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漩涡里挣扎的中国医疗:让患者花钱的从来都不是医生

医脉通medlive 医脉通 2022-09-21




导读

为什么医疗场所更容易发生矛盾,而同样需要花钱的购物场所更多的是欢声笑语?


来源:医脉通

作者:陈陈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01

“我在你们医院花了这么多钱,你们护士竟然连个体温表都不给我(意思为带回家),我下次再也不来你们医院了!”病人气冲冲地来到办公室,对着坐在电脑前正在下医嘱的医生说。
 
“辛苦劳累一辈子,到最后都送给了医院”,这种认知存在很多医疗圈外人的潜意识里。因为有这个基础在,有些人很害怕去医院,即使身体不适,也想法设法扛着,实在扛不住了,就去药房或者小诊所买点药,除非病情的进展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才会选择去医院。
 
中国有70%-80%的癌症病人在确诊时就已经步入中晚期,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值还不到一半。没有及时就诊,言外之意,不愿意或者不到万不得已不去医院成为了其中不可忽略的原因。
 
为什么不愿意去医院呢?从正常人角度来说,没有人愿意去医院,可能就连医务人员都不愿意去,但医务人员去医院是工作,和主观上的愿不愿意没有较大的可比性。
 
不可置否,这几年看病费用从整体上讲是在上涨的,上涨的原因除了药品、器械外,还有一些操作,比如手术、技能等也涨了一些,不过前者占据了主要原因。
 
去医院看病就要花钱,挂号、抽血、检查,一套下来可能几百块就没了。如果有医保能报销还好,自费的话,对于正常工薪阶级来说,可能抵得上好几天工作的收入。


图源:摄图网


前段时间,有朋友向我吐槽,说自己就是一个简单的感冒,去了一趟医院,四五百块钱就没了,医生让抽血,让做胸部CT,结果提示都没有异常,给开了点药就“打发”回去了,自己很委屈,觉得这钱花的不值。


一个普通的感冒,少则百儿八十,多则千儿八百的也有。我安慰他只是花了四五百,没什么值不值的问题,只要把病确诊下来,总归是好事。可他却不这么想,觉得是医院让他多花了钱。如果不做那些检查,只开药,花费不到一百块。
 
朋友这么说,我能理解。他不是学医的,不懂医疗程序很正常,即使他接受过高等教育,能够了解的大多也都只是皮毛。
 
有很多人都有着和我朋友一样的看法,觉得自己去医院看病,最后花了钱,是医院、医生的问题。记得有一次,一个非医学博士和我理论,说了一大堆,结果在最后说是医院让他多花了钱,因为他只是一个简单的肺炎,结果住个院花了好几千。
 
“你去的什么医院?”
“当地的一个三甲医院。”
“你怎么不去下级医院呢?”
“我害怕下级医院医生的水平不够。”
“这就对了嘛,你既然去的是三甲医院,它就应该比下级医院看病贵。这就像你去当地宾馆住宿一样,希尔顿和如家能是同一个价位吗?从理论上讲,这最起码是不合理的。”
 
我耐心地解释后,他还是有些忿忿不平,说自己只是一个肺炎,结果做了那么多检查,这些都是医生开的,这对应的钱也都交给了医院,结果呢,也没查出什么异常出来,那如此一来,不还是医院想让病人多花钱么?
 
他既然这么说,我也不好再继续去反驳他。只是比较好奇,他到底是怎么考上博士的?


02

在临床工作,讲究的都是一个医疗程序,也可以说是证据。
 
病人来门诊看病,如果说自己胸前区不适,作为医生,第一反应一般都是做个胸部CT和心电图,如果觉得有必要可能还会加一个心脏彩超。
 
胸部CT,三级医院的价格大约是260元,心电图价格为10-30元不等,心脏彩超大约是160元,三个检查下来大约需要四百多。如果检查的结果没有异常,那对于一些病人来说,这个结果他就很难接受。
 
很多人都会不满,“我明明只是一个简单的胸前区不适,你却让我做了这么多的检查,花了这么多钱。进而可能会得出“医院真黑、医生真黑”的结论。可如果从医疗程序上来讲,这些检查不仅必要,可能还是不够全面,如果是心内科的医生坐诊,他大概率还会根据病人的年龄等因素加上肌钙蛋白以及心肌酶谱系列检查。
 
病人去医院看病,必然是想尽快去除病痛,让不适感从自己身上消失。而作为医生,尤其是在临床工作过多年的医生,他能体会到病人的这种情感需求,有时看病人着急,他可能比病人更着急。但作为医生,他不能乱了阵脚,他需要从病人的口述里尽快找到可能的疾病,然后通过一系列检查来明确“是”还是“不是”。只要明确了诊断才能给予相应的治疗,而这个过程有且只有医生能够做到。
 
现代医学的发展,不仅仅让医生的医术更加高明,随之带来显而易见的便是病人健康和生命的获益。
 
一些医疗设备的存在就像是医生手里的刀和剑,它们能够让医生更好地和疾病做斗争;但现在有一些人,他们觉得医生手里的刀和剑是多余的,因为刀和剑的存在让他们多花了一些钱,而这让他们从潜意识里发出了“去医院就是要花钱”的念头。
 
对于一些人而言,最好的结局或许只是把把脉、看看面相,就能够很好地诊断出自己所患的疾病,然后开几副中药,他既没花什么钱,也很快把病看好了。他们需要的不是经过现代医学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医生,那些江湖郎中和天上神仙才是他们想要的。
 
图源:摄图网
 

03

去医院看病就要花钱,在逻辑上似乎能够成立,去医院虽然不能对等于去花钱,但如果在医院里产生了一些特定需要,比如挂号、为了疾病而行的特定检查以及治疗疾病所需要的药物和技术等,这种直观的对等便联系在了一起。
 
就像是去商场购物、去国外旅行、去饭店吃饭一样,不过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所带来的是基于一种不能百分之百的确定治愈以及可能存在的无关紧要的检查等,而后者带来的却是一种满足感和快乐感。
 
或许这也从侧面能够解释,为什么医疗场所更容易发生矛盾,而同样需要花钱的购物场所更多的是欢声笑语?
 
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无论是医院,还是医生,让病人花钱的从来都不是一个特定场所和一群特定职位的人群,他们的存在更多的是基于一种社会需要和健康诉求。一个国家也好,一个社会也罢,它可以没有金融系统,但不能没有医疗系统。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没有金融从业者,但却不能没有医生,因为他们是人类得以健康的最后防线。
 
可一切资源的获得都需要成本,只不过是成本多少的问题。即使在英国,让英国人引以为傲的NHS(即英国国民医疗体系,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曾作为开幕式三幕中的一幕呈现给世界。其中有一幕是英国的工业革命,由此可知NHS对于英国来说,分量有多重),一个简单的核磁检查可能都需要预约三个月及以上。而这对于中国人来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即使是在像北京协和这样的世界顶级医院里,也不过是1-2周的问题。
 
中国人想要获得医疗并不困难,即使是顶级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需要去协和看,很多疾病其实在一般的医院里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中国的医疗不能说是国家给予社会的一个馈赠,但确确实实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在医疗水平还能保持的情况下,其便捷程度是西方的那些人难以想象的。
 
中国的整体医疗资源是便捷的,而医疗资源的便捷也让部分国人从内心里轻视医院以及对应下的从业者——医生这个群体。以至于,他们中的一些人进了医院之后就觉得“我既然花了钱,那你就应该服务好我,我来你们医院,付出了金钱成本,那你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我治好”。
 
如果说,有一两个人有这种想法并不奇怪,可从现在来看,包括很多非医学的知识分子,他们也都持有这种观念。他们从内心里觉得,在医院里花了钱都是医生的缘故,这些钱是医院以及医生让他们花的,而他们却忘了他们当初为什么要来医院。
 
从来都不是医院和医生让病人和家属花钱,自古以来都不曾是,未来也不会是,让病人和家属花钱的一直都是疾病。
 
而今天,有些人却忘了这个最基本的道理。


责编 小脉



还有件重要的事跟你说


最近微信文章不再按时间顺序排列。

这可能让你无法及时看到我们的文章。

 

为了以后我们能每晚6:30见面,我想邀请你

将医脉通设为“星标”,或经常为文章点“在看”

 

不见不散哦!




精彩回顾


➤ 为了帮人医闹赚黑心钱,他逼死了当医生的儿子!

医院考核会压垮多少医生?看完文章后我只想捂紧钱包:别再扣钱了!

 癌症治疗黑幕调查结果出炉:命运被改写的医生和将发生巨震的癌症治疗生态?

屠呦呦提取青蒿素实验190余次失败后,竟从这里找到了灵感…… | 医学微小说

戳这里,更有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