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体、医共体信息化将拓展出新的IT市场,是机遇,也是挑战。
【HIT180观察】迎接医联体、医共体信息化建设良机的必修课
实际上,国家积极此番全面启动医联体、医共体试点工作,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加快构建整合型的医疗服务体系,但最基础的支撑还是要实现“上下联、信息通”。CHIMA主任委员王才有就曾表示,医联体的建设关键在于“联”,联结资源、人才、机制等;目的在于形成‘体’,这就要求以信息的联结作为基础。
综合各方信息来看,2019年随着利好政策迭出,必将引起新一轮医联体、医共体信息化建设热潮。
医联体需建设统一信息平台
对于医联体而言,其最终落地需要信息的互联互通和数据整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今年5月发布了《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其中专门明确医联体要建立统一信息平台,包括三方面要求:
一是推进医联体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统一医联体内药品、医用耗材编码,逐步实现医联体内信息共享。
二是完善医联体内分级诊疗信息平台,畅通双向转诊信息通道。
三是推进互联网诊疗服务,发挥远程医疗作用,形成医联体网格内远程医疗服务网络,为基层提供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远程会诊等服务。
从上文可总结出医联体要建立统一信息平台的三个关键词:互联互通、双向转诊、远程医疗。其实,如果单独列出一个关键词,也许并不难做到。但无论是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还是跨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如果构建起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也确实面临不小难度。好在此前已有多个地区的龙头医疗机构在积极尝试。
比如,在医联体建设方面,河南省人民医院从2016年就启动建设互联智慧分级诊疗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与省内100多家县市级医院医院签订协议。以该院为龙头,以地市级医院为区域分中心,利用互联网手段推动分级诊疗落地,在已联通的市级、县级医院的基础上,将平台服务延伸至乡、村一级。从目前反馈来看,效果还是不错。
县域医共体给基层信息化带来的主要机会
一是推进医共体内县级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融合,实现对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财政管理、人事管理和绩效管理等的技术支撑。
二是依托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共享,提升医疗卫生机构协同服务水平和政府监管水平。
三是发展远程医疗服务,以县级医疗机构为纽带,向下辐射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向上与城市三级医院远程医疗系统对接。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118个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城市名单中,浙江省的11个地级市全部入选,数量最多。同时,浙江省作为此次县域医共体建设仅有的两个试点省之一,其在信息化方面已积累很多实践经验。比如,针对医共体信息化建设,浙江省的做法是实现“三贯通”,即医共体内信息贯通、医共体之间信息贯通以及医共体与省市平台信息全面贯通。
贯通的基础是医疗业务和健康业务信息的贯通,机构之间运行的贯通和整个管理的贯通。为此,浙江省建设了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来实现医共体信息的全面贯通,这也恰恰契合了指导方案的要求。
据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巡视员马伟杭在CHIMA 2019上介绍,浙江省在2017年开始建设试点县域医共体,在医共体中,提出“三统一、三统筹、三强化”的试点目标。“三统一”指统一机构设置、人员招聘使用、资源配置;“三统筹”是指统筹财务管理、医保支付、信息共享;“三强化”则分别针对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和公共卫生服务。目前,浙江省有70个县开展医共体建设,将218家县级医院和1100家乡镇卫生院整合成了161个医共体。
把握医联体、医共体信息化建设机会的必修课
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张学高曾指出: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动分级诊疗建设。分级诊疗要实现服务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管理共同体,基础一定是信息共同体。
事实上,已有的一系列实践也表明,信息化关系到医联体各项任务目标的具体落地。HIT专家网认为,在新一轮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全面启动之际,各级医疗机构行政和信息部门主管们需重点做好信息化建设背后的“必须课”。
首先,除了要制定更多落地配套政策外,关键是做好信息化顶层设计。医联体、医共体要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形成联通,最好不要再独立建设信息化体系,要形成全民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比如,浙江省推进的医共体就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形成了信息互联互通。浙江省卫生信息学会基层卫生信息化专委会主任委员陆国咪曾在HIT专家网撰文指出,必须推倒“数据围墙”,通过政府主导的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做到信息共享。从整体上提高数据质量,提升数据一致性、数据完整性和数据的联通性。
其次,医联体、医共体需要建立信息化支撑的可持续运营模式。对于医联体、医共体而言,信息化只是一种技术手段,更关键是如何长期落地运营。HIT专家网曾撰文分析,越来越多从事医联体、分级诊疗、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医疗信息化企业已经开展信息化运营服务,这无疑开了一个好头。
第三,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等要解决跨机构、异构系统平台的对接、业务规则不一致等问题。在2018年南湖HIT论坛上,苏州市儿童医院门诊部主任朱晨就曾指出,专科联盟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每个成员单位在联盟中的定位和角色,在此基础上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联盟流程和机制,其中一大难点就是要解决数据共享和接口对接的问题。
第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要由点到面,从医疗服务扩展到健康管理、随访范围。其中,可紧密结合国家积极推进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医疗大数据、医学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患者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比如,依托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和北京亚太肝病技术联盟肝脏肿瘤专委会等单位建立的“肝胆肿瘤多维度MDT大数据协作平台”,就通过大数据技术让联盟内所有医院都能顺畅地开展肿瘤MDT,能让大医院医生80%的诊治水平和能力体现到基层医院医生身上。
实践表明,要想最大化释放医联体、医共体的价值,就要加大信息化投入。国家全面启动新一轮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对于各级医疗机构和医疗信息化厂商而言,接下来的具体工作足够多,市场机遇也足够大。除了统一的信息平台外,医联体、医共体信息化也将拓展出新的IT市场,是机遇,也是挑战。
HIT专家网∣致力推进中国卫生信息化
想加入HIT专家网专业交流群吗?
请添加“HIT专家网”小助手微信好友
(请务必注明姓名、单位名称、职务、主管技术或产品领域等实名信息)
微信订阅号:HIT180com
微信服务号:chinaHIT
投稿:tan_xiao@hit180.com
商务合作:(010)82373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