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聂飙: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推动教育国际化发展

2017-07-25 国际人才交流杂志

↑点击上方关注国际人才交流杂志



聂飙

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专家司司长


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专家司司长聂飙在论坛上作主题演讲(丁肇堂摄)


谈到教育的时候,我们都会把它作为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最关键因素。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WorldEconomicForum)最新发布的一份囊括了近140个国家的全球竞争力年度报告(GlobalCompetitivenessReport)中,中国连续三年排名第28位。排在前面的有哪些国家呢?第一是瑞士,第二是新加坡,第三是美国。其中,中国在高等教育和培训这一指标上排在全球第54位,而在市场规模这一指标上排名第一。换言之,现在中国的全球竞争力排名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而高等教育和培训这一指标是拖了后腿的。

众所周知,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的评估结论,中国基础教育的质量相对较高,得到国际公认,特别是在数学方面。但是高等教育却是一个国家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和吸引人才的首选关键平台。如果一个国家没有相对完善且高效的高等教育系统,必然要面对人才流失的困境。从2016年我国官方发布的最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2015年我国留学生输出52.37万,OECD的统计数据比我们的数据还要高,是69万,占全球留学生的23%。

与此同时,更为突出的是,出国留学日益显现普遍化、低龄化趋势。据统计,过去十年之间,本科生留学的比例由15%提高到41%,直接到国外读中小学的比例是原来的62倍,占美国国际学生的52%。也就是说在美国接收的外国中小学学生中,中国学生占了一半。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放弃高考现象。2015年,有人对北京的一些重点中学做了跟踪评估,结果显示学生放弃高考的比例近20%。2016年的数据显示,中国STEM(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领域留学的博士毕业生滞留海外的比例仍高达80%以上。这些现象表明留学以及随后带来的教育移民现象是造成我国人才流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国内的公立中学热衷国际部办学,私立国际学校也遍地开花,这些国际学校的主要服务群体是准备放弃高考出国留学的中国孩子,甚至一些民间资本出于同样的目的开始在美国收购中学。有人认为,2016年可能是中国国际学校发展的重要起点,堪称“纪元之年”。就目前的形势看,如果形势没有大的改变,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未来面临的不仅是优质师资的缺乏,可能更要面对优质生源的短缺,因为国外高等教育已经开始在我们的家门口收割人才。反观美国现状,美国国际教育学会2016年1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在美国求学的外国大学生数量首次超过100万,十年间平均每年涨幅7%,比十年前上升了85%。其中31.5%来自中国,15.9%来自印度,5.9%来自沙特,5.8%来自韩国。由此可见,中国是最大生源国。

目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国内人才结构、培养方式无法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承认,我国目前还是一个人才流失国家,虽然有关部门最新统计指标表明,留学生输出跟回国的比例已经达到了一个所谓的相对平衡点,但这只是数量指标,不能代表质量。如前所述,国际评估数据显示,中国的高等教育目前还是拖了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后腿。我们期待高等教育能够跟国家竞争力的水平相当,这样才能维持人才发展的相对平衡。高等教育发展不如人意集中体现在国际化程度不够,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不足,这直接反映在激烈的人才争夺现象中。在全国高校创建“双一流”的大背景下,《光明日报》2017年3月发表了一篇题为《“挖”人才创一流的隐忧》的文章。文章指出,很多高校已经采取了挖人才的方式进行“双一流”建设,也就是给的待遇越来越高,给的条件越来越好,这对国内的人才市场,特别是高等教育人才市场带来很大冲击。我们希望看到的是,高校不要只把眼光驻留在国内,更应该放眼全球,努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目标,应该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这也是避免对国内有限人才资源恶性竞争的最有效方法。

毋庸讳言,国家对教育的发展高度重视,随着经济规模的增长,教育投入逐年上升。可喜的是,反映在高等教育领域引智上,每年的预算都保持良性增长,增速超过了GDP增速。就目前中央财政投入来看,仅部属高校的引智经费预算已经超过9亿人民币。

统计表明,在教育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国内聘请外籍人才的单位中,除大学外,中学和其他教育机构的需求量和实际聘请人数的增长幅度非常大。从地域上看,东南沿海相对比较集中,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湖北聘请的外国文教专家人数占到全国总数的近一半。从外籍人才的来源看,美国排在第一位,并且在第一梯队遥遥领先。在科研领域以及新闻出版、教育领域,其他国家的引进专家数量也有上升趋势,比如俄罗斯和乌克兰。从学历情况看,在高校工作的外籍人才通常有博士学位,从事基础教育的通常是本科以上学历。我们对2013年度部属高校聘请专家的学术水平做了一个统计,近60%有高级职称,其中还包括诺奖得主、院士等。

从近年高等教育引智的发展趋势看,外国专家工作的角色定位已经从补充、辅助慢慢发展成为高校推进国际化的关键因素——从外语教学逐步扩展到专业教学和合作研究,从个人引进转向团队引进,从学术岗位发展到管理和领导岗位。从实现方式看,以前我们是单方面引进,而现在是合作共赢。中国的高校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设施和相对先进的仪器设备,这也成为吸引外国专家来中国工作的重要因素。从政策环境看,从经费资助逐渐发展到越来越多的综合政策和服务,包括出入境、永久居留、医疗保障等相关政策服务也在逐渐落实到位。从主要成果看,引进外国专家对提升教学质量、增强研究和创新能力、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扩宽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学术影响力发挥了巨大作用。

高等教育领域引智工作的总体目标,实际上还是围绕高校的“双一流”的建设。有人问什么是“一流”大学?有学者认为:“从操作层面来说,如果世界一流的学者以及学生愿意选择到这所学校来工作或学习,那么,这所学校便是一流大学。”而吸引一流的学者和最优秀的学生,当然需要一流的大学!这种情况表明,“一流”的关键实际上是人才“一流”,特别是要有国际通行的第三方评估标准,而不是自我评价。

国家外国专家局目前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实施“111计划”和“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的推进计划”,推荐“友谊奖”专家人选,为国际人才交流搭建平台,组织专家建言活动等,希望通过人才引进,推动高校国际化发展。当然由于目前很多政策落实需要协调推进,整体引进和用好外国人才的环境还亟待改善,很多工作还处于推进阶段。

从政府层面而言,我们今后的工作重点要从法制和政策环境上着力推动。在外国人才管理体制上,2017年4月1日起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全面启动实施,中国政府对外国人申请来华工作实行统一准入标准和监管制度,是一项重大的改革措施。在具体项目上,推动地方院校加入国家的引智项目平台,使得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的统一平台上加强引进外国人才和智力工作,充分发挥聘请单位的主体作用。从学生层面来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得到落实,中国吸引的外国留学生数量和质量得到大幅提升。目前吸引留学生最多的国家是美国,把高等教育作为一项产业发展的英国排在第二位。有人预测我国在2020年会超过英国,位居世界第二。我认为,中国在高等教育方面加大投入以及英国的脱欧效应可能会使这个目标更早实现。

因此,我们应该围绕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实现对外籍人才更积极和更有效的引进,让外籍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从政策层面来讲,宏观上通过立法等顶层设计加强外国人才引进;中观上针对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在改善管理方面做到“放、管、服”相结合;微观上就是具体人才引进计划的实施、具体措施的落实和现有障碍的突破。通过开放倒逼改革,通过人才引进实现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彻底改变目前人才流失的局面,走出原先的培养、流失、引进的怪圈。我们要让有中国特色国际化的高等教育,成为国家留住、培养和吸引人才的首选平台,率先在高等教育领域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伟大目标。

(本文整理自聂飙在第五届国际化人才之路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在国内举办的留学展上,打算出国留学的学生们在各学校的展台前进行咨询


(来源:《国际人才交流》2017年7期,原题:《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推动教育国际化发展》,

责任编辑:李艺雯



往期精彩链接

黄大年叩开了地球之门

马来大鱼爱上中国云朵

“德国制造”的秘密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

米里亚姆的中国大冒险




《国际人才交流》杂志征稿启事创刊于1989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月刊,由国家外国专家局主管、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11-2642/C
国际标准刊号:
ISSN1001-0114
邮发代号:
82-444

以“访天下英才,汇全球智慧”为宗旨,以服务国家智力引进工作和国际人才交流为使命,主要报道外国专家中国故事、国际合作项目、跨文化交流等内容。致力于打造一个以在华外国专家为主的外宣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杂志官网www.wetalent.com,微信号wetalent。


人物(双语)外国专家、国际高端人物的中国故事;
纪实:观察、解析聚才引才的典型案例;
观点:探讨国际人才引进、交流等热点话题;
读书:书海泛舟,名家书评;
一带一路: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历史、经济、贸易等;
往事:追溯引才精彩篇章,回顾专家魅力人生;
我与外教:展示外教生活,传播中外友谊;
国际朋友说(双语):与外国青年专家、留学生交流国际、国内话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我的中国故事(双语):解读中国现象,点评在华生活。

1.来稿以2500-5000字为宜。本刊编辑部对来稿有权做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或删减。
2.欢迎为文稿配发图片,或专门以相关主题图片投稿,图片要求:1Mb以上,并配图片说明。
3.来稿文责自负。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
4.请在面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邮编、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包括手机、QQ)等信息,以便通联。
5. 投稿信箱:wetalent@safea.gov.cn,请在邮件标题里注明文章标题或主题。
6.稿件应为原创首发。如三个月内未收到采用通知,作者可转投其他刊物。










   责任编辑:张贺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