结合才能助推文化产业更好的发展。您提的这个问题我从三方面作一个解答。

一是创建了一个核心平台,构筑以国有资本为核心的首都文化融资服务体系。这是从2012年以来北京市政府投资60亿元成立了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现在简称北京市文投集团,作为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投融资平台。这个公司成立之后,分别成立了文创基金,小额贷款,文科担保,融资租赁,创新工厂,融资置业等下游企业,基本形成了闭环,形成了投融担贷孵有机衔接的首都文化融资的新格局,融资租赁,小额担保贷款,孵化器这些。

二是创新一个扶持模式,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改变传统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打造了投贷奖联动体系。取消了以往对文化产业支持的高风险的项目,改为对文化企业融资后的事后奖励,这些具体的举措都有效撬动了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能。截止到2018年底,投贷奖体系共支持文化产业项目1354个,金额7.95亿元,拉动投资700.82亿。

三是加强多方合作。先后与10余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由金融机构每年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授信额度,共同创立国家文化金融合作示范区,力争示范一批先行先试政策。

会同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北京建立了全国第一家文化企业上市培育基地,为文化企业提供上市辅导。同时,加快建设北京文创板,实施文化类非上市公司,非公开股权交易流转,截止到2018年底,投贷奖平台共计入驻的企业达到14265家,收集的融资产品346个,成功对接的融资额317.02亿元,推动华夏银行,北京银行,杭州银行成立文创金融事业组部文创专业支行,大力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和服务,筹备设立北京市文化发展基金,积极推动文创银行组建,织密首都文创网络,都会极大的助推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谢谢。
 
《中国文物报》记者:

我想问文物局的凌局长,长城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保护和修缮工作,北京市采取了哪些工作?谢谢。

凌明:

谢谢你的关注。北京市在长城保护方面坚持四方面,树立了正确的保护理念,培育了科学的保护体制。

一是一套规划。北京市公布了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这里面统筹考虑尤其是长城的整体保护,遗产保护,环境景观的保护,为自然的和谐关系奠定了基础。

二是一个理念。我们对长城的实际情况,严格坚持了“最小干预”的文物保护原则,2019年完成了十个点段的长城抢险任务,而且在长城保护上同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合作,试点开展示范工程,受到国家文物局的高度肯定,为全国的长城保护奠定了基础和树立了榜样。加强了预防保护的相关理念,不断探索,广泛应用科技手段,考古工作在长城保护中的运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三是管理体系方面,结合北京实际情况不断探索。针对游客比较集中的长城点段,开始在八达岭长城探索实行预约制,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四是建立北京长城保护员队伍。500人常年开展长城巡视,确保安全。同时还加强周边环境的保护,保护长城的文化景观。

最后,我们的核心还有保护“长城精神”。长城既是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饱含丰富的内涵文化精神,我们一方面在结合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宣传长城的价值,多方面的作用之外,也不断深化对长城的研究和认识。在今后的一段时期,继续加强对长城全面的保护管理和遗产监测,全面保护和管理好我们的长城文化遗产,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也为今后北京市文物保护工作奠定基础。谢谢。
 
《北京青年报》记者

我想问一下张局长,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中的四个中心包括文化中心,广播电视事业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精品影视方面有什么举措?谢谢。

张苏:

感谢。北京在影视精品创作方面多年来秉承着把导向,讲品位,讲格调。尤其是十八大以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上的讲话,多年来探索摸索出北京模式。概括起来是五个一的创作理念,五个统一的辩证关系,五项工作机制。

五个一的创作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守住一条生命线,提高作品的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夯实一个基础,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基础,确立一个保障,保护相关精品影视剧的版权。五个统一的辨证关系。守正与创新统一,主旋律与多样性相统一,方向与速度相统一,管理与发展相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五项工作机制。一是引导机制,导向管理上引一把,行业管理上领一把,内容管理上扶一把。二是服务机制。开展三会三课。三是审查机制。坚持关口前移,靠前服务的模式。四是监管机制。事前重指导,事中重督导,事后重治理。五是评价考核机制。对企业实行动态考核,建立行业红黑名单和准入退出机制,来维护行业的良好秩序。谢谢。
 
《北京社区报》记者

这个问题想问一下曹局,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市民百姓走进剧场剧院和音乐厅观看文艺演出,请问市文旅局在繁荣发展舞台艺术,丰富群众生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曹鹏程:

这方面我们重点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我们始终坚持以文艺精品奉献人民、鼓舞人民、凝聚民心。引导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书写人民,书写伟大时代,反映新时代首都发展进步和首都人民精彩生活。2014年至2018年,市属文艺院团新创剧目150余台,复排加工剧目180余台,很多的剧目和艺术家都获得了国家级大奖。

其次,在扶持机制上,覆盖了创作、排练、演出全链条。成立了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打破了行业、系统、体制界限,围绕舞台艺术创作、文化传播交流推广和艺术人才培养三大方向开展资助。2016年到2018年底,累计资助项目329个,资金超过3亿元。建立了北京剧目排练中心,进一步扶持中小演艺机构,2015年运营至2018年底,共接待406家文艺团体、591个排练剧目,排练厅累计使用11640次。成立了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进一步整合首都地区的剧院资源,2015年11月运营至2018年底,累计演出376台680场剧目。

此外,每年组织“万场演出下基层”,举办“文艺演出星火工程”、“周末场演出计划”、“百姓周末大舞台”等公益演出。同时,建立了惠民低价票补贴机制。这个机制从2012年政策出台至2018年底,累计补贴低价票116万余张,补贴金额超过1.3亿元,受益观众达289万余人次,真正让文艺精品进入了首都市民的生活。每年还举办“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春苗行动”优秀少儿题材剧目展演、北京金秋优秀剧目展演、京津冀精品剧目展演、大运河文化带精品剧目展演。举办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新年音乐会、中国(北京)演艺博览会、中国戏曲文化周等一批国家级品牌文化活动。所有这些活动有效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质。谢谢。

主持人:

谢谢曹局长的回答。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出席今天的发布会,向大家全面地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北京文化建设的有关情况,同时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们对北京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报道,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再见。
 
-END-
留言话题互动
来聊一聊你见证的北京城的文化建设吧。


欢迎加入读者群,请加微信号whcy006



//主题阅读//

//推荐阅读//


点下方“阅读原文” 加入「读者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