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半月内第5位!写在同我一起入职的医生好友猝死后……

刘培慧 医脉通 2022-09-21



导读

从医学院校毕业之后,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正确的选择?



来源:医脉通

作者:刘培慧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我从未想过死亡离我如此之近,虽然在医院里见惯了生死,但是身边的医生好友猝死之后,一时间还是不能接受……


最近半个月,据媒体不完全统计,已经得知有4位医生离我们而去:


➤ 7月4日下午3时,中科院博士、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青年教师、副教授肖育众被发现晕倒在实验室,送医抢救无效去世,年仅31岁!


➤ 7月4日下午14:29分,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院长李晓松逝世,享年56岁。之前,李院长被确诊为爆发性病毒性心肌炎后即刻送进心脏内科重症监护室(CCU),但很快出现心脏停搏现象,在立即使用体外膜肺氧合(人工肺)之后,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后因心肌炎并发症颅内出血医治无效去世。


➤ 6月30日,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医师王辉博士于家中心脏骤停,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年仅32岁!


➤ 6月28日,河南省肿瘤医院也失去了一位青年医生——乳腺科副主任医师张恒伟突发心梗不幸离世,享年48岁。


虽然每次听到类似的消息都深感惋惜,但是因为没发生在自己身边,因此总觉得猝死离自己还很遥远。


直到前天,7月10日晚上21:00,在刷朋友圈的时候,突然刷到了这样一则消息:跟我一起入职的一位小伙伴7月10日凌晨于家中抢救无效已经离世,年仅31岁!而做皮肤科医生的她,猝死的前一天还在沈阳某三甲医院的大厅讲化妆品的过敏反应,第二天清晨就辞世了。目前,她的微信已经被其爱人接管,夫妻两口子都是很有才华的人,也很恩爱,两个人育有一名可爱的女孩。


其丈夫发布的朋友圈

 

印象中,这位小伙伴是一个朴实、勤奋又上进的女生,她会在上班途中的公车上背英文单词、练习口语,非常勤奋。我们于2015年一起签的入职协议,大约在2017年,她从公立三甲医院跳槽去了沈阳的一家私立三甲医院,那会儿她还曾问过我:以后还会回沈阳么?我给她的答复是:我身体不太好,不太想回压力比较大的地方。


没想到此去一别,竟再无法相见……


她离世之后我想了很多,比如从医学院校毕业之后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正确的?说实话,这个问题我也没有答案,当然这个问题也不会像某些考试一样有标准答案。我觉得,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


拿笔者自己来说,当时读书的时候,其实我的导师对我期望挺高,读硕士的时候既能发SCI,也能申请完成省级课题,还属于特别有想法的人。我老师曾经希望我出国读博士,然后走科研型道路,在我毕业后的一年还曾联合日本的教授推荐我去香港读博士。当时我记得香港特区政府有一个振兴香港的全球精英人才引进计划,当时也有想过,如果好好奋斗,是不是也能入选某某地方的全球精英引进计划。我至今非常感谢我的恩师,最后很可惜,阴差阳错的原因,我在一个四五线城市的三甲医院留了下来。


之所以选择现在这条路,是因为当时毕业时考虑:


第一,自己身体不太好,曾经有一次直接晕倒在实验室门口,因为熬夜加班、值班,经常过后睡觉醒来后流鼻血……如果现在我在日本或者香港读博士,按照我以前的习惯基本都是凌晨2点左右睡觉,每天就呆在实验室里,我现在可能已经猝死了。


第二,当时我毕业的时候,考虑了各方面的经济因素,留在一线、二线城市,会给自己家庭带来相当大的经济负担,所以考虑后觉得还是算了,留在个小城市自给自足,足矣。


回头看看我的同学们,当时毕业后有去日本考执业医的,考上的现在处境挺好,没有考上的呢,微信上基本都失联了,毕竟不是每个奋斗的人都会成功。


我始终觉得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只要选择的是积极的、向上的,不管哪条道路都是可以成就自我的,很多事情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在很多时候,事业和家庭之间,梦想与现实之间,我们不得不妥协,有梦想是好的,但是也要脚踏实地,既不能不自量力,也不能太自私,不能因为自己的梦想而让家人付出过多。


关于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的孰好孰坏,这同样也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公立三甲好还是私立三甲好,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能一锤定音的决断,现实可能总比故事精彩,很多私立三甲在招聘的时候写得天花乱坠,但是一旦进去之后会发现有各种奇葩规定,比如让医生中秋节卖月饼,端午节卖粽子,过什么节卖什么货(非常可惜的是我这个小伙伴就是从一个公立三甲跳槽到了这样一个私立三甲),实际在交流中了解到私立三甲的医生都很苦,附上截图。


 

众生皆苦,唯有自渡。笔者从来都是一个战斗型的人,认为:对于不合理的事情,该不退步的就不退步。


这半个月内猝死的5名医生,说是积劳成疾不足为过。我从来都不认为带病工作值得表扬,主流媒体报道的:XX心肌梗死,仍坚持完成手术;XX医生一天加号100个为患者看病……这种行为也并不值得表扬,这是一种道德绑架!相反,带病工作既是对自己不负责,也是对家人不负责,更是对病人不负责。出现这种问题,难道不应该让医院的行政领导去反思吗?这个领导是怎么当的,临床一线员工不够,为什么不加急招人?为什么优秀的医生都被私立医院挖走了?


中国医改任重道远,改革的重点不在一线医生,而在各个行政层面,这些层面的改革才是最重要的。最后,愿接下来的日子,再无英才英年早逝,愿岁月静好,愿现世安稳。





精彩回顾


➤ 中国医生最想要的是什么?这个答案你一定也想过

➤ “再不回家一趟,闺女都不要我了!”器官移植背后那些戳痛泪点的故事!

➤ 他说:你们看到的梅毒都不是“真”的!| 医学史上的7月11日

➤ 3岁妹妹肿瘤晚期,5岁姐姐当临时“妈妈” | 医脉3分钟

戳这里,更有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