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城市
15个
第3009期文化产业评论
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逐渐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北京是我国最早发展文化产业的地区之一,在支撑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1月24日《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0)》发布,下面跟随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一起来看看白皮书全文吧!
编辑 | 杨童童
来源 | 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正文共计34503字 | 预计阅读时间40分钟
综述
文化产业是大有前途的朝阳产业。守正创新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路径,是新形势下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和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方式。2019 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北京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首善标准,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 以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为目标,积极探索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文化产业综合实力稳步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市场主体快速成长,产业集聚水平日益提升,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区域协作和国际交流日趋频繁,发展环境持续改善,产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有新、新中有强的良好发展态势,在支撑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彰显。《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0)》对 2019 年北京文化产业基本现状、重要数据、趋势特征等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客观反映全市文化产业年度发展的总体情况。同时,结合首都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 提出北京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新思路。一、坚持首善标准,繁荣首都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守正创新,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19 年,北京文化产业在总体规模、企业综合实力、居民文化消费、文化金融发展等多项指标上继续领先全国,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发展动能加速转换,政策引领持续加强,高质量发展趋势明显。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确保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先后开展万余场相关宣讲活动,进一步强化了文化行业的担当和责任意识。挖掘弘扬红色文化,推进香山革命纪念地保护传承利用,开放运行香山革命纪念馆,推出《为新中国奠基—中共中央在北京香山》主题展览,累计接待 191.6万人次参观,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香山革命纪念地并给予肯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配合中央在北京展览馆成功举办国庆 70 周年大型成就展,超过 300万人次参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铁道兵纪念馆等 11家单位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坚持“双效统一”,不断完善引导和扶持机制,推出了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图书《云中记》等一大批文化精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挖掘和利用北京传统文化资源富集的优势,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技术、新场景、新业态,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大力推进传统文化保护与城市有机更新,以“一轴三带”为引领,推进中轴线申遗和老城复兴,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建设,着力推动城市历史文脉在新时代的有机延续。出台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多个法规与政策文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融入现代生产生活,京剧、昆曲、评剧等传统戏曲成为新时尚。实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传承发展北京老字号,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导市民广泛参与,增强文化传承的生机与活力。全面推进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北京充分发挥科技、文化、人才资源优势,编制印发《北京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京文领发〔2019〕1 号),明确了首都新时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四大重点任务,并以 27 个重点项目作为落实抓手,全面落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加强顶层谋划,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建设市场竞争力强、创新驱动力足、文化辐射力广的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以推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等为重点,以政策创新为动力,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立足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首都功能定位,把阐释推介当代中国价值贯穿于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的方方面面。文化交流平台辐射力日益扩大,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国际性活动备受关注。2019 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共有 110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吸引近千万人次参观,成为展出规模最大、参展国家最多的一届国际园艺盛会。文化品牌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欢乐春节”“北京之夜”“北京周”等活动走向世界各地。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主要指标领先全国
文化产业规模实现稳步增长。2019 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共有5252个;资产总计20198亿元,同比增长5.6%;收入合计13544.3亿元,同比增长14.4%;从业人员平均人数61.8万人, 同比增长0.3%。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法人单位4831个,占全国比重为7.9%;资产总计19020.3 亿元,占全国比重为13.9%;营业收入12997.3亿元,占全国比重为13.1%。2013—201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3.3%,比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 3.1 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8.1%提高到9.3%,增加值占比稳居全国首位,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进一步稳固。企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龙头企业发展强劲,入围“全国文化企业三十强”的北京地区企业数量、文娱领域独角兽数量在全国均居于首位。文化消费规模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43038 元,同比增长8%,其中人均教育、文化和娱乐支出4311 元,同比增长7.8%,创造了“十三五”以来最大增速。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4738 元,同比增长7.6%。全市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总额比重的10%,支出额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72%,反映了北京市居民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和强劲的文化消费能力。代表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快。全市文化贸易进出口额达到 72.8亿美元,同比增长20.9%,其中文化服务进出口38.2亿美元, 同比增长1%,文化产品进出口34.6 亿美元,同比增长54.5%。文化走出去企业竞争力日趋增强,2019 至 2020 年度,北京地区共有75家企业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占全国的22.4%,位居全国各省市之首。文化金融市场和服务继续领跑全国。全市文化产业共发生融资事件 472起,占全国的比重为23%,资金流入规模达725.51亿元,占全国的25.4%。文化产业私募股权融资389.1亿元,其中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领域融资额占比最高,达232.17亿元。全年北京地区共有豆盟科技有限公司、鸿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值得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瑞诚(中国)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多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指南针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赤子城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文化企业成功上市,占全国四分之一;截至2019年,北京境内外上市文化企业73家。新增北京领航昌益传媒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百川菁华教育科技发展(山东)股份有限公司 2 家新三板挂牌文化企业;截至 2019 年,新三板挂牌文化企业数量252家,占全国26.1%。全年共发生文化产业并购事件34起,涉及资金规模155.99亿元,并购规模继续位居全国榜首。依托“投贷奖”搭建线上金融服务平台,截至2019年底,累计支持项目2009个,支持金额12.1亿元,拉动投资1071.8亿元,放大倍数达88.4倍。产业效能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特征显著
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9 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0328.4亿元,同比增长34.1%,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79.5%,比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419.6亿元,同比增长1.5%,占全市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文化批发和零售业企业营业收入2249.3亿元,同比增长36.0%,占全市比重提升0.4个百分点。文化服务业收入占比的持续提升,体现了北京文化产业结构内涵化、品质化、高端化发展的新特征。文化核心领域主导地位更加巩固。2019年,全市文化核心领域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11972.6亿元,同比增长15.8%,占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总收入的88.4%,比上年提升1.6个百分点,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其中,创意设计服务、内容创作生产、文化传播渠道、新闻信息服务四大行业领域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总收入的87.3%,是带动全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四大主导产业。文化相关领域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1571.6亿元,同比增长4.7%。在文化装备生产和文化消费终端生产下降的情况下,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收入合计 865.3 亿元,同比增长 14.3%,成为文化相关领域实现增长的主要动力。行业劳动生产效率稳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61.8万人,同比增长0.3%。其中,文化核心领域吸纳从业人员50.7万人,同比下降0.1%;文化相关领域吸纳从业人员11万人,同比增长2.4%。从业人数小幅增长的同时,劳均产出大幅提高, 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劳均产出为219.3万元/人,同比增长14.0%, 其中,新闻信息服务、文化消费终端生产两个领域劳均产出增幅较大, 同比增长分别达到32.1%和24.4%。各区文化产业发展亮点突出。北京市各区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整体增长态势良好。其中,海淀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6137.4亿元,资产合计7654亿元,从业人员平均人数21.5万,三项指标均位居全市第一,占比分别为45.3%、37.9%和34.8%。朝阳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999 个,居各区榜首,占全市的38.1%。通州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289.4亿元, 同比增长高达293.2%,涨幅居全市第一。延庆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及资产合计大幅增加,同比增长分别为162.3%和224.1%。门头沟、通州、怀柔、丰台等四区从业人员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同比增长率分别达到58.4%、38.9%、25.1%和19.7%,发展势头强劲。规划与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引领保障产业发展
强化规划引领和统筹作用。加快顶层设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谋划,编制《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 年—2035 年)》,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时代之问,明确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任务与路径。编制《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 年—2035 年)》,绘制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新蓝图。印发实施《北京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年)》,着力解决未来三年北京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干哪些、怎么干、谁来干”的问题,提出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实现创作生产精品化、文化创意品牌化、新兴业态多元化、市场体系现代化,初步形成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多领域多层次政策接续出台。制定出台一系列创新政策举措,内容涉及传统文化、文博非遗、文化园区、文旅融合、文化消费、文化金融、文化贸易等多个领域,“1+N+X”的文化经济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围绕保护传承利用传统文化、激发文博非遗活力,出台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和《北京市博物馆展览备案管理规定》(京文物〔2019〕828 号)等文件;围绕推动文化产业各行业领域健康发展,印发了《关于推动北京影视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京办发〔2019〕4 号)《关于推动北京音乐产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京文建发〔2019〕11 号)《关于推动北京游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京文建发〔2019〕12 号)《北京市提升广播电视网络视听业国际传播力奖励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京广电发〔2019〕41 号)等政策文件;围绕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提升文旅发展质量,出台了《关于推进北京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京文领办发〔2019〕4 号)以及促进乡村民宿发展等相关政策;围绕促进文化消费,满足市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出台了《2019 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促消费措施十二条》(京文旅发〔2019〕344 号)《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京商函字〔2019〕724 号)等政策措施;围绕推动文化园区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制定印发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市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服务包”工作方案》(京文领办发〔2019〕3 号)《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京文领办发〔2019〕5 号)等文件。此外,围绕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及资产监管,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属国有文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实施意见》(京文改办发〔2019〕4 号)《北京市国有文化企业境外投资及境外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京文改办发〔2019〕1 号)等相关政策文件。二、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核心动能加速转换
2019 年,北京市鼓励以创新创意为核心,聚焦发展优势产业, 积极培育新兴业态,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 着力将北京建设成为市场竞争力强、创新驱动力足、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文化产业发展高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意城市。主导产业增长强劲,彰显首都文化优势
创意设计服务业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北京立足建设有首都文化特色的设计名城,大力推动创意设计服务业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创意设计服务业收入合计3466亿元,在九个行业领域中居于首位,同比增长17.1%,约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的25.6%,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北京创造”“北京设计”品牌优势和影响力持续扩大。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国设计红星奖、北京时装周、北京文化创意大赛等已形成较高知名度的品牌活动,持续带动全国相关行业发展和国内外设计业交流。“北京礼物”作为北京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的标志性品牌,吸引众多企业和作品参与评选,其中54家企业的543件商品通过了“北京礼物”的首批认证,成为代表北京形象的城市名片。新闻信息服务业继续领跑全国。新闻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信息服务发展势头强劲,移动互联技术为新闻信息服务领域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全年规模以上新闻信息服务业收入合计3353.3亿元,位列九个行业领域第二,同比增长5.5%,约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的24.8%。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搜索、网络新闻、网络视听等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快速普及,新媒体持续对传统媒体空间进行有效替代,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字节跳动旗下的今日头条App 采用为用户智能推荐个性化信息的新闻阅读模式,全年共发布内容4.5亿条,累计获赞90亿次。另一方面,媒体融合进程加速, 市属媒体通过自建平台、入驻第三方平台等方式,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北京日报客户端推出的全新新媒体平台“北京号2.0 版”, 以及北京广播电视台推出的北京时间App、北京青年报推出的北京头条App 等,在充分发挥其公信力和覆盖优势的基础上,提供具有北京特色、贴近群众的信息服务。文化传播渠道领域实力持续增强。文化传播渠道领域迅猛发展, 互联网文娱平台改变传统文化传播格局,技术创新持续推动传播渠道的更新迭代。全年规模以上文化传播渠道领域实现收入合计2919.4 亿元,同比增长34%,在九个行业领域中增速最快,约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的21.6%。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成为文化传播渠道发展新动能,用户规模稳步上升。爱奇艺网络视频播放平台付费会员数量在全国率先突破 1 亿人次,掌阅科技阅读平台月活跃用户数量达1.4亿,字节跳动旗下抖音短视频平台日活跃用户数突破 4 亿。电影放映场次与票房收入稳步增长,北京地区 30 条院线 256 家影院共放映电影 356.2 万场,同比增长 15%,观众 7634.1 万人次,票房收入 36.1 亿元,同比增长 3%。演出市场保持活跃,全年北京演出市场共演出 22823 场,观众人数达 1040 万人次,票房收入为 17.44 亿元。艺术品交易方面,北京共有文物拍卖企业 241 家,文物商店 80 家。其中保利拍卖年度成交额 86 亿元,保持亚洲艺术品拍卖行业成交榜首。此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 等信息技术助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各类数字文化馆、智慧博物馆、沉浸式体验展等成为热点,为市民提供多层次、高品质的文化服务。内容创作生产领域成绩斐然。文化内容生产不断创新发展,大量高端专业人才汇聚,文艺精品数量不断攀升。全年规模以上内容创作生产领域实现收入合计2080.5亿元,同比增长10.6%,约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的15.4%,从业人员15.4万人,同比增长6.8%。出版方面,全年引进出版物版权 9216 件,版权(著作权)登记9300万件。影视方面,全年制作电视剧 65 部 2762 集,电视动画片 32 部 7275 分钟,电影 310 部,网络剧 944 部,网络影视类动画片72 部,网络电影 3397 部。其中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和《流浪地球》荣登中国电影史票房亚军与季军。影视制作机构累计达到上万家, 在全国遥遥领先,逐渐形成中国影视产业聚集高地。演出方面,话剧、马戏杂技魔术、儿童剧、音乐会等类型观演人数均超 100 万人次,《雷雨》《白鹿原》《红色娘子军》等众多高质量大剧相继上演。音乐类演出共计 2376 场,票房收入达 7.59 亿元,其中音乐会演出 1263 场, 票房收入达 2.05 亿元,同比上涨 10.3%。数字出版发展成绩喜人, 多种数字出版精品力作荣获国家级荣誉,在 2019 年度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工作中,北京市推荐的项目有 9 个入围,数量位居全国省区市第一,北京地区的项目达到 56 种,占全部入围项目的 59%。15 种作品获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音像电子游戏出版物)奖,26 种获提名奖。其他产业领域发展提质增效。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等服务类领域实现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文化投资运营领域实现收入合计32.3亿元,同比增长9.1%;规模以上文化娱乐休闲服务业收入合计121.2亿元,同比增长11.0%;规模以上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业收入合计865.3亿元,同比增长14.3%。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消费终端生产领域发展放缓,文化装备生产下降幅度较大,全年规模以上文化装备生产领域收入合计140.7亿元,同比下降18.8%,从业人员1万人,同比下降5.3%;规模以上文化消费终端生产领域收入合计565.7亿元,同比下降0.9%,从业人员0.8万人,同比下降20.3%。全年依法依规推动包括文化辅助用品制造、印刷设备制造、文具制造等在内的约 300 家一般制造业企业疏解退出,在减存量、控增量的过程中倒逼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集约发展,巩固主导产业地位,聚焦发展“高精尖”产业形态。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科技创新赋能文化发展
文化科技融合业态层出不穷。积极探索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以科技力量赋能文化发展。网络直播、短视频、电子竞技、数字阅读、数字音乐、在线教育等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 4D 电影、互动影视、线上博物馆等数字文化产品层出不穷,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增长点。随着我国正式进入 5G 商用元年,北京 5G 建设全面提速,推动 4K/8K 超高清视频、AR/VR/MR 技术释放潜力, 实现文化科技融合多场景应用。如北京联通与北京首钢自动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助力冬奥智慧园区建设,实现全球首次“5G+VR” 冰球全景直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文化内容生产、审核和分发等环节,如新华社推出全球首个AI 合成女主播,并以“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MAGIC”实现视频生产的自动化;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研发的“中影·神思”AI 系统运用于影视后期制作,提升了制作效率。此外,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版权领域,实现对版权使用全过程的追溯、监管与保护,如北京人民在线网络有限公司运用区块链技术搭建“人民版权”平台。新兴业态在文化与科技的互通共融中不断发展,引领文化产业提质升级。传统文化行业转型升级焕发新生。随着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传统文化行业不断更新升级,焕发新的活力。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机构积极利用数字技术创新文化资源保护和展示方式, 故宫博物院推出“数字文物库”“全景故宫”“紫禁城 600”等多款数字产品,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华为共建“智慧国博”,探索智能时代博物馆发展新路径。创新传统艺术展览和文艺演出,利用沉浸式技术提升体验感,歌华集团与玉渊潭公园联手推出首届北京国际光影艺术季“万物共生”户外光影艺术沉浸式体验展,运用声光互动装置、动作捕捉系统、体感互动设备等实现光影艺术与自然景观的融合;2019 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以 AR、虚拟视觉、人机互动等技术与《山海经》结合,打造充满想象的奇幻世界;“江山如此多娇—三山五园皇家园林光影艺术展”展览以光影为颜料,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东方园林之美。融媒体新技术新平台集中亮相。主流媒体利用 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智能媒体,抢占全媒体技术高地。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代表的融媒体建设加速升级,两会报道中VR 时政类融媒体产品、“AI 机器人上两会”、创意H5《一起看两会》等实现了科技创新、高品质内容、传播方式多样化的结合。人民日报与快手合作推出短视频聚合平台“人民日报+”,拓展传播渠道。AI 虚拟主播果果正式上线,探索人工智能在内容生产领域的运用。歌华有线与人民网、阿里云、华为等打造的“北京云·融媒体”市级技术平台一期系统正式上线,助力构建北京市“1+4+17+N”的立体传播格局。网络游戏产业高速健康发展。积极推动游戏产业向善、向上、向美发展,全方位推进游戏产业规划引导、内容生产和市场监管,打造全国网络游戏中心。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推动北京游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在省级层面出台政策文件推进游戏产业健康发展的城市。全年动漫游戏产业总产值 806 亿元,同比增长约14%。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举办 2019 国际影漫游版权交易峰会,北京动漫游戏产业协会打造“动漫游戏精品项目出海推广工程”,积极提高北京动漫游戏产业创新能力。北京市精品游戏研发基地正式揭牌,腾讯、网易、畅游、乐元素等近 20 家游戏研发机构确认入驻。“文化+”深入推进,文化融合价值彰显
文旅融合深入推进。继续深入挖掘利用文旅资源,文旅融合在顶层设计、品牌塑造、产品开发等多个方面深入推进。北京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推进北京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北京文旅融合26 条”,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在省级层面出台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总揽性、规范性文件的城市。文旅融合成为北京旅游行业保持增长的重要引擎,全年接待游客总量3.22亿人次,同比增长3.6%;实现旅游收入6224.6亿元,同比增长5.1%。积极开发文化旅游精品路线,推出特色、主题旅游线路117条。扶持京郊旅游发展,建设集观光旅游、农事体验、文化传承等内容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聚焦文化文物单位创意产品开发,通过“北京礼物”、公园文创、博物馆文创等提升北京文化旅游吸引力。根据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统计,市属公园文创品牌种类累计 5400 种,全年产品销售额合计1.38亿元。旅游演艺持续发力,旅游演出共计8391场,占整体演出场次的36.8%,吸引观众达304.7万人次,票房收入2.26亿元,德云社、老舍茶馆、中国杂技团等曲艺杂技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文化和体育互融互促打造“双奥之城”。作为全世界首个“双奥之城”,北京将首都文化特色、奥林匹克精神融入各项体育运动和赛事。举办第二届“相约 2022”冰雪文化节,通过文化推广、科技展示、冰雪体验、公益活动等方式打造了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规模最大、周期最长的冰雪文化盛会。全年共举办大型国际赛事 28 项,并持续提升北京马拉松、中国网球公开赛等中国赛事的国际影响力。此外, 新技术赋能首都体育与文化融合,如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国家速滑馆等北京冬奥会场馆正式启动 5G 智慧场馆建设;2019 年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北京赛场采用“5G+8K”技术进行赛事直播测试,在全球首次实现国际赛事“5G+8K”超高清直播。文化和教育融合创新。依托丰富的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在线教育、研学游等文教融合新业态,文教品牌知名度逐步上升, 传统文化走进课堂,“研学游”产品受到热捧。积极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与在线教育的融合发展,创新互联网时代的大众教育模式。举办“圆梦北京·2019 青少年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展演”活动,吸引来自全国 30 个省、市、自治区 7000 余位少年儿童的参与。多家旅游机构和研学服务平台推出“北京非遗文化传承体验研学营”等研学产品,“奥运之光”研学行入选 2019 北京“十大文化旅游线路”。三、空间格局不断优化,集聚与辐射双向并进
2019年,北京市持续深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推动传统街区整治更新、老旧厂房等空间腾退转型,推动园区提升集聚效应、重大项目以点带面,推动京津冀加强协同合作,文化产业空间格局持续优化。“以中轴线申遗为引领,“一轴三带”传承古都文脉
高质量编制完成各项相关规划。加快对核心区老城的保护规划工作,以中轴线申遗为引领,高质量编制完成“一轴三带”各项相关规划。编制完成《北京老城整体保护规划》,探索街区更新“保障对保障”实施机制,保护北京胡同肌理及四合院城市记忆。编制完成《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 年—2035 年)》草案,将中轴线申遗等内容纳入其中,完成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品质提升详细规划。印发实施《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五年行动计划(2018 年—2022 年)》以及《北京市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2018 年—2035 年)》和《北京市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2018 年—2035 年)》, 明确了三个文化带保护利用与传承发展的中长期目标任务。“一轴三带”建设加速推进。加大历史文物保护力度,“一轴三带”建设取得重要性进展。为配合中轴线申遗,陆续启动 30 余个中轴重点项目,高质量完成天安门城楼及城台修缮,天坛公园恢复广利门内“树海”景观,新增开放面积近 3.2 万公顷,南中轴御道实现全线贯通,《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立法工作列入市人大立法规划。完成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核心区文物勘探和修缮提升工作,京杭大运河(通州城市段)正式开通旅游航运。积极探索健全长城保护管理体制机制,组建长城保护员队伍,制定印发《怀柔区长城专职保护员管理办法》(怀政办发〔2019〕17 号),将无人机、传感器等技术手段应用于长城保护。精品活动、文艺佳作助力推广“一轴三带”文化保护传承。多次举办“一轴三带”相关研讨会、论坛、文化展览、精品展演等文化活动,展示“一轴三带”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举办 2019 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扩大北京中轴线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成功举办第十三届永定河文化节,策划展出“山河·家国——西山永定河文化展”,举办 2019 年首届北京西山永定河发展论坛。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推出“一城三带舞台艺术作品展演” 板块,2019 北京·通州运河文化艺术节推出“戏聚运河”剧目展演版块,先后上演交响乐《京杭大运河》、原创舞剧《运》《广陵散》等精彩剧目。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杭州文广集团等运河沿线多家媒体共同推出“爱上大运河”大型跨省融媒体报道,共计推出电视端 12 集新闻专题、7 集系列专题片,扩大融媒体传播。以大运河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和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推动出版《北运河流域民俗文化志》《大运河文化辞典•北京卷》《大运河文化纵览》等文化典籍。产业发展融入城市更新,首都文化焕发新魅力
街巷整治重现胡同文化风貌。加快老城区“疏整促”行动任务, 改善老城胡同街巷生态。东城区全面完成14项市级“疏整促”专项行动任务,基本完成“百街千巷”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完成 1175 条街巷整治提升。南锣鼓巷出台全市首个文保街区停车规划,雨儿胡同完成“共生院”改造,雍和宫大街完成环境整治提升。西城区全面实施“疏整促”百日攻坚,961 条背街小巷通过达标验收,完成太仆寺街等片区提升工程,11 个街区整理展示中心建成开放。雨儿胡同、草厂四条、西海南沿、义达里胡同等 7 条胡同被评为“北京最美街巷”,全市超过 73 条胡同被评为“首都文明街巷”。传统商业街区改造升级焕发新活力。持续推进老城传统街区的升级改造工作,编制并发布《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京规自发〔2019〕76 号),从技术上规范了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在风貌保护与更新中的“宜”与“忌”,使街区在具体规划、设计及建设时有规可依、有章可循。王府井步行街实现北延开街,通过步行区域的拓展,实现商旅文设施的融合发展;儿童艺术剧院前广场、校尉胡同口袋公园精彩亮相。隆福大厦正式运营,成为独具魅力的文创商务综合体。201 北京国际设计周大栅栏展区以展览、互动体验、人文行走、智慧胡同、公共艺术等丰富形式,展示大栅栏百年变迁, 彰显传统街区创新魅力积极转化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继续挖掘自身红色文化内涵,积极转化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着力构建首都“四个文化”基本格局。新增铁道兵纪念馆、宋庆龄同志故居、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北京李大钊故居等11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数量上领跑全国,彰显北京红色文化资源禀赋优势。香山革命纪念馆建成并正式开放,红色文化展《为新中国奠基—中共中央在北京香山》通过800多张图片、地图、表格和1200 件实物、文献和档案,展现北京香山红色历史记忆。市属11家公园推出“建党红色游”和“爱国纪念游”两大类游园活动,举办《走进香山双清别墅 追寻伟人红色足迹》《铭记抗战历史 传承爱国情怀》等多个红色文化主题展览。此外,北京还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历史遗存,打造优质“红色旅游”内容,推出多项精品红色文化主题展览,为建国70周年增光添彩。空间载体不断完善,集聚效应日趋突出
各区域产业发展特色日益鲜明。各区植根自身文化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打造文化产业差异化定位,发展特色日愈显著。首都功能核心区重点发展文化演艺、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等产业,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实现收入2708.7亿元,占全市比重20%。城市功能拓展区依托科技创新实力和传媒资源集聚优势,打造高精尖文化产业集群,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实现收入9535.5 亿元, 占全市比重 70.4%。城市发展新区挖掘自身潜力,大力发展艺术品创作展示交易、会议展览服务、创意设计服务等产业,正在成为文化产业新兴增长极,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实现收入 1025.3 亿元,占全市比重 7.6%。生态涵养发展区充分利用自身优良的生态环境资源,重点发展历史文化生态休闲旅游、演艺演出、音乐创作及版权交易等产业, 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实现收入 274.8 亿元。文化园区建设引领创新发展。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和一批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着力改革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朝阳区发布促进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高质量发展“政策 50 条”,内容涵盖品牌提升、信用体系、文化科技等 15 个领域,为区域内园区运营服务、创意成果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实验区 1111 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收入 1270.4 亿元,占全区文化产业收入的 47%,约占全市比重10%。大力支持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科技和人才资源集聚效应显著, 融合发展态势良好,截至 2019 年底已有 5 个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东城区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正式获批,成为全国首批两个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之一,北京文化金融融合发展开启了时代新篇章。东城区近年来积极完善文化金融服务体系,构建“1+5+N”的产业政策体系,为全国文化金融融合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本。发布 33 家首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名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全市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老旧厂房保护利用工作深入推进。围绕政策落地实施,印发《关于推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指导意见落地实施的工作方案》(京文领办发〔2019〕2 号),梳理出基础工作、程序规范、服务保障三类11 项重点任务,明确了任务要点、实施路径以及责任分工。制定印发《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京文领办发〔2019〕5 号),针对项目“如何走流程、怎么办手续”,进一步设计了项目申请、立项、规划、施工、验收以及登记注册等一整套流程规范,为破解老旧厂房转型利用“审批难”,在全国范围内率先给出系统解决方案。在全市征集筛选出郎园Station、北京日报社百子湾纸库改造、龙徽 1910 文创产业园等 31 个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试点项目,开展政策先行先试。北京市文资中心联合市发展改革、规划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应急管理、市场监管、文物、消防等部门,举办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政策培训会,开展集中政策讲解。截至 2019 年 9 月,全市各区共梳理出老旧厂房资源 774 处,总占地面积约 3227 万平方米,其中,城六区老旧厂房 248 处,占地面积约1943 万平方米,占全市老旧厂房总占地面积的 60%左右。功能区集聚发展效应突出。各功能区、产业基地、特色小镇产业集聚发展效应显著。积极打造具备国际高端水平、综合竞争力强的国家级影视产业示范区,截至 2019 年底,落户中国(怀柔)影视基地的影视企业有中影集团、博纳影业、华谊兄弟、爱奇艺、阿里影业、优酷等 600 余家,注册的文化类企业上万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年收入超 100 亿元。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作为全国唯一以新媒体产业为主的专业基地,核心驱动作用显著,科技创新引领实力提升,截至 2019年底,基地核心区入驻企业 4000 余家,千万元以上企业 300 余家,亿元以上企业 44 家,超十亿元企业 9 家,文创类企业占比达 80%, 吸引了艾默生、钛媒体、北冰洋等一批行业知名企业和项目入驻。宋庄艺术小镇已成为北京面向全国、影响世界的国际原创艺术创作、展示、交易窗口,截至 2019 年 11 月,宋庄艺术小镇域内各类美术馆30 家,艺术培训机构 68 家,艺术经营机构 100 多家,艺术家工作室近 6000 家,每年举办文化艺术活动上千场,年接待游客 50 万人次。重大项目多点开花,形成区域产业增长极
重大项目扎实推进。着力推进备受关注的冬奥会、冬残奥会、环球主题公园、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等重大项目工作,彰显国家建设实力。冬奥村主体结构封顶,首钢滑雪大跳台完工,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整体亮相,速滑馆南路、北路建成使用,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速滑馆、轮滑馆投入使用,冬奥各项主体结构和服务保障有序推进。北京环球度假区项目一期基本完成钢结构搭建,进入游乐设施安装调试阶段,相关配套设施部分楼体已结构封顶。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成通航,大兴机场高速、轨道交通大兴机场线等同步投入运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迈入实质性建设阶段。以项目为引擎带动区域资源集聚。持续发挥重大文化项目对区域业态和行业资源的引领带动作用,以点带面辐射带动产业功能区发展。怀柔成功举办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第二十六届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等品牌活动;域内北京电影学院新校区一期工程竣工,电影学院二期、制片人总部基地、博纳影业怀柔基地等多个项目加快推进。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举办第七届中国国际音乐产业大会,发布多项重量级项目,颁布“中国音乐产业大奖”。台湖演艺小镇、北京歌剧舞剧院、京南艺术中心、中国杂技艺术中心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张家湾设计小镇城市设计框架完成,吸引 33 家企业入驻,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成功落户。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区域联动全面深化
城市副中心协同辐射能力初步显现。加快城市副中心规划与建设,多项重点领域任务得到落实。编制完成并试行《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设计导则(规划管理版)》,落实《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工作方案(2019 年—2022 年)》,编制《北京城市副中心老城区城市双修与更新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 年)》;开工建设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文化设施,扎实推进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协同发展,52 个合作项目进展顺利。备受关注的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建设进入收尾阶段,成为未来发挥带动效应、支撑城市副中心文化旅游功能的北京新地标。
京津冀联动推进文化一体化发展。京津冀三地联合推出各类文化活动,推动区域文化深度交流,强化区域协同发展辐射效应。组织召开京津冀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工作会,成立京津冀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签署《京津冀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举办第七届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及项目推介会,三地 50 余家文创企业代表参与,8 个重点项目,数十家重要文创项目(企业)进行演示推介;举办第十一届北京国际广告创意节暨第五届京津冀广告节,策划“北京国际创意奖”,征集作品 3000 余件,充分展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软实力;举办“戏韵动京城”第二届京津冀戏曲院团新春演出季,三地 10 家戏曲院团推出 20 台剧目 21 场演出,涵盖京剧、昆曲、评剧、北京曲剧、河北梆子等剧种,让市民群众在剧场欢度佳节的同时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四、市场主体发展活跃,多元力量推动产业繁荣
2019 年,北京市培育壮大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着力培育支持科技型、平台型文化企业, 不断增强中小微文化企业创新活力,企业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多元开放、有序竞争的文化市场主体发展格局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实力强劲,科技型企业引领创新
龙头文化企业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在 2019 年第十一届“全国文化企业三十强”评选中,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保利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完美世界股份有限公司等 8 家北京地区企业入围“全国文化企业三十强”,入围企业数量在全国居于首位;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京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掌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获提名。文化科技型企业成长迅速。在 2019 年北京文化百强企业中,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 31.2%,小米、百度、蓝色光标、神州数码等科技类企业均排在北京文化企业百强前十位。四达时代、利亚德、掌阅科技、蓝色光标 4 家企业入选第三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通过文化科技双轮驱动探索智慧文化新业态,推进移动设备、数字内容、AI、AR/VR/3D 影像、自助服务等技术与应用的普及。首创集团正式启动首创数娱平台,推动北京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积极布局电竞、动漫、游戏、VR/AR 等多个数字业务方向。爱奇艺与中国联通首次实现互联网媒体行业 5G 商用探索,并达成战略合作,推动 5G+VR/AR 终端应用创新和落地。国企改革纵深推进,监管效能不断提升
国有文化企业是推动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全年北京市规模以上国有文化企业 482 家,资产总计 4007.1 亿元,同比增长 9.5%;收入合计 1228.3 亿元,同比增长 7.9%;从业人员 7.2 万人,同比增长 6.2%;利润总额 142.8 亿元,同比下降 6.2%。其中,规模以上中央在京文化企业 369 家,主要集中在内容创作生产、新闻信息服务领域,数量合计占比 78.3%;规模以上中央在京文化企业资产与收入方面增速较快,资产合计 2710.1 亿元,同比增长 20.6%, 收入合计 1086.7 亿元,同比增长 7.6%。规模以上地方国有文化企业113 家,主要集中在文化传播渠道、内容创作生产和创意设计服务领域,数量合计占比 60.2%;规模以上地方国有文化企业收入合计与利润总额分别为 141.6 亿元和 8.5 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 10.2%和 1.2%。国有文化企业制度管理不断健全。强化制度支撑,推出一系列政策办法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印发《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属国有文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实施意见》(京文改办发〔2019〕4 号), 为构建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提出实施路径。出台《北京市国有文化企业境外投资及境外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京文改办发〔2019〕1 号)《市属国有文化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实施办法》(京文改办发〔2019〕5 号)《北京市国有文化企业实施法律意见书制度工作指引》(京文资发〔2019〕5 号),实现了监管制度对境外资产、收入分配等环节的覆盖。印发《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所出资企业章程示范条款指引(国有资本参股公司)》(京文资发〔2019〕6 号),切实维护国有参股股东合法权益。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效能稳步提升。进一步深化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保障。推进产权占有登记,依法依规处置国有文化资产;推进“一企一策”改革,公布所出资文化企(事) 业单位主营业务目录,推动企业聚焦主营业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持续深入开展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工作,截至 2019 年底累减少法人户数 67 户;协调配合市级事业单位完成所属企业转企改制及划转移交工作,指导推动企业开展非经营性资产移交,探索开展库存报废商品公开交易。编撰北京市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报告,为全面监管国企改革发展提供支撑。系列措施促进了监管效能的提升,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了应有保障。2019 年,北京市文资中心所出资文化企事业单位资产总额 826.48 亿元,同比增长 7.32%;所有者权益总额 420.47 亿元, 同比增长 1.28%。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00.76%,实现稳中有升。国有文化企业效能作用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紧密结合自身功能定位,充分发挥责任担当和职能作用,推动国有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演艺集团积极推动北京歌剧舞剧院、中国杂技艺术中心、京南艺术中心等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北京发行集团稳步推进新型图书网点建设,开设城市副中心市委办公楼书店、香山红色主题书店,举办 2019 北京书市等大型品牌读书活动,探索智慧书店模式,推进实体书店转型升级。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北京国际广告传媒集团先后承担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2019 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新闻中心、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新闻中心的设计、搭建及运维工作。保障重大主题活动宣传报道,新京报社精心策划全国两会、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等重大活动报道。非公企业活力强劲,发展贡献日趋显著
随着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的持续推进,市场活跃度不断提升,非公经济活力进一步激发。全年规模以上非公经济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收入合计 9705.6 亿元,占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的比重达到71.7%;资产总计 11841.3 亿元,占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总资产的比重达到 58.6%;从业人员 37.9 万人,占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的61.3%。非公文化企业主要集中在创意设计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和文化传播渠道等领域。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态势强劲。根据北京市工商联发布的 2019 北京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百强榜单,文化百强企业营收总额达 6452 亿元,较 2018 年的 4918 亿元同比增长 31%,其中,符合首都发展方向的行业投资增长较快,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 31.2%,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 11.8%。企业净资产总额为 4472 亿元, 较 2018 年的 1681 亿元同比增长 166%。缴税总额为 429 亿元,同比增长 50.5%,其中前十名企业缴税总额为 326 亿元。在文化百强企业中,有 11%的企业已上市。独角兽企业持续领跑全国。依托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和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北京独角兽企业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居于领先地位。2019 年底,北京文娱领域独角兽有 13 家,在全国占比约 60%,其中既包括字节跳动、快手等大型互联网企业,也包括猫眼微影、知乎、快看漫画、古北水镇、太合音乐等各细分行业的代表性文化企业。短视频平台快手全年共计 2.5 亿人发布作品,平台累计点赞超过 3500 亿次。太合音乐推出中国数字化版权分发平台 DMH,截至 2019 年底,该平台已有 16 万个厂牌,169 万张入库专辑,1345 万首入库歌曲上架, 总使用次数超 100 亿次。快看漫画 2019 年上线作品 982 部,数量占比超全国漫画市场四分之一,排名第一位。
五、文化供给品质优化,文化消费转型升级
2019 年,北京市精品内容生产持续发力,扶持体系不断健全, 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通过举办文化品牌活动、评选文化消费品牌榜、升级惠民文化消费季、扶持实体书店转型等举措,积极培育夜间消费、文旅消费、在线消费等新兴消费形态,为产业发展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内容生产持续发力,文艺精品展现时代风貌
精品内容强化首都文化价值引领。北京文化内容生产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文艺精品迭出,市场反响良好,体现出首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电影《流浪地球》《红海行动》《周恩来回延安》、电视剧《最美青春》《大江大河》、图书《北上》《云中记》等 10 部作品入选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奖,再次位列各省区市之首。全年电影创作表现亮眼,《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分别以票房 50.13 亿、46.86 亿位列中国影史票房第二位和第三位。“京产剧”表现突出,在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86 部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推荐播出参考剧目中,京产剧占 16 部, 占比位列全国第一。原创民族舞剧《天路》获得第十六届“文华大奖”,实现了北京艺术创作在“文华大奖”角逐中的三连冠。曲艺作品《赤子归心》荣获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第十八届群星奖。原创精品扶持孵化体系不断健全。北京以政策推动行业发展,各类发展基金帮扶项目落地孵化。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北京影视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北京影视业向高精尖转型升级,进一步促进影视业繁荣发展。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共安排资助金额 2.59 亿元,资助项目 240 个,具体包括电影选题孵化、高新技术制作、优秀网络出版等方面的扶持资助。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舞台艺术创作、传播交流推广、艺术人才培养三类项目 133 个,资助资金约 1.39 亿元。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主题,重点扶持 75 个精品影视视听作品,扶持金额 8400 万元。北京青年专项基金启动“观澜计划”,每年遴选出不超过 10 部电影项目并给予全额制作资金扶持, 在电影制片、营销、发行、版权运营、电影节展等环节建立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北京剧目排练中心、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不断发挥孵化功能,北京剧目排练中心全年共接待 102 家文艺团体,158 个剧目排练,在 189 个剧场成功上演;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全年共演出122 台 201 场。有效引导文化消费,点亮群众精神生活
文化品牌活动精彩纷呈。中国戏曲文化周参演单位 65 家、戏曲剧种 23 个、演职人员 2300 多名,共演出 370 余场,吸引观众近 19万人次。第二十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历时 25 天,上演 16 套(22 场次)精彩演出,涵盖歌剧、交响音乐会、独奏、室内乐音乐会以及VR 虚拟现实音乐体验等形式。北京金秋优秀剧目展演 13 个剧场为观众带来 20 台 40 场精彩演出。除此之外,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图书节、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北京十月文学月、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北京国际旅游节等大型文化品牌活动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现北京文化建设成果,丰富了市民的娱乐休闲生活。文化惠民不断升级。第七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在优化供给、倾力惠民基础上再次升级,聚焦重大节庆活动和市民消费热点,构建京津冀协同、10 场文化消费集市、20 场大型展会、30 项主题活动为主线的消费矩阵,形成区域一体、夜间消费、公园文创、大众惠民新格局。第七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共举办活动 7816 场次,吸引消费人次 6239 万,促成消费 118.46 亿元,累计提供优惠 2.14 亿元。文惠券持续发力,引导作用积极有效,全年发放核销 5000 万元,直接带动文化消费约 3.3 亿元,财政撬动比为 1:6.6,获得了首都市民的普遍欢迎和文化企业的热情响应。文化消费品牌榜彰显北京文化特色。2019 北京文化消费品牌榜聚焦文创产品、文旅线路、消费地标、体育盛典、展演活动五大类,50 个文化消费品牌上榜。同时,结合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这一重大历史节点,设立“‘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北京文化消费特别贡献” 榜单,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系列阅读活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电视剧《奔腾年代》、话剧《抉择》、歌剧《长征》、图书《北上》等入围。此次上榜品牌作为文化消费市场的新标杆,不仅充分展现了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独特文化魅力和丰富文化内涵,也让北京市民体验到实实在在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首都文化发展理念。实体书店转型助推“书香之城”建设。修订《北京市实体书店扶持资金管理办法》(京宣发〔2019〕43 号),出台了《北京市实体书店扶持资金项目管理实施细则》(京宣发〔2019〕46 号)等政策文件,制定了各区实体书店房租补贴标准,扶持实体书店转型升级, 特色书店、品牌书店、24 小时书店成为城市文化新符号、新地标。2019 年,共对 239 家实体书店扶持资金近 1 亿元,认定 85 家特色书店,评选出 10 家最美书店和 2 家最具影响力书店。截至 2019 年 9 月,新增实体书店 285 家。连续九年开展北京阅读季,年均推广各类特色阅读活动 3 万余场,每年覆盖和影响人群达 1000 万人次,营造出“阅读无处不在”的浓厚氛围。目前,北京市全民综合阅读率为 93.48%,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3.18 个百分点;北京市居民年人均阅读纸质图书达 11.74 本,远超全国的 4.66 本。新兴文化消费异军突起,重构文化消费新生态
夜间经济激发文化消费新活力。北京市通过多项举措积极促进夜间文化消费,推动夜间经济繁荣发展。北京市商务局出台《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着眼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打造“夜京城”地标、商圈和生活圈。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印发《2019 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促消费措施十二条》,鼓励增加夜间文旅服务,推动有条件的文化场馆、景区公园开展夜间服务活动。故宫首开夜场,在元宵节举办“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惠民文化消费季重点挖掘夜间消费市场潜力,鼓励有条件的商场、剧场、影院、园区等场所延长营业时间,消费季期间超过 60 项主题活动提供了夜间消费服务。文旅消费呈现新热点。随着文旅融合深化发展,文旅消费逐渐呈现个性化、多元化特点,亲子游、研学游、康养游、文博旅游等形态引领潮流。北京文化旅游企业推出种类繁多的亲子旅游产品,“北京周边欧洲人工洞穴探险活动”入选人民日报客户端旅游频道评选的“中国亲子游品质产品TOP30”。研学、文博等主题旅游热度不断攀升,北京故宫博物院成为 2019 年度最受欢迎的 10 家博物馆之一。冬奥背景下体育旅游方兴未艾,北京与张家口积极协同打造京张冬奥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带。康养旅游被纳入我国旅游发展战略,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打造“国医馆+国药堂+博物馆”的三位一体模式, 融中医诊疗与康养旅游为一体。各种文旅新热点层出不穷,为文旅消费市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力。线上消费增长迅猛。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让文化消费不再局限于实体空间,线上消费异军突起。数字阅读、数字展览、网络视听、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快速发展,形成文化消费的新热点。2019 年前三季度,北京市新媒体业务收入达到 188.22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9.90 亿元,同比增长 36.07%。在线直播迎来行业机遇,电商直播带货、“直播+”新商业模式发展迅猛,各类品牌直播、扶贫助农直播、老字号直播、非遗直播、美食直播等活动持续激发新兴文化消费。
六、文化贸易与交流持续发力,彰显大国首都风范
2019 年,北京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稳中求进、以文化促发展,进一步深化实践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扩大文化影响力与吸引力,彰显大国首都风范。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带动开放水平提升
首都文化企业引领文化走出去。持续引领全国文化企业项目国际竞争力,彰显首都风范,多个项目入选国家对外文化交流、出口重点名单。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 2019 年度“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名单,北京有越南五地大型文化旅游演艺项目、《又见马六甲》创意显示项目、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数字文化推介活动、网络游戏《完美世界》《笑傲江湖》等项目入选。2019—2020 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名录中,北京地区共有 36 个项目入选,彰显首都文化出口企业引领实力。字节跳动旗下短视频应用 TikTok 在 2019 年实现超过 7.38 亿次下载,全球总收入近 1.77 亿美元。优质文化内容出口持续发力。突出数字文化产业出口引领,新闻出版、动漫游戏、广播影视等重点核心领域的产品和服务不断优化, 以优质内容助力文化出口。智明星通旗下游戏《列王的纷争》火爆欧美,位列 2019 年中国手游出海收入榜第 17 位;原力棱镜旗下 SLG 产品《兵人大战》,上线超过 40 个海外地区,拥有累计超过 3000 万的全球用户;《完美世界国际版》同名手游翻译成多种语言进行海外本地化处理,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由光线影业发行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和追光动画、华纳兄弟联合制作的动画电影《白蛇:缘起》入选奥斯卡奖“最佳动画长片”初选名单,提高了北京动漫游戏产业的国际影响力。服务贸易试点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启动以来,北京作为中国唯一的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不断探索、创新服贸试点扩大开放的新动力、新平台和新机制。截至 2019 年底,北京已累计向全国推广六批 25 项全国首创政策或创新经验,对全国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随着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北京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对外贸易格局更加稳固。2019 年,在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 83.5%的基础上,北京服务贸易实现进出口额近 1.1 万亿元,占全国服务贸易的五分之一, 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高达 95%,北京服贸水平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文化贸易平台吸引力不断增强。北京积极发挥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优势,文化企业国际市场定位能力、品牌定位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对外文化贸易稳步发展。2019 年,北京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实际利用外资为 1.15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101.6%。第十四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开展 8 场项目推介交易活动,吸引海内外 2.2 万位客商到会洽谈交易。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企业家大会吸引来自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 800 多名政府官员、国际组织和机构代表、商协会代表、中外知名企业家出席,中外企业对接洽谈签署总金额达 640 多亿美元。2019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组织买家洽谈会 3000 余场,举办各类主题研讨会、专场推介会等活动近 200 场,达成合作意向金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促进多元文明互融互鉴
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 举办“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展,通过项目推介及现场交流方式,推出来自全国 24 个省(区、市)的 40 家优秀文化企业。其中,戏剧、影视、动漫、手工艺品等文化行业的文化服务平台企业 10 家,杂技、歌剧、舞剧、音乐会等文化领域的文化品牌输出企业 12 家,文化贸易渠道的企业和机构 16 家。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 合作共建国际文物交流平台,促进保税区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深化“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与交流合作,推动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文化交流形式不断拓展。对外交流频繁,交流形式进一步拓展丰富,文化交流传播平台的联络宣介覆盖面不断扩大。2019 年北京共受理出访国外和港澳台地区文化交流项目 123 批次 2976 人次;赴芬兰等 14 个国家和地区 25 个城市举办“欢乐春节”活动;赴美国、英国、日本等 40 余个国家和地区举办“魅力北京”海外推广活动。开展“中华文化世界行·感知北京”系列文化活动,在东京、圣保罗、里约、布宜诺斯艾利斯、赫尔辛基、特拉维夫、开罗等地举办 10 余场文化交流和产业推介活动,增进文化认同,促进经贸合作,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首都文化企业与相关国家文化企业建立联系。国庆期间,北京向七家海外合作电台推出 7 集系列节目《北京—魅力歌唱》,介绍“歌唱北京”原创歌曲征集活动中的获奖作品,进一步推动北京文化走出去。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传播中华文化。积极举办各项大型国际性交流活动,为中国与世界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促进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传播并弘扬中国文化精神。举办第十四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2 个国际组织、68 个国家与地区的 86 个境外代表团组参加活动。举办 2019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82个国家和地区、国内 30 个省区市的千余家旅游机构、企业参展。举办第二十六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暨第十七届北京国际图书节,参展国家、展商数量以及参展海外出版机构均持续增长,共吸引 95 个海外国家和地区参展,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30 个,海内外参展商 2600 余家,1600 余家参展海外出版机构占展商比例超过 60%,展示中外精品图书 30 多万种。承办 2019 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实践的丰硕成果。配合中央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38 个国家首脑、联合国秘书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共 40 位领导人出席峰会,150 个国家、92 个国际组织的 6000 余名外宾参加论坛。配合中央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来自亚洲 47 个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及国际组织的1352 位会议代表共同出席,达成广泛共识并发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2019 北京共识》。
七、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服务体系日趋健全
2019 年,北京市持续推进政策创新和机制完善,积极引领、扶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强化金融支撑,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推进知识产权保护进程,鼓励创新创业及强化人才培养,为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强化金融支撑作用,探索文化金融北京模式
文化金融产品供给更加多样化。北京市中资银行文化产业贷款保持较快增长,截至 12 月末,北京市文化产业贷款余额 1940.9 亿元, 同比增长 23.4%;1-12 月累计发放金额 1576.2 亿元,同比增长 16.1%。其中,文化核心领域贷款余额 1767.4 亿元,占比 91.1%,同比增长21.2%。文化核心领域中的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分别为 39.3%、34.3%、63.8%;文化相关领域中的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为 62.3%。北京银行发布“文旅贷”金融服务行动计划、“创意设计贷”及影视全产业链专属产品“影视贷”,支持《中国机长》等优秀影视剧制作发行, 积极推进文创银行建设;截至 2019 年末,文化金融贷款余额 640 亿元,较年初增速 21.4%。华夏银行推出专业化文化金融产品,截至 2019年 9 月,累计服务首都文创类企业 480 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340 多亿元。全链条文化金融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北京市文投集团全力打造的“投融保贷孵易”文化金融服务链条日益坚固。在基金业务上,发布首款投资收益产品,2019 年 9 月,保理投放金额突破 5 亿元,储备优质保理项目突破 10 亿元;文化租赁业务上,成功发行全国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实现了我国知识产权证券化零的突破,全国首单储架系列知识产权ABS 成功获批,大大提高文化租赁 ABS 产品的发行效率;文化担保业务上,“文创保 2.0”效率更高,“票房宝”有效缩短制片方和网络视频播放平台之间的资金结算周期;文化产权交易上,扩大文化产权交易的受理范围,并实现首单入场;举办国有实物资产交易拍卖会,发挥了产权交易市场价值发现功能。创新政策措施扶持企业发展。着力提升“投贷奖”实施效率,加大力度为更多企业解决资金需求。2019 年“投贷奖”支持文化企业655 家,支持金额 41651.38 万元。截至 2019 年底,“投贷奖”平台共计入驻企业 14998 家,其中文创企业 13595 家、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 1105 家;汇集融资产品 353 种,成功对接融资 356.99 亿元。实施“房租通”资金支持项目,为中小微文化企业进行房屋租金补贴,降低文化企业经营成本。2019 年房租通支持文化企业 926 家,支持金额 9635.02 万元。国家文创实验区“蜂鸟计划”认定范围首次拓展到朝阳区全区域,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获得高达 70%到 100%的贷款贴息,最高将获得 300 万补贴。北京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正式启动运营,平台整合了银行、基金、担保等内外部金融资源,为民营、小微企业提供“一企一策”金融服务。中小微文化企业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融资渠道不断拓宽。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2019 年,北京市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北京等特大城市要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重要指示精神,借助《北京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2018 年—2020 年)》出台契机,印发《北京市新一轮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京政办发〔2019〕19 号),持续深化文化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在国内营商环境评价中继续保持第一。编制发布北京市文化旅游领域开放改革三年行动计划,逐步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各项措施落地。材料精简方面,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完成申报材料精简工作,申报材料减少 60%以上,行政许可事项总体办理时限压缩比例达 56.7%,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网上可办率达 95%以上。市区两级政府设定的证明全部取消,办事所需的“其他”兜底条款全部取消,群众办事申请材料和办理时限均压减 60%,895 项事项全程网办,150 项事项自助办;推进网上办理方面,新版“北京通”上线运行,600 余项事项实现移动办理。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规范化,行政许可等 11 类事项在三级政务服务大厅实现名称、类型、依据、编码“四朝阳区 2019 年继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精准服务促发展”系列活动,全年组织专项活动 24 场,涵盖企业普遍关注的知识产权、财税、产业政策等相关内容。东城区在全市首创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制度,构建“1+4+3+17”企业服务工作网,践行“四全”服务,成立“管家团”。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北京市版权局、北京海关等部门制定出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政策措施,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探索以实现知识产权市场价值为指引,以补偿为主、惩罚为辅的侵权损害司法认定机制。市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办公室主动回应政府机构改革新变化和首都高质量发展新需求,修订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北京市版权局部署“剑网 2019”专项行动,开展图片行业版权规范整顿工作;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开展 2019 年知识产权执法“铁拳”行动,对侵权假冒商品的生产、流通、销售形成全链条打击。知识产权案件受理方面,市知识产权局共受理专利侵权案件 310 件,其中涉及电商专利侵权案件 202 件;市场监管系统就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假冒伪劣案件共立案 2072 件,结案 2065 件;北京海关共立知识产权案件 72 起,查获侵权商品 2211 批次 17.6 万件;全市各级法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民事、行政案件 80165 件,审结案件 79769 件。朝阳区发布知识产权“一十百千”计划,培育知识产权服务百名志愿者,版权保护宣传覆盖企业一千家次。加强文旅市场监管。旅游市场监管方面,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会同相关部门,全年累计出动执法人员 51.8 万余人次、执法保障车辆12.8 万台次,检查导游 2.2 万余人次、旅游车辆 4.4 万台次,保障旅游行业发展规范;进一步完善旅游投诉受理平台,建立健全“接诉即办”工作机制,为游客挽回经济损失 692 万元,排名全国第一。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安全制度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暂行规定,科学建立文化和旅游行业安全生产基础台账。网络安全监管方面,北京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组织召开“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喜迎祖国七十华诞”网络文化安全保障工作会议,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为祖国七十周年华诞保驾护航。创新创业深入推进。为激励创新创业,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印发了《北京市大力营造企业家创新创业环境充分激发和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若干措施》(京发〔2019〕14 号)等政策文件,营造更有利于企业家的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政务服务环境、城市服务环境。海淀区发布支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六方面重磅政策,给予创新主体最多 1000 万人民币的资金补贴。
创新创业赛事活动方面,2019 北京文化创意大赛面向全国及海外征集 4611 个参赛项目,有 63 个项目晋级全国总决赛,项目类型涵盖科技教育、动漫游戏、文化旅游、智能科技等多个文创领域。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举办“第四届中关村文化产业新领军者评选活动”,50 余家中关村文化科技企业参加,文化产业十大领军人物和十大创新人物推动中关村自主创新,助力中关村文化产业发展步入新时代。注重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人才培养,为助力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北京市文资中心延续“学员高层次、师资高水准、教学高质量”的办学原则,举办两期北京文化产业高级人才研修班;服务企业发展需求,举办文化企业上市培训班、对外文化贸易骨干人才培训班。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实施京郊旅游人才培训“百千万”工程, 开设 10 个班次共培训 1300 人次。东城区实施“文菁计划”,加强对优秀文化产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人才在东城创新创业提供优质服务保障。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强化优秀专业人才的选拔和引进,为高层次人才提供金融保障和各类待遇。朝阳区聚焦文化企业人才需求, 服务 7 家企业共 14 人申报 2019 年非京生源毕业生引进,服务 13 家企业申报“四个一批”等项目。顺义区围绕“3+4+1”高精尖主导产业新格局,为文创旅游、智能制造等产业人才提供保障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支持。
八、当前形势与发展思路
当前形势
2019 年,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积极引导、扶持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等方面作用日趋显著。进入新时期,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演进,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与供应链格局的深刻影响,北京文化产业亟需创新发展思维,聚高端、抓前沿、促高效, 加速向更有品质和效能的新阶段迈进。面对疫情影响下的复杂国际形势与全球化重构的新态势,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和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首要窗口,提升文化“硬”实力和扩大文化认同的任务更为艰巨。当前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幻,外部发展环境错综复杂,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加速了发展的不确定性,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面临严峻考验。在文化领域,全球文化交流、交锋与碰撞日趋频繁,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谋求更广泛的文化认同,在此非常时期显得更为重要。作为国家首都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和凸显文化自信的集中承载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北京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放眼世界,发挥好首要窗口的作用,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引领力、辐射力,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与认同。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跨界融合的新动能,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前瞻布局产业新场景、新赛道以及培育战略新业态的要求更为迫切。以 5G 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颠覆性技术突破,深刻变革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型经济形态层出不穷,文化产业发展与竞争的主阵地正向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智能化转移, 不断衍生出应用新场景,孕育出经济新动能。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充分利用文化和科技资源高度集聚的优势,坚持首善标准,加强改革探索,加速培育形成以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的融合型新业态,打造世界级的创新产业集群, 开辟文化和科技融合互促的新境界,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繁荣兴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新的战略路径。面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文化建设以高品质内容为核心,提升供给体系与消费需求适配性的要求更为凸显。在数字网络新技术和人们收入水平提升的背景下,文化消费业态、消费模式不断创新,传播渠道、供应链网络不断拓宽,文化消费正发生着深刻变化。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速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习惯、生活习惯与消费习惯。面对人民满足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进行文化消费的新方式,丰富供给、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基本动力。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文化消费的重要城市,北京需要大力提升文化供给体系对市场需求的适配性, 生产出一大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精品,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为全国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示范样板。面对北京迈入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新阶段,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与引擎,支撑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更为重大。北京当前正处在由城市发展转向首都发展的关键节点,减量发展、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主旋律。文化产业作为快速崛起并具有极强带动作用的重要支柱产业,已成为助推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进入新时期,北京文化产业发展亟需在质量与规模上有更大突破,全面增强创新驱动能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加快迈向产业链高端,打造首都特色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同时需要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金融等领域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的融合,不断涵育出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新平台,进一步巩固文化产业作为首都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意城市。发展思路
未来一段时期,北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要求,坚持全球视野、首善标准和首都优势,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于危机中育新机, 于变局中开新局,大力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市场竞争力强、创新驱动力足、文化辐射力广的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努力将北京打造为文化首善之区、繁兴之地与创新之城。1. 坚持守正创新,做好顶层设计,擘画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顺应世界经济与供应链格局新变化,以及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围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和首都高质量发展新要求,秉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创新思维谋划新发展,实现新时期的新跨越。创新发展思维。坚持将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放在国内外发展大势中去把握,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去考量,增强战略思维、底线思维、辩证思维,将风险挑战分析透, 把应对之策谋划好。统筹处理好“都”与“城”的关系,释放“四个中心”的巨大能量,将“四个服务”转化为发展动力,将文化优势、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实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同时,针对文化管理体制、文化供给机制、文化科技融合、优惠政策制定等重点领域,加快改革与创新,发挥好示范作用。聚焦动能转换。着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从资本、土地等要素驱动向创新创意驱动转型,不断提升文化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加大研发投入,推进文化内容创作、文创产品和关键技术研发等领域发展;鼓励商业模式创新,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文化传播与交易等领域的应用;推进创造新消费、新场景,开展精准服务,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好局面。抓好规划引领。根据新时期发展形势与要求,以推动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建设中长期规划为统领,细化发展路线图和任务书。抓好“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实施,推进实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遴选文化科技融合、新兴业态培育等重点发展领域和关键节点,编制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形成战略规划、专项规划、行动计划与方案为一体的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规划体系。推动市属国有文化企业编制实施“十四五”时期发展战略规划, 引导国有文化企业成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领军力量。2. 强化融合互促,培育新兴业态,构建“高精尖”产业新体系 顺应文化产业发展与竞争的主阵地正向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智能化转移的趋势,聚焦文化产业发展高端方向、前沿领域和关键环节,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以及其他产业融合,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与效益。聚力发展数字经济。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数字经济展现出了强大活力和韧性,大量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涌现,在助力疫情防控、保障人民生活、对冲行业压力、带动经济复苏、支撑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北京应发挥在科技、人才、金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围绕构建“高精尖”文化产业结构,以发展数字经济为主线,聚焦数字创意和内容版权“两大主攻方向”,加快培育发展网络视听、移动阅读、在线教育、网络文学、知识服务等新业态,形成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新增长点。深化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主线,借助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先天优势,强化科技对文化的支撑作用,重点推进文化科技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认定,大力发展以 5G、AI、4K/8K 超高清、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为依托,以网络视听、电子竞技和 VR 等新领域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群,支持重点实验室、文化科技融合型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在文化领域的应用。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重点提升旅游文化品质和强化旅游对文化的传播功能,着力推进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将首都文化内涵贯穿融入旅游活动全过程,着力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典范区,改善北京文化和旅游贸易格局,增强文化旅游的外汇营收能力。推动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推进文化与体育互融互促,以筹办2022 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推进滑雪、滑冰等冬季项目与文化表演融合互动,着力提升品牌赛事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部署实施“文化商圈”计划,打造文化休闲娱乐精品项目,建设时尚之都。推动文化与健康、养老、养生、医疗等多业态融合,推进创意农业和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3. 培育市场主体,释放新兴消费,打造供需两端协同共进新格局
围绕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决策,以需求为方向,以企业为主体,推动供需两端互促共进,促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好发展格局。打造文化企业梯队体系。围绕北京文化产业的主攻方向和重点环节,加快落实好“旗舰计划”“涌泉计划”和“滴灌行动”,着力发展“大而强”,积极培育“小而优”,构建文化企业发展战略梯队, 形成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重点打造一批引领性、平台型、国际化的文化旗舰企业,积极培育数量众多的“微专特新”文化企业。大力支持文化众创空间、互联网创业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各类创业载体建设,完善小微文化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增强国有文化企业实力。优化调整国有文化资本布局结构,推动国有文化资本向文化主业和经济高质量增长领域集中。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推动建立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按照“一企一策”方针,制定文化企业改革方案,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与竞争力。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国有文化企业战略规划、投资决策、清产核资、资产保值增值结果确认以及中长期激励约束等管理制度机制。通过持续创新与改革,有效提升国有文化企业引领力。强化内容创新供给能力。立足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将优质内容供给作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以满足人们美好生活新期待为导向,重点发展影视、游戏、文创产品等文化内容,特别是要重点打造一批符合首都“四个文化”特点、具有历史性和传承性、“双效统一”的精品力作。同时, 顺应消费新行为和新趋势,提升满足基于 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科技的在线娱乐、远程办公等新内容供给需求。释放新兴文化消费潜力。在继续发挥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惠民文化消费电子券、文化消费品牌榜等引导作用的同时,大力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场景、消费热点、消费业态和消费模式,提供更为精细化的增值服务,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分众化、精准化、新颖化的长尾需求。积极发展线上消费,推动在线娱乐、在线教育、文化电子商务等消费形态,支持建设一批文旅“网红打卡地”,发展夜间文化消费。鼓励文化场馆、文创园区延长经营时间,培育特色消费商圈。4. 强化特色集聚,推进点面结合,形成高效集约空间新布局
立足北京全域发展空间,以满足创意人才和文化企业需求为导向,按照集聚性、适用性、包容性、前瞻性的原则,构建涵盖文化产业功能区、产业园区、文创街区、文创空间等多层次、立体化的文化产业空间体系。建设文化保护传承主脉。深化落实北京中轴线、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长城文化带等保护利用规划,以线带面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延续古都千年文脉。抓好中轴线申遗保护各项任务,统筹推进文物腾退、风貌整治、内涵展示和基础研究。加强对中轴线内涵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办好世界遗产大会边会、中轴线国际学术研讨活动。建设好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成北京样板。大运河文化带继续抓好水系治理、北运河通州段通航、大运河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 5A 级景区等工作。长城文化带抓好保护修缮,办好长城文化节。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重点加强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打造创新型产业发展集群。结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推动文化产业和配套设施向重点区域、特色区域布局,创新推进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做好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和示范园区认定管理工作,积极支持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产业载体建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积极采取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创新链和产业链协同布局的方式,围绕基于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文化新业态,推动形成以领军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各个产业相互配套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推进文化发展与城乡建设融合。深入推进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工作,推动试点项目落地见效,进一步提升政策效能,通过功能性流转、创意化改造、产业化培育,实现“腾笼换鸟”,打造新型城市文化空间。推动各类文化产业空间打造书房、剧场、展示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创集市、文化沙龙、读书会等文化活动。推动文化创意要素有机融入商业设施、商业活动,建设一批集艺术表演、观影体验、时尚消费于一体的文化休闲商业综合体。积极推动集体土地入市, 探索利用股份制、委托经营等方式,高效利用闲置低效的农村建设用地,扩大文化产业的承载空间。促进重大项目以点带面发展。力推资源类、资产类和资本类等三类项目,强化重大文化项目对于区域业态和行业资源的牵引效应。以资本为纽带,促进区域协同,推进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搭建与经济自贸区互联互通的平台。重点抓好张家湾设计小镇、台湖演艺小镇、宋庄艺术创意小镇的建设发展,高质量推进环球影城主题公园项目,打造北京文化旅游新地标。加快推进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促进产业空间转型和效能提升。聚焦重大科技成果应用落地,推动 5G 加 8K 技术用于冬奥会的赛事转播,培育短视频等网络文化新业态。5. 集聚发展要素,增强服务能力,营造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按照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要求,重点抓好金融服务、营商环境、文化政策等方面建设工作,发挥“有为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场”的共同作用,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形成健康有序的产业发展生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综合运用银企合作、建立平台、贷款贴息、融资担保、培育上市和设立基金等多种手段,帮助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的困局。借助建设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的契机,进一步探索体制机制、管理模式、金融产品、财金政策创新,推进“文创板”建设,打造全国文化产业企业场外股权交易场所,推动设立北京市文化发展基金、文创银行,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投资非遗传承保护、文化特色小镇等项目,探索文化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模式,积极打造全国文化金融创新高地。持续改善营商环境。着力抓好政府服务流程再造、法治环境完善、信用体系建设、民营企业服务等工作。推动建设文化经济政策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政策服务,及时对接反馈企业需求。依托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等机构,打造集版权孵化、登记、维护、开发、交易、输出于一体的综合性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推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版权链”建设,提升版权登记服务效能和版权管理领域治理水平。做强做大北京市文化创意创新创业大赛,打造文化创意发现与产业培育平台。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推动政策创新,助力企业渡难关、增活力。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等范围内,借鉴中关村高新科技技术企业认定经验,推动政策先行先试。优化“投贷奖”“房租通”服务,完善风险补偿基金机制。完善文化产业园区支持政策,实施好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企业“服务包”,细化完善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政策体系。加快文化产业人才建设。实施一流文化人才特色涵养计划,打造一支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队伍,培育一批领军文艺创作及剧院管理人才,建设一批文化人才涵养基地。借鉴院士工作站、大师工作室等经验做法,建设若干面向市场的应用型文化智库平台。充分借助北京高校院所集聚的优势,通过鼓励高校开展文化产业交叉学科建设,支持校企建立联合实习基地、文化共创平台等形式,推动产教融合,大力培养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的综合型人才。6. 推进协同创新,增强交流互鉴,构筑协同合作新格局
发挥好全国文化中心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带动全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鼓励我国文化产品、服务和企业“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精神,提高国际文化话语权, 扩大中华文明影响力。加强文化协同创新。在国家推进区域协同、要素协同、产业协同的大背景下,北京要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在疏解中保持城市活力,促进区域共同发展。要完善京津冀文化产业合作机制,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营造京畿特色、多元活力的跨区域文化产业体系, 特别是要以首善标准助力雄安新区文化建设,支持其发展创意设计、高端影视等文化产业,打造国际文化交流重要基地。要发挥好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等国家级园区的引领作用,支持以“主园+分园”、园区共建等方式,输出先进管理经验和运营模式,促进全国文化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围绕建设“面向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鉴首要窗口”目标,以提升国家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国际传播影响力为方向,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互促, 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良好形象。用好国家重大外事活动平台,服务保障高层访问,深化友好城市交往,办好品牌文化活动。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围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策划重大外宣议题,探索北京声音的国际化表达。推进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等建设,大力发展跨境文化电子商务, 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出版、演艺、动漫、游戏等领域版权出口。继续办好“中华文化世界行”的品牌活动,做强权威发布、定制推送、合作交流,让中国声音在国际上越来越响亮,不断提升文化发展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你对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怎么看?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看法
文化产业顶尖大号“文化产业评论”,在业内具有广泛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得到了全国文化产业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企业、机构、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是国家部委、各地市、文化企业掌握文化产业发展及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