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后又在朋友圈疯转!“暴力伤医黑名单”为何再次爆红?
导读
为什么偏偏在此时再次“爆红”呢?
近日,类似《官宣!中央28部门重磅发布:“暴力伤医黑名单”真的来了!》等这样的文章,在朋友圈被行业内的各位同仁疯狂转载。
文章所讲的其实是2018年10月16日中央28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对严重危害正常医疗秩序的失信行为责任人实施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暴力伤医黑名单”)的通知。
有人将其总结为:“简单的说,在医院无理取闹将不能坐火车、飞机,不能当官,不能考公务员事业单位,不能开公司,不能贷款,不能评优,不能买保险,当然,更重要的是,可能坐牢!”
从时间上来说,可以看得出这已是一年多前的文件,文章也是当年写的,为什么偏偏在此时再次“爆红”呢?
政策落实程度与实施效果还不够好
我们都知道制定一项政策或法律规范,内容本身的严谨与系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于落实。因为只有落地切实贯彻实施了,它才能产生本身的作用与意义,体现出政策与法律规范的威严与效力。
如果仅仅是为了制定而制定,为了迎合某种呼声与需求而制定,而后束之高阁,那么再规范的政策与法规也将是一纸空文。
而通过查阅相关部门的网站,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暴力伤医黑名单”制度自2018年实施以来,分别在2019年的2月25日与6月5日,总共通报了2批次的“严重危害医疗秩序被联合惩戒”,总共也就10个例子,与全国发生这么多伤医、扰乱医疗机构秩序的行为相比,也不过只是九牛一毛。
有多少这样的案件被联合惩戒了?联合惩戒后有没有对外公示?联合惩戒的效果谁来监督?都需要给行业、给社会一个答案。
近期伤医事件频发被爆出令人担忧
2019年底,北京市朝阳区民航总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杨文被暴力杀害事件,在业内引起的愤怒与阴影还未消散,随后又被曝出北大人民医院被辱骂、威胁,山西太原急诊医生出诊时被捅,西安长安医院护士被重拳打晕的事情,如此严峻紧张的行医环境,让每位从医者都绷紧了神经。
因为暴力伤医从不遥远,都发生在周边,都是一些活生生的例子,在不少同仁看来,如果这样的医患氛围得不到有效改善,也许哪天厄运或将降临到自己身上。
所以在这个时候,行业内的众多医护人员将被保护的可能,寄托于之前颁布的法律法规或政策条文落实落地,当作抵御随时可能遭受暴力伤害的铠甲,希望以此产生有效的震慑。同时也是一种呼吁,呼吁相关部门的执行,呼吁得到社会的重视。
“暴力伤医黑名单”出台后知晓率差
时隔一年后再次在朋友圈疯转,一部分人是希望相关部门的落实,向暴力伤医者“亮剑”,另一部分人是对现实中伤医事件频发的不满,还有一部分人是压根不知道这份联合惩戒备忘录。
由此可以看出,连不少医护人员都对这个“暴力伤医黑名单”制度知之甚少,那普通人的知晓率或许更让人失望。
部分法律规范或政策文件,一方面要靠严厉的惩戒来威慑,另一方面也要靠条文本身的光辉让人心存敬畏。但如果这些人不知道有这么一份惩戒备忘录,那么它存在的意义也就削弱了。
因此在颁布之时,应当在全社会进行宣传解读,在行业内进行学习研究,使这份备忘录人人皆知,正所谓“知法懂法才能不犯法”,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力,产生更大的作用,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所有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存在的初衷,都不是仅仅为了处罚,而是“治病救人”、威慑施暴者。因此,我们希望每一份文件的制定与规范,都能给社会、群众、行业带来启迪和思考。
如何更好地落地执行为医护人员讨回公道?如何做才能尽可能地避免暴力伤医事件的再次发生?如何做才能让医护人员心无旁骛地救死扶伤?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长期要面对的课题。
“暴力伤医黑名单”时隔一年后再次爆红,提醒我们不能忘记这样的思考!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