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大学:2023中国文化产业百强区发展指数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Author 研究院

第3909期文化产业评论
点上方蓝字「文化产业评论」关注并星标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首次重磅发布了《2023中国文化产业百强区发展指数》并进行了深度解读。《2023中国文化产业百强区发展指数》体系由产业生产力、影响力和驱动力三个分指数构成:生产力指数是从投入的角度评价文化产业的主体、资本等要素;影响力指数是从产出的角度来评价文化产业的品牌影响和舆论影响;驱动力指数是从外部环境的角度评价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资本环境、公共支持环境和创新融合环境。在3个一级指标下,设有7个二级指标,58个测度变量。


编审 | 时光
编辑 | 半岛
来源 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指数发布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对我国未来文化建设做出了系统阐述,是首次将文化自强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到2025年,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展望2035年,我国将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十四五”期间,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砥砺前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化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教育、商贸等领域的融合,提升文化企业整体实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新业态发展动力,完善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本着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使命感,对文化产业进行长期深入研究,自2009年建院至今连续十三年发布《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旨在通过一定的指数化工具全面、客观、直观地梳理我国各省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进行准确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在社会上尤其是行业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环球网、中国经济网和新浪等多家媒体、大型门户网站进行报道。在发布全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的基础上,研究院先后完成了《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研究报告》《2022年四川省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成都市世界文创名城建设评估报告——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解读》等课题研究,以可量化的方式为各地政府提供产业分析和决策依据。


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而区县经济历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区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极大地促进着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通过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的量化指标、高效采集、智能处理、全媒体呈现,可以进一步把握我国区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为国家部委、各级政府和机构提供区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产业数据和信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横纵向比较各区县文化产业发展差异,分析存在问题和解决路径,为投资者或重大项目提供决策参考,促进各级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发展。因此,2023年6月8日深圳文博会期间,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首次重磅发布了《2023中国文化产业百强区发展指数》并进行了深度解读。


指数体系简介


中国文化产业百强区发展指数体系由产业生产力、影响力和驱动力三个分指数构成:生产力指数是从投入的角度评价文化产业的主体、资本等要素;影响力指数是从产出的角度来评价文化产业的品牌影响和舆论影响;驱动力指数是从外部环境的角度评价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资本环境、公共支持环境和创新融合环境。在3个一级指标下,设有7个二级指标,58个测度变量。


△图1 中国区县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理论模型


中国文化产业百强区发展指数统计的区县名录以民政部《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为准(排名不包括四大直辖市以及各类高新区、经开区、工业园区等相关数据),共计2984个区县。数据来源包括:第一,政府统计数据,主要包括国家统计局以及各省市统计局、文旅局、工商局等相关部门最新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等。第二,产业大数据统计,根据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分类标准,通过第三方产业数据平台覆盖全国全量8000万+企业的重要信息,着重关注全国近500万家文化产业主体的相关数据,包括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国家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商标局、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出版社、全国各级法院等各大平台,以及政府网站、新闻媒体、自媒体、社交媒体、企业网站等全网散布的近2亿条文化产业相关的舆论信息。第三,课题组案头研究,结合各类公开信息和课题经验,课题组人工统计国家级文化产业品牌荣誉等部分指标的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通过直接计算法(对研究对象用直接的计数、点数和测量等方法)或间接推算法(采用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平衡关系、因果关系、比例关系或利用非全面调查资料进行推算的方法)获得。


2023年中国文化产业百强区发展综合指数结果


本年度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百强区综合指数排名Top30的区分别是:


△表1 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百强区综合指数排名Top30


前100名中区个数最多的省为广东、浙江、山东、四川和江苏。


△表2 综合指数省份上榜数


前100名中区个数最多的市为:杭州、成都、青岛、广州。


△表3 综合指数城市上榜数


2023年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百强区分指数结果


生产力分指数从投入的角度评价文化产业的企业主体、文化资本等文化产业生产要素的情况。本年度生产力指数排名Top30的区分别是:


△表4 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百强区生产力指数排名Top30


广东排名第一,共有18个区进入生产力百强区名单,在产业主体、产业资本方面优势明显。根据大数据统计的数据:截至2022年末,广东省文化企业数量超过66万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超过1万家,从业人员数量超过300万人,位列全国第一。山东排名第二,共有17个区进入生产力百强区名单,尤其在产业资本方面投入规模较大。浙江排名第三,共13个市进入生产力百强区名单,在产业规模和产业资本等方面发展都较为良好。


△表5 生产力指数省份上榜数


影响力分指数从产出的角度围绕文化产业的品牌影响和舆论影响(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引导力)进行产业评价,着重衡量文化产业的社会影响。本年度影响力指数排名Top30的区分别是:


△表6 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百强区影响力指数排名Top30


广东排名第一,共有20个区进入影响力百强区名单,文化产业社会影响方面表现突出,在媒体品牌认可、上市文化企业数量等领域均是全国第一。浙江省和山东省排第二三名,分别有16、12个区进入影响力百强区名单,在社会影响和品牌影响方面均表现良好。


△表7 影响力指数省份上榜数


驱动力分指数从外部环境角度围绕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本驱动力、公共支持力和创新融合力,以衡量该区的资本活跃度、资本吸引力、公共部门的产业支持力度以及产业创新驱动和融合发展力度等方面。本年度驱动力指数排名Top30的区为:


△表8 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百强区驱动力指数排名Top30


浙江排名第一,共有15个区进入驱动力百强区名单,文化产业资本活跃度高、青睐度强,在创新融合、国家级品牌打造等方面全国领先。截至2022年底,浙江省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文化产业国家级品牌数量总计达到89个。江苏紧随其后,共有14个区进入驱动力百强区名单,拥有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文化产业国家级品牌数量总计达到73个,同时拥有超过20万个文化产业相关商标和6万个文化产业相关知识产权,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水平较高。西部地区的四川省在产业驱动力指数排名第三,是在综合指数及三个分指数中唯一进入前三名的西部省份,在资本驱动、公共支持和国家级品牌打造等方面表现较好。


△表9 驱动力指数省份上榜数


指数结果深度解读


“2023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百强区指数”由文化产业大数据与官方统计数据、课题组人工统计等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国2984个区县的58个测度变量进行统计和计算而成,指数内容丰富、信息量巨大,仅舆论影响力的核心检索词组合方式就超过1000种、数据量超过1TB。下面从产业规模、产业资本、舆论影响、创新驱动、品牌打造、空间格局、产业融合、新业态等八个方面,对指数进行深度解读。


(一)产业主体


截至2022年末,根据产业大数据统计,全国区县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企业总数达414万(不包含直辖市),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达6.9万家,实现营业收入121805亿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需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任重而道远,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Top100文化企业总数量占比全国总数量达28%,其中Top30占比接近一半,呈现出强者愈强的集聚趋势,文化企业数量最高的深圳市南山区,文化企业数量有5万余家。文化企业按区平均数量Top30高于Top100近一倍,更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百强区文化产业规模总体水平高。特别是在龙头企业方面,全国文化企业30强纳入统计范围的全国区域总计19家,Top30包揽12家。文化产业上市企业Top100占比全国超50%,其中Top30占比超过2/3。


△图2 文化企业总数量占比情况


△图3 文化企业数量区均值


△图4 龙头企业分布情况


(二)产业资本


根据产业大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全国文化企业注册资本达74万亿,实缴资本达12.8万亿,实际出资率为17.3%。Top30中有13个区的实际出资率高于平均水平,其中杭州萧山区实际出资率高达70%以上,杭州西湖区、湖北武昌区实际出资率均超过50%。Top30文化企业实缴资本按区平均达956亿元,远高于全国44亿水平;按企业数平均达431万,与全国310万水平相差不大;进一步说明了Top100集聚了大量优质头部文化企业。目前文化企业总体融资规模在稳步增加,但是在融资数量、融资结构方面还存在大小企业,东中西部的差异,需继续加强资本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资本活跃度排名前30与资本青睐度排名前30的区几乎不重合,资本青睐度前10被广东、浙江两省包揽9位,而资本活跃度前10没有广东、浙江两省的区,可以看出经济发达的区更受资本青睐,而资本活跃度则不局限于经济最发达的区。


(三)舆论影响


在新闻舆论影响力百强区方面,越靠前的区其舆论影响力明显越强。综合来看,现阶段百强区文化产业在舆论传播力和公信力方面表现最好,舆论影响力其次,而在引导力方面还需重点提高。


△图5 舆论四力分布情况


在舆论传播力方面,TOP100区贡献了11.38%的传播量,TOP30区贡献了TOP100中37%的内容,TOP10贡献了TOP30中38%的内容。在舆论影响力方面,受众看到相关信息时进行互动的比例(如点赞、评论、转发、收藏等)称为互动声量,top100贡献了12.67%的互动量,TOP30即1%的区贡献了4.3%的互动量,文化产业发展越强,对民众影响力越高。舆论公信力方面,top100、top30和全国所有区县在权威媒体(省级媒体、地级媒体、央级媒体)发布数量占比方面差别较小,占比约为1/4,区县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舆论公信力水平较好。舆论影响力方面,全国区县文化产业对受众的正负向情绪影响基本为二八开,但百强区的负向情绪占比高于全国和top30。


△图6 舆论传播力百强区占比


△图7 舆论影响力互动声量比例关系


△图8 权威媒体内容发布比例


△图9 舆论影响力情绪占比


(四)创新驱动


2022年我国文化产业企业商标数量达383万,文化产业企业获得专利数量达75万,截至2022年底,我国文化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2.2万家。其中Top100区企业商标品牌数量占全国48.9%,Top100区企业专利数量占全国40.1%,Top100区文化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比达48.9%,百强区表现出了明显的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其中东部区企业商标品牌数量占全国73.3%,企业专利数量占全国78.2%,文化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59.3%,地域不均衡性较为明显,创新已经成为我国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特别是Top100中广东、浙江两省商标品牌数量之和与企业专利数量之和分别占Top100的57.6%与66.8%,在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中取得亮眼成绩,创新发展头部集聚特征明显。


(五)国家及品牌打造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国家级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等国家级品牌的打造与创建,要求地方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资金、人才等各项支持,在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发挥产业示范引领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百强区中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等国家级品牌数量最多的前五分别是浙江、广东、四川、湖南、山东,这与拥有上榜综合指数Top100个数最多的区的排名前五的省趋势基本一致。


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等为主要授牌机构、以各地人民政府为创建或申报主体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文化产业国家级品牌荣誉,可以全面衡量地方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的全方位支持,在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发挥产业示范引领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地区通过国家级品牌打造,更好的整合区内文化产业资源,促进产业集聚,构建完成产业链,创新产业生态,激活产业发展潜力。


△图10 主要国家级文化产业品牌个数省份分布情况


(六)空间格局


分区域看,不同区域差距较大,东部地区百强区上榜数占比55%,东部地区上榜数大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之和;中部和西部上榜数基本持平,占比均为20%左右,东北地区最低占比仅4%。其中,综合指数得分前30的区中,19个区位于东部地区,其中广东、浙江和江苏进入区最多,四川省和陕西省是唯一进入前30名的西部地区省份,东北地区无一进入。文化产业百强区集中于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东西差异、南北差异非常明显。


△图11 分区域百强区上榜数


文化产业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2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文化产业园区携行计划”的通知》,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文化产业园区为联结,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区域协作发展机制,推动园区之间在企业、项目、人才、渠道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园区协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如政府协助搭建长三角文博会平台,聚焦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加强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协作,联手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推动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七)产业融合


可以看出,Top100区在业态融合发展方面走在前列,特别是Top100的文化金融类企业数占全国总数比重近50%,资本赋能效果显著;Top100的文化科技和文化旅游类企业占全国总数比重均高于30%;其中Top30的文化科技类企业占比Top100总数达58%,文化金融类企业占比超过60%,文化旅游最低也接近50%。


Top30中浙江、广东、山东、福建表现亮眼。其中,浙江和广东的文化科技类企业数量均超过1.1万家,远远领先于其他省份,浙江省一省的文化金融类企业数量均接近1.2万家,比排名其后广东、福建、江西、四川四省之和还大,广东和山东的文化旅游类企业数量均超过1.8万家,排名之后的海南、浙江和四川顺次减少,差距相对较少。


△图12 文化科技融合企业数量占比情况


△图13 文化金融融合企业数量占比情况


△图14 文化旅游融合企业数量占比情况


△图15 省份上榜百强区文化科技融合企业数量


△图16 省份上榜百强区文化旅游融合企业数量


△图17 省份上榜百强区文化金融融合企业数量


产业发展方面,随着数字经济如火如荼的开展,数字技术和内容创意深度融合裂变期的加速到来,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引擎将持续升级,作为文化科技融合典型领域的数字创意产业也将迎来新一轮增长。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音乐、新闻出版、视频、旅游等领域,AR/VR等技术在剧场、电影、美术馆、博物馆、展览等传统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也日趋成熟,有力推动了文化内容生产和呈现方式的创新升级;另一方面,新生代消费群体的不断崛起及其消费需求升级,将有力推动数字创意装备和创意设计产业迅猛发展,同时新基建的加速建设也将催生培育文化及相关产业各类新兴融合业态。


政策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的通知》,提出了包括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优化金融服务、加大对企业的贴息支持、推动金融创新等一系列措施,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提高融资效率,加强金融支持,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为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转变文化发展方式,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文化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促进内容生产和传播手段现代化等系列重点任务。


(八)新业态


Top100区在新业态发展方面表现优异,新业态类文化企业数量占全国所有区县比例达40%,其中Top30中新业态类企业占Top100比超过50%。Top30中广东、浙江、山东与四川表现亮眼。其中,浙江和广东的新业态类企业数量均超过10万家,山东和四川紧随其后也都超过了5万家。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多项措施促进文化新业态的发展,文化产业迈入深度数字化阶段,成为推动文旅行业复苏、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的重要内容,文化新业态发展韧性持续增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的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3860亿元,比上年增长5.3%,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4.4个百分点。文化新业态行业营业收入占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36.0%,占比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在16个行业小类中,13个行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增长面达到81.3%。其中,数字出版、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增值电信文化服务和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等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为30.3%、21.6%、18.6%、16.9%和10.2%。


△图18 2022文化新业态营收


△图19 文化新业态企业数量占比情况



 加入私密社区 

 推荐阅读 

 主题阅读 

祁述裕:六大方面详解我国3401家文化产业园区

史上最全详解: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管理办法
“新文科”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学科的困境与出路

 推荐收听 
中国播客的商业化探索

 订阅关注 
行业窗口与顶尖新媒体【文化产业评论】已维近4000期(持续10年有余,跨越近4000天),推送文化、旅游、体育领域专业优质文章8000多篇。【文化产业评论】始终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前沿动态、发展思考,直面新时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融汇行业内外精英的观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亦架设起沟通各方的畅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文物局、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国各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的重要助手。欢迎订阅关注!

交流/咨询/合作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

喜欢这篇吗?分享、点赞、在看,都安排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