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格致·格尔尼卡 | 《希腊内战:一场国际内战》新书分享

阙建容 格致出版社 2021-06-18

所谓希腊内战其实是三场内战,或者说这场席卷希腊及附属岛屿、波及周边与域外多国的冲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希腊共产党以及共产党支持的武装力量一直试图成为“执牛耳者”:首先试图掌握对德抗战的主导权(1943年10月一1944年2月),其次试图从解放后恢复的国民联合政府手中夺取控制权(1944年12月);最后试图在1946年至1949年史学界所谓的“希腊内战”中战胜对手。但是,希腊内战也是一场国际性战争,相互竞争的利益集团为了战后世界中的地位而操纵了这场战争。1945年到1947年间,世界格局转型,希腊处于真空地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一段时期正值全球势力重新划分。老牌霸权黯然失色,美苏等新兴霸权蓄势待发,以求挑动和掌控世界局势。曾称霸海洋、统治地表1/5的大英帝国迅速衰落,被迫放弃大片亚非殖民地,在中东举步维艰。但是,英国人不打算交出每一颗“皇冠上的明珠”,尤其是中东……

《希腊内战:一场国际内战》一书包含了希腊内战的主要事件,意在向读者展示这场战争的全貌。


(本文节选自格致出版社2021年3月版《希腊内战:一场国际内战》译后记,作者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讲师阙建容。)


《希腊内战:一场国际内战》实物图

虽然国内关于古代希腊的研究蒸蒸日上,公众对于希腊旅游和文化的兴趣也十分火热,但是关于近现代希腊历史的引介与研究仍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现代希腊虽不复古代的荣光,但也因其重要的地缘位置而值得特别关注。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们要加强与希腊的经济、政治与文化交往,必然意味着对这个国家及其人民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与研究。

在现代希腊史的篇章中,相当重要却仍有很大研究潜力的领域是1943—1949年的希腊内战(以下简称“内战”)。内战不仅是希腊沦陷期间种种政治和社会撕裂的延续和加剧,也进一步造成了希腊社会的割裂,对希腊人的家庭与社会生活产生了长久的影响,给希腊人的心灵造成了深远的伤痛。战后希腊政治的发展与内战的结果密切相关。希腊共产党在内战中失败后,在长达三十年的战后政治中处于非法状态,不得不以其他形式活动。战败的希共党员流亡国外,直到七八十年代政治和解之后才得以返回故土。内战造成的割裂,至今仍然是希腊人的鲜活记忆。本书作者的父母正是亲身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内战的一代人。

希腊内战的重要性还在于其国际意义。在希腊抵抗运动的尾声,英国通过对希腊君主制和右翼力量的支持,来遏制希腊共产党的政治发展。接着,在内战全面爆发后,英国退出希腊事务,美国接过了支持希腊政府的接力棒,与希共民主军作战。美苏双方阵营(包括巴尔干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希腊事件上的反应,使希腊内战成为冷战初期美苏势力对抗形成过程中的一系列剧烈冲突之一。

英语世界对希腊内战的兴趣起始于英美外交人员、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希腊战场和内战的英美军官和士兵、记者等事件亲历者的写作。在抵抗运动末期、内战进行过程中以及内战结束后,希腊事件亲历者留下了许多回忆录和纪念性文字,再加上英语世界国家的档案较容易获得,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希腊内战史的历史研究以英语著作为主,并且以关注希腊内战的国际层面为主流,例如英国和美国在希腊内战中的作用。事实上,本书的副标题“国际内战”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早在1945年就有政治观察家留意到当时欧洲有许多国家不仅在进行反抗外国军事侵略的战争,同时也在经历一场社会革命、一种“国际性内战”。到1949年已经有学者从当代革命的国际性角度,对“国际性内战”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关注国际因素对希腊内战的重要影响,认为内战是国际局势下的“代理人战争”,是希腊内战史研究的传统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希腊内战是希共在苏联授意下进行的战争,希共决定武力夺权是苏联领导人扩张主义政策的直接或间接结果;而英美两国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对希腊内战进行了干预。但是,修正主义冷战史观挑战了传统观点,驳斥了苏联直接支持和指导希腊革命的观点,指出支持希腊左翼的主要是铁托而不是斯大林;左翼使用武力,则是一种被迫的选择。冷战史观的现实主义解释(或后修正派)对希腊内战在冷战起源中的作用做出了新的解读,例如加迪斯认为希腊内战只是美国对苏联转变政策的借口,沈志华也认为,战后初期苏联对希腊革命的消极态度体现了斯大林维护雅尔塔体系的主旨,并不想在巴尔干地区直接与美国对抗。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希腊内战史研究进入迅猛发展的时期。这首先是因为,希腊国内的政治气氛终于走向了民主、开放与和解,内战结束后长期笼罩希腊社会的右翼保守政治气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1974年恢复民主之后,80年代社会主义政党(泛希社运)上台,解禁希腊共产党,承认左翼在抵抗运动中的重要作用,取消保守政权下长期设立的内战“胜利”纪念节日,为政治和解,进而为营造学术研究的宽松环境铺平了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大量左翼立场的历史回忆和写作,甚至矫枉过正,左翼立场的政治写作成为了主流。直到90年代以来,特别是21世纪之后,随着新档案和新史料的发现和使用、新一代学者的成长,以及学术研究路径的变革,希腊内战史研究逐渐走向微观化(关注社会、经济层面和普通人的经验,而不是外交层面和精英人物的作用)、地方化(对当地内战情况的深入研究),研究对象也逐渐扩展到女性、儿童、战俘、暴力、通敌行为、地区治理等新的领域,令我们对希腊内战的认识更加全面、丰富和深入。

《希腊内战:一场国际内战》作者安德烈·耶罗利玛托斯

本书的作者安德烈·耶罗利玛托斯是希腊裔加拿大历史学家。1951年秋天,他出生在希腊西北部的贫穷岛屿凯法洛尼亚,那时候希腊才刚摆脱内战的阴影不久。孩童时期他就随父母移民加拿大蒙特利尔,先后在康考迪亚大学、麦吉尔大学学习古典学,后来博士期间转向历史学研究,在麦吉尔大学取得历史学博士学位。他先后任教于麦吉尔大学、西蒙·弗雷泽大学,并且是加拿大希腊侨民圈的领袖人物,长期担任西蒙·弗雷泽大学斯塔夫罗斯·尼亚尔霍斯希腊研究中心主任。

耶罗利玛托斯属于战后一代的学者,这一代人已经没有关于内战的亲身经验,但是父辈的记忆仍然是重要的情感背景。侨民的身份令他能够对希腊本土战后的政治发展保持距离。求学和定居在加拿大的经历,使他在早期就能够较为充分地利用英国、美国等英语世界的档案和史料。他的专长是军事史和外交史,早期专门研究20世纪40年代英国在希腊的情报工作和游击战策略,因此在本书关于抵抗运动一章中,他提供了关于英国在希腊情报工作和抵抗部署的详细信息,是不可多得的资料。之后,他的兴趣转向外交史,写作了《红色卫城,黑色恐怖:希腊内战与美苏争霸的起源,1943-1949年》(Red Acropolis,Black Terror:The Greek Civil War and the Origins of the Soviet-American Rival,1943-1949)一书,本书则是基于这本书的一个修订版,增添了若干章节,并且增补了近十年的新见史料,吸收了一些新著成果。
这本书以政治军事事件为线索,以时间顺序讲述内战的起源和发展。尽管写作主线是自上而下的,关注大国外交、地区政治和个别领导人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整个叙述中,他也注意加入自下而上视角的内容,使用回忆录等文献以及口述资料,丰富了政治军事史的维度,增强了阅读体验的临场感。因此,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个很好的入门,不仅提供了关于希腊内战的深入浅出的历史叙事,而且对内战中普通人的境遇有所展现,有助于读者了解希腊内战的基本要素和国际背景。鉴于目前国内仍未有一部专门介绍希腊内战史的译著,这本书的出版将会满足普通读者的兴趣。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内战史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因此事实上直到今天,关于希腊内战的书写仍然常常充满争议。例如,耶罗利玛托斯过分强调国际因素对内战结果的影响,而目前希腊学界更倾向于从内战双方身上探索希共失败的原因。并且,尽管他宣称不论是左翼还是右翼的极端分子在内战期间都实施了残忍的暴行,但是他在双方暴行方面所花费的笔墨却不成比例,过分展示左翼极端分子犯下的暴行,却对右翼的情况一笔带过。不过,内战主题的写作总是难以做到完全客观,历史写作也是如此。
这本书已经在2018年译为希腊文出版,在希腊学术界引起了一定反响,受到希腊读者的好评。遗憾的是,耶罗利玛托斯本人未能看到中文译本的出版。2019年5月30日,他因癌症去世。在78年前的这一天,纳粹德国军队几近占领希腊全境,两位希腊青年马诺利斯·格列索斯和阿珀斯托罗斯·桑塔斯悄悄爬上卫城,将飘扬在雅典卫城上的纳粹万字旗一把扯下。希腊人在历史上总有一些令人心潮澎湃的时刻,我想作者也一定为自己希腊人的身份而感到骄傲,哪怕他们从不讳言自己民族的种种缺陷。

阙建容

于2020年12月31日,

充满磨难与动荡的一年的最后一天



格致·格尔尼卡




最新出版

希腊内战:一场国际内战

[加] 安德烈·耶罗利玛托斯 著

阙建容 译

格致出版社 2021年3月版

👆点击封面 即可购买

国内首本全面介绍希腊内战的历史著作

这是一部研究希腊内战及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深刻影响的历史书。作者利用亲历者的采访、回忆录、日记,以及大量希腊、美国和英国的解密档案,对希腊近代史中的民众分裂、极端化进行了极具深度的剖析,并描绘了在希腊大地上,英国、苏联、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美国等大国是如何进行政治博弈,进而影响了整个希腊内战进程的。

作者简介

安德烈·耶罗利玛托斯 加拿大温哥华西蒙·弗雷泽大学希腊史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希腊近代史,著有《巴尔干战争》《红色卫城,黑色恐怖》等。

译者简介

阙建容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现代希腊史。



纳粹掌权:一个德国小镇的经历
[美] 威廉·谢里登·阿伦 著  
张晶 译
格致出版社 2020年5月版
👆点击封面 即可购买

纳粹研究名著,读懂纳粹绕不开的书。

美高校德国史指定读物。

第三帝国三部曲理查德·J.埃文斯力荐。

获誉无数,首度汉译。

本书展示了纳粹独裁政权如何通过宣传手腕巧妙地超越民主制度,并且夺取权力。作者依靠当地报纸、期刊、报告、预算信息、犯罪统计数据、采访当事人以及法律记录,解剖了诺特海姆这个德国小镇,用显微镜般的视角精确地描绘了一个昏睡小镇向纳粹据点的转变。
在这一有力的分析中,阿伦认为,以往人们所认为的希特勒在国家层面上掌权的普遍看法是一种误解,与此相反,希特勒如果没有地方上的狂热支持者,第三帝国永远不会出现。阿伦的研究展示了纳粹能够利用尖锐而精细的宣传手段来发掘群众的弱点,因此,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研究,也是对人性的研究。

作者简介

威廉·谢里登·阿伦 美国人,杰出的德国史学者,纽约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纳粹宣传手段的效果、第三帝国时期的社会民主党地下活动。著有《纳粹掌权:一个德国小镇的经历》《初期纳粹主义:前地方长官阿尔伯特·克莱勃斯的回忆录》等。

译者简介

张晶 历史系毕业,正经读了七年历史,认真做了四年编辑,目前是在翻译领域摸索前行的新人。



藏着:一个西班牙人的33年内战人生

[英] 罗纳德·弗雷泽 著
熊依旆 译
格致出版社 2020年1月版
👆点击封面 即可购买
英国口述史研究先驱亲自采访

曾经轰动过整个西班牙的小人物,他的传奇人生。

本书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一个男子为了躲避死刑,躲藏在自己的家中整整三十年。主人公曼努埃尔·科特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者和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省米哈斯村的村长,在佛朗哥势力1939年夺权后成为通缉对象。为了活下去,科特斯躲藏在家中直至1969年大赦颁布。本书的叙述基于罗纳德•弗雷泽大量的深度访谈及口述史资料,它记述了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磨难,也描绘出西班牙至暗时刻。

作者简介

罗纳德·弗雷泽 英国人,主要研究口述史(侧重于西班牙内战),是20世纪60年代口述史先驱。曾在伦敦和欧洲担任记者。著有《西班牙之血》《寻找过去》《藏着》《拿破仑被诅咒的战争》等。

译者简介

熊依旆 不断成长的莲池之子,译有《南瓜花》《藏着:一个西班牙人的33年内战人生》《什么也别说:一桩北爱尔兰谋杀案》等。



即将出版

什么也别说:一桩北爱尔兰谋杀案

[美] 帕特里克·拉登·基夫 著
熊依旆 译
(预计2021年7月出版)
《纽约时报》畅销图书
《纽约时报》《时代杂志》《华盛顿邮报》2019年年度非虚构类图书
奥威尔奖获奖作品,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2019年年度非虚构类图书
奥巴马2019年书单

1972年年底的一天,十个孩子的母亲琼·麦康维尔被一伙蒙面人从贝尔法斯特的家中绑走,她的孩子们从此再也没见到她。这是北爱尔兰冲突中最为臭名昭著的一桩案件。

2003年,在《北爱尔兰和平协议》签订五年后,人们在海滩上发现了一具人类骨骼。当麦康维尔的孩子们被告知骸骨的衣服上有一个蓝色的别针时,他们知道这就是他们的母亲。

究竟是谁杀害了琼·麦康维尔?

试图追寻真相的人们像是撞到了一堵无声的、坚实的墙壁:谁都不愿提起这件事。

“无论你说什么,什么也别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这样说道。


北爱尔兰冲突中的暴力、猜忌、复仇和沉默不仅折磨着被害者麦康维尔的孩子们,也折磨着共和军的成员们。

暴力、猜忌、复仇和沉默,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本书是对一桩北爱尔兰骇人听闻的绑架谋杀案的真相追踪,并以这桩谋杀案为切入点,剖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的北爱尔兰冲突及其和平进程。本书是基于大量研究、采访、文献数据写作而成的扎实可信的非虚构作品。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拉登·基夫 耶鲁大学法学博士,《纽约客》特约撰稿人。著有《蛇头:一段唐人街地下世界和美国梦的传奇故事》《什么也别说:一桩北爱尔兰谋杀案》《疼痛帝国:萨克勒家族秘史》等。

译者简介

熊依旆 不断成长的莲池之子,译有《南瓜花》《藏着:一个西班牙人的33年内战人生》等。



加里波利:一场一战战役
加里波利战役虽然没有凡尔登战役这么有名,但它也是一战的著名战役之一。1915年,土耳其宣布参战支持德国,英国海军第一统帅丘吉尔策划了从土耳其北侧的达达尼尔海峡登陆,开通海峡以便与盟友俄国通航的战斗计划,但是英军将领糟糕的临场指挥,使得战役以英军失败告终。在战斗中,澳新军团的士兵不得不仰攻一处土耳其人坚守的悬崖,使得这场战役不仅失败了,而且成为了一场无意义的牺牲。参加这场战斗的新西兰将每年4月25日定为了澳新军团日,以志纪念,在新西兰国家博物馆,《魔戒》的特效团队打造了等比例放大的人物雕像,向每一个参观者诉述着这场在世界另一边的战争对人们造成的伤痛。
 

唐行少女:被卖到异国的少女们
读者应该看过日本电影《望乡》吧,阿崎婆的痛哭曾经感动过无数中国人,也牵扯出了一个战前被从日本卖到南洋作妓女的“南洋姐”群体,专业术语上,这些女孩子应该被叫作“唐行少女”(唐是一个泛称)。说起日本国内第一个注意到这一群体的人,当属本书作者森崎和江,山崎朋子在写《望乡》原著《山打根八番妓院》时曾经也上门请教过她。北九州的少女们只有十二三岁,还没有品尝过爱情的滋味,就被卖到了异国他乡,她们的遭遇已经非常悲惨,她们是在时代大背景下被牺牲的女性群体,但哪怕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是如此悲惨的人生,她们也努力活着,也在帮助着流亡的革命浪人,也在给予他人温暖……

战地快讯
本书入选英国《卫报》史上百佳非虚构之一,是“新新闻写作”的代表作之一。本书是记者迈克尔·赫尔为《绅士》杂志担任战地记者,在越南战争1967—1969年期间在战地亲身经历以及采访士兵所写就的。迈克尔·赫尔是小说家和战地记者,他也是库布里克两部关于越战的反战电影《现代启示录》和《全金属外壳》的剧本合著者。赫尔在本书中自己的定位是“报告者”,将自己置于采访对象美军士兵的地位,去体会他们在战争中的故事,他们最主观的个人感受:那些平均年龄19岁,在一个披头士的自由恋爱和音乐革命的时代,他们喜欢爆粗口,开玩笑,大部分士兵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在越南,在干什么,但是周围围绕着残酷的战争、恶意、暴力和死亡。赫尔的叙述是非线性的,他依据自己的喜好堆叠了大量生动的意象、画面场景,相比较于传统即客观地线性叙述战争的经过,他更抓住了战争中士兵的心理活动和情绪,他们面对的紧张环境和自身因此发生的变化、恶意……


纯粹的苦难:二战中的士兵
1944年,美国士兵吉勒罗伊·斯图尔特横穿被占领的法国,他心中既没有死亡,也没有荣耀:他担心自己的内衣是否会坏掉,因为他在爬行。身体不适的抱怨弥漫在步兵对欧洲战区的记忆中,无论士兵是英国人、美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湿漉漉、冰天雪地的苦难看不到尽头这就是二战期间数百万士兵的生活。本书从底层士兵的视角,运用大量战士的日记、书信等材料,围绕1943-1945年的三场战役,研究他们所面对的战时日常、他们对战争细节的切身感受,研究战争对他们的身体的影响,例如身体的肮脏与干净、受伤、疾病、长时间步行的双脚、尸体等等课题。




往期导览




解人文,知天下——“格致人文”丛书介绍


论文答辩季,大学校长与后浪说


新书 | 埃里克·波斯纳《最后防线》上架


从《虎妈猫爸》到《小舍得》,教育,投入多少才算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