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光明是人类的本能。近年来,灯光秀成为不少城市文旅建设的“宠儿”。华灯初上,夜幕降临,灯光秀为促进城市文化生长打开了新的空间,也成为打造城市夜经济,促进文旅融合的新载体。但与此同时,光污染、铺张媚俗、无孔不入、超水平建设也成了部分灯光秀的代名词。重重困境背后,一场场城市光影盛宴到底是照亮了城市的美,抑或放大了城市一隅的丑陋?
这是一位普通市民面对深圳灯光秀为城市带来过度施工、城市拥堵等问题发出的无奈自白。繁华背后,是近年来国内灯光秀一哄而上,泛滥发展带来的重重困境……
灯光秀,顾名思义灯光是基础,“秀”则是升华;灯光为载体,“秀”则是对城市文化、历史及特定主题的花样诠释。这种独特的视觉展示往往内涵丰富,是科技、艺术、文化与思想的结合,也可看作“对城市文化的梳理,对城市内容的思考,对城市视觉的表达”。无论中国还是国外,灯光秀的由来都有着传奇般的色彩,多以祈福为目的,灯影斑斓中寄托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愿景。而说到灯光秀的来源,古代元宵灯会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灯光秀。传说南朝时为祈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每年正月十五都会在南京举办盛大的元宵灯会。从皇宫内院到普通百姓家处处张灯结彩,各式纸糊灯笼让城市熠熠生辉。而国际上近代意义最早的灯光秀则可追溯到1852年法国里昂灯光节。身为里昂的宗教节日,灯光节每年自12月8日起,一般持续4天。
这座仅次于巴黎的法国第二大城市每逢灯光节,家家户户窗外、宗教或公共场所均会摆放点着的蜡烛,营造满街烛光的效果,其中著名的富维耶圣母院和沃土广场,每年就有超四百万游客到此观赏灯光节。
在国内,随着亮化工程逐渐成为潮流,灯光秀近年来又有了新的演绎。据笔者梳理,目前国内灯光秀主要包含以下几种主题:
随着照明技术发展和城市亮化工程推进,灯光秀越来越成为节庆纪念的标配。此类灯光秀更占据我国灯光秀的绝大多数,最近的要数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全国多地上演的主题灯光秀。
如北京、福州、天津、贵阳、武汉等多城点亮的“山河无恙,家国梦圆,万家团圆,祝福祖国”灯光秀。
上海每晚6点半起逢正点及半点上演的黄浦江光影秀;羊城广州在珠江两岸24栋建筑外立面联动推出的“盛世华诞,荣耀中华”灯光秀。
宁波则以张九龄的诗为灵感,利用不同楼宇的光影变化描绘出皓月当空的中秋主题动画。还有武汉的“致敬祖国”主题长江灯光秀、杭州的钱塘江两岸灯光秀、青岛的五四广场灯光秀、天津的河海岸边灯光秀等。
这种大型节庆灯光秀通常由政府牵头,配合统一的色调、画面、主题,联动市中心地标建筑外墙实现整体亮化,拥有“一江两岸”先天优势的城市更是节庆灯光秀的完美舞台,水光交相辉映间塑造出别样的城市文化。此类灯光秀往往在某特定时期、围绕特定主题展开,以起到扩大宣传、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等目的。如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多地户外媒体上线的抗疫主题灯光亮化,包括“武汉加油”海报类宣传,“勤洗手,戴口罩”等注意事项类宣传,“致敬最美逆行者”等公益宣传。
此外还有杭州为迎接G20峰会打造的钱江新城灯光秀,2010上海世博灯光秀等等。
商业类灯光秀
由于户外灯光秀通常位于城市最繁华的地带,因此往往自带高级属性,视觉冲击力更强、曝光范围更广、艺术效果更佳,并能在短时间内捕捉受众注意力,制造话题,便于社交平台的二次传播。
此外,目前市场上的营销更注重线上线下联动,地标灯光秀起到强大的引流作用,促进引爆事件或品牌营销,使灯光秀成为营销利器,因此也为更多金主爸爸所青睐。如2019年1月在青岛浮山湾畔53栋大厦联屏呈现的可口可乐福娃灯光秀——“可口可乐,‘年’在一起”等。
此类属于场景体验式灯光秀,是通过模仿、打造、还原某一经典场景,展现城市历史文化而塑造的沉浸式灯光秀,犹如在城市夜晚上演的实景演出,让观众身临其境地实现“人在光中走,如在画中游”。
著名的如西安大雁塔脚下,让观众在流光溢彩中梦回大唐的大唐不夜城灯光秀,贯穿玄奘广场、贞观文化广场、开元庆典广场三个主题广场,六个仿唐街区。
更在2018春节“西安年·最中国”活动中,被誉为中国的“盛唐天街”,实现了“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诗词长安。
灯光秀,秀出了什么?
诚然,城市灯光秀点亮了城市夜经济,提升了城市的“精气神”,也成为了城市文旅融合的新载体。但另一方面,在一哄而上的探索之路上,光污染、技术堆砌、文化缺失、超水平建设、影响生态等问题亦接踵而来。
灯光秀,到底是秀出了城市的美,抑或在流光溢彩中掩盖了城市最纯真的文化底色?无疑,在秀出城市气质的同时,灯光秀也亮出了快速发展背后的重重困境。
爆火背后,公共安全保障是否到位?
无论从经济还是文化发展角度看,打造灯光秀的初衷定是为了当地居民有更好的生活体验与实现城市更大的经济发展,让市民对城市有更强的认同感、幸福感。倘若在灯光秀发展中以牺牲市民舒适生活为代价,则不免与其初衷背道而驰。
2018年7月,深圳一场长达10余分钟的福田灯光秀调试就吸引了海量市民,周边地区高峰期人员达8万,导致莲花山人流爆满,多条道路严重拥堵,地铁一度瘫痪,甚至垃圾遍地。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灯光秀,相关部门却并未提前做好客流预估、应急处置和人员疏导,在影响居民正常生活之余,更易造成践踏事故等安全影响。2014年12月的跨年之夜,上海一场所谓5D灯光秀引起的外滩踩踏事故造成的35人死亡,42人受伤的事件还历历在目。归根到底,城市灯光秀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部分,如果说美观程度考验的是灯光秀的设计与技术,那么其背后的公共安全则永远是最基本的前提与保障。
一场有灵魂的灯光秀,3D 、AR、全息投影、无人机等高科技赋能可谓锦上添花,但城市的文化印记与故事演绎却永远是优质灯光秀的根本。毕竟高科技的复制千篇一律,有文化的城市灵魂却是万里挑一。而如今越来越多地呈现于我们面前的,却只是毫无灵魂的技术堆叠与灯光复制。2019年主题为「紫禁城上元之夜」的故宫博物院灯光秀,就因过度炫目的射灯和晃眼的光柱而被嘲笑为“夜店迪厅”,恍如“请到故宫来蹦迪”……尽管其首创故宫三个记录:建院94年来首次举办灯会;建筑群首次晚间被较大规模照亮;故宫首次在晚间对公众开放,但很多观众对此却并不买账。
“明明是一大家闺秀,却给扮成KTV公主。”“大射灯不好看!换回灯笼可好?”层层质疑也表现出灯光秀背后,市民对故宫传统文化与古典气质回归的渴求。
不少城市在灯光秀中还出现了“越亮越好”“越浮夸越夺人眼球”“越铺张越繁华”的设计理念,导致不同亮化工程互相攀比,亮度惊人。只是一味让城市变亮,而缺乏“科学、创意地亮起来”,建设中存在“你比我亮,我比你更亮”的误区且愈演愈烈,加剧了城市的光污染现象。对于炫目的灯光秀,观众初始一看觉得震撼,但时间长了则会视觉疲劳,甚至产生恶心,头痛等现象。2018年,汕头市两名六年级的小学生就曾利用暑期开展了关于城市灯饰景观的专项研究,并编写了《关于汕头市城市“光污染”的调查研究建议书》,表达出对汕头时代广场灯光秀产生的光污染给观众带来的审美疲劳和资源浪费。诚然,规模亮化不代表无孔不入,凸显特色不代表喧宾夺主,创意赋能不代表天马行空……无论是亮度、时长、数量还是造型,灯光秀的设计都应把握好尺度,而非在攀比中迷失自我。瓶颈之后,光影表达的时代演绎
尽管发展道路荆棘丛生,但灯光秀依旧是城市在探索文旅融合新载体上作出的新尝试。国内外也有不少城市通过经验与探索,在光影盛宴中积极破局,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借鉴。
一千座城就有一千段历史,一千种文化。文化的注入必然是城市灯光秀彰显特色,实现与其他城市“差异化经营”,是避免千城一面的重要切口,这来源于设计者对城市气质的精准理解和深刻把握。先来看看著名的以色列大卫塔3D灯光秀,在技术加持的同时还能让游客有潸然泪下的冲动。大卫塔白天作为历史博物馆展出以色列数千年的考古文物,晚上则以大卫塔城墙为幕布,用灯光投影配乐方式讲述以色列的变迁,把千年时光浓缩成数十个投影……
从3000年前的牧羊孩童大卫的成长、崛起,到近现代以色列的浴火重生,将三千年来的耶路撒冷历史以灯光形式还原。一场灯光秀,是高科技的视觉表达,是文化故事的柔情诉说,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传承。
再看看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的3D灯光秀,以冬宫建筑群外墙为银幕,通过10余分钟的短片展现出俄罗斯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关键人物及地标建筑,宏伟中呈现出冬宫的种种风貌。
而为纪念一战结束100周年所作的巴黎圣母院“圣母之心”灯光秀中,“和平与战争”的主题贯穿始终,灯光贴合建筑及主题,使用了射灯,但冷光却并没有带给观众喧宾夺主之感。
当好“配角”:和谐共生的灯光秀应是锦上添花
城市灯光其实和城市绿化、建筑、色彩、文化等要素一样,和谐共生,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我们生活的环境。因此在灯光层面而言,应发挥好“配角”作用,注重城市美化的整体性,发挥锦上添花而非凸显自我的作用。有人说,当灯光秀越来越多,城市越来越亮,我们才发现星星渐渐不亮了,月似乎不明了,属于夜的美正一点一点熄灭。不可否认,当花红柳绿的亮化掩盖掉湖面本来的模样,当青山远黛消失在闪烁的霓虹中,当近水含烟模糊在千篇一律的光影下……城市本身的韵味已被灯光掩盖,又何指望以灯光来提升城市格调?更不必奢谈和谐共融,而只是喧宾夺主罢了。亮起来,更要别出心裁的亮起来
灯光秀的设计不仅是要让城市亮起,更是要有创意、有美感、有主题、有内涵地亮起。这就需要设计者别出心裁的构思,在光影流动间把串联的城市故事娓娓道来。在日本,灯光秀往往有着统一的主题,强叙事性引人入胜。如东京汐留商务区的Caretta灯光秀,在2018年就曾以迪士尼故事《冰雪奇缘》《魔法奇缘》为主题,迪士尼IP的主题灯饰和主题曲将城市的夜瞬间打造成童话森林。
而在北欧的阿姆斯特丹,每年的灯光秀则有着不同的主题。2017年阿姆斯特丹灯光秀就以“存在主义”为主题,将近40件灯光艺术品以历史厚重的运河为轴线展开,把人们的生活、困惑结合灯光作品诠释,在给人美的享受之余更沁透着存在主义的哲学思考,可谓一场“有深度的灯光秀”。
此外,不同城市根据气候、地理等实际情况去设计灯光节,让市民获得视觉享受之余,更感受到城市暖暖的人文关怀。在芬兰的赫尔辛基,由于国土面积三分之一属于北极圈,冬季寒冷而漫长,赫尔辛基灯光节为打破冬季的黑暗凛冽。而从1995年起,在每年最黑暗的季节通过灯光艺术节来重塑城市建筑与街道,为冬日增添暖意。让灯光秀真正做到因城而异,因时而异,更因人而异。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此处,灯光背后是欣喜重逢的互诉衷情。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此处,火光背后是万灯齐明,舞衲联翩的热闹喜乐。
古往今来,无论身处何方,来自何种文化,人们对于光明的追求与朴素情感都共通共融,光关于温暖、希望的象征亦亘古不变。而城市灯光秀作为盏盏灯火在时代流转中的新演绎,亦应不断传承人们对光明的美好憧憬,承载日新月异的时代内涵。但愿日益繁华的灯光秀能再多些诗意,多些巧思,多些内涵,在点亮城市屋檐建筑、胡同阡陌的同时,更能秀出一座城的文化生态,人文关怀及历史深处的时光印记。
你对城市灯光秀怎么看?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看法
文化产业顶尖大号“文化产业评论”,在业内具有广泛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得到了全国文化产业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企业、机构、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是国家部委、各地市、文化企业掌握文化产业发展及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