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奇葩乱象丛生:饸饹面文化产业园、殡葬生命文化产业园...

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文化产业评论 2021-07-26
第3155期文化产业评论
点上方蓝字「文化产业评论」关注并星标

提起文化产业园,大家首先想到或是最早诞生北京的“798艺术区”,或是近年声名鹊起的“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但你听说过“(殡葬)生命文化产业园”“饸饹面文化产业园”吗?据业界保守估计,目前国家级和各省市命名的文化产业园约有5000多家,没有挂牌认证的就有1万家以上。“文化产业是个筐,啥都往里装”,本期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将重点解析文化产业园建设的乱象与出路?


作者 | 江宿珲(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编辑 | 王梦宇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5610字 | 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今年清明节期间有报道称,在福建惠安由福建华阳祥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联合发起创建中国首家人生后服务(殡葬)生命文化产业园,致力于将中国殡葬产业与生命文化相融合,推动殡葬产业改革创新。
 


无独有偶。据《中国甘肃网》讯,2020年7月19日平凉饸饹面文化产业项目落成开业,这是甘肃省继兰州牛肉拉面之后具有挖掘潜力的第二张面条新名片,对促进平凉市乃至甘肃省餐饮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就业助推脱贫攻坚、助推传统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意义重大。


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梳理发现,近年来,为寻求土地、融资等政策支持,类似以“文化”之名兴建的各色“奇葩”主题文化产业园可谓层出不穷,甚至到了“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尴尬境地。

 

殡葬文化、饸饹面文化,轻易产业化?


据相关报道显示,福建惠安(殡葬)生命文化产业园,是由福建华阳祥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寻隐者(福建)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福建鑫炜石材集团有限公司、万福朝宗(深圳)商业保理有限公司、乘煦(北京)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大愚人本(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发起创建。预计2021年7月1日前启幕,并在产业园建设与筹备期间举办“中国人生后服务(殡葬)生命文化节”。


△中国人生后服务(殡葬)生命文化节主题LOGO


殡葬是对逝者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是传统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最古老又最传统的行业。伴随时代变迁,按照现代服务特征,创新殡葬形式和内涵,开发新的服务产品无可厚非。如果强行贴上“文化产业”的标签,假借“人文情感”之名,必将导致千元骨灰盒、万元墓碑等诟病持续上演,发展成为“不可抗拒”的暴利行业。

 

要说殡葬能做成文化产业,虽然觉得有点奇葩,却也能勉强说的过去。但将饸饹面做成文化产业,就有点太过奇葩了。相关报道介绍,平凉饹面文化产业项目,是2018年崆峒区政府与甘肃金味德拉面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签约项目,总投资2.6亿元。一期工程2019年1月正式启动,于2020年7月建成开业。

 
△平凉饸饹面文化产业项目一期工程开业仪式


据了解,平凉饸饹面文化产业项目一期建设面积6000多平米,投资2300多万元。其中包括:组织撰写饸饹面文化起源、牵头成立平凉饸饹面行业协会、平凉烹饪协会,筹建平凉金陇酒店服务有限公司、平凉兴陇现代职业培训学校、兴陇创业孵化园、金陇道平凉饸饹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平凉饸饹面(博物馆)体验工坊。

 
△平凉饸饹面体验落花工坊


业内明眼人看便知,所谓的饸饹面文化产业园就是个商业地产项目。除了部分传承地方特色饮食文化项目外,饸饹面创业孵化、职业培训、酒店服务、美食养生等等,勉强与旅游要素能沾上边,跟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要素如企业集聚、产业链完善、行业带动等,关系不大。更重要的是,上述项目真的就能带动饸饹面文化传承与推广,以及产业发展?

 

有人肯定会问:既然平凉饸饹面能做成文化产业,北京烤鸭、兰州拉面、沙县小吃、杭州小笼包子……各地特色饮食,我家乡的米面粮油是不是都能做成文化产业园?

 

经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收集梳理,比平凉饸饹面更“奇葩”的主题文化产业园确实不胜枚举。照此逻辑,也可以推论出,有多少食品种类,就会有多少种xxx文化产业园。只要有个物理空间,就可以搞个文化产业园。小麦文化产业园,馒头文化产业园估计也指日可待了......

 

据《四川日报》报道,2014年2月,巴中市南江县引进外来投资2.5亿元,计划在该县杨坝镇罐坝村建设成罐坝黄羊文化产业园区。产业园总面积约为1万亩,将建设南江黄羊文化村、南江黄羊狩猎场等项目。项目计划5年内建成,助力提升南江县十八月潭、光雾山主峰景区接待和服务能力。后因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将其并入金银花为主导的产业园,没了下文。

 
△南江县召开黄羊产业推进会


提起重庆,除了朝天门、解放碑等文化地标外,火锅同样是一张城市特色名片。据《华龙网》消息,2017年6月,重庆华南城有限公司与重庆市火锅协会签订“中国·重庆火锅文化产业园”项目合作协议。该文化产业园项目占地约800亩,包括重庆火锅展示交易中心、重庆火锅文化特色小镇和重庆火锅产业园等三大产业结构,预计项目总投入18亿元。

 
△重庆火锅文化产业园项目签约现场

据当时报道介绍,火锅文化产业园建成后将成为集重庆火锅文化传承基地、重庆火锅文旅基地、火锅全产业链资源整合示范基地、重庆火锅进出口贸易试点基地、重庆火锅互联网+示范基地等于一体的超大型综合性火锅贸易、文化旅游集散地。不知是何原因,如今也没了结果。

 

如同重庆的火锅一样,新疆的馕对于当地人而言不只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根植于灵魂的生命符号,并逐渐发展成为新疆特色优势产业新样本。据《乌鲁木齐晚报》报道,2021年1月,乌鲁木齐市馕文化产业园一期闭园装修,提档升级;与之相邻的乌鲁木齐市馕文化产业园二期建成试运行。

 
△乌鲁木齐馕文化产业园


相关报道显示,乌鲁木齐市馕文化产业园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境内,是2018年乌鲁木齐市以馕文化为基础,按照“工业+旅游+文化”的发展模式,重点打造集餐饮、购物、休闲娱乐、歌舞演艺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项目。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奇葩”园区远不止这些,诸如小龙虾、巧克力、胡辣汤、豆腐、煎饼、酱菜等等,但凡能与文化沾上边的,能和旅游挂上钩 ,都可以做成文化产业园,甚至成为政府主导的重点项目。

 
△西华在逍遥镇建成胡辣汤产业园


值得思考的是,文化产业概念虽然是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但绝不能误读为“文化产业化”“文化市场化”。否则,就会陷入“文化产业是个筐,啥都往里装”的误区,催生出更多“形似神偏”的“奇葩”文化产业园。

 

以文化的名义集聚,文化产业园乱象丛生

 

近年来,在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各地纷纷出台了支持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政策,各类文化产业园区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虽然部分文化产业园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但也出现主题泛滥、定位不准、有名无实等乱象。

 

乱象一:相互效仿,盲目跟风

 
此类现象多出发于市、县级地域,其鲜明的特点是“对文化产业的理解、概念、规律认识不足,相互效仿,盲目建设”。如甘肃平凉饸饹面与河南西华胡辣汤在传统美食中不分伯仲,安徽符离集烧鸡和江苏盱眙小龙虾都是地方特色品牌,盲目跟风便催生了五花八门的“奇葩”园区。虽能够形成一定的消费集聚效应,但盈利模式主要以产品消费为主,容易在同区域形成同质化发展模式,导致无序竞争。

△河南省卫辉码头豆腐文化产业园项目公示
 

乱象二:政府主导,强行上马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园除了国家评选认定外,大都是各地政府主导型园区。往往政府先把园区建起来再去进行招商,把钱都花在了硬件上,导致园区建成后无法满足优质文化企业需求,只能通过政府“拉郎配”引进企业入驻。由于企业间没有上下游关系,很难形成产业集聚效益,甚至成为了政府的负担。如,2013年耗资高达20多亿修建的滁州长城影视城,占地面积约200万平方米,虽然门票价格只有横店的十分之一,但游客却寥寥无几。

 
△如今沦为投资最失败的影视城

乱象三:企业逐利,借机拿地

 

此类乱象是近年来最典型的案例。因各地政府对文化产业园区项目从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特别倾斜,一些国内知名集团和强势企业为获取政策红利,多以投资文化产业的名义找政府拿地。最后园区建成后,除了一些剧场、影院和博物馆等设施外,大部分是酒店或商业综合体。表面上看是文化产业园区,实际上就是商业地产园,文化产业集聚占比微乎其微。这也是房地产企业转型“干文旅”的诱因所在。

 
△哈尔宾龙江恒大世纪梦幻城


乱象四:贪大求全,有始无终

 

与单体文化产业项目或业态相比,文化产业园投资多则上百亿,少则几个亿,目前只有少数能维持收支平衡,多数园区一期项目建成投运短期内难以盈利,一般要过五年以上才能实现盈亏平衡。近年来,因为贪大求全,资金链断裂,成为烂尾工程的项目屡见不鲜。如,贵州独山县从2013年开始举债上马“独山传奇·梦之都影视城”“天下第一水司楼”“世界最高硫璃陶工程建筑”等“烧钱”项目,最终因负债高达400多亿登上热搜,县委书记和县长先后落马。

 

△举债2亿元打造的“天下第一水司楼”处于烂尾状态


乱象五:绞尽脑汁,争夺名头

 

没有文化资源怎么办?为了上马文化产业园,有些地方可谓绞尽脑汁、费尽心思。有地方千方百计挖历史、找典故,大打历史人物、名人故里招牌,从“三国文化”到“水浒文化”,从炎帝到老子、孙子的故里上演了一幕幕“争抢战”,还闹出了“武则天她妈在钦州”之类的笑谈。此类园区充其量是个景点,是所有产业园中“离工业最远”的文化产业园。如耗资巨大的河南汝南“梁祝故里”如今一片荒凉,热热闹闹的山西娄烦“孙大圣故里”折腾了几年仅建了一座接待中心。


△“闹”上央视新闻的“孙大圣故里”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不外乎这几个方面:一是“认知模糊”,对文化产业内涵和发展规律把握不准,用“照猫画虎”的模式建设园区;二是“论证不足”,各地虽然对文化产业高度重视,但缺乏项目可行性论证作支撑,园区建成后无法产生集聚效应;三是“监管缺失”,各地政府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对文化园区建设指导监管不力,缺乏申报、命名、管理和考核等完善制度机制,导致园区建设门槛过低,留下“可乘之机”。


此“筐”非彼“框”,正确出路在何方?
 

文化产业园,又称文化产业集聚园,是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根据原文化部发布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试行)》中的定义,文化产业园区是指“进行文化产业资源开发、文化企业和行业集聚及相关产业链汇聚,对区域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起示范、带动作用,发挥园区的经济、社会效益的特定区域。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命名始于2007年,到2009年文化部只授牌两批示范园区。2010年原文化部发布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对示范园区的命名和管理进行调整和规范,每两年申报、命名一次,每次命名不超过两个。原则上每个省级行政区内园区总量不超过两个。

 

截至2014年,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共命名五批1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共认定三批10家,其中长沙天心文化产业试验园区转为示范园区,广州北岸文化码头因政府发展规划调整导致项目建设终止,其命名被撤销。

 

△截止2014年原文化部共命名五批1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

△截止2014年原文化部共命名3批1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


值得注意的是,为避免“空壳园区”“僵尸园区”现象,2016年原文化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方案》,将以往的直接命名改为创建方式,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产业园区先给予创建资格,三年创建期满验收合格的,再正式命名。于2017年9月公示了第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名单,于2020年12月公布了第一批9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第二批18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名单。

 

△2020年文旅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名单


△2020年文旅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名单

同时,根据文旅部通知明确,未纳入此次创建名单的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即日起取消“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称号。意味着,此前文化部认定的三批10家文化产业试验园区,有2家成功晋级示范园区,暂时只保留5家开展创建工作(见表格红色园区名称)。创建成功后,不再保留国家文化产业试验园区称号。

 

另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各级各类文化产业园约有5000多家,没有挂牌认证的多达上万家。而在数量庞大的文化产业园区中,真正由文化和旅游部命名或认定的仅有19家(见下表)2020年12月第二批获创建资格也不过18个。

 

△获原文化部和文旅部认定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名单


由此可见,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申请门槛非常高,评选标准非常严格,有着一系列“条条框框”,绝不是以文化之名的“筐子”,什么都能往里装。一个文化产业园区要想晋身为国家级,需要经历九九八十一关的考验,最终能不能拿到这块“金字招牌”,靠的还是自身的实力。


结 语


那么,究竟有没有一条适合所有文化产业园的发展道路,这个答案是肯定的。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认为,除了借鉴上述19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成功经验外,各地应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和发展定位,突出主业支撑和创业孵化,通过构建上下游产业链形成良性集聚效应,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产业园区自我造血功能,保持高质量发展。




 话题互动 
您对文化产业园区有何看法?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观点

 推荐阅读 


 订阅关注 

文化产业顶尖大号“文化产业评论”,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新时代,汇集、融合行业内外精英对文化产业的观察和理解,在业内具有广泛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得到了全国文化产业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企业、机构、行业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是国家部委、各地市、文化企业、相关机构掌握文化产业发展及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欢迎订阅关注!

交流/咨询/合作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申请转载/加入研习社请加小助理微信号:whcy006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
喜欢这篇吗?分享、点赞、在看,都安排上~

请给江宿珲打赏,您的打赏,平台都会给到作者个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