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话语分析,揭开右翼民粹主义的“伪装”
过于简单的解释往往无法提供切实可行的答案。我的这本书努力的方向就是理解并阐释这些政党是如何从被人轻视、嘲讽的边缘走向政治舞台中心的,并追踪他们的轨迹、展现它们在隐喻时代的右倾转向。当前,可以观察到民族国家主义、仇外情绪、种族主义和反犹主义修辞的“正常化”趋势,这些修辞基本都假借“恐惧”运行——恐惧变革、全球化、福利丧失、气候变化和性别角色转变等;原则上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建构成对“我们”的威胁,而“我们”是基于想象的生存于备受保护的国土内的同族人群。与“恐惧”相伴而生的后果是,公开场合不直接表达种族主义和反犹主义之类立场的战后禁忌被打破。我们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当前政治舞台奉行的是“怎么都行”,少有其他态度存在。主流政党已经将很多先前排斥的方案纳入了政策优惠,甚至立法生效。
1989年,在划分东西欧的“铁幕”轰然倒塌的重大时刻,没有人会想到来自前共产主义国家、土耳其和中东的移民会导致仇外情绪的高涨,会让人们害怕失业,会产生“我们”与“他们”之分,会产生纯正的“奥地利人、英国人、瑞典人、德国人或者丹麦人”与“他者”外国人之分。旧的边界逐步废除,新的边界却通过签证、语言能力测试、公民资格以及各式各样名正言顺的规则与规章被建立起来。
东欧移民并非新生事物;但1989年之前这些移民是逃离集权体制的难民,又被称作“客工”,他们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很受欢迎,是被“请来”做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的。大量的“客工”由此住进了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德国或奥地利,并获得了新的公民资格和归属。然而1989年之后,这些人却被看作是自愿离家的,在多数情况是合法寻求美好生活的经济移民。新生的“恐惧”诞生于传统的种族主义、反犹主义以及对少数群体的歧视中——在欧盟的西欧成员国中,针对客工、吉卜赛人、犹太人、土著少数群体以及其他种族、信仰的排外思想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很多情形下甚至达数个世纪之久。借用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的术语,他们是“现代的陌生人”,齐格蒙·鲍曼(Zygmunt Bauman)的术语也称之为“后现代的陌生人”,他们在话语中被建构成了对福利社会、经济文化,甚至整体文明的无处不在的威胁。
“9·11”恐怖事件是另一个转折点:很多西方国家由此将穆斯林看作是对安全的严重威胁。许多限制移民等安全举措被迅速合法化,这些安全措施是必需的,所以鲜有争议。土耳其申请加入欧盟引发了更多辩论,唤醒了人们对16世纪和17世纪哈布斯堡王朝战胜奥斯曼帝国的久远记忆,因此纷纷要求抵制“伊斯兰与东方”,保卫“基督教西方”。2004年欧盟扩张导致难民、移民和政治避难者等概念相融合:“他者”开始成为政治斗争与辩论中的反角,并出现了很多地域性变体;它成为不固定的、空洞的能指,任何人都可以为了一己政治利益而借用它。此外,在美国,奥巴马当选总统引发了反对政府经济、安全和医保政策的茶党运动一一这很可能也是对“黑人”入主白宫的反应。
然而在本书中我一再强调,不可能有对右翼民粹政党崛起与成功的“万能”解释,因为它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各国的情况既有相似又有不同:比如国家民族主义的重新回归、边界叙事与意识形态问题、对经济的担忧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等;有法西斯和纳粹史的国家与没有此历史的国家肯定有所不同;富裕国家构建的“替罪羊”与饱受2008年以来经济危机与欧元区危机影响的穷国构建的“替罪羊”也有差异;还有一个绝非偶然的事实:大量甚嚣尘上的辩论是针对女性身体管制的,性别角色已经改变,最终的“他者”似乎被拟人化成了更容易辨识的穆斯林妇女的头巾与“布卡”罩袍。
富有魅力的领导人和咄咄逼人的修辞也是右翼民粹主义政党持续崛起和成功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人们主要通过修辞话语、论证图式以及咄咄逼人的辩论模式来识别右翼民粹政党,但这些远远不够用来界定复杂的右翼民粹主义现象。我们需要观察、分析、理解的是它们传达的内容,即各类修辞背后的意识形态、信念、方案与想象;只有将它们彼此联系,我们才能够全面看待崛起的右翼民粹思潮。建构在形式和内容之上的意义需要通过多层次的语境进行解读,包括历史语境、社会—政治语境、互文与互语语境以及情景语境等。
2010年在瑞典厄勒布鲁的市政厅,在我做的其中一场关于右翼民粹修辞与意识形态的讲座中,我儿子Jacob现场发问,质疑我论述的其与美国茶党运动的共性与差异。上文已经提到,茶党运动是为反对2008年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而发起的,其精髓早已为共和党所接受。他催我写本书对欧洲的右翼政治政策和美国的茶党运动进行比较。受他启发,关于这本书的设想是通过多种案例展示和对各类正式与非正式语境中的话语、体裁、图像以及文本进行分析来追溯右翼民粹主义微观政治的轨迹,借此,使读者至少部分地理解、阐释此类运动近期发展的动向。为此,全书提供了15个案例,对我们认为的各国政治语境下的典型快照进行了相对的深度分析,包括奥地利、芬兰、德国、匈牙利、意大利、波兰、瑞士、荷兰、乌克兰、英国和美国等。对右翼民粹主义微观政治的分析就嵌在这些语境中,嵌在来自全国选举以及欧盟选举中的事实与数字中,嵌在重要的理论话语分析、社会学、历史学和政治学的概念中。这些分析形成一个框架,是语言学、语用学、修辞学以及论证方法的精细化应用。但本书主要阅读对象也包括非学术界人士,因此在符合系统语言学分析方法的前提下,我尽量采用了通俗易懂的写作风格。
▼
《恐惧的政治——欧洲右翼民粹主义话语分析》
[奥地利] 露丝·沃达克 著
杨敏 徐文彬 符小丽 徐保华 译
格致出版社
👆点击封面 即可购买
在大多数欧洲国家,一些右翼民粹主义者通过大选进入议会,右翼民粹主义政党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他们已远离边缘,上升为主流政党和主流运动的领导者。为什么会这样?
无论是失业率上升,经济失去活力,还是犯罪率上升,社会动荡不安,面对欧洲内部的这些社会问题,右翼民粹主义政党明知根源就在国家内部,却不愿正视,也没有尝试解决。而是借机运用政治表演和话语建构,将这些问题归咎于那些不被主流文化认可的“他者”和少数族群,将选民对社会问题的恐惧变成对“替罪羊”的恐惧,以逃避自己的政治责任,达到控制选民的目的。
本书运用“话语—历史分析法”,通过分析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在选举活动、媒体访谈、社交媒体等语境中的话语、图像和文本,深入分析欧洲各国的政治形势,解构、理解和解释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话术”以及这些“话术”为什么能让选民产生共鸣,揭示语篇、语体和文本是如何在话语形式中、语境中被操控,以表征话语歧视和偏见的。通过这种分析,看穿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伪装”,摆脱他们带来的偏见与对“替罪羊”的恐惧。
作者简介:露丝·沃达克(Ruth Wodak),奥地利语言学家,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杰出教授和话语研究主席,批评话语分析的奠基人之一,其“话语—历史分析法”(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DHA)是批评话语分析界的经典理论之一。1996年荣获首届“维特根斯坦奖”(奥地利最高科学奖);2001年荣获维也纳市科学奖,2003年、2006年荣获维也纳市妇女奖;2010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2011年获奥地利公共服务银质荣誉勋章;2013年当选为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沃达克曾任欧洲语言学会主席(2007—2009年)、欧洲科学基金会社会科学分会主席(2006—2007年)、维也纳女性事务部长(1986—2000年)等职。还担任国际著名语言学期刊《语言与政治期刊》(The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的执行主编。
目录
前言
致谢
第1章 民粹主义与政治:逾越规范和禁忌
第2章 理论与定义:身份政治
第3章 保护边界与人民:排外政治
第4章 语言和身份:民族主义政治
第5章 反犹主义:“否认”的政治
第6章 表演和媒体:“领袖魅力”政治
第7章 性别与身体政治:“父权”政治
第8章 走向主流:排外常态化
附录
参考文献
往期导览
扫码二维码
获取更多精彩
始终专业 始终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