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英语教学与研究(二)

iResearch 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
2024-09-09

第101期“我来读文献”活动第二阶段线上论坛于8月4日19:00举行。本期活动关注《学术英语导论》一书。


一不小心错过活动?想了解更多内容?小编将为您倾情分享本次线上论坛的干货,欢迎阅读学习!


领读专家


许宏晨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英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与外语教学、应用语言学量化研究方法。曾主持并完成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几年出版了《第二语言研究中的统计案例分析》《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动机系统实证研究》《中国高校双语教学非语言结果实证研究》《第二语言研究中的结构方程模型案例分析》等著作,发表论文40余篇。


思考题

1. 学术英语语篇教学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参见第七章)


许老师:相信大家通过第七章的阅读,已经了解了学术英语语篇的各类特征。我个人建议,语篇教学应集中在主要的语篇要素上,比如说我们曾经谈到的语篇的五个关键特征:主题与信息结构、衔接手段、名词化、立场表达、互文性。我建议大家在进行学术英语语篇教学的过程中重点关注这五个方面,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充分了解学术英语语篇的基本特点。


2. 大学英语教师该如何处理学术英语词汇教学?(参见第八章)


许老师:学术英语跟通用英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词汇部分,当然学术英语的语法也有自己的特色,但主要差别还是在词汇方面。根据第八章的阅读,我们了解到词汇可以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通用英语词汇(general English vocabulary),它是指我们要实现流畅表达所需掌握的一些词汇,具体指2000个左右常见词族。第二类是术语,是指跟具体学科紧密相关的词汇,比如计算机、医学、法律专业的词汇。想要理解这类词汇,往往需要结合专业领域的背景知识。介于这两类之间的是通用学术英语词汇,也就是指,不论哪个学科都需要了解的学术英语基本表达。


我个人认为,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通用学术英语词汇上,因为大学英语教师基本上都是英语专业出身,可能不太了解各个具体领域的专业术语,但通常了解学术英语的通用词汇。例如,我们更了解为了表达观点、因果关系、对比分析时通常用什么样的英语词汇,这些词汇实际上是各个专业领域都能用得到的,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这类词汇上。但是,也不排除有些大学英语教学可能专门针对某一个专业的学生展开。比如说专门针对计算机/法律专业的学生进行计算机/法律英语的教学。但在这方面大学英语老师的优势并不大,反而是专业教师的优势要更大一些。因此,我觉得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通用的学术英语词汇教学上来。


3. 专家作者的写作素材在学术英语教学中该怎样利用效果更佳?(参见第九章)


许老师:基于《学术英语导论》这本书的内容以及我个人的经验,我认为,专家作者的写作素材对于本科生,尤其是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更适合用来作为输入性材料在阅读和听力中使用。我个人建议主要把它用在接受性技能的训练上。因为初学者尚未充分掌握学科知识,相对来说他们缺少学术英语表达的积累,如果直接要求他们模仿专家学者做研究、进行学术产出,他们是达不到的。反过来,如果把这些素材作为输入性材料运用在听力或阅读训练中,效果会更好。可以利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掌握学术英语的一些常用表达或者篇章上布局谋篇的一些习惯等。在此类技能训练中,专家作者的写作素材对于学生而言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4. 本科生学术英语写作课程怎样讲授效果更佳?(参见第十章)


许老师:这个问题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具体内容我会在“本科学术英语写作课程设计”专题讲座中深入展开,在此我先做一下简短的回应,提出三点建议:


1)根据院校的定位来设计课程的定位及侧重点。如果学校是学术科研型,那么应该把本科生学术英语写作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且课程应该是听说读写并重的,尤其是读写。如果学校是应用型,即只要求学生能够用英语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那么学术英语写作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来开设。此外,我个人认为学术写作课程应该是面向本科高年级的课程,也就是说学生在此前要学过基础写作的知识,比如段落写作、短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写作。学生在掌握了这些写作知识和技能后才能进行学术写作,因为学术写作是对基础写作技能的综合运用。通常说来,学术英语写作课程应该在第六学期或者第七学期开设。


2)学术写作课程还应跟专业结合起来。这里我指的是管理类、文学类、语言学类或者商科类等大专业类别,因为各专业类别对学术英语写作的基本要求是不太一样的。


3)教师应尽量采用案例法来进行教学,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案例来学习本专业领域中的学术英语表达和基本结构。


5. 对中国大学生而言,学术英语听力能力是否比口语能力更为重要?(参见第十一章)


许老师:我个人认为,从本科生的角度讲,学术英语的听力能力要比口语能力更为重要,或者说接受性技能要比产出性技能更重要。因为学生在进行学术英语交流时还是以输入为主,以输出为辅。也就是说,学生首先要能听懂或读懂对方的表达,才可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我个人认为,在进行技能训练时应该以听力训练为主,但是这种听力训练跟通用英语的听力训练还不完全一样。通用英语听力具有不同的话题,它强调训练听力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能听懂不同题材、体裁的材料。这些材料一般说来都属于通用体裁,专业性并不强,而且在听的过程当中,学生基本上也是泛听。但是学术英语听力的体裁相对而言是比较单一、固定的,比如讲座、讨论、会议发言等。从话题或题材的角度来看,学术英语听力的专业性比较强,因此在听力训练过程中,提纲法、做笔记方法的训练就非常重要。


当然并不是要把口语训练停下来,而是相较听力能力训练来说,可以将其置于第二位。如果学生的学术听力能力已经训练到了较好的水平,且学生又有学术口语表达的需求,那么这个时候可以加强口语表达的训练。这种口语能力训练应该是以单向输出方式为主,比如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参与到讨论中,这种以汇报展示(presentation)和讨论为主的口语训练方法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6. 学术英语测评应该把焦点放在哪里?(参见第十二章)


许老师:我个人认为,应该把焦点放在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这两个方面学术英语能力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说我们仅采用一种终结性评价的办法来评价学生的学术英语水平,可能就看不到学生的整个发展过程。如果采用形成性评价,而且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多方位的评价,效果就会更好一些。具体可以聚焦两大方面,其一是语言的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其二是思辨能力学术英语在思维层次上对学生也有一定的要求,比如能否顺利地表达因果关系、进行恰当的归类和分类,能否进行文献的梳理,在逻辑、连贯和衔接等方面做得是否到位。此外,形成性评价应该辅以诊断性评价,也就是说看一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某些方面是否存在问题。如果存在问题,教师就要在这些方面采取应对策略进行补救。


读者提问

 1. 请问许老师,语篇分析和语类分析有什么不同,还有修辞法跟这两个有什么关系?谢谢。


许老师:语篇(discourse)实际上是一个意义建构的单位,所以在进行意义表达时更多地与作者的目的联系在一起。语篇分析的关注点一般是意义是如何建构的,语篇如何通过不同的手段达到它的目的等。


语类(genre)分析又称体裁分析。基础英语写作的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学术英语写作也包括期刊论文、文集论文、文献综述、论坛文章等各类体裁。语类分析侧重于关注各种语类的特征,尤其是语篇层面的特征,比如段落结构、表达方式,等等。它更多地倾向于关注语言本体,而语篇分析更侧重于意义分析。


修辞分析(rhetorical analysis)与语篇分析有点类似,但又不完全一样,它更强调意义的建构过程。大家可以阅读《学术英语导论》的第四章,里面提到,修辞分析方法将体裁看作是一种社会实践的形式,而不是聚焦在体裁的内容和形式上面。它认为,体裁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意义建构过程,是具有变化性的,体裁分析也要结合当时的情境来进行。我建议大家可以再深入阅读一下本书第四章,就会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2.  您上次提到说论文写作其实是论证文,它是界乎议论文和说明文之间呢,还是独立的一种体裁?谢谢。


许老师:我个人的观点是学术论文实际上是一个说明文和议论文的结合体,但是它更偏向于议论文。学术论文实际上是在向读者来展示你作为研究者做了什么样的研究。这貌似是在向你的读者群解释你做了什么。但学术论文的关键是表达,也就是说,作者借此向读者介绍其对于当下研究的问题有什么样的看法。这不仅仅是介绍,更深层次的目的在于说服读者接受作者的观点,因此它其实是说明文跟议论文的一个结合体。


之所以说它更偏向于议论文,是因为每一篇学术论文其实都是作者的一个精神产品。作者想要进入某一学术领域,成为其中的一员,就必须向大家“兜售”这个精神产品,从而确立自己在学术领域中的位置。


在特定学术领域中,针对同一研究问题,各个研究者都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学术论文的作者旨在说服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他人的观点。所以学术论文表面上看是在说明,实际上议论性质更强。我个人认为,它不是独立的一种体裁,而更偏向于议论,只不过在议论的过程中添加了说明性的东西。


3.  英语作为lingua franca的地位对中国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是否有必要改变汉语的学术地位,重构汉语话语权?


许老师:因为我自己是英语老师,对汉语的相关情况不是特别了解,而且我们讨论的也是学术英语,因此这里我就先回答前半个问题。正如我们上次所讨论的,英语作为通用语(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ELF)对中国而言是机遇和挑战并存。英语作为通用语是指母语不同的人都同时使用英语来交流。比如,中国学者用英语在国际社会发表自己在中国做的研究;日本学者也用英语向国际社会发表自己在日本做的同类研究。对于这两者说,英语都不是自己的母语,但两者却同时用英语进行了学术交流。


我认为,英语作为通用语的最大的优势就是给使用者提供足够的空间,通过创造性的英语使用,来表达中国语境下的特色内容。也就是说,它能给我们提供语言表达上的灵活度。但同时,英语对我们而言是一门外语,我们需要学习这门语言,掌握国际上通用的学术交流语言,才能把我们的特色内容向国际社会传播好。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英语作为通用语对中国学者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4.  目前学术英语授课的一个问题是:很多学生都会在阅读英文文献时先用机器翻译译成汉语,甚至连英文写作也是如此,他们过度依赖AI, 真是无解了,可怎么好?


许老师:我个人认为,如果学生是用AI进行学术英语格式等形式方面的学习,是可以接受的。


学术英语的表达格式性特别明显,这些固定的东西如果用AI技术做一个梳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学生通过AI进行几次英汉互译,就会发现一些套路,比如在论文的某个部分一般会先说点这个内容,再说点那个内容。这样他们就会知道以后再读类似结构的论文时,能在什么位置读到什么内容。


但是写作的灵魂是“思想”,也就是说我们写文章的关键不在于它的格式,而在于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即作者想通过这个作品表达的观点,而AI无法进行这方面的支持。如果是我,我可能会引导学生使用AI作为辅助学习工具,但是对具体话题的思考必须要经过自己的大脑,有自己的充分考量。现在很多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可能更多地关注语言本体本身,而对思辨能力的训练并不多,这样做是不恰当的。学术英语写作与基础英语写作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会综合运用之前所学过的所有的思辨技能。在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习者的学科,指导学生将因果关系推论、归类、下定义、引证等方面的思辨能力都整合在一起,综合运用在写作中,所以它实际上是对我们整个思辨能力的大考验和综合训练。如果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就不会在思想上过度依赖AI了。



了解更多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前沿丛书”新书出版

新书速递 | 《学术英语导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前沿丛书)

期刊好文|《学术英语导论》评介(文/许宏晨)

书海撷英 | 学术英语词汇教学

热点聚焦 | 学术英语的教研方法与科研方法

学术英语教学与研究(一)

研修通知 | 学术动态追踪与文献综述撰写研修班(8月11—12日,线上)

研修通知 | 外语教育研究论文写作:选题、设计与撰写(基础班)(8月20—21日,线上)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学术英语导论》详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