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看病贵喊了这么多年,拉出来跟国外比比啊!
导读
对于中国的医疗,“看病难、看病贵”早已不容置疑,一直是被吐槽的,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出了国门依旧大喊“看病难、看病贵”,那么,国内与国外的医疗相比,哪个更严峻一些呢?
来源:医脉通
作者:陈卫春
近日,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姚大夫 发了一个朋友圈:
我的医院同事在美国刚发的亲身经历,大家一定好好看看,什么才是看病难、看病贵,能够生活在中国,得到中国医生的治疗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下面是正文:
凌晨两点,我在睡梦中出现剧烈的右侧腰部绞痛,坐立不安,自我诊断应该为肾结石肾绞痛,翻开药包,无比失望地发现感冒药、胃药、腹泻药都有,唯独没有解痉药。还好有日夜百服宁,略有止痛的作用,想多喝点水冲冲石头,但喝了就吐。无比痛苦地熬到早晨,请邻居帮我去药店买药,解痉药是处方药无法买,还好可以买到一般的止痛药,吃了药睡了一觉百病全消,以为就好了。
傍晚六点,毫无征兆又痛了起来,止痛药已无法缓解,我熬到凌晨一点剧痛无比,请朋友把我送到Yale health center 急诊,接诊护士热情地接待了我,给了我尿液样本盒并详细交代了注意事项,等我从厕所出来,一个工作人员问我要保险卡,我悲催地发现国际留学生医疗险ISO不覆盖这个医院。医生说:“要不你去西黑文看walk in急诊,要不吃止痛药熬到早晨八点去看保险网络内门诊。”
我说能不能先给我一针解痉药?“no!”
看着诊室里立着华丽丽的三台床边超声,我说能给我看下我的肾脏吗?“no!”
想着西黑文那么远,这一折腾似乎疼痛略好了些,算了回家吧,咬咬牙加止痛药和热水澡,迷迷糊糊睡了,疼了又醒,到了早晨六点疼痛奇迹般地消失了,终于结束了炼狱般的疼痛。
朋友和家人都建议做个超声检查下我可怜的小肾脏,出国前体检也没看到石头,想想查下也是放心,于是开始了漫漫寻医路。
首先,我按照保险公司推荐的网络内的医生进行筛选,挑了离我最近的newhaven hospital的预约电话,电话过去一直是温柔的转接和等待音乐,足足半个多小时也没等到回复。老师说这么近我们直接去医院预约吧,去了医院服务台,工作人员很热情地询问接待,然后很客气地给了一个地址和电话。
我们寻着地址再走过去,工作人员热情客气地说:“我们这里不接受新病人。”给了我一页纸,“你可以去这几个地方预约。”我按照纸上的电话打过去,那边回复保险不覆盖。好吧,接着按照保险公司罗列的号码一个个打过去,医院说“没有医生的推荐我们没办法给你预约。”我说“是啊,我不预约怎么找到医生呢。”接线员非常nice,又已给我一个号码结束了我们的会话。
我再按照号码打过去,那边说:“你不是我们的病人,没有你的记录我没办法预约。”我又再说了一遍我的情况。终于傍晚时一个电话说:“24小时内给你发email,里面有一个医生的联系方式,你和医生联系。”等邮件到了继续联系!另外有隐约的担心,老师说他做了一个心超收到了1500刀的账单,她的保险费一个月一千多刀所以全覆盖,等我超声约到了我会收到什么样的账单呢!
想起出国前朋友的话,“内科自治,外科靠防!”想念我大中华拥挤的门诊!虽然挤,但还能看上!
这是一位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生的自述,看了这位医生的经历,我就产生了疑问:在国内“看病难、看病贵”早已不容置疑,可许多人出了国门依然大喊“看病难、看病贵”,那到底哪个更难、更贵呢?
中国的“看病难、看病贵”是纵向比较出来的
作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过来人,我们都还记得,在新中国成立公有化改造完成后到1980年代之前,医院全部是国有的,医生是事业单位编制,拿的是死工资,医院对于民众来说是福利性质,不讲经济效益。城市实行的是公费医疗,农村是合作医疗。
那个年代,中国是世界第一的分级诊疗,农村赤脚医生随叫随到、服务上门、收取很少的费用,不少还免费。赤脚医生处理不了,送公社卫生院,卫生院处理不了送县医院,到县医院一般都是非常重的疾病了,如果县医院仍然处理不了,要么搏一下,要么就拉回家,很少有送省城和上海、北京的。而在大城市,各企业单位和街道等都有自己的卫生所(诊室)、地段医院等,所谓的“单位(企业)办社会”,实行的是公费、劳保医疗制度,仅仅是全民和集体的区别,有病就近治疗,本单位看不了就开一张介绍信去挂钩的上级医院,方便快捷还不用自己花钱。
可进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尤其是实行市场经济以后,一切都变了,合作医疗早已成了历史,农民看病全自费,赤脚医生自己谋生,乡镇(公社已经易名为乡镇)卫生院有的改制,有的被拍卖。在大城市,工矿企业纷纷改制,职工下岗,厂矿诊所医务人员自谋出路,公费医疗成了昨日黄花,看病花钱自掏腰包,事业单位职工少有影响。同时大医院不断扩张成了航空母舰,基层医院逐步萎缩,人才流失,老百姓信任式微,看病就医舍近求远,就要跑大医院找名医,中国的“看病难、看病贵”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叫响的。
最近十多年来,国家对此做了很多应对工作、加快医疗改革等,如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推行分级诊疗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群众就医,但群众对家门口的医院不够信任,看病习惯跑大医院、找名医;实行城乡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等,虽然有了医疗保障上的保证,但医疗保障程度相对偏低,群众的获得感不明显……这些措施均没有降低群众就医“看病难、看病贵”的感受度。
国外的“看病难、看病贵”是横向比较出来的
轰动一时的李冰冰《澳囧经历,看病也得因地制宜,点赞祖国医护让我满血复活》长微博,详述了自己在澳大利亚生病却得不到有效医治,之后经历波折终于回国看病,最终病愈并为祖国医护点赞的过程。感慨:不用羡慕国外。
还有,前不久的另外一则新闻:一位家长带着女儿,去美国斯坦福大学医院做心脏手术,手术后5天出院回家。然后过了不久,便收到了美国医院和医生的两份账单,对,美国看病医院和医生的账单是分开的,一共170万美元,换成人民币也就是1100多万元的天价。
这是中国人去国外后与国内医疗横向比较后得出的结论,而在国外本土居民如美国,有完善的保障制度,有保险支付,看病基本上不需要个人再花钱,他们就没有我们看病贵的感觉。至于我们感受到的看病难、漫长的等待等现象,他们觉得完全正常,理当如此,这就是规则。
纵横交错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要想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仅靠口号是不能解决的。看多了类似以上国内外的情况,我设想做以下医疗体制改革,也为解决这个世界难题献谋划策,但愿不是痴人说梦。
1.引进国外的医疗保险制度,让病人自己的负担减到最低,而不是我们现在的“广覆盖、低报销比”。
2.国内现有的疾病诊疗模式对病人无疑是方便和快捷的,随到随诊,“看病难”其实难在大医院看病拥挤和对基层医院的不信任,加快分级诊疗步伐和提高基层医生水平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3.合纵连横,纵横交错,说说容易,但做起来真的不容易。需要党和政府把“民生”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雷霆出击,舍得投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需要社会各界共识,还需要全体国民的支持和配合。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