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翟天临,你欠我的查重费用拿什么还?!”

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文化产业评论 2021-07-27
第3194期文化产业评论
点上方蓝字「文化产业评论」关注并星标

天临,胶州人,姓翟氏,学于北京电影学院。天临为人,喜炫耀,意狭隘。公元2019,翟天临为博士时,以“不知知网”为名发动学术改革,学中子弟群情激奋,是为“天临元年”。时值天临三年,后人日益唾之。怪哉!学子何时不熬夜?何年不查重?唯今夜问:“天临,尚能睡否?”


作者 | 圆圆摇了摇头(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编辑 | 杨涛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3770字 | 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2019年2月8日,在一个没有星星的夜晚。


娱乐圈学历天花板翟天临博士的一场例行直播揭开了学术整顿的序幕

 

△翟天临在直播中反问网友“知网是什么?”


2019年1月,刚晒出北京大学博士后录取通知书的翟天临竟然不知道知网是什么,此事引发了学术界的关注。

 


自此,国内各院校纷纷对毕业生的学士论文执行更为严苛的标准,大部分学校的论文查重率都从原来的30%下降到20%,部分高校降到8%以下,有些学校还增加了质量跟踪监控。

 


经此一役,毕业生们人人自危,无数高校学生洗心革面,日日挑灯夜读,学术风气焕然一新。


此情此景,令成千上万的毕业生感慨万千,纷纷在翟博士的微博下送上真挚的祝福。

 


翟博士功高而不自傲,牺牲小我,拖累大我,贡献之多,令吾辈日夜难忘。

 

毕业不止,骂翟不息


又是一年毕业季,又到了“学术垃圾们”生产力旺盛的季节,也到了一年一度的“骂翟季”。


翟天临在直播中直言“不知知网”这一事件已经过去两年了,但“互联网没有记忆的”的魔咒在他身上失去了效力,随着毕业生数量的递增,“翟天临”受害者联盟的规模不断膨胀,围绕此事的造梗高潮,今年也没有迟到。

 


“亲切问候”翟天临,这一环节已然成为毕业季里不容错过的集体狂欢。


在毕业论文苦海里挣扎的应届毕业生们是其中最为活跃的主力军。在制造完命名为“毕业论文”的“学术垃圾”后,大学生必须挑灯夜战翟博士的微博评论区,才能平复焦躁的内心。

 


翟天临未必难以入眠,毕业生们的夜灯必定长明。

 


而往届毕业生、离毕业尚远的大学生也表现出无限的潜能。不管你是本科毕业、硕士毕业还是博士毕业,无论你是应届生、往届生还是在读生,只要你需要写论文,大家都是奋战在骂人一线的一家人。

 


夏日限定的偶像不一定是民选,夏日必骂的翟天临一定是天选,只要还有人毕业,翟博士就永远不会糊。

 


翟博士的壮举不止撼动了学术圈,娱乐圈的明星一样在心里骂骂咧咧。

 

△演员张新成因为不知道CPA(注册会计考试)而吓出了冷汗

 

近日热播的甜剧《御赐小仵作》正处于宣传期,男女主却不合体出现,要问为什么你磕的CP不营业?因为他们在写论文。

 


有趣的是,翟天临还是他们的学长,这份沉甸甸的学长之爱给你要不要?

 


或许是人类的悲欢太过于喧闹,事发两年之后,翟天临第一次出来正面回应自己挨过的骂,评论区一时门庭若市,留言在怒吼,表情包在尖叫,汉语言的画面感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骂翟的背后:混乱的查重,有苦难言的毕业生


不是大学生太过于胡搅蛮缠,也不是真的闲着没事非要参与这场狂欢。


只是学术论文查重这场劫难戳到太多毕业生的痛点,在查重的提心吊胆里,当代大学生有太多无处宣泄的愤怒。


万字汪洋一片“红”


早在2019年毕业季,部分高校就将论文查重率从原来的30%降低至20%甚至是8%,还增加了重审环节,并且跟踪监控毕业生毕业论文,发现高重复率论文则取消学位证和毕业证。

 


个别学校将查重率硬生生从5%下降到3%,写致谢时飚出的眼泪凝固在一片飘红里。从文科专业的名言引用到理科专业的计算公式,没有一个专业概念能逃出系统的眼睛。

 


而更让人迷惑的是,系统的判断标准总带着“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随心所欲。学术裁缝们投机取巧拼凑的论文安全过关,老实人一字一句敲出的段落却被警告抄袭,中文研究方向的论文与工业设计跨着学科实现高度重合,这荒唐的程度,肖邦来了都得说一句“离谱”。

 


重金难买我心安


搜索某电商平台后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部分店铺的查重价格就从百元上涨到了千元,去年7月份甚至高达1980元,尽管价格如此高昂,它们的付款订单数,基本能够到达1-5万之间

 


而“中国学术不端论文查重”等号称官方检测的网站上,从本科论文到硕博的评测,定价从400元起跳,上限可高达1500元。

 


这些商家都宣称自己是“知网专业检测”,结果与院校和各类机构保持一致。然而事实上,知网并不对个人提供检测服务,网上售卖的知网论文检测基本都是违规的。

 

△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官方网站公告显示,知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仅向机构提供服务

 

通过5月26日,微博话题#大四学生知网账号被盗后现电商平台#可以窥得这些查重机会的来源,它们或是被盗账号附带的论文查重机会,或是高校内部倒卖的“多余名额”。

 


但学生们根本无暇关心这背后的“隐秘角落”,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更为现实的查重费用。


知网、万方、维普......不同的文献平台有不同的精彩,每次查重都有新体验,于是,为了保证论文能够通过学校的查重检测,学生们往往会在初稿、终稿等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系统,进行多次检测,而更加可恨的是,随着供求关系不平衡的加剧,查重价格还会呈现周期性水涨船高,如此一来,论文查重费用自然令学生们叫苦连天。

 

降重是个“火葬场”


查重过后,降低重复率是广大苦于毕业的年轻人们不得不认真对待的事情。


直接删除是饮鸩止渴的低级做法,化身鲁迅的扩写法深得学生喜爱,将“两棵枣树”写成“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的做法与延迟审美感受毫无关系,单纯为了稀释重复词句。

 


而更高级一点的方法是“近义词替换”,实在降不下来的部分还能尝试“机翻”,把中文翻成英文,再翻回中文,瞬间获得文学新样式。

 


这一刻,当代大学生们不再是学术垃圾,而是降重拖拉机,所到之处,没有一个能正常阅读的句子。


除了自我挣扎,有些人还会选择购买降重服务。事实上,电商平台上那些开展查重生意的商家,暗地里还提供有偿降重服务,他们通常将这项服务的宣传加塞在查重报告中,引流客户到个人账号后,再进行交易。

 

△商家降重技巧中夹杂降重推荐店铺


根据新华社的报道,商家会根据交稿时间、重复率要求和原文重复字数进行收费,一篇总字数50839字、重复率为17.9%的论文,降重至10%以下需要1800元,质量姑且不论,这一过程本身存在很大的泄露隐私和论文内容的风险。

 

 查重乱象的真相:天临只是背锅侠?


在论文查重面前,毕业生们毫无尊严可言。沦为鱼肉的大学生把矛头指向翟天临的行为不难理解,但查重之苦并非翟天临一人所为导致,我们需要思考,是谁把防止学术不端的查重机制变成了阻碍毕业的劫难,正如翟天临在微博中所写“通过被骂的现象,了解研究生为什么这么苦,是一件值得讨论的事。”

 


首先,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需要抓耳挠腮地进行降重大业。专业知识拔尖的学神们用不着在ddl来临前挑灯夜战,这些专心学术的人才早在开题前就对优秀论文的头衔势在必得,查重的考验在他们眼里只是一个形式化的流程。


“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查重要求也拦不住只想拿一张毕业证的学术混子们,该抄的地方抄一抄,夹杂一些口水话,质量不高,但总有办法蒙混过关。


真正困扰的是那些水平有限,拖延症晚期,却又没勇气随便糊弄的中等生,学界前辈精雕细琢过的句子和理论不敢引用,自己创造的句子又文不逮意,于是,在理想的丰满和现实的骨感里,无数人不得不在黑夜里默默付出双倍的劳动和金钱。

 


其次,坐地起价的商家也难逃其咎,它不仅掏空了毕业生的钱包,在操作、隐私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风险和漏洞。


在检测结果上,查重服务的价格飞涨,但质量并没有保障,五花八门的查重机构检测出来天差地别的结果,贫穷的学子千篇一律,不同的文献数据库却各有千秋。

 

△鱼龙混杂的查重网站


更有甚者还存在坑蒙拐骗的现象,谎称“查重报告来自知网”,实际上有很大的误差,坑害了不少学生。


除此之外,一些商家是集代写论文、查重、降重于一体的,这意味着你的毕业论文很有可能被修改一番,成了他人学业道路上的垫脚石。


而这一切追根溯源,最应该反思的是知网平台本身。毕业生们在翟天临的微博下声嘶力竭地让他报销查重费用,也可以看作是对知网查重服务的不满。

 


很多人认为,作为一家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知网不但没有为公众创造一个便利的学术环境,反而成为阻碍学生创作的绊脚石,其公共服务的意识和服务能力很难不让人质疑。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知网形成了垄断资源及垄断地位,并在这基础上开展垄断服务,商业化行为无可厚非,但其承载的建设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初心在商业运营中是否得到了应有的体现和维护,这是广大学子关心的,也是知网应当回答的问题。

 

结语


随着毕业季的结束,声讨翟天临博士的热潮终会过去,但查重贵、标准多,降重难的问题明年依然会如约而至,困扰下一届毕业生。


翟天临固然可恨,但好学勤勉,追求上进本就是学术界应有的风气,比起骂翟天临来解压,我们更应该注意到是,整个社会的学风似乎发生了变化,学术开始变成一门暴利的生意,高校内部是否倒卖查重名额,我们难以得知,但大学生们确实已经不相信自己能在论文里展示什么才思了,能混到毕业证就完事大吉了,而知网这类公共性的服务机构也偏离了启迪民智的道路,在收割读书人的小径上疾驰,这不禁让人疑问,难道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




 话题互动 
您对知网查重灰色产业链何看法?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观点

 推荐阅读 


 订阅关注 
文化产业顶尖大号“文化产业评论”,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新时代,汇集、融合行业内外精英对文化产业的观察和理解,在业内具有广泛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得到了全国文化产业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企业、机构、行业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是国家部委、各地市、文化企业、相关机构掌握文化产业发展及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欢迎订阅关注!

交流/咨询/合作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申请转载/加入研习社请加小助理微信号:whcy006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

喜欢这篇吗?分享、点赞、在看,都安排上~


请给圆圆摇了摇头赏,您的打赏,平台都会给到作者个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