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野蛮生长”到“持证上岗”,你了解这样的街头艺人吗?

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文化产业评论 2021-07-28
第2849期文化产业评论

当年,西单女孩凭借一曲《天使的翅膀》打动无数北漂的心,如今广州的小阿七以每周五户外唱歌形式已在抖音拥有超1500万粉丝……无论是唱歌、杂耍抑或工艺展示,这群身怀绝技的草根明星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街头艺人。从野蛮生长、缺乏管理,到近来走向“持证上岗”的规范道路,对城市而言,街头艺人到底是城市空间的独特灵魂,抑或遭人唾弃的尴尬存在?如果你仍不认为街头演艺是艺术,而更像求打赏的商业表演,甚至还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群灵魂有趣的人,或许本文会让你有所改观。



 | 刘舜欣(文化产业评论作者)
编辑 | 林媛媛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5726字 | 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一如最近火起的地摊经济,街头演艺同样具有“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的特效,在市井百态,寻常生活中抚慰城市每位游子的心。说到底,街头演艺也是地摊经济的一部分,只不过摆摊的主角这次成了身怀不同绝技的草根艺人,这群艺人不卖产品,卖的是才华。

 

其实近年来,城市对街头演艺发展的探索从未停止。


2004年12月,厦门鼓浪屿音乐厅公布关于首批获准在鼓浪屿表演的十大街头艺人名单,实行“定点、定时、定分贝”演出,取得资格的艺人每季度或半年要接受一次考核,末位淘汰,增考新人上岗。

 

△广州知名街头艺人“小阿七”

 

但真正使街头艺人迈入“合法化”进程的,却是2008年《上海市城市街头艺人管理条例》的提出。

 

2008年,上海市人大代表、剧作家罗怀臻提出制定《上海市城市街头艺人管理条例》,其中建议对“街头艺人”进行内涵界定,并进行身份登记,申报、审批,对其演出内容、类别、地点、时间都要认定,并颁发演出许可证等。在上海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该审议结果报告得到表决通过。

 

由于涉及文化稽查、文化管理、城市管理、市容管理、公安、交通、税收等多个职能领域,“街头艺人合法化”看似简单,但执行起来并不容易。

 

由孵化、酝酿,到真正落地,“街头艺人合法化”用了6年时间。

 

2014年10月,上海首批获得资质证书的街头艺人在静安嘉里中心广场“上岗”。再后来,深圳、广州、成都等多地均出台政策,对街头艺人“持证上岗”开展管理。

 

△2004年至今,全国各地针对街头艺人的管理举措


或许是地摊经济的兴起再度把人们的关注拉回到街头文化,或许是疫情期间太久的“宅家”使人们更渴望从街头微醺的灯火中感受城市文化气息,今年6月,济南预计月内推出街头艺人“持证上岗”管理的消息再度引发关注。

 

6月5日,济南市文旅局联合城管、公安部门制定针对街头艺人的管理办法,预计本月内推出。管理办法出台后将设立“街头艺人资格评审”机制,街头艺人“持证”才能上街表演。 

 


据负责人介绍,将对报名考证的街头艺人进行培训,规范演出内容,合格后发放证书等……并从本月起组织20余位艺人在7个街头点位路演,并把这一经验推广到全市公园、大型广场和繁华路段。

 

近年来,街头演艺事业得到政策越来越多的倾斜,街头艺人亦从原本的野蛮生长逐步过渡到规范治理,形成城市街头一道独具韵味的风景线。随着城市夜经济的点燃及地摊经济的火热,街头演艺文化的春天似乎已悄悄来临。

 

街头演艺是城市永不落幕的戏剧

 

街头艺人原指不定期出现在街头人行道、商场门口、广场和地铁站人行通道等人流量大的空间,并以唱歌、跳舞、杂耍等艺术行为吸引人群注意力的表演者。

 

倘若无序经营,放任自流,那么街头艺人的确很可能沦为遭人唾弃的“城市流浪者”,但如果能得到一定的规范、引导和治理,那街头艺人分分钟就是城市最美的风景线。


街头艺人,是“城市戏剧也是“街头芭蕾

 

著名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曾提出著名的城市戏剧理论,他将城市比喻为一座剧院,市民如同演员,可扮演不同角色,从而充分体验城市带来的种种奇遇,广泛参与艺术、体育、音乐、政治、情爱、冒险甚至战争,生活各个环节相互融合,每个生活片段都是戏剧情节,城市生活是永不落幕的戏剧。

 

“如果一座城市的街道看起来充满趣味性,那么城市也会显得有趣;如果街道看上去很沉闷,那么城市也是沉闷的……”美国城市规划专家简·雅各布斯曾勾画出街区上人们的交互活动,并称之为“街道芭蕾”



“街道芭蕾”是对街头生活场面的生动比喻,如孩子们在公共空间嬉戏玩耍,邻居们在街边店铺散步聊天,街坊们在上班途中会意地点头问候等,都是“街头芭蕾”,这与芒福德的城市戏剧理论如出一辙。


毫无疑问,街头艺人身为街道的重要角色之一,一首情歌,一声吆喝,一曲演奏……他们的存在,是城市这座闪亮的舞台每天上演的精彩戏剧的一部分,也是市井街道充满人间烟火味的点缀。

 

一个有文化气息的城市,绝不仅仅仰仗于其街景、装饰、建筑物,而更依赖富有艺术气息和文化生命力的灵魂,而街头演艺正承载着这样的功能。以艺术形式拉近市民间的距离,为城市增添人情的温度,市井的热闹,生活的趣味,甚至成为城市最独特的印记。


街头艺人是以人为本的城市艺术典范

 

由街头艺人组成的街头文化,其实处处贯穿着“人本理念”,同时哺育着市民大众与街头艺人,更点缀着城市夜生活。

 

于市民来,文化终究是服务于人民,植根于市井之中的。偏向于市井文化的街头演艺虽没有剧院的高档环境,也缺少职业演员的专业技能,但街头艺人的演艺却正因没那么完美而真实、可爱无处不透露浓浓的烟火气息,交融于你我的生活,引发城市过客的精神共鸣,不但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更增添城市夜经济的魅力。

 

不同于在线直播,街头表演主打的现场感、互动感、真实感也是当下流行的直播间所难以取代的。



而对于街头艺人来说,街头演艺更像是精神的寄托。

 

“街头拉琴十六年,一路艰辛一路难;持证演艺已然好,又获十佳再开颜。”二胡艺人骆宏骏在2016年获得“十佳街头艺人”荣誉后,用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二胡艺人骆宏骏

 

“街头唱歌是享受,是抒发自我,就算一个人来听也很开心。”上海街头艺人阿余尔洛说。

 

而有着14年马头琴从艺经历的90后土家族男孩李海涛则表示,这种“畅所欲演”的状态让他非常着迷,也不愿放弃。他始终坚持借街头做民乐推广。

 

对街头艺人来说,街头演艺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的乐趣,是人生方寸之间的小小舞台,是梦想的点亮,也是艺术精神的寄托。


此外,街头演艺某种程度上来说还能拉动城市夜间经济,促进城市消费,并增加就业机会。而对于以卖艺为生的街头艺人而言,也是稳定生活,提升收入的重要途径。

 


照这样看来,街头艺人应该是很吃香的职业,有着风风光光的演艺,浩浩荡荡的粉丝,一不留神还可能成为城市网红……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以天为幕、以地为席的街头艺人
日子好过吗?

 

生存不易,自尊不保,这是很多街头艺人多年来的常态。

 

“曾在一个月时间收到22条关于噪音扰民的‘督办告知单’。收入最少时一天仅25元,从晚上9点半到凌晨近4小时的演唱,不间断唱了30余首歌却仅有两位行人‘打赏’,还要四处躲避城管、公安部门拜访。”这是在济南泉城广场卖艺21年的街头艺人张稳修最真实的感受。


△济南知名街头艺人张稳修

 

而另一位28岁的街头艺人在接受台湾《联合报》采访时则表示,他定期在嘉义、台南、高雄表演,以魔术和观众互动,但有人向他丢烟蒂,还有人把垃圾直接扔入他的钱箱。即使付费,也有人嬉笑着从远处投掷,仿佛在嘲弄、施舍。

 

相比大剧院等高档场所的艺术活动,街头演艺更像小打小闹,不系统、不专业、土生土长的艺术形态,这也导致街头艺人的地位并没有很高。

 

同时,街头表演摊位前摆放的收取“劳务费”的小盒子,也表明这种表演本身具有一定的商业性质,或可称为“卖艺”,这也导致很多市民拒绝承认这是一种艺术,而更像求打赏的表演行为。

 

遭嘲弄和施舍,游走在“乞讨”边缘;被城管追逐、为市民投诉、被公安约谈;街头卖艺“能唱几首算几首,随时做好撤的准备”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赚钱少地位低……这也是很多街头艺人日常面临的现状与困境。



而街头艺人遭投诉的原因也很简单,往往包括占道经营、影响市容,围观群众阻碍交通,噪音扰民等。同时,表演散乱、质量不高,艺术形态过于单一也是这种艺术面临的困境。

 

街头艺人,国外又是怎么管理的?


在街头艺人“持证上岗”管理方面,国外早有先例。西班牙、悉尼、比利时、纽约等地都有针对街头艺人的管理规定。纽约市一个非盈利组织“City Lore”更从1996年就开始关注街头艺人的生存状态。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兰布拉大道,被探索频道评选为全球13条名街之一,入选正得益于整条街丰富的街头艺人。那么街头艺人在国外,到底如何管理?又有哪些特色?

 

△西班牙巴塞罗那兰布拉大道的街头艺人


细致的管理,兼顾多方利益


以街头艺人“上岗”时间为例。在比利时,市政府规定街头表演必须在早上9点到晚上10点,而若是有声音的演出,只能隔一小时表演一次。面对街头艺人“僧多粥少”情况,则规定艺人不得在同一区域表演超1小时,因为很快会有新的艺人接班。在西班牙,街头演艺时间从早10点到晚10点,严禁“加班加点”,且在西班牙人传统午休时间“不得开工”。

 

细致的规定看似复杂,但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平衡市民、政府、艺人等各方利益。正如对街头演艺时间的严格管理,不但能有效避免周围商家、住户一直被噪音侵扰,而且能让更多艺人轮流得到表演的机会,更珍惜表演机会之余亦能展现更多元的街头文化,更有益于城市公共秩序的管理。

严格的规定增强震慑力度


以街头艺人考取证件为例。在比利时,要想在布鲁塞尔街头卖艺,空有手艺还不行,还得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之一:持有艺术类文凭;通过专家评审团的考试,拿到市政府颁发的许可证。而在澳大利亚,部分城市严格限制卖艺人数,如悉尼某卫星城市每年只发放5张卖艺许可证,每张许可证一年只能表演12次。

 

在西班牙马德里,市政府定期组织街头艺人考核,要获得这场达人秀的晋级卡,必须满足两大条件:一是拥有“足够的”现场表演水平,二是在不影响邻居和路人情况下能使大众身心愉悦。不符合标准的表演者将惨遭淘汰,以后一旦再被发现上街表演将受到处罚。

 


灵活的管理,彰显城市智慧


与纽约自由的城市气质相吻合的,还有其对街头艺人的管理风格。在纽约,并没有统一的管理街头艺人的部门,管理部门根据卖艺地点来决定。如果艺人在公园设摊,那么就由公园管理处规范他们的行为,如果艺人在地铁里卖艺,那么管理部门就是地铁运营方。


艺人们所需遵循的规定也各异,比如在公园摆摊卖艺,除了要在指定地点外,细致到摊子的长度、宽度与通道的距离等都有规定。在西班牙,各城市的管理规定也是“因城而异”,城市内各区域均限制人数,相互不能争抢地盘。

 


根据艺人表演地点确定管理部门,根据城市特色制定相关规定,这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灵活做法充分考虑到街头艺人管理的细项,在促进管理之余,更彰显了城市的智慧。

 

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对街头艺人的管理也应有所启发。

 

街头艺人规范治理,何去何从?

 

是放任自流抑或有序管理,是城市流浪者抑或街头文化灵魂?


对于街头艺人本身来说,与时俱进,保持创新永不过时。此外,政府的有序引导亦不可或缺。

 

顺势而为,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助力传播


“直播是互动,但音乐人往往只会唱歌,不擅长聊天,往往会冷场。身边同行大都尝试过网络直播,但成功转型的几乎没有,‘不会聊天’是主要原因。”济南街头艺人张稳修表示。他也曾尝试做直播,但效果并不理想。

 

△济南街头艺人“连音社”的抖音直播

 

街头演艺重点在于“街头”的现场感,但不可忽略的是,在当下直播、带货、短视频等互联网新玩法日益火爆的当下,街头艺人亦应及时转变思路,与时俱进,创新传播,街头演艺的同时开启直播互动、同步短视频录制,多平台吸粉,或联合开展直播音乐会、开教学班收学徒等,都将展现街头演艺更无限的可能。


△重庆“Hello City”街头艺人直播音乐会现场


街头艺人们不妨把互联网的用户思维运用到街头演艺中,以用户感兴趣的演艺内容调整自身演艺方向,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开拓更好玩、精准、深度的传播。


△广州街头艺人“小阿七”,抖音粉丝超1500万

 

此外,当下街头演艺多集中于演唱等单一形式,艺术形态过于单一,且质量参差不齐。这也说明街头演艺种类尚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归根到底,街头演艺只是表演形式,但内容却可以千变万化。除表演艺术类外,街头演艺还包括视觉艺术类、创意工艺类等。如最近大火的非遗文化、传统工艺、民族风情等,其实都可成街头演艺的主题,有待街头艺人进一步探索,也有待管理部门施展智慧,鼓励多种内容的才艺展现,吸纳更多身怀绝技的艺人为街头文化添砖加瓦。

 


该放手时就放手


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有序引导,把握好管理的尺度同样重要。


在“街头艺人合法化”的管理中,特色化经营,还原城市最真实的姿态,给予艺人一定的自主权,并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恰恰是一种潜力的激发。

 

近年来,包括济南等多地都对街头艺人“持证上岗”给予培训等服务。但其实街头表演身为一种草根文化,开放自由,野蛮生长本身就是其缺点,也是优点。不管表现是否专业,都是这座城市最真实、最鲜活的一部分。

 

如果所有的街头演艺都那么力求专业与完美,经统一培训后千篇一律、缺乏个性而整齐划一,或以规范名义加以限制,则很可能扼杀街头艺人的创造力、独特性,这就已经失去街头文化最本初的味道。

 

专业有专业的动人,自由生长亦有自由生长的创新。城市管理者应做到的,是保护每位街头艺人自身携带的“个人光环”,鼓励其特色化经营,激发其创新活力,让其以最个性化的内容、最地道的演艺、最符合城市气质的传播来为城市文化赋能。



结语

 

街头演艺是一门表演艺术,是独具韵味的文化景观,是城市永不落幕的戏剧,也是以人为本的生活方式。而街头演艺的主角——街头艺人则一直是城市文化的创造者、书写者、传承者。

 

不可否认,街头演艺在历史进程中曾给城市管理带来诸如占道经营、噪音扰民、无序发展等弊病,街头艺人在背后也忍受着我们难以想象的艰难与寂寞。但这是城市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注脚,也是街头演艺走向规范管理的阵痛。

 

但毫无疑问的是,一座包容、开放、自由的城市理应对此拥有更包容的胸襟与态度,街头演艺这项如细雨般滋润城市的文化艺术值得更优化的管理,而街头艺人这份职业,亦值得我们更多的理解与尊重。

 

只要城市尚在,街道尚在,街头艺人就不会丧失存在的意义。




 留言话题互动 
你对街头艺人怎么看?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看法

 推荐阅读 



 主题搜索 

文化产业顶尖大号「文化产业评论」,是专注于文化产业全领域的新媒体平台,在业内具有广泛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得到了全国文化产业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企业、机构、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是国家部委、地方政府、文化企业、行业机构掌握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及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

交流/咨询/合作
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


欢迎给刘舜欣打赏,您的支持就是她的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