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全流程运营,提升各个参与方的体验度,让患者和支付方愿意付费。
心医国际CEO邰从越:着力探索分级诊疗的可持续运营服务
心医国际CEO邰从越
“我们做了将近8年,慢慢摸索着,走出了自己的一些独特性。”3月下旬,心医国际CEO邰从越接受HIT专家网访谈时如是说。
2010年6月,心医国际成立。半年以后,邰从越作为联合创始人加入心医国际,出任CEO。当时心医国际只有一个研发的团队,产品也只是一个PACS雏形。为了给产品找一个清晰的定位,也为了快速弥补自己的行业跨度,创始团队从零开始做市场调研,带着团队做了很多医院的访谈,直至有几家医院同意合作试用产品。
如今,在区域远程、分级诊疗领域,心医国际已然风生水起。作为曾经的HIT届的黑马,心医国际虽然还处在“创业期”,但是对于如何驾驭未知已然有了更多创新的打法和自信。
一度纠结:究竟以项目交付还是客户满意为目的?
与其他医疗软件企业不太一样,心医国际的初创团队不都是出身于IT,而且大部分是来自医疗、医药专业背景。因此,他们更倾向于让信息技术更多服务患者,让看病更简单。而技术只是一个手段。
显然,现阶段信息技术更多应用的场景还是在院内,怎么才能在运用技术的同时,为医疗机构、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多的服务?邰从越坦言,心医国际正是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过来的。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也很纠结,公司到底应该以项目交付为目的,还是以客户满意为目的?当我们发现没有捷径可走的时候,就协调各方必须坐下来,冷静思考合作共赢的方式。”邰从越坦言,“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抉择,是只做软件还是提供更多的服务,做出服务长流的模式?我们想来想去,还是坚定这个看法,即我们不仅是做软件开发的,还要把服务做好。因为客户的需求是不断升级的,而只有以客户为中心,企业才能有更多成长的机会。”
不仅提供技术,还要提供创新的服务,对于心医国际而言,这是一个战略性选择。邰从越认定只有从产业、行业发展的高度看问题,才可能有更大作为。也就是必须帮助到患者、政府、医疗机构。在这样的战略方向下,心医国际找到了分级诊疗这个业务支撑点。
心医国际团队的大部分人做过设备、耗材、医药。而医院对于医药、器材都是要贴身服务的,因为必须要让医生理解,否则就不会被使用。邰从越举例说,比如,有很多患者是诊疗不明的才会需要找上级医院会诊,但是患者的需求也有很多类别,有的需要转上来,有的则可以留在当地。对于医生来说,需要终身学习,但是医疗教育体系跟不上实际需要,因此可以探索为医生提供一对一的教学平台,包括会诊就是解决这个问题。此外还有小班授课、广播教学。“对于患者和客户的需求要进行分级,提供有的放矢的方案,虽然我们做得不够好,但我们先跑了一步。过程中也交了很多学费。”邰从越说。
应对不确定性:领先、创新
8年下来,心医国际已经日益清晰了自身的定位——做领先的智慧医疗创新解决方案供应商。邰从越认为,智慧医疗的概念可大可小。对于心医国际来说,领先、创新,则是实现公司发展壮大必须牢牢把握的两个抓手。
领先,主要体现在远程覆盖、分级诊疗。邰从越说:“我们已经构建了全国最大的医联体远程网络,触达全国4500家医院。其中,省级医院有大约180家。”心医国际已先后承建青海、河南、贵州、山西四地省级远程医疗平台示范项目并积极参与运营服务工作,在省级平台建设层面积累了日益成熟的经验。而在配合医联体落地层面,参与承建中日友好医院远程医疗协作网建设,实现了网络直达各成员医院。还有城市、县乡的医共体,服务触达到村级,比如延川梁家河村。也有医院的专科联盟,比如宣武脑卒中,中日呼吸,长海医院血管外科等,以及学科联盟,这些都在做。
创新,则是应对不确定的必然选择。邰从越认为,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虽然已经有30多年历史,但是当分级诊疗注入远程的时候,发现有很多不确定、不成熟的因素。这里面有政策的不完善、各地发展阶段的不均衡,还有医疗机构用户和企业自身都需要学习的过程,同时还有产业伙伴的不同思考。另外,心医国际不仅要提供软硬件解决方案,还必须应对各种爆发出来都新需求。“所以我们提供的产品服务是综合的,我们会更像华为今天的角色。”邰从越说,“在我们的探索过程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项目支付方的变化,渐渐不都是政府和医院来买单,而是出现银行、药品配送、电信运营商等。”
邰从越透露,心医国际将和国药控股战略合作,双方发起成立合资企业。作为最大的国有医药流通企业,国药控股2017年有4000亿元药品的配送需求。双方希望扩大合作范围,为政府和医疗机构提供更多的供应服务,当然还有其他药厂、软件系统都有合作。“我们其实就是搭建了一张网。虽然还在路上,不能算结实,但是成型了,也看到价值了。银行、药品配送、网络运营商,这三方面我们合作得比较快。”邰从越说。
摸索规律:从可持续的运营服务上寻求差异化
“远程网络平台搭建起来后,我们就发现用户有更多的需求,比如它们可能希望的不是只和某一家医院合作。这就启发我们接入更多的国家级医院。”邰从越说,“就像一个哑铃的两端。一端长大一些后,另一端也会不断长大。”
远程医疗的应用,十分需要花气力丰富和完善,比如远程教育、手术指导、手术示教等。“我们为什么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到患者端,因为目前的获客成本太高了,所以我们这个阶段还是放在医院和医生端。”邰从越说,“我们一直在找差异化,这一定是在运营服务上。根据客户的需求,我们做一个撮合者。但不是简单的撮合,还有很多需要配套的工作。比如,两边沟通理解的不对称性,需要我们不断去磨合理顺。其中很重要的,是帮助把每一类客户的定位找到,比如,省级医院和县医院合作会更顺畅,地市级和国家级医院的合作通常也都很好。这是我们能帮做的事情,我们能看到不同医疗机构学科之间的差距和互补性。”
又比如,当患者发起申请给医院、学科、医生的时候,其中的需求类型繁多,服务的价格自然也应该是不一样的。心医国际在摸索分级诊疗的需求中,开始逐渐实现了流程的半智能化,下一步将逐渐减少其中的人工干预,逐步走向智能化。“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已经探寻到了其中的很多规律。”邰从越说,“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理由可能不全是作为企业要有收入来源,而是我们看到可以帮助把患者从死亡线拉回来,这是驱动我们的最大动力。而且越做越敬畏,越做越发现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弥补,包括我们需要建设复合型的团队。”
心医国际目前的收入当中,80%还是IT解决方案,20%是服务,包括软件运维服务。那么,如何让基于健康医疗数据网络的运营服务如何成为显性、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存在的主要不确定性和挑战是什么?
对此,邰从越认为,医院运维服务,很多服务收费不到位,存在到底是以谁为中心的问题。如果始终准确把握客户的需求,把保质保量放在前面,就有可能产生持续的盈利模式。“在这方面我们吃过苦头,也尝过甜头。比如青海的客户,我们一开始就是100%以客户为中心,也没想到要赚钱,这个项目反而让我们有了盈利。”邰从越说,“服务要和成效捆绑,客户的诉求要见成效。原先单体医院是自成体系的,远程和分级诊疗不一样,涉及多家医院,而且基础数据、物价、医保报销等都没有配套机制,导致上面的专家不得不免费,下面基层医院还觉得等了太久。要破这个局,就只能把服务做好,让患者、医生和医院都能感受到。我们更倾向于目前的持续方式,敢于把运营的成效放进去,做到全流程运营,提升各个参与方的体验度,让患者和支付方愿意付费。”
近期热门文章:【2018CHINC】专题系列
HIT专家网∣最新鲜的医疗信息化资讯,不一样的专家视角
微信:HIT180com
投稿: public@hit180.com
商务合作:(010)82373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