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坤专栏 | 全方位解读医疗信息集成平台系列之一:标准与规范赋予其灵魂

吴坤 HIT专家网官微 2022-11-03

编者按

当前,大中型医院大多正在建设医院信息集成平台,以实现医院内部众多软件系统之间的联动,促进全业务流程的信息化、智能化。对于医院信息工程师而言,理解和掌握集成平台相关知识技能非常重要,甚至将会成为其核心技能之一。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信息中心软件工程师吴坤,计划在专栏中通过系列文章,介绍医院信息集成平台的基础理论、核心技术、设计方案、典型案例等,与业界同仁探讨交流“集成平台与数据中台,医疗机构如何选择”、“集成平台推动下的医疗数据体系建设”等问题。

医疗信息化推动了医疗行业的进步与发展,各类业务系统的建设,成倍提高了医疗机构的业务运营效率。即使在中型医疗机构,可能都拥有上百个业务系统,涉及多个细分业务领域。这些细分的业务系统需要非常专业化的软件开发分工,通常由各专业领域的HIT厂商负责开发;医院信息科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实现这些软件系统的互联互通和高度的数据共享。
各类业务系统通常是随着医疗机构的发展而逐步建设的,使用的技术与架构各不相同,数据结构和信息通信标准也有所差异。长期以来,不同厂商软件产品之间不兼容、不通用等问题,制约了医疗信息化的发展,使得软件系统之间的整合、集成和协同拓展,成为很难逾越的瓶颈和技术难点。
为解决各业务系统的集成互通问题,医疗信息集成平台应运而生。集成平台的建设目的,主要是处理好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各业务系统的通信集成,即基于HL7、XML和DICOM等协议,为各业务系统提供集成服务,使得各业务系统在流程节点上交互协作,实现医疗业务流程节点的无缝衔接,从而使得整个医疗业务流程能够以数字化形式完成;二是数据共享,为各业务系统提供数据访问服务,消除业务系统与数据中心的直接耦合性。
集成平台建设的关键在于标准和规范。各业务系统之间的交互流程、通信消息格式等,都需要按照集成平台的标准和规范来制定。集成平台充当着业务系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系统之间的通信交互经由集成平台实现。对于医疗机构而言,在集成平台的连接下,不同业务系统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信息系统。
各业务系统在接入集成平台时,同样存在着一些规范和标准问题。比如,不同软件系统的开发语言、运行操作系统、后台数据库可能都不相同,不同HIT厂商的产品开发流程、管理规范也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为规范管理系统集成接入的流程,提高系统集成效率和成效,需要制定统一的系统接入管理方案。
业务系统之间的消息与数据交互,主要包括两个流程:一是业务系统向集成平台发送数据,即集成平台的数据接收过程;二是集成平台向业务系统转发数据,即集成平台的数据发送过程。
1.集成平台的数据接收过程。由于各业务系统千差万别,在对外的数据交互格式与数据发送方式方面,应该遵循集成平台统一制定的数据格式与发送方式,例如两种典型的数据发送方式:实时发送和定时轮询发送。
(1)实时发送:包含消息中间件的三层架构。业务系统按照标准格式生成数据消息,随后调用中间件服务器提供的Web服务,将数据消息发送到中间件服务器;当接收到数据消息后,中间件服务器会向业务系统发送反馈信息;随后,使用MQ(Message Queue)方式将数据信息发送到消息队列,供集成平台接收。整个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实时发送方式的工作原理
(2)定时轮询发送:业务系统设置轮询周期,定时从数据库中抽取数据,然后封装成规范的消息格式,发送到中间件服务器;中间件服务器再将数据信息发送到消息队列,供集成平台接收。
2.集成平台的数据发送过程。此过程相对简单一些,依然可采用消息队列机制实现。对于接收端的业务系统,为其配置相应的消息队列。集成平台将消息转发到指定队列,然后各业务系统从各自对应的消息队列中读取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在集成平台的数据接收和发送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数据发送失败的情况。应通过建立日志记录,来保障数据发送过程的安全、准确、无误。
集成平台是医疗信息化发展的产物,也是当前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系统软件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医疗信息集成平台的关键核心:标准和规范,关于集成平台内部的运行机制、实现方法和技术,将在后续文章中逐一介绍。
作者简介
吴坤,计算机专业硕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信息中心软件工程师。专业计算机程序员,医疗信息技术推广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热衷于以信息技术提高医疗行业服务质量和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近期热文
HIT专家网∣致力推进中国卫生信息化长按二维码可申请加入HIT专家网专业交流群投稿:gong_chen@HIT180.com

商务合作:(010)8237306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