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不仅没有影响疫苗的研发,更增强了疫苗的价值……
来源:“循证健康”微信公众号
作者:阿源老师
香港媒体8月24日报道,一名33岁香港男子被证实二次感染,病情概要见下:
1.3月26日,他首次感染了新冠,感染后第10天,IgG 抗体(具有保护性)即消失,最终于4月14日康复;2.8月15日,他从西班牙经英国返回香港的时候,在机场被检测出了新冠阳性,感染后第5日,研究人员就在患者体内找到 IgG 抗体。这个病例会对目前的疫情形势造成哪些影响呢?疫苗没有意义了吗?面对这个病例,目前还是应该当作个案看待,如果后续一直没有大量二次感染的病例报道出来,这类病例的研究价值也不会很大。某些国家和地区面对新冠疫情实施的不抵抗政策,试图通过全体感染的方式实现群体免疫。这类政策注定失败,有两点:在「群体免疫」政策加持下,病毒为了让自己更容易传播,因为有足够的可感染病例,很可能会进化出新的病毒株,那前期建立的所谓群体免疫力就基本失效了,又需要重新建立;如果再来一个新的,又要重新建立……进入了由突变导致的无限循环。如果在达到群体免疫之前,第一批被感染人群的免疫力已经消失,那这将又是一个无限循环。虽然目前还是应该当作个案来看待,但是「群体免疫」无疑是在放大这种个案的几率,最终会使这种个案变成普遍案例。没有前者受到的冲击大,因为这个政策受到的冲击在于反复感染,人体是否受得了的问题。今天这个是无症状感染者,但是不可能所有的二次感染都是,频繁的罹患比较严重的病,对人的影响是极大的,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生理上。目前的这个案例从一定程度上证实了疫苗的效力,他第一次感染第10天就找不到抗体了,说明第一次感染的免疫原性较弱(相当于低质量的疫苗)。第二次感染,第5天就能查到抗体(比大多数第一次感染的人产生抗体时间短),并且是无症状感染者;说明第一次感染产生的免疫记忆(记忆性免疫)还是有一定作用的,虽然没有防止感染,但是降低了感染强度。所以不能因为个案否定疫苗的努力,甚至该个案还从一定程度上是好消息;但是确实说明疫苗研发时间比较紧迫,毕竟感染人数增多,病毒如果发生新的、影响较大的突变可能就不会是这样的了。感染时间过了 4 个月,按照之前重庆医科大学的论文,原有抗体(预存性免疫)应该差不多消失了,应该就是丧失了足够的保护力导致的二次感染。因此已感染的人在数月后也要接种疫苗,新冠疫苗的接种频次可能还会比较高。
这个病例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高质量的新冠疫苗的信心;但也提醒我们,未来如果真的出现了完全不同的毒株,可能需要研发多价疫苗(即针对多个毒株的疫苗)。2.也证实了公卫措施(隔离、戴口罩、勤洗手)才是真正有效的防疫措施;3.现在这个病例还停留在新闻层面,如果反复出现类似报道,才会具有明显的学术价值。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