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除逢疫必到的医护人员,谁能和新冠掰下手腕?

苏暄 医脉通 2022-09-21




导读

除了医护人员逢疫必到,默默付出,还有谁能在疫情时代和新冠掰手腕、竞个速?

来源:医脉通
作者:苏暄
本文为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饭局都快散了,主食也上了,湖北也要结账了,没想到北京“咣当”又开一瓶,顺手就给河北倒上了,把天津也给满上了,把广东和上海也拉来一起陪酒了,就这样第二局又默默地开始了......一个网友如此调侃北京疫情。

 

留言截图


除了医护人员逢疫必到,默默付出,还有谁能在疫情时代和新冠掰手腕、竞个速?

 

大数据说,除我没别人!

 

 

大数据呼出的连夜核酸检测

 

6月16日22时19分,手机铃声响起。

 

“您好,这里是天宫院社区。根据大数据分析,您可能在5月30日以后去过新发地批发市场,您需要带上身份证和160元检测费用,现在到社区来登记,我们带您去做核酸检测。”

 

10分钟后,接电话的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记者来到天宫院社区居委会。

 

在二楼办公场所楼道内,居民们排起长队,等待交费登记。时针指向凌晨1时许,记者终于来到了队伍前面。

 

在操场南侧的树林里,临时摆放了十几张课桌,几名医务人员戴着护目镜,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分为几个小组,正紧张忙碌着。他们是北臧村卫生院的医护人员,自下午1时许就到达现场,一直忙到现在。“晚8点到12点,他们用4个小时完成了近900人的检测。”

 

6月17日上午,该名记者联系到天宫院街道纪工委书记、街道监察组组长张红杰。这位街道干部提供的数字是:截至当时,天宫院街道涉及新发地批发市场应排查人员为7038人,其中大数据筛查5115人。自6月15日起,街道就设立3个点位进行核酸检测,已累计核酸检测4100人。16日晚19时40分许,接到上级部门下发的大数据筛出的2400余人的名单后,街道连夜调动核酸检测支持力量、协调布置检测场地、部署治安力量维持秩序,开始通宵工作。

 

 图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记者在自家小区参加核酸检测时摄

 

据北京市政府通报,6月14日起,北京对35.6万人进行了核酸检测。6月17日完成对大数据筛查的35.5万涉疫市场相关人员的检测工作。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地区的人员的核酸检测工作也在同步进行。

 

3天内(13-16日)完成检测的35.6万人,包括新发地等出现疫情的市场人员、周边小区居民,大数据排查涉疫市场人员、敲门行动中主动报告相关接触的人员,以及全市各农贸市场工作人员。17日检测目标,是在前3天的基础上,锁定了更大范围特殊人群的检测:大数据筛查出的涉疫市场相关人员。

 

图源:凤凰网视频截图


大数据的存在价值至此完美体现。


说到这里,还是可以夸一夸北京的大数据应用,不比其他城市差。扯个生活中的大数据例子:今天(18日),早上7-8点上班高峰期,一路畅行,爽极了。到上班的园区门口,通行证没用了,保安开始较真查健康码了,昨天前只是挥舞下测温计假装测个体温就放行。今天,需要健康码登场时,打开相关页面,每个人近14天行动轨迹,去过哪个区,什么地点,都在北京市大数据中心的五指山中。

 


最强大脑“西城大爷”的流调信息锁定新发地

 

“西城大爷”唐某某是北京本次疫情本地首例确诊患者,网友称他拥有“最强大脑”:对5月30日以来在北京所去过的地方无一遗漏回忆出来,并明确回忆出了过去2周中所接触的每个人,提供了一份38人的详细名单。

 

“西城大爷”的流行病学调查信息,特别是对6月3日去了新发地购买海鲜并做了短暂停留这件事进行的准确描述,为相关部门锁定新发地市场并做出迅速反应提供了重要信息。


有人说他是“最强大脑”、“非一般的大爷”。

 

 图源:央视截图

 

北京社区卫生首席专家吴浩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也表示,唐先生(“西城大爷”)这一病例给我们增加了防控疫情的信心。他主动发现症状、骑车就诊,是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手段。

 

患者需要逐一回忆自己的行动轨迹,再用大数据去验证,是否与其所说的一致。如果一致,就能利用大数据分析确定相关的风险人群。

 

时间就是生命,北京市最近几天进行了36万人的核酸检测,都是利用大数据找出来的人群,这种方式速度更快,这样就可以跟病毒赛跑。

 

吴浩说,病例唐某某增加了防控的信心,他明确回忆了自己的行动轨迹,同时可以用大数据验证。

 


技术战“疫”,但那些“大数据”去哪儿了?

 

半年来,新冠疫情影响了各行各业,更暴击了房地产、旅游、餐饮等人员密集型行业;在愁云惨雾中,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科技行业却享受着暴增红利。经此一疫,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密接者追踪、疫情预测表现亮眼,位置稳稳。

 

眼下,疫情反扑的关键时刻,更须臾不能离开大数据的托底。

 

可以说,疫情是个大考,既能反映政府的担当和执政能力,更能反映各地“大数据”的建设水平。从地图大数据预测人流趋势,到同城人员查询;从智能外呼平台助力社区筛查,到口罩预约和智能问诊……哪些地方大数据技术实施得当,哪些地方只是在摆“花瓶”,一目了然。有些地方在“互联网与大数据”建设中投资动辄投入数十亿元资金,却连“在线预订口罩”“线上收治登记”"疫情病例人数"等基本数据资料的利用都无法实现。

 

同时,疫情也极大暴露出城市治理中的一些短板。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只重三甲医院建设,讯息的传达与采集无法及时从底层发挥效能,导致基层政府对疫情信息的掌握滞后、应对不及时。

 

不少智慧城市建设中,很少将公共卫生健康作为重点建设领域。社区医院与小诊所的大数据系统没建好,就无法在疫情早期起到前线防疫和通报功能。假设相关大数据系统较为完善,从公共卫生系统中的资料就能筛选疑似病例,防止疫情扩大。


 

责编 | 苏暄 小脉


还有件重要的事跟你说


最近微信文章不再按时间顺序排列。

这可能让你无法及时看到我们的文章。

 

为了以后我们能每晚6:30见面,我想邀请你

将医脉通设为“星标”,或经常为文章点“在看”

 

不见不散哦!




精彩回顾


为何我坚信北京能挺住?看35度下穿着防护服的他们就知道了……

北京疫情的意外收获:或拆除一个定时炸弹?

签字2000,实发1600!湖南一医院竟克扣医护抗疫补助金 | 医脉3分钟

发生了什么?医院垫付42万医药费后起诉患者归还,最终却反赔106万!

戳这里,更有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