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立强:跨文化教育不是选择,而是必经之路

2017-07-04 何立强 国际人才交流杂志

点击上方关注国际人才交流杂志



何立强(John L.Holden,美)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副院长

2016外教中国年度人物获得者

 

跨文化教育在当今社会并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条必经之路。当今许多全球化问题,比如网络信息问题、气候变化问题,都不是单独一个国家能够解决的,不通过全球合作是解决不了的。

我最近注意到,人工智能的伦理道德问题引发了大讨论。人工智能可以做到什么程度呢?图灵测试已经验证过电脑可以像人一样思考。最近我的一个学生告诉我,她的妈妈是一名从事高科技研究的科技人员,她曾经创建了一个系统,想让它做ABCD,过了一段时间她发现那个系统学会了做ABCD,还能做EFGHIJK等,于是她开始困惑这个系统到底能解决哪些问题,因为它不但遵循了人类的设计,甚至还有自学的能力。人工智能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很难说,因为我们有能力做出超越人类智能的机器。机器思考得到的结论有没有可能是人类不可靠,需要消灭掉

人工智能已经不是一个科技问题,是牵涉到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的事关人类存亡的问题。如果我们现在不进行跨学科研究,不接受跨文化教育,又将如何处理人类有可能面临的重大挑战呢?

人类从出生就有一种求学和理解的精神,因为我们要理解世界,理解我们周围的环境和社会。我发现一些词汇很有意思,中文里表达理解含义的词汇特别多,比如理解、了解、理会、知道、认识、领悟、领略、领会、明了、看透、洞悉、通晓、通解、知晓……这么多词汇诠释了一种概念,就说明这个概念是多么重要和复杂。

我们总是试图了解周遭万物的意义,所以理解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由老师教你,从书本学习知识,但是,更好的是从经验中自己体会。燕京学堂是北大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验,它的意义在于沿着历史的脉络,开启一种跨文化、跨学科的集体实践,这一实验到目前为止很成功。100多名外国的优秀学生到北大来,和一部分中国同学住在一起,一起学习,通过这种交流和沟通促进他们对彼此和国际文化的了解。

燕京学堂的一些国际学生因为对中国文化不理解会产生困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欧美来的学生下课之后想出去玩,他们去哪儿玩呢?通常是去酒吧喝酒,边喝边聊。但是通常中国学生聚会是以聚餐为主,并没有去酒吧这个习惯,这种现象怎么让外国学生理解?外国学生说中国学生不善于交际,其实是他们不理解,这只是生活习惯不一样。

如何获取知识?如何深入了解?你可以读万卷书,也可以行万里路,两者都好,两者都要做到,因为很多道理没有经验是体会不到的。从很早开始,我就对国际交流和理解进行研究。2002年,我担任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那时我发现中美有一些问题,根源在于两国对生存意义是有误解的。于是我创办了杰出青年论坛,让中国各行各业优秀的年轻人和美国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坐在一起,每年针对不同的题目进行探讨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两国年轻人之间的互动、了解和友谊。我相信,为两国青年提供一个有效的交流渠道,对于美中关系的未来必定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在杰出青年论坛的构想过程中,也有一个关于文化差异的非常有意思的例子。关于这个论坛的名字,最初我们是用英文设想的,叫作US-China Young Leaders Forum。但在翻译成中文时遇到了问题,如果直译叫领导论坛并不合适,因为这些参会的嘉宾并不能算是领导;由于论坛涉及的领域比较广,如果翻译成领导力论坛也不确切。最终我们选择用更直接的方法来表述它,参加的人是杰出青年,于是就叫杰出青年论坛。这是两国习惯不一样,又是英文和中文在表述上的差别,我们要针对这些有意思的跨文化差异和现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通过相互沟通、彼此理解,尽量避免产生误解。

综上所述,我想要说,我们现在的教育,包括燕京学堂的创办,就是在培养有跨文化、跨学科交流能力的青年,只有这样,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和未来,各国之间才能更容易相互理解、共同合作和发展。

(本文整理自何立强在第五届国际化人才之路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来源:《国际人才交流》2017年6期

责任编辑:李艺雯


往期精彩链接:

习近平:推进人才的对外开放

留学之路——如何培养未来国际英才

创新要培育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

中国人如何才能从中式英语到标准英语

新生诺基亚



《国际人才交流》杂志征稿启事

创刊于1989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月刊,由国家外国专家局主管、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11-2642/C
国际标准刊号:
ISSN1001-0114
邮发代号:
82-444

以“访天下英才,汇全球智慧”为宗旨,以服务国家智力引进工作和国际人才交流为使命,主要报道外国专家中国故事、国际合作项目、跨文化交流等内容。致力于打造一个以在华外国专家为主的外宣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杂志官网www.wetalent.com,微信号wetalent。

人物(双语)外国专家、国际高端人物的中国故事;
纪实:观察、解析聚才引才的典型案例;
观点:探讨国际人才引进、交流等热点话题;
读书:书海泛舟,名家书评;
一带一路: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历史、经济、贸易等;
往事:追溯引才精彩篇章,回顾专家魅力人生;
我与外教:展示外教生活,传播中外友谊;
国际朋友说(双语):与外国青年专家、留学生交流国际、国内话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我的中国故事(双语):解读中国现象,点评在华生活。

1.来稿以2500-5000字为宜。本刊编辑部对来稿有权做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或删减。
2.欢迎为文稿配发图片,或专门以相关主题图片投稿,图片要求:1Mb以上,并配图片说明。
3.来稿文责自负。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
4.请在面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邮编、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包括手机、QQ)等信息,以便通联。
5. 投稿信箱:wetalent@safea.gov.cn,请在邮件标题里注明文章标题或主题。
6.稿件应为原创首发。如三个月内未收到采用通知,作者可转投其他刊物。




责任编辑:张贺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