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活动28期 | 《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干货分享(三)

iResearch 外语学术科研网 2021-03-17

第28期“我来读文献/读书活动”三个阶段活动已经结束了。一不小心错过活动?不必遗憾!前两个阶段的专家答疑干货已发布,今天小编将为您倾情分享第三阶段的全部干货,包括专家导读及精彩问答等。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图书


出版时间:

2010年11月

作者:文秋芳等

出版单位: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专家

江进林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专用英语系副系主任,全国商务英语专业考试与培训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学学者,英国剑桥大学外语考试部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语言测试、语料库语言学、二语习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结题)、北京市哲学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优秀青年学者培育项目1项(结题)、校内外其他项目5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等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发表SSCI期刊论文1篇、EI期刊论文3篇,出版专著1部,参与编写专著2部。

导读

尊敬的读者:


《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是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共同策划的“重点问题研究”系列的第一位“成员”。本书针对二语习得领域中的要点、热点和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评述。全书共有八章,每章均以不同意见的争辩为组织内容的出发点,对相左的理论取向和不同的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梳理和述评,最后介绍或者展望国内外的最新发展趋势。本书既可作为二语习得课程的教材,便于初学者了解二语习得的关键概念和研究问题,又有助于该领域的学者和研究人员把握该学科的动态,辨明理据,寻找焦点,确定选题。


本书第一章“认知派与社会派论战20年”概述了认知派与社会派的形成和发展,并系统阐述两派在语言观、学习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哲学倾向等方面的严重分歧。第二章“显性学习与隐性学习”评析了学习第二语言的显性与隐性两种方式,对两者之间的争议以及相关实证研究进行了系统归纳。第三章“语言输入、输出和互动”从社会派与认知派两个视角比较了人们对输入、输出以及互动作用的认识存在的分歧。第四章“石化现象”梳理了人们对“石化”存在的系列争议、理论根源以及相关实证研究。第五章“语言迁移”回顾了围绕语言迁移研究的争议焦点、相关实证研究,以及该领域的新进展。第六章“自动性”概述了相关的系列争议,归纳了相关实证研究,并展望了国内外自动性研究的发展。第七章“年龄问题”概述了相关理论,梳理了不同的实证研究,归纳了争议产生的焦点,等等。第八章“社会文化理论”介绍了该理论的核心概念与基本理念,评述了相关实证研究,探讨了该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及作者的反思。


总之,本书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抓住二语习得领域的要点、热点和富有争议的问题。全书力求语言简洁明快,阐述深入浅出,易读易懂,希望能够真正为广大读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阅读过程中,希望大家与同行充分交流,通过阅读开拓视角、深化理解,并思考如何使用相关理论解决二语习得实践中的现象和问题。


祝大家阅读愉快!

江进林

第二阶段活动安排2016.11.26—2016.12.05

阅读章节(第七、八章)

第七章重点阅读第2、3、5节

第八章重点阅读第2、3、4、5、6节


章节要点

这三章亦从介绍历史开始,进而涉及理论和实证研究、再展望未来。作者对主要要点、热点和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概括和述评,建议读者仔细阅读。


由于观点比较浓缩,理论相对庞杂,建议读者能边读边做笔记。


每章阅读完毕后,建议笔者思考:本章的观点对外语教学有什么启示?


思考题

什么是关键期假说?年龄问题对教师外语教学有何启示?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最近发展区、搭架子)是什么?社会文化理论有哪些不足?

线上答疑整理

课前思考题

1.什么是关键期假说?年龄问题对教师外语教学有何启示?


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最早是由Lenneberg(1967)提出来的。根据该假说,一旦错过2岁到青春期这一语言习得的关键时期,随着大脑单侧化,学习者不再具备自然高效地习得语言的能力,外语学习不仅事倍功半,而且难以达到与本族语者相当的水平。目前大量研究已达成共识:语音习得存在关键期;一旦超过关键期,语音很难达到与本族语者相当的水平。关键期假说是否适用于其他模块(句法、词汇、语法等)还存在争议。

 

年龄问题对外语教学有两方面的启示:第一,在教育规划上,儿童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接受外语教育。针对该问题,大部分国内专家认为,应该综合考虑教育投入、课程总体设计、师资合格状况等因素,不应一刀切。在经济发达地区,在师资、教学条件可以保证的情况下,可以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外语。在师资和教学条件无法满足的情况下,英语课程可以推后至初中一年级展开。如果盲目地过早开始学外语,不仅效果甚微,还可能起反效果。

 

第二,在外语教学方面:(1)4—7岁是学习语音语调的关键期,一旦超过该时期,地道的语音语调很难获得。因此,教师不应过分纠正成人学习者的语音语调,更强调语言的流利性。(2)成人学习者的最终语言水平也可能接近本族语者。教师应鼓励他们增强外语输入的密度与力度,创造使用外语思维和交际的机会,促使他们提高力争达到接近本族语者的水平。(3)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给儿童提供自然真实的语言输入,让他们隐性(潜移默化地)习得目的语。对成人展开的外语教学应该更为显性化,例如系统讲解构词规则、词汇搭配、语法语用知识等。


Lenneberg, E. (1967).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New York: John Wiley.

2.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最近发展区、搭架子)是什么?社会文化理论有哪些不足?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最近发展区、搭架子)如下:(1)最近发展区(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在二语习得领域,该概念被进一步扩展为学习者自己能使用语言表达的水平与在他人帮助下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2)搭架子(scaffolding)指成人—儿童之间,或专家—新手之间的协作行为。在二语习得领域,该概念进一步扩展到同伴交互活动等协作形式。

 

社会文化理论的不足之处包括:


(1)相关概念不能完全解释语言学习。例如,中介、内化概念强调语言的社会性,但很少讨论语言的生物基础——低级心理功能、认知机制。此外,调节、最近发展区、搭架子的概念都强调学习者在他人帮助下可以达到一定的能力,但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在同样的协作下学习者的反应不同、学习效果不同。该理论弱化了学习者个体差异的问题(如学习者的年龄、学习动机、策略、认知风格等),认为经过帮助,学习者都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学习效果都差不多。


(2)社会文化理论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者与学习者的互动,认为语言学习是谈话双方共同协商、构建意义的模式。但认知派的定量研究方法也有可取之处。


(3)社会文化理论衍生的系统—理论教学和动态评价也有不足之处。例如,系统—理论教学强调概念的内化,不考虑语言的形式与功能,避开隐性知识是否转化为显性知识等争议,不足以解释二语学习。动态评价关注概念与认知结构的发展,目的是预测潜在的语言发展水平,评价方式主要是评价者的介入与互动,也不够全面。任务型教学法中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主要由教师、同伴或学习者自己做出评价,评价的目的是过去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有其可取之处。

在线问答

1. 第二语言加工和二语习得有什么样的关系?两者如何相互结合进行研究?


两者有交叉,但不完全相同。


从研究对象上讲,第二语言加工是从认知的视角研究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加工过程;二语习得研究的不仅是加工过程,还可以是结果,如第二语言本身(如语言迁移现象、对中介语的描写等等)。


从研究视角上讲,第二语言加工的范围更窄,只强调心理学里面的认知视角,比如,使用脑电波等技术手段研究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某个特征的过程;而二语习得可以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许多角度展开。


两者结合,可以从认知的视角研究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加工过程,比如加工被动语态的过程。

2. 我计划写一篇论文,但是没能在核心期刊上找到与我的研究问题相关的文献,而只能在一些专科学院的学报上找到相关文献。这种情况下,那些不算很好水平的文献能提供参考价值吗?如何在我的论文中进行这种文献的综述呢?


我个人认为,专科学院的学报参考价值不大。一般情况下应该都能找到核心期刊的文献或者国外的文献。即使找不到直接相关的文献,也有间接相关的文献。尽量不要引用专科学院的学报,这些文章的认可度不是很高。


如果实在找不到直接相关的文献,那么综述间接相关的文献。间接相关的文献都少的话,那就是这个研究问题要么太难了,以往的研究者都望而却步;要么是没有太大的研究价值,所以很少有人做。

3. 如果小学三年级为中国儿童学习英语的理想年纪的话,那么请问老师对现在少儿培训市场中火热的3—6岁英语培训有什么看法呢?


师资优良的话,3—6岁也可以,主要是习得本族语者的语音语调。除了语音语调,句法、词汇的学习效果一般。孩子大点了再学英语,句法、词汇是很容易补上来的,唯一不好补的就是语音语调。可是,现在中国英语培训机构中的英语教师基本上也是中国人,并非本族语者,语音语调水平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觉得学习英语的效果是很小的。

4. 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基本在9—10岁左右,大脑侧化过程即将完成,此时开始学习二语真的不晚吗?


在国内优良师资欠缺的情况下,三年级也不晚,只能说语音语调不太容易达到本族语者的水平了,在其他的方面,如句法、词汇等方面,年龄因素对学习效果影响不大。

5. 8岁左右的孩子请英语为本族语者当外教进行一对一辅导,其英语水平是否更容易达到本族语者的水平?


如果外教能提供大量的对话输入的话,请外教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途径。

6.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的“最近发展区(ZPD)”理论和“搭架子(scaffolding)” 大多关注在老师学生之间,家长学生之间,那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会不会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语言习得呢?


因为有些教学法是鼓励引进小组合作或者团队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请问这是不是这种文化理论的应用呢?


“最近发展区(ZPD)”和“搭架子(scaffolding)”的概念已经拓展了,其中包括同伴之间的互助。小组合作或者团队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当然是社会文化理论的应用。

7. 请问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分析学生的口语语言特点呢?


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比如口语的词汇、语法、句法等特点。可以检索一下以往文献参考。

8. 2016年12月17—1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了第一届“第二语言加工国际研讨会”暨“当代外语研究第二语言加工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研讨会上很多参会者都是研究二语习得的,这是不是二语习得逐步向语言加工迈进的标志呢?


很难说这是不是标志,因为第二语言加工本身就和二语习得联系很密切,认知视角这些年也比较受关注。


往期回顾

读书活动28期 | 《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干货分享(一)

读书活动28期 | 《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干货分享(二)

声明

本文版权归iResearch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585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