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学季,收好这份文化产业管理新生攻略

文化产业评论团队 文化产业评论 2023-09-29
第3998期文化产业评论
点上方蓝字「文化产业评论」关注并星标

直接看,耐心看,看完。


作者 | 见鸣(文化产业评论作者、三川汇文旅体研究院研究员)

编审 | 时光
编辑 | 半岛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是一年开学季!无疑,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季节,天蓝水美,夏去秋闲,追风赶月,万里可期。


然而,新学期的关键词,也并不只是「希望」「目标」「充满干劲」,还有那么点儿「心里没底」「踌躇满志」「焦虑迷茫」。


尤其是选择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同学,对这样的心情应该不太陌生。接下来的这份文管专业避风指南,基于本人多年文管学习与实践经验,针对心理建设、专业学习、兴趣方向、阅读书籍、实习选择、未来发展六大版块,对文管专业同学最关心的那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为你们提供切实可循的避风路径,少踩“坑”,多乘风,少迷茫,多行动。





每个文管人都需要一份心理指南。因为你有时候真的会在茫茫夜色里追问自己,文管到底在学什么?为什么感觉自己什么都学了,又什么都没学?


正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困境与价值,才能更好地指导接下来的行动。


互联网上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评价两极分化十分严重,有人说它是朝阳专业,契合了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前景大好;也有人说它是“史上就业率最低”的管理类专业,堪比天坑。



必须承认的是,文管专业的确存在着很多“疑难杂症”。


其一是社会认知度和认可度还不够高。


比如,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就经常遇到这种问题——

HR:文化产业管理,是学什么的?

比如,考公考编的时候翻完了一整页——

诶,怎么都没有招文化产业管理的?这个专业被除名了吗?



其二是学科教育普遍落后于产业实践。


从2003年至今,很多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学科建设定位仍不够清晰,与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专业性不足以形成壁垒,常被称为是“万金油”专业。很多人学了文管而不从事文化产业,或者学了文管对于从事文化产业并没有产生根本效用,所以文化产业发展虽然日新月异,但文管的影响力却较为有限。


上述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这并不代表你的专业没有价值,或者你的选择是错的。


首先,迷茫是必经之路,不要自我设限没走过的路。


之前考研教师张雪峰在一次直播中劝学生不要报新闻专业,称“闭上眼睛随便报一个专业,都比新闻学好”,引发了微博热战;每到毕业季,成群的中文人、新传人、管理人、语言系人,吐槽自己专业没有出路;学旅游的说旅游不行,学影视的说影视寒冬,学财务的说财务已死......可见,对专业的迷茫和焦虑感,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是一种常态。既然已经做出了选择,就不要自我设限那条没走过的路,因为未知的困境一样存在。


其次,要相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一定有立足之地。


为什么?从国家发展大势来说,《“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提出的要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高标准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科技赋能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等等目标,离不开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推进。从企业人才现状而言,有宏观经济视野、有文化艺术背景、有创新创意思维、有策划运营能力的专业化、多元化、复合型、实践型的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仍然紧缺。


第三,文管是高自驱力的专业,视野很广,趣味很强。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覆盖的范围非常宽广,专业跨度很大。文管是一个能够让你在文化、艺术、市场之间疯狂跳跃的专业,会引领你探索不同的领域;文管一点儿也不单调艰涩,它与年轻人最喜欢的东西亲密无间,娱乐、影视、游戏、网文、旅游......都在它的射程范围之内;对于充满求知欲和体验欲的人而言,文管是一个专业调色盘,你可以做自己的艺术家。


所以,如果文管是必行之路,希望你戒骄戒躁,得失在心。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该如何学习?


从2003年至今,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已经达到200+所,授予学位主要分为三类:管理学、艺术学、文学。因为文化产业的范围广泛,因此在不同的高校,文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发展方向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学校偏向数字出版,有的学校偏向文旅策划,有的学校偏向视觉传达与广告,有的学校偏向影视制片,有的学校偏向传媒经济,有的学校偏向艺术品经营......


所以就专业课程学习而言,如果我只是泛泛而谈,参考意义不大。我建议大家更多地去咨询本专业学长学姐和老师们的经验,除了关注绩点、给分、课程难度之类的问题之外,在此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1、哪些课程主要是理论方向?哪些课程更偏重实践?


2、有没有什么课是后悔自己没有好好上的?但后面才知道其实挺有用的。


3、记忆最深,最有获得感的课是哪一门?


你还可以尝试将所有的专业课程分门别类。因为在文管的专业课中,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核心课程其实就那么一小撮,还有许多来自于中文、管理、法律、经济、广告、艺术等等大类。而不同的专业交叉、能力组合,将指引你去往不同的道路。只有主动出击,才不会几年之后,一摸头一蹙眉,“哎呀”,脑袋空空,四年白搭。


怎样培养自己文化产业的嗅觉?


如果想要对文化产业有深度的见解,多关注文化研究、文化政策、产业评论。如果想要抓住产业热点,多看新闻资讯和各平台新玩法、新模式。当然,其实每个人每天都在大量获取信息,但让大家之间产生差异的是,有的人很善于拆解和总结,所以他能够在同等条件下吸收更多知识,并且融会贯通。


下面我以@文化产业评论 公众号为例,分享一下如何阅读一个公众号。


首先看定位。@文化产业评论是一个提供文化产业专业优质内容和综合服务的帐号,因此它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提供文化产业垂直领域的内容和见解同时,不失视野广阔的综合性,如果想要获取文化产业的相关内容,它就是你的供应源。



第二看菜单栏。菜单栏展示了该平台具体提供了哪些内容和服务,比如下载各类文化产业报告、了解专业考研问题、解读文化产业政策......



第三选读原创文章。公众号的原创文章代表着该公众号的基本调性、内容风格、专业程度,你可以选读几篇看看是否给你提供了新认知、打开了新思路,让你有共鸣、有获得感。决定是否需要持续关注。


第四善用搜索功能。这是最重要的推荐,通过搜索关键词,并且可以筛选,快速获取你所需要的某一方向的内容,这样就可以在某一个关键词主题下,聚合性的获取信息。



第五回溯时间线。提炼出每一个文章的选题立意或中心词,你自然就能了解近三个月文化产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新的话题和变化。这能够让你快速掌握文化产业的动态,并且知晓文化产业的细分领域。


总之,多看多总结,打造自己的素材库、案例库。这样真正需要调动知识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学而无用了。


如果你想要深耕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评论公众号读透用透了,一定能够帮助你很多。因为这个公众号已经不间断运营4000天了,连续11年聚焦文化产业,积累和积淀之深,放眼全国都无出其右。



有人说,文化产业管理学得太泛了,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该往哪个方向走。


我的解决方案是:玩!


去逛博物馆吧,看文物如何在光影中复生,如何穿越历史尘烟来到你的面前,看不同城市的博物馆有何差异,看看它们的文创做得是否让你愿意买单……



去看展吧,看数字声光电怎么被艺术家们玩得风生水起,看一个展览是怎么布局的,看那些作品是否唤起了你的思考启发了你的灵感……


去追星吧,为爱发电成为饭圈大佬,美工文案运营策划,处处都是为你敞开的岗位,去学PS学秀米学剪辑学画画,不为内耗只求共赢……


去玩游戏吧,一个游戏的生产都需要哪些环节?你对其中哪部分最感兴趣?为什么你会对它持续产生兴趣?为什么这场活动不受大家欢迎?



去做自媒体吧,尝试经营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平台账号,从0-1规划,你最想做什么内容?在什么平台以什么形式呈现?你最能接受什么样的生产节奏?……


去看电影吧,顺道关注一下电影圈又有什么新鲜的营销手段了?观众的口味是不是变化了?电影里的流量演员号召力如何?各个档期的表现是不是符合你的预期?重要的是,别忘了看一部电影,预测一下票房,然后看票房走势和结果是否跟你所想一样。当然,最好是在电影上映的第一时间去看,在不接收各方评论信息的前提下给出预测……


文化产业是一个为人提供精神享受和文化消费的产业,如果连你自己都不成为它的受众,又如何能够看到其中的精微之处呢。所以尽情去玩,去探索文化产业,在精神的富足之中窥见这个迷宫的全貌。



读书也是人生大事之一,很多同学可能会关心,进入这个专业需要读些什么书呢?有什么阅读推荐吗?


网络上搜索文化产业管理推荐书单,你能够刷到很多各式各样的书单,动则数十甚至上百本,但到底应该选哪本读?很多同学也犯难了。


我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选一本对标题感兴趣的书读下去,胜过在百本书中徘徊。书海茫茫,就算是苏东坡也难读尽人间书,何况你我。与其犹豫不前,想要面面俱到,不如小处着手,只争一寸欢喜。


其次,书读不下去其实很正常,但难啃的骨头也有它的道理。很多同学一看文化理论、文化研究就愁眉不展,学会放弃自然是一种方法,但啃读天书有时候也会带给你突如其来的惊喜。


第三,书是有个性的,有的令你愉悦,有的给你灵感,有的甘为工具,有的赋你才气。所以,阅读其实没有什么是非对错,还望你多涉猎,多探索。


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推荐书籍,我很惭愧,看过的并不多。下面就提一些觉得有所进益的名目。


体系完善,内容磅礴的工具书:单世联《文化大转型:批判与解释》


这本书对文化产业理论做了非常详尽的梳理,但内容实在是庞杂,所以阅读难度不小。如果没有鲸吞的野心,你大可将它作为一本串联理论,打通脉络的工具书,有需要的时候翻阅。对其中感兴趣的部分,可以再找专著阅读。比如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让·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如果想要简洁易入手的,可以看看保罗·杜盖伊的《做文化研究》。



提升审美感受的书:李泽厚《美的历程》,宗白华《美学散步》,朱光潜《谈美》


文化产品与一般的商品有所不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蕴藏着文化与艺术的灵心。美是什么?如果想要了解这个问题,你可以从李泽厚那里,看古往今来的足迹蛩音,感受美的底蕴;你可以从宗白华那里体会人间草木摇落,气韵迭起,感受美的意境;你可以从朱光潜那里,剖析快感与美感的来源,探究美的本质。大家之言,各有千秋。这几本书对于陶冶情操,算是较好的选择。


任何你感兴趣的方向


如果没有很强的目的性,读书大可以随心所欲。我读书其实时常被一些新奇的名字所吸引,比如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这是一本很有趣的女性向书籍,从名校游览到博物馆藏,从私人书房到史海巡游,她的文字不是平铺于纸上,而是为你建构了一个个空间,让你真实地感知到女性创作与女性自由所相关的那些要素。比如《平面国》,读来很妙的一本书,谁能想到在十九世纪,便有人这么超前地领略时空,又辛辣地剑指现实?比如《如何带着三文鱼旅行》,虽然忘得很快,但看的时候还是蛮乐呵呵。


总之,读书这件事,不要犹豫,也别勉强,看上了就读,读不下去就换。



一定要实习吗?


如果你有明确的、长远的目标,那你按照自己的节奏坚定向前就好。但如果你既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点,也对未来没有规划,那我建议你,一定要实习。近几年的毕业形势已经相当焦灼,而实习,至少能够带给你两个好处,其一是帮助你探索自己能做什么,爱做什么;其二是增加你在求职阶段的竞争力。


说到实习,大家也会有很多具体的问题:什么时候去找实习?从哪里去找实习?找什么样的实习?


时间规划:


大一期间并不推荐大家去找实习,因为这段时间正是你享受大学生活、了解专业内容、打好学习基础的时期,可以参加一些校园活动、社会实践,但不要急于去实习。对于企业而言,一个大一新生,能做的事情也十分基础,所以实习成长空间并不大。在对学校生活和专业内容有了足够的了解之后,再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寻找合适的实习机会。


实习渠道:


信息也是一种资源和竞争力。因此,想要找到合适的实习,你需要打破信息壁垒,拓展自己实习的渠道。包括但不限于1)关注实习类的新媒体帐号,比如实习僧、刺猬实习校招、暑期实习、本地城市+实习......它们都会整合大量的实习信息。2)向辅导员或学长学姐了解学校的实习岗位。3)与教授、导师紧密联系,或许他们有手头正在做的项目或推荐的实习岗位。4)善用官网,大胆向自己平时关注的公众号、喜欢的企业投递简历,比如@文化产业评论,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前日,文化产业评论才发布了招新文章,对于写作和运营感兴趣,愿意付出和提升的童鞋可以一试。(详细点我查看:在文化产业评论工作是一种什么体验?


实习选择:


弄清楚你实习的目的,是为了搞钱?体验?提升?目的不同,选择也不同。前两者就不用说了,如果是想要提升自己,那么你需要看看这份实习能给你带来什么,比如企业是否知名、专业是否对口、工作内容是否有价值、有没有机会结识新的人脉、符不符合你的兴趣选择、你愿不愿意把它写进自己的简历?你是否愿意为了这份实习付出时间和经济成本?


总之,实习算是一件在学生期间想做便做,做了不亏的事。



如果说,大一大二的文管学生对校园和专业还有一些新鲜感,那到了大三大四时期,对未来的焦虑会逐渐放大。


我就遇到过一个刚进大三的文管学妹曾经咨询我:


想要考研,但好像没有特别感兴趣的专业方向,该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我会问她几个问题:


1、想考研的核心动力是什么?(觉得研究生更好找工作;对高等学府有执念;逃避当前的求职压力;本科学得不够,想找个方向更加深入.......)


2、觉得自己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工作总可以分为动脑的、动嘴的、动手的、动腿的,哪些方面自己更愿意去提升?对于跨学科类型的法律、金融、计算机等是否考虑?)


3、具体的,城市、学校、专业,更看重哪几个要素?


4、有希望保研还是准备考研?


5、在心理上,更偏向放手一搏还是追求稳定?


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我个人认为,要尽可能地评估自己,才能做出相对妥善的选择。如果你有孤注一掷的勇气,就必须有承担失败的勇气,这样的性格更容易创造不可能。但如果你有稳中求进的态度,就必须有认识自我的能力,这样无论在哪里都能做到中上程度。与其焦虑成功或者失败,不如先看看你自己接受自己是怎样的人。


除此之外,在毕业阶段,大家面临的焦虑也有很大的相似性,毕业论文(毕设)、考研、考公考编、出国、求职、Gap year......每一个方向,可能都有难以满足的条件和不可预料的困难,结果也未可知。想要多管齐下,又怕自己精力不够,顾此失彼,两头落不到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又害怕风险太大,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这种矛盾心理是很正常的,尤其是当你觉得自己的专业、过往履历、个人能力并没有很强的竞争力的时候。


那么,该怎么去做选择呢?首先,你可以把这些你想做又犹豫要不要做的事情写下来,列出你心中的优先级(轻重缓急)。第二,你根据优先级去大量收集信息,了解这件事情的难易程度,你是否具备完成的条件和勇气。第三,根据已知信息再次进行排序。第四,从首选项开始着手做,先做一段时间看看效果,零碎时间可用来继续了解其他项。


总之,到了毕业阶段,过往几年的努力与积淀已成定局,你能够做的是掌握足够多的信息,选择一个或几个自己愿意付诸努力的方向,持续发力。在这方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并不占什么优势,但同样,也不会成为什么阻碍,因为文管专业本身的包容性、跨界性,你做的大多数事情,或许之前已有涉猎,而专业与深度,需要你更进一步去提升。


上述仅是我个人的经验分享,不代表行业共识。如果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有你的感想与疑惑,或者还想听到怎样的分享,欢迎在评论区补充或者联系我们私聊成为朋友~


 加入私密社区 

 推荐阅读 


 主题阅读 
在文化产业评论工作是一种什么体验?

高考填志愿: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爱恨情仇,非常真实!

文产茶话会|来聊聊你和文化产业管理的爱恨情仇~


 推荐收听 

 订阅关注 
行业窗口与顶尖新媒体【文化产业评论】已维近4000期(持续10年有余,跨越近4000天),推送文化、旅游、体育领域专业优质文章8000多篇。【文化产业评论】始终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前沿动态、发展思考,直面新时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融汇行业内外精英的观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亦架设起沟通各方的畅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文物局、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国各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的重要助手。欢迎订阅关注!

交流/咨询/合作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

喜欢这篇吗?分享、点赞、在看,都安排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