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场爆满的《笑在最江南》,凭什么树立苏州演艺新标杆?
第3669期文化产业评论
点上方蓝字「文化产业评论」关注并星标
11月8日、9日,原创新海派独脚戏《笑在最江南》第三季将在苏州保利大剧院亮相,令人不由期待这次回归会带给人怎样的惊喜。2021年初,《笑在最江南》一经推出,便票房大卖,座无虚席,场场爆满,可谓是苏州演艺行业的现象级作品。而它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其植根传统、契合时代、优质精良的内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其创新的营销方式和成熟的市场模式。作为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诞生的作品,《笑在最江南》的成功,既让“独脚戏”实现了当代复兴,也让“江南文化”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作者 | 周旋久(文化产业评论作者、三川汇文旅体研究院研究员)
编审 | 时光
编辑 | 时光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2021年初,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由国家一级演出监督,苏州市文化经济发展总公司书记、总经理陈伟与毛猛达、陈国庆共同策划创作,国家一级编剧周琰助力执笔的新海派独脚戏《笑在最江南》正式出炉。该剧去年在苏推出第一季、第二季多场演出,几乎场场爆满,吸引观众近6000人次,突破110万元的票房总收入,屡次刷新苏城原创剧目演出纪录。
如今,《笑在最江南》第三季将于11月8日、9日在苏州保利大剧院亮相,久别重逢,“脱胎换骨”,新意满满。《笑在最江南》,何以成为去年苏城的黑马?又为何能绽放出恒久的魅力?
解码欢笑,触碰新潮
新海派独脚戏的源创力
据统计,《笑在最江南》每场演出观众的爆笑声与掌声达200多次,刷新了苏城演艺的记录。
△演出现场
这意味着,这是一个用包袱和笑点编织的舞台;意味着观众对于吴语幽默有着极高的认同与共振;也意味着《笑在最江南》用现场表现完美地诠释了其“笑”的特质。
△演出现场
《笑在最江南》何以能将欢笑带给这么多观众呢?这离不开该剧出品人、导演陈伟等人对于“独脚戏”的创新与演绎。
“独脚戏”是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传统曲艺形式,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源自艺人为兜售自制的梨膏糖而演唱一些滑稽段子。而后,在“小热昏”“唱新闻”“隔壁戏”等曲艺样式的融合演变中,在王无能、江笑笑、姚慕双、周柏春等明星演员的创新发展下,具有强烈海派喜剧色彩的“独脚戏”逐渐确立,誉满江南。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脚戏”具有意蕴深厚的文化价值。但在当下,随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更符合年轻人审美习惯的“德云社相声”“奇葩说”“脱口秀”等语言类表演节目蔚然成风,传统曲艺往往如蒙尘之珠,难以再现其昔日的光辉。
“独脚戏”的生命力在何处?传统艺术如何走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笑在最江南》为这些问题做了最好的注解。
《笑在最江南》以“独脚戏”为核心,焕新了国家级非遗的艺术魅力,展现了吴语幽默的核心吸引力。毛猛达、陈国庆两位艺术家组成了传统的双档形式,时而抑扬顿挫地报菜名,时而模仿各式人物的神情语气,“一江春水向东流,阿庆跟着阿德走”“长江后浪推前浪,阿德还在浪尖上”等金句频出,这些承继了“独脚戏”特色的段子让现场观众喜不自禁。
剧目策划初期,毛猛达、陈国庆两位艺术家多次来到苏州采风,了解当代苏州的发展情况,深入苏州人民的日常生活,挖掘苏州城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在真实为底色的人间画卷上,《笑在最江南》绘写了关于苏州制造、苏州服务、苏州购物、人工智能等话题近百个新段子,新笑料,戏说苏州“东西南北中”全方位的发展变化。
譬如讲到苏州高新区时,阿德阿庆调侃说道:过去是“面朝大地背朝天,什么事情养两只鸡”,如今却有树山,生态村,民宿、杨梅、生梨、温泉……这些新鲜而真实的感受,让观众看到到苏州人民的生命体验和沪苏双城的新潮变幻。
《笑在最江南》借助脱口秀的包装,链接年轻受众,广纳新鲜的演艺形式,不断翻新专场演出,不同年龄段、不同场次、不同地域的观众在观看《笑在最江南》时都能得到新鲜而独特的体验。比如,在2022《笑在最江南》沪苏名家迎新年特别汇演中,来自沪苏两地的13位著名艺术家便将沪苏两地最经典的艺术剧种融汇其间,让观众在“独脚戏”中体验到纷繁而多元的曲艺魅力。
△《笑在最江南》特别汇演现场签售
而此次回归,《笑在最江南》亦是诚意满满,在保留了原本演出内容精华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包袱”和笑料。陈伟说“去年年底跨年演出之后,我们和苏州观众真是好久不见了,非常想念大家,也精心创作了很多新的段子。相信许多老观众在回味原本精彩内容的同时,会欣赏到更加精彩爆笑的演出。”
通过对传统艺术的挖掘和与现代生活的链接,《笑在最江南》在数次演出中不断“脱胎换骨”,演绎新风,让“独脚戏”在当代生活中复兴,成为江南文化的又一见证。
苏风晕染,沪上气质
江南文化的深度提炼
“栀子花、白兰花、夜来香、茉莉花、买花哎……”
随着轻柔婉转的卖花声响起,苏州民俗百景拉开序幕,由上海虹桥站开往苏州高铁站的“沪苏号笑车”抵达演出现场,著名海派笑星、独脚戏表演艺术家毛猛达、陈国庆行至台前。这充满江南苏沪风情的一幕,正是原创新海派独脚戏《笑在最江南》的开篇。
江南,一个熨帖在古典诗海里的名字。“恰恰缕金裳,浓熏百和香”,这里有鲜衣精馔,翠柳浓香;“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这里有水巷园林,碧沼琼山;“弹动丝弦拍动木,霎时跻满说书场”,这里有昆曲评弹,丝竹雅集……
江南是一个满溢诗风的符号,也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对于“江南文化”的提炼和书写也成为沪苏文艺作品的创作母题之一。据了解,《笑在最江南》是2021年度“江南小剧场”重点剧目之一,也是最新的沪苏合作艺术作品,在助力“江南文化”品牌打造的同时,也紧扣“长三角一体化”大背景,展现了苏州“最江南”的城市文化气质。
从物质到审美,江南文化的深度提炼
舞台上,东方明珠、东方之门、宝带桥、九龙仓、虎丘塔等微缩版沪苏标志性建筑都屹立在侧,这些物质意象一下子唤醒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记忆,拉近了观众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让人们感知到舞台空间背后的城市意蕴。
江南之美,自然不止在于物质,更有其独特的文化。清朝竹枝词写道:“家歌户唱寻常事,三岁孩子识戏文”,郑板桥亦有诗云:“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唱曲、爱花、宴饮……这些雅致而多彩的江南文化浸入苏州城的风雨之中,令人感受到此地的独特魅力。《笑在最江南》更是将昆曲、评弹、越剧、沪剧、锡剧等古典戏曲文化融聚一堂,在雅俗共赏中传递新时代的江南文化。
联结双城文艺,展现长三角一体化新力量
沪苏两市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具有共通的文化根脉和文化渊源。《笑在最江南》的打造,也是苏州市文化经济发展总公司响应长三角一体化的积极举措。在迎新年特别汇演中,《笑在最江南》邀请了沪苏两地共13位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艺术家同台献演,其中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得主7名,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得主3名等,可谓是一场双城文化交流盛宴。
△昆曲——俞玖林,国家一级演员,第23届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得主
△评弹——袁小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得主
陈伟说:“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携手沪苏两地艺术家,推动文化艺术交流,让文化魅力竞相绽放,文艺创作精品迭出,历史文脉延续传承,文化生活更加多彩,文化竞争力更加强劲。”
△《笑在最江南》出品人、总策划陈伟
从舞台置景到人才雅集,从物质符号到文化意象,《笑在最江南》处处演绎着“江南”之名,呈现着“江南”之美,描摹着“江南”之盛。
创意营销,市场运作
苏州演艺品牌的进击之路
宋元以来,苏州一直是经济富庶的鱼米之乡,山清水嘉的园林城市,也是梨园繁盛的文化之城。而在苏州演艺的当代版图中,也有昆曲、评弹、苏剧三花齐放,苏州芭蕾舞团、苏州交响乐团和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群星鼎立。但与上海相比,苏州演艺的演出体量和市场化程度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疫情背景下,演艺市场饱受冲击,传统剧目需要新一步发展,新生品牌更是难以出圈。而《笑在最江南》作为2021年出台的剧目,却能够票房大卖,座无虚席,场场爆满,这是为何?
陈伟曾在采访中表示:“之前,我们到上海多次考察和学习,将与上海已培育成熟的市场模式接轨,通过走市场的形式焕发艺术产品的生命力和持久力,培育苏州观众更好的文化消费观念。”这也说明,《笑在最江南》的成功并非是意外之喜,而是善作善成,除了有植根传统、契合时代、优质精良的内容,也少不了创新的营销方式和成熟的市场模式。
《笑在最江南》的首演场地设在开明大戏院,便是想借机带动苏州核心地段观前地区的文化消费,助力“姑苏八点半”夜经济发展,并以此次“江南文化”品牌助力打造为契机,以此戏提前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及苏州观众献礼。
正因为其呼应了“姑苏八点半”和“江南文化”的主题,并以优质的内容助力品牌传播,《笑在最江南》才能够受到广泛的认可,从而深化自己的品牌价值。
成熟的市场营销需要分析核心受众,选择性价比最高的营销方式,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漫天飞舞。对于《笑在最江南》剧目而言,其核心受众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苏沪地区浸染过江南文化的在地居民,二是向往海派文化和姑苏文化的游客。因此《笑在最江南》在线下推广上做足了功夫,在公交车身、轨交沿线灯箱上投放广告,极大程度触达了苏州城市居民和游客。
△《笑在最江南》线下推广
同时,《笑在最江南》也积极拥抱线上渠道,借助今日头条、新民晚报、新华社等新闻媒体和自媒体进行了多轮宣传推广,让更多年轻受众了解到这一原创剧目。
△新媒体投放
《笑在最江南》十分注重与潜在用户和核心观众的互动,一方面搭建了多个微信社群,定向分享演出信息、优惠活动、明星嘉宾等内容,及时掌握观众的反馈。还举办了微信抽奖互动,一场活动就吸引了近千名市民参与,知名度大大提升;另一方面别出心裁地在演出时发起多轮抽奖活动,实惠的礼物回馈让观众在精神享受之余还有额外惊喜。
△《笑在最江南》微信社群
而如今正值《笑在最江南》第三季开票,剧方在大麦、保利票务及苏州保利大剧院售票处均设置了优惠活动,早鸟票、亲子票、双人票,从4.5折到8折不等。这一折扣返利活动也有效地刺激了观众的需要。
这些契合实际,敢于创新的市场营销策略,为《笑在最江南》成为苏城演艺界的“黑马”提供了最佳的装备和充足的粮草。
结语
君到姑苏见,笑在最江南!江南文化的诗意浸润于时光里,折射出沪苏两地的风土人情、城市光影、时代变迁,这些美好的、积极的、真实的素材正是孕育演艺作品的最佳养料。只有深入城市,深入生活,才能创作亲近观众的作品;只有懂得欢笑,触碰新潮,才能不断推陈出新,让“独脚戏”在当代复兴;也只有理解市场,善于探索,才能用成熟的市场模式为优秀的作品开路领航。而这些,正是《笑在最江南》赢得市场的原因。《笑在最江南》的成功,既彰显了沪苏“独脚戏”的魅力与风采,也为“江南文化”品牌的市场化传播树立了标杆。
话题互动
您对《笑在最江南》有何看法?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观点
推荐阅读
主题阅读
推荐收听
订阅关注
行业窗口与顶尖新媒体【文化产业评论】已运维3000多期(持续8年有余,跨越3000多天),推送文化、旅游、体育领域专业优质文章7000多篇。【文化产业评论】始终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前沿动态、发展思考,直面新时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融汇行业内外精英的观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亦架设起沟通各方的畅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文物局、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国各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的重要助手。欢迎订阅关注!
交流/咨询/合作
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
喜欢这篇吗?分享、点赞、在看,都安排上~
请给周旋久打赏,您的打赏,平台都会给到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