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好文 | 挖掘外语课程思政元素的切入点与原则(文/黄国文)

黄国文 外语学术科研网 2022-12-22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年第2期特设“外语课程思政专栏”,《挖掘外语课程思政元素的切入点与原则》(黄国文)探索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切入点和基本点,以及指导教学实践的原则;《从教材入手落实大学外语课程思政》(何莲珍)探讨如何从教材入手,充分挖掘育人资源,强化课程育人,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相统一,落实大学外语课程思政。


提 要:如何在外语课程中融入价值观和思政元素是目前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提出,在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中,有一个切入点、一个基本点和三条原则来指导实践。切入点是“从思政角度思考”,基本点是“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条原则是“价值取向原则”“问题导向原则”和“语言为本原则”。本文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了以上切入点、基本点和三条原则的可应用性。


关键词:外语课程思政元素;价值取向原则;问题导向原则;语言为本原则


1 引言

正如文秋芳(2021:47)所说,外语课程思政是一个最近讨论得较多的概念,“从理论层面解释相对容易,但落实到课程实践层面就比较困难”。本文从外语课程思政实践层面探讨,以展示外语课程思政可以“怎样做”。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最近几年我们有一些初步讨论(如黄国文 2020;黄国文、肖琼 2021;肖琼、黄国文 2020,2021a,2021b)。本文将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对外语课程思政进行讨论:1)挖掘外语课程思政元素的切入点与基本点是什么?2)挖掘外语课程思政元素的原则是什么?3)用于说明外语课程思政元素的语篇一定是谈论中国的事情或者中国人写的吗?


2 切入点与基本点

首先,探索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找到抓手或切入点。黄国文(2020)曾提出“从思政角度思考”的观点,即对一句话、一件事、一个语篇或一段话语,先从思政的视角审视,这就是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原先看起来与思政无关的事情或话语就凸显了思政元素。例如,“The man helps the girl because she is handicapped.”中的handicapped若用其他形容词(如young、kind、nice、lovely、pretty、beautiful、attractive)来替代,所表达的价值意义就会发生变化。不同的形容词表达不同的意义,从助人为乐到可能图谋不轨。如果从思政角度看,就可以对作为主句主语所指的the man进行价值判断。选用young、kind和nice时,所传递的信息是这个人是好人,是乐于助人的人;选用lovely和pretty时,所传递的信息还是这个人是好人,是对人友好的人;选用beautiful和attractive时,所传递的信息是这个男人因为别人的长相才提供帮助。因此,讲话人选用哪个形容词,完全取决于他对“男人帮女孩”这件事的个人判断。


根据Halliday(1990)的观点,语言不仅仅反映现实,而且还构建现实。同样一件事情,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就可以作出不同的描述,因此也传递不同的意义。就上述例子而言,这些形容词完全可以用来描述同一个女孩,因为这个女孩身上可能同时具备了这些形容词所隐含的属性;事实上,男人帮助女孩可能完全是因为她人好、讨人喜欢,但别人也完全有可能把这种正常的帮忙说成男人是因为有所企图才帮助女孩的。也就是说,帮人的那个人可能完全是出自善心、助人为乐,但碰巧被帮的人长得“好看”(“漂亮”“迷人”)。因此,我们对于例子中可能替换的形容词的理解,要先看到这些形容词所隐含的不同意义,然后再看讲话人为什么会在特定的场合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形容词)。当被帮的人同时具有young、kind、nice、lovely、pretty、beautiful、attractive这些特性时,选用哪个词就反映了说话人对the man的评判,也反映了说话人的价值观。


其次,从思政角度思考,可以发现乍看起来与思政没有关系的话语也隐含着价值意义。在教学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我们要记住一个基本点:教师讲授或灌输给学生的内容,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属于课程思政的内容。下面这个例子选自L. G. Alexander(1967)的《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 1967, Book One, Lesson 29 “Come in, Amy”)。


例(1):

Mrs. Jones: Come in, Amy. 

Mrs. Jones: Shut the door, please. 

Mrs. Jones: This bedroom’s very untidy. 

Amy: What must I do, Mrs. Jones? 

Mrs. Jones: Open the window and air the room. Then put these clothes in the wardrobe. Then make the bed. Dust the dressing table. Then sweep the floor.


这篇课文是为练习英语祈使句(come in、shut the door、open the window、air the room、 put ...、make ...、dust ...、sweep ...)而编写的。从语言形式看,与思政是不沾边的,因为这是发生在英国的事情,而且是五六十年前的情景,内容是两个人的日常生活对话:打开窗户、让空气流通、保持房间清洁、把衣服放进衣柜里、整理好床铺、掸掉梳妆台上的灰尘、打扫房间地板。这事关个人起居环境和卫生。但是,如果我们从思政视角看,就可以这样理解,Mrs. Jones是在教育Amy要讲究个人卫生、要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环境、要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我们认为这样的课文对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是有帮助的:


德: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管理好自己)

智:传授学生英语知识(特定语言结构的使用)

体:传授学生健康知识,发展他们的体力(打扫卫生)

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保持环境清洁干净)

劳: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和劳动技能(自己的事自己做,打扫卫生所涉及的技能)


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德智体美劳与人的素质和“全人”(the whole person)培养的关系,明白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与人的素质有关,都与培养人有关。


综上所述,研究外语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找到研究的切入点“从思政角度思考”(黄国文 2020);其次要记住一个基本点:传授给学生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全人。


3 三条原则

在探索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就是不知道该如何入手。前文谈到的切入点(从思政角度思考)和基本点(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了研究路径;在进行研究时,以下三条原则可以指导问题的探索和研究。


3.1 价值取向原则

“价值取向”(value-oriented)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指一定的主体(如人)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应对、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矛盾和关系时所持有或表现出来的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价值评估以及基本价值取向。人在生活中通过对世界的体验和认知,形成了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观;价值观是人基于一定的思维感官而作出认知、理解、判断的一种思维或取向,通过自身价值判断进一步认识和应对世界上的人、事、物及其关系。


关于价值取向,有很多分类方式,涉及终极价值(如人最终想要达到的目标信念)和工具价值(如实现中短期目标的手段),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如自然性、生态性、可持续性、历史性、社会性、科学性、可行性、稳定性、选择性、主观性)考察。就人的家庭价值观而言,必须考虑的问题包括遗传观念、生育观念、性观念、婚姻观念、伦理观念、辈分观念、人际关系观念等。


人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是人在世界中通过体验、经历、经验所引起的认知、理解、判断形成的。影响人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周围的环境、他人所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所构建的现实。因此,所有语篇和话语都具有价值负载,所传递的内容包括命题意义和价值意义。可以说,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所产生和接触的每个语篇或话语都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观。


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价值引领是一直存在的,而且是必须坚持的,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就语言教育而言,价值观的形成与语言和话语所构建的现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例如,“I help the girl because she is handicapped.”和“I help the girl because she is beautiful.”两句话虽然只有一词之差,但所传递的价值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价值取向原则是我们在从事教育和进行外语教学时要时刻牢记的,在工作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价值引领、价值塑造与价值重塑。


3.2 问题导向原则

“问题导向”(problem-oriented)指发现问题、观察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哲学家所问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采取的就是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处在不同环境的人有不同的问题导向思维方式,对于同一个情景也有不同的问题。


英国著名语篇分析专家Hoey(2001:123)曾举例:“I was once a teacher of English Language. One day some students came to me unable to write their names. I taught them text analysis. Now they all write novels.”。他认为,后面三句话可以用不同的问题来提问,因此可以构成一个对话:


Text: I was once a language teacher. 

Questioner: What problem arose for you?

Teacher: My students came to me unable to write their names.

Questioner: What did you do about this?

Teacher: I taught them text analysis.

Questioner: What was the result?

Teacher: Now they all write novels.


Hoey(2001)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句子之间的关系,但我们认为这个例子体现了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简单的话语背后都隐含着不同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对每一句话,我们都可以问问它背后所隐含的问题。例如,甲在路上遇到一个熟人乙,甲跟乙打招呼说:“老张,早上好!”对于这句话,乙可以通过不同的问题来猜测这句话所隐含的意义。例如:今天他为什么主动跟我打招呼?(他平时不主动跟我打招呼的/我们昨天还争吵了)/他为什么不像平时那样叫我“张老师”?(我周围的人都不称呼我为“老张”的)等。当然,在日常交际中,人们一般不会总是处处提问。但作为一种思维方法,问题导向有助于培养人的问题意识,学会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


Halliday(2009:61)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个以问题为导向的理论”,它是为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设计的。早在1972年,他就从问题导向的视角谈到,对人类语言的研究,有两个根本性问题:一个是关于语言本身的问题,是内在的问题;另一个是关于语言的社会属性问题,是外在的问题(Parret 1974)。


问题导向原则是我们在面对世界的人、事和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各种情形和关系时要记住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去培养创新型人才。


3.3 语言为本原则

“语言为本”(language-based)指在分析语言使用(语篇和话语)时要以语言为根本,因为意义的表达主要通过语言来实现。语言使用是人类在生活中给予信息和索取信息的基本手段。在人际沟通中,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语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就是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的训练,而作为“输入”的语言就是教学的基本点。


Halliday多次谈到,在语言教学和研究中,要以语言为本,从语言角度考虑问题;遇到问题时,也要考虑语言的因素。韩礼德等(2010:18)曾说过:“我们一直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对人们说‘好吧,听着:你有问题。一定要试着用语言来思考;你所做的事情中的语言因素可能就是问题产生的地方’”。根据Halliday的这个观点,要解决问题就要看语言在问题产生中起什么作用,因为问题的出现可能与所涉及的语言有关;因此,我们把语言为本看作研究问题的一种视角。


对语言使用的分析,通常会考虑到语言的选择问题,就是为什么说话人在特定的场合使用特定的语法结构或词语,或者说说话人为什么选用A结构和B形式,而不是C结构和D形式或F结构和G形式。在实际的人际沟通中,说话人有时是刻意或认真选用某一结构和形式的,有时则是无意的、不知不觉就使用某一结构和形式的;但是,作为语言分析者,我们要研究的是为什么说话人在某个特定的场合会使用某个特定的语法结构或词语而不是另一结构或词语(Thompson 2014)。


语言为本原则要求我们在考察语言使用时注重语言(语言组织、语法结构和单词)的选择情况,找出对特定结构和词语选用的动机和使用后的效果,研究语言结构和词语所表达(和隐含)的意义。


4 例析与解释

前文提出的三条原则主要用于语言教学分析。本节则选用一个英国人写的、关于英国人家庭生活问题的语篇来讨论外语课程思政问题,旨在说明讨论外语课程思政问题所用的语篇不只限于谈论中国的事情,也不一定是中国人写的。


4.1 一个例子

例(2)摘自英国2022年2月7日出版的报纸:标题为《我继母很生气,因为我和妻子要有第二个孩子了》。这个语篇是写给知心姐姐黛德丽(以下简称知心姐姐)的一封信和知心姐姐的回答。


例(2):

(1) My stepmum’s angry that my wife and I are having a second baby


DEAR DEIDRE:

(2) My stepmother is refusing to see me, my wife or our son because we are expecting a second baby.

(3) I’m a man of 29 and my partner is 32. 

(4) We have a son of five.

(5) Dad and I have always got on well but when he married my stepmother, she was difficult and jealous.

(6) When our son was born, she changed and even shared childcare with my mother so my wife could return to work.

(7) My sister then had a baby, who was the “golden child” and we got pushed aside. 

(8) The pandemic was the perfect excuse for them not to see us.

(9) Now our baby is due in two months but when I called to give them the good news, my stepmother screamed: “One’s enough. We won’t be visiting.”

(10) My son is upset. 

(11) He used to enjoy seeing his grandparents.


DEIDRE SAYS:

(12) Your stepmother is jealous of your relationship with her husband and now there are grandchildren in the mix, which takes his attention again.

(13) The insecurity is hers but what is important is your relationship with your father and his with your son.

(14) Tell him how concerned you are that the relationship is breaking down.

(15) My support pack Standing Up For Yourself will help.


第(1)句是整个语篇的标题;第(2)至(11)句是请求帮助的来信,所以开头有Dear Deidre(亲爱的黛德丽);第(12)至(15)句是知心姐姐的回答,所以开头有Deidre says(黛德丽说)。


4.2 从价值取向原则看

例(2)的语篇是关于个人家庭问题的提问和回答,是一件比较琐碎的家事,主要问题是写信人夫妇要生第二胎,他们的继母不高兴。关于这类问题,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态度和处理方式。让中国学生接触这样的话题,一是看看英国人在处理这类家庭事情的世界观、价值取向和人际关系,引起他们的思考和讨论,采取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比较自己的观点与语篇中写信人和回信人(知心姐姐)的观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思辨能力。二是虽然这里讨论的不是高大上的价值问题,但人生观、价值取向体现在日常琐事所反映出来的行为、举止、言语中,因此,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视角考虑家庭事情,思考怎样与家庭成员和睦相处。


从写信人所述来看,引起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要生第二胎,而刚好他们现在的母亲是个继母,所以矛盾的根源应该是继母的嫉妒或自私。其实,在所有的文化中,继父和继母(尤其是继母)是不容易当的,更不要说当好。


写信人对继母的描述多少也带着个人的情绪,这点从语言的选择就可以明显看出来。例如,标题所说的“我继母很生气,因为我和妻子要有第二个孩子了”,句(2)和句(5)都刻画了一个非常不可亲甚至令人讨厌的继母形象;其实,正如句(9)所说的“一个就够了。我们不会去探望的”,也许是一时的气话,因为家庭成员之间有时也有气话和比较直截了当的表述。此外,信中所说的“我的继母拒绝见我、我的妻子或我们的儿子”也并不一定完全准确,仅从她说的“We won’t be visiting.”是不能得出“拒绝见我、我的妻子或我们的儿子”这样的结论的,这句话极有可能是说“你们的第二个小孩出生后我们不会来看的”,而不是现在就不见他们一家;继母不喜欢的应该是将要出生的第二个小孩,而不是现在的“我、我的妻子或我们的儿子”。


从价值取向原则看,写信人是否客观地、不夸大事实地、坦诚地、认真地看待继母和他们之间的交流,这些都可以进一步讨论。从语言选择的角度看,写信人应该也是自私的人。


4.3 从问题导向原则看

从问题导向角度看,例(2)的语篇提出的问题是“怎样处理与继母的关系”:本来一切都好好的,但因为要生二胎,继母就不开心了。写信人和知心姐姐都说是因为继母“嫉妒”,但她究竟嫉妒什么呢?写信人没有明确说,知心姐姐说继母嫉妒的是“你和她丈夫的关系”。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从整个语篇看,她嫉妒的应该不是写信人(以及他的妻子和儿子)与她丈夫的关系,而极有可能是第二胎会占用她和她丈夫的时间和精力。从句(6)和句(7)看,继母是不愿意或无法花更多的时间去照顾这个将要到来的第二胎的,而不是嫉妒其他人或事。


关于写信人与自己父亲的关系,句(5)动词用的是现在完成时,说明到目前为止关系还是好的,信中也没有说现在关系不好,也没有说是什么原因造成他的儿子不想见他的爷爷和现在的奶奶。句(10)和句(11)并没有说清楚为什么儿子难过;如果他现在不喜欢去看爷爷和现在的奶奶,原因是什么呢?如果儿子的难过是因为继母不喜欢继子(写信人)再生小孩,那就是说,继子把这件事告诉了只有五岁的儿子,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虽然信中说的是家庭琐事,但涉及的问题非常多,并不像信中所说的那么简单。信中所说的也是一面之词,简单地说继母“难相处和嫉妒”也不一定准确。另外,知心姐姐的回答也过于简单或武断:有什么事实可以断定继母是嫉妒写信人和她丈夫的关系?她为什么没有安全感?当知心姐姐说“重要的是你和你父亲的关系,他和你儿子的关系”,其实是把继母当作“外人”而不是家里人。此外,知心姐姐建议写信人告诉自己的父亲,自己对这种关系的破裂很担心;但问题是,为什么不是大家好好沟通,而是单方面去告诉自己的生父,把继母排除在外,不把继母当作自家人看待?


从问题导向角度看,可以讨论的点很多。通过问题提问和寻找可能的答案,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思辨能力的一种方式。


4.4 从语言为本原则看

语言结构和词语的选用是为了意义的表达。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看语言的组织和选择:1)语篇整体结构;2)语法结构;3)词语选择。


1)语篇整体结构

按照Halliday(1994)的观点,语篇不是语法单位,而是语义单位;语篇有结构,但这个结构是语义结构,而不是语法结构。语义结构是指语篇中意义和语义的组织和安排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例(2)这一语篇的意义组织是“问题—解决办法”(Hoey 1983,2001),基本元素有四个,即问题(problem)、解决办法(solution)、背景(situation)和评估(evaluation);相比而言,前两个元素比后两个更加重要。虽然语篇的整体结构是语义结构,但由于语义是通过词汇和语法来体现的,所以可以从语言为本的角度讨论问题。


简单来说,写信人提供的那部分信息,即句(2)至句(11),就是“问题”;知心姐姐回答的那部分,即句(12)至句(15),就是“解决办法”;“背景”出现在“问题”中,“评估”则嵌入全文中。


2)语法结构

在整个语篇中,语法结构方面最突出、最值得注意的是状语从句的使用。五个状语从句都非常有意义。


句(1)和句(2)中的两个状语从句都表示原因,它们前面的核心词汇(angry、refusing)都表示“否定”意义,原因状语从句都是说“我妻子要生第二胎”,这样的表达更能突出“生第二胎”和“继母的否定态度”的对立情况。


另外三个状语从句都表示时间意义,它们的出现都带来了“转变”意义。句(5)说到他父亲的结婚带来了一个又难相处又嫉妒他人的继母;句(6)中的从句带来的变化是继母的改变;同样地,句(9)中的从句也带来了“转变”:本来继母是好好的,但一听到他们要有第二个孩子,马上就态度大转变。


小句复合体的使用和从属小句的选择,本身就是意义表达的选择;例(2)中状语从句的使用,应该也是意义驱动的。


3)词语选择

词语的选择就是意义表达的选择。写信人的态度明显地通过他所使用的语言表达出来。对于继母的描述,所使用的都是“否定”意义:


句(1):My stepmum’s angry ...

句(2):My stepmother is refusing to see me ...

句(5):... she was difficult and jealous.

句(9):... my stepmother screamed ...


在提及继母的五句话中,只有句(6)是正面的表述,其他四句都是负面的,因为讲话人使用了“否定”意义的词语(angry、refusing、difficult and jealous、screamed)。知心姐姐对这位继母的描述也是“否定”的(jealous、insecurity):


句(12):Your stepmother is jealous of ...

句(13):The insecurity is hers ...


正如上面的讨论所说的,写信人对其继母的描述带着个人的情绪,而知心姐姐也是跟着写信人的思路。从语言使用的选择看,写信人和知心姐姐所持的态度应该都是不公平的、带有偏见的。


5 讨论

上述分析表明,对一个语篇,我们可以把“从思政角度思考”作为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同时把“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研究问题的基本点。我们还通过对语篇的分析和解释展示了价值取向原则、问题导向原则和语言为本原则在语篇分析中的体现情况。


前文用例(1)说明探讨问题的基本点。其实,我们同样可以像分析例(2)的语篇那样,从价值取向原则、问题导向原则和语言为本原则三个角度分析例(1)。


首先,从问题导向看。可以提出的问题包括:Mrs. Jones和Amy是什么关系?交际中的两人扮演着什么角色?为什么Mrs. Jones采取直接的、不可商量的口气?为什么Mrs. Jones一句接一句地说,而且显得咄咄逼人?为什么整篇课文五个话轮中有四个是Mrs. Jones说的?或者说,10个小句中有9个是Mrs. Jones说的?为什么Mrs. Jones说的是“Shut the door, please.”而不是“Can you shut the door?” 或“Could you shut the door?”。又如,为什么Mrs. Jones直呼Amy的名字,而Amy则称对方为Mrs. Jones?为什么Mrs. Jones说的是“This bedroom’s very untidy.”而不是“It seems this bedroom is a bit untidy.”或“I think this bedroom is a bit untidy.”。又如,为什么Mrs. Jones最后一个话轮里,有三个句子的句首都有表示连接意义的then等。


其次,通过问题导向的分析,我们可以从语言为本的角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要回答上述问题,首先要从Mrs. Jones和Amy的不同称呼所隐含的社会关系出发;从“Mrs.+姓”与直接称呼“名”的选择看,双方的社会关系、地位和角色是不平等的,这为下面语言的选择提供了依据。辈分、地位、角色的不同会导致语言形式的不同,语言形式的不同又传递了不同的意义。就Mrs. Jones最后一个话轮里有三个句子的句首都有then的问题来说,这是用于表达Mrs. Jones所说的有关动作连续性和紧迫性的手段,同时也表示Mrs. Jones的话语是不可商量的。


最后,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看,Mrs. Jones和Amy的对话内容关于个人保持房间干净整洁,是个人的起居环境和卫生问题,但也在教育年轻人要注意卫生、保持环境整洁和热爱劳动。这体现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点:只要能够帮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是课程思政的内容。


据我们的推测,例(1)的编写目的是让学生学习英语的祈使句,课文总共有10个小句,其中8个是祈使句。因此,很清楚,这个语篇本来与课程思政是毫无关系的。但是,根据上面所说的切入点(从思政角度思考)和基本点(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从价值取向、问题导向、语言为本三条原则对例(1)进行分析,证明“任何话语都具有价值取向,表达或隐含着一定的价值标准,因此可以从思想政治的角度来考察”,“所有话语都含有价值或思政内容,都是有价值取向的”(黄国文 2020:21,23)。


本文对外语课程思政的探讨总结如下:1)挖掘外语课程思政元素的切入点是“从思政角度思考”,只要从思政视角去观察和分析,任何语篇都有思政内容;基本点是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是课程思政的内容;2)挖掘外语课程思政元素可以遵循“价值取向原则”“问题导向原则”和“语言为本原则”,从这三条原则可以揭示任何话语中的思政内容;3)任何语篇都负载着价值内容,都隐含着课程思政元素,因此不论谈论什么话题,也不论是什么人写的,都可以从思政角度去观察和分析,揭示其价值负载属性;4)外语教育和课堂教学不仅训练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和传授知识(专业知识与其他知识),而且要有价值引领,三者要融为一体。只要我们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就是在做外语课程思政方面的工作。


6 结语

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提出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和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切入点(从思政角度思考)、基本点(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三条原则(价值取向原则、问题导向原则和语言为本原则),目的是帮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落到实处。


外语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一样,都应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融为一体。从本质上看,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是“在(非思政)专业课程(如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文学导论)中贯穿思想价值引领的主线,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肖琼、黄国文 2020:10)。怎样做到外语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同时又不减少或削弱外语专业的教学内容,这是每个外语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有一点我们要明确,外语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具有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的前提下,一定要有外语人的看家本领,即熟练掌握外语的技能和知识以及熟练运用外语的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专长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为国家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这是时代对新型外语人才的要求。


本文发表于《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年第2期第10—17页。由于篇幅所限,注释和参考文献已省略。


作者简介

黄国文,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系统功能语言学、生态语言学、话语分析。


相关阅读

期刊好文 | 培养优秀翻译人才 助力沟通中国与世界(文/陈雪亮)

刊讯 |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年第2期目录及提要

刊讯 |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年第1期目录及提要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2023年重点选题方向

刊讯 |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年总目次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年度期刊好文汇总


【提示】在线阅读与下载

1)在期刊官网(http://www.celea.org.cn/class/25)阅读本期刊讯;


2)在CNKI下载论文全文: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WYQY202202003&uniplatform=NZKPT&v=l2buHDPgd3nbJWWzlHucLf75VPIdw7D2Iu8FVfvBIEnxlco56sTshuVMroN7oSwa(复制网址,粘贴到浏览器打开)


【声明】感谢《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及作者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493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