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撷英 | 我国的跨文化培训
导语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何而乐,趣舍万殊,自有不同,似古今学者,多以读书为乐。若论及学术图书,言乐者愈少,或以为严肃板正,或苦其艰涩难懂,然真如此乎?若因之而生畏,倒失了一大乐趣。学术图书之乐,非一时之快,乃精神共鸣之乐,深造自得之乐也。本公众号现推出专栏“书海撷英”,从学术书海中撷取精粹,或有雅趣,或有深思,或有新意,以飨读者,愿你我皆有此乐。
我国的跨文化培训实践和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理论与实践并尝试本土化,在理论和方法上都亟待发展。1995年,主要由英语教师组成的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China Association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AFIC)(现更名为:中国翻译协会跨文化交流研究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正式开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跨文化交流/传播/交际方面的课程。目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主题为“跨文化培训”的文章,共有308篇(检索日为2019年7月18日),最早的文章出现在1993年。大部分文章都发表在企业管理方面的期刊上,外语类共有42篇发表,最早有夏令、樊葳葳(2003)发表的期刊论文和刘圣洁(2005)的硕士学位论文等。2006年之后,有一部分文章来自几大高校的硕士学位论文:12篇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4篇来自西安外国语大学,2篇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篇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唯一一篇外语类核心期刊文章是国内外著名跨文化学者关于跨文化培训和教育进行的对话(孙有中、Bennett 2017)。
跨文化交际
(图片来自网络)
上海外国语大学顾力行教授和他指导的研究生是我国较早开展跨文化培训的团队。1994年,受到上外出国留学预备人员培训部的邀请,顾力行教授为国家公派到国外访学的学者开设了一门文化导向的培训课程——“交叉文化”,1995年更名为“跨文化交际”。1996年,这门课程也被用于国企中的员工培训,如宝钢、上海通用汽车、一些银行和深圳股票市场。1996年至1998年,顾力行还分别为联邦快递、美国罗克韦尔柯林斯公司、通力公司等企业开设了为期1至3天的跨文化培训项目,2002年至2006年,他与其研究生一起继续为庄臣公司、飞利浦亚明照明有限公司等企业提供培训服务。顾力行的培训采用了Kohls模式(谚语、价值观、认同练习等),Edward C. Stewart、Florence Kluckhohn、Michael Bond和Shalom Schwartz的价值观框架等,这些培训实践催生了顾力行之后对跨文化培训中中国的教育、身份认同和文化价值观的研究(Kulich 2000,2005)。
2002年,顾力行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开设了跨文化交际方向的硕士项目,最初的课程有“跨文化研究和培训方法”(跨文化交际方向研究生的核心课程,2002—2005年),2005年该课程分为了两门:“跨文化研究方法”和“跨文化教育与培训”(跨文化交际方向研究生的选修课,2005 — 2007年与张红玲共同开设,2008年至今由张红玲独立讲授)。该硕士项目的学位论文为各类培训对象设计了跨文化培训方案,比如上海世博会口译员(付小秋 2006)、公司员工(白云 2009;郑吟箫 2009)等;有些论文还研究了文化适应需要(叶晨佳 2008)、公司培训中的关键性事件应用(Haemel 2016)等。自2010年以来,跨文化教育和培训一直是顾力行和张红玲的博士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特别是跨文化能力的发展和测评方面。上外跨文化研究中心自2006年成立以来,一直为学校及企事业单位提供跨文化教育、咨询与培训服务。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关世杰教授于1995年出版的《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一书,是我国第一本跨文化交际专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较早地开设了“跨文化传播”课程。自2010年以来,依托北京大学暑期学校,该学院每年定期开展跨文化培训,设立了系列课程。例如,2012年的培训课程为“方向与通路—— 跨文化知识与能力的评估及训练”“西方核心价值的跨文化解读”和“组织传播与跨文化领导力”,分别由Janet Bennett博士、孙有中教授和关世杰教授主讲。该学院的王异虹副教授也在国内外分别用汉语、英语和德语对各类人员(包括多国EMBA、MBA学员)进行跨文化沟通培训。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高一虹教授及其团队的“跨文化志愿者语言态度”研究课题为大学生志愿者跨文化能力培训提出了基于实证研究的建议。林梦茜、高一虹(2010)调查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跨文化志愿者在奥运会前、中、后对世界英语变体的态度和多元文化意识。研究发现,奥运会后志愿者的语言态度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在理性表达与情感投射层面之间存在区别,多数志愿者没有对奥运会志愿者服务经历进行深入的反思。在担任奥运会会场志愿者期间,高一虹(Gao 2010)还对志愿者在设计志愿者标语时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干预,并采用民族志方法探究了干预前后志愿者口号的变化和志愿者身份认同的发展。
2008—2011年,高一虹教授的研究团队(许宏晨、高一虹 2014)考察了大型国际活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前后75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对世界英语的态度,结果发现,虽然志愿者对世界英语变体的了解有所增加,但语言刻板印象得以延续。高一虹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指出,未来培训跨文化志愿者时,应在针对培训他们完成任务的能力的同时,着眼于对他们的跨文化能力的长期培养,并将该目标融入日常外语教学中。
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
(图片来自网络)
近几年来,郑萱、高一虹(Zheng & Gao 2017a,2017b)在北京大学大学英语专题课程“语言、文化与交际”中对大学生的语言态度进行了干预,进行了四个步骤(引发刻板印象、解构刻板印象、重构开放态度、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处理交际困境)的教学,在改变大学生刻板印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跨文化培训在中国企业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初,跨文化培训始于外资企业。早期的培训主要针对外派到中国外资企业工作的高管及其家属。除了上外顾力行教授及其团队为上海企业所做的培训工作以外,磊石跨文化学院也于2003年开始开展这类培训。此外,还有针对外资企业里中国员工的跨文化沟通课程,旨在帮助他们有效地与外籍同事共事。
随着中国企业逐步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对员工进行跨文化培训,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能力。联想并购了IBM PC业务后,也开设了名为“东西文化交融”(The East Meets the West)的跨文化培训课程,以促进合并后员工之间的文化融合。国有企业也日益重视跨文化培训,如中粮集团在并购两家国际化农业公司后,邀请磊石跨文化学院对其外派员工进行跨文化培训,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在目的国工作和生活。
近几年来,针对外语教师的大型跨文化教学培训实践日益增多,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年开始举办“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修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年举办了“英语教学中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修班,上述这些研修班邀请过的国内外跨文化交际领域知名专家包括Janet Bennett、Michael Byram、孙有中、Don Snow、Steve Kulich、Fred Dervin等,他们对全国高校外语教师进行了短期内高强度的培训,培训形式以讲座为主,结合学员讨论、展示和撰写反思日志等多种活动,在提高外语教师跨文化教学的意识与能力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2017年,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北京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磊石跨文化学院和美国跨文化交流学院联合举办了第二期“跨文化培训师高级研修班”。该研修班联合了高校与企业,由孙有中教授参与策划,邀请Janet Bennett博士、磊石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和合伙人黄伟东、磊石跨文化学院院长田原主讲。于2016年首次举办的“跨文化培训师高级研修班”为未来的跨文化培训师提供了专业化培训,启动了我国跨文化培训走向专业化的旅程。
首期“跨文化培训师高级研修班”上 Janet Bennett博士与学员互动
令人痛心的是,Janet Bennett博士于2022年1月因病去世。Bennett博士是创建和发展跨文化研究领域的先驱之一,毕生致力于在文化间搭建桥梁。几十年来她在世界各地领导和开展跨文化培训项目,培养了大量跨文化人才,并为他们建立起交流的网络。Bennett博士的去世是跨文化领域的重大损失。她对跨文化研究的热情和贡献将继续影响后辈学者。
本期内容摘自《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第六章“跨文化培训研究”的6.3节“我国的跨文化培训”,篇幅有所删减。本章作者:郑萱。
温馨提示
《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一书的“我来读文献”活动预计于2022年4月举行,敬请关注本公众号的后续通知!
新书速递 | 《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
KT讲坛精华 | 郑萱老师、廖鸿婧老师: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与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