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病人执意要做某种检查或采取某种治疗方案时,医生应该怎么做?
来源:医脉通
作者:敬敏
本文为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1月1日,医疗大v@白衣山猫 发了篇微博,讲述了一个他最近出诊的经历。
一位年长的女子挂了他的专家号,说她胸上长了个瘤子,想做手术割掉它。陪着她来看病的是一位年轻一些的女子,反复强调自己长过同样的东西,割了就好了。白衣山猫给她做了初步的检查,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很常见的脂肪瘤,良性的,不会变癌,也不影响健康,不需要开刀做手术。这位年长的女子还是有些担心,话里话外透露出的意思还是想动手术。白衣山猫没办法就详细给她解释了一下,这个皮下脂肪瘤他们医生见得多了,手一摸就能明确。它既不影响美观,又不影响健康,真的不用浪费钱去开刀。但在白衣山猫继续看下一个病人的时候,那位年轻一些的女子突然破门而入,要求他给之前那位年长的女子查B超,并表示只有看到了B超结果才放心。白衣山猫很无奈,他告诉这位年轻女子,真的不用花这个冤枉钱,并表示可以把挂的号退了,让他们去找别的医生看看。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年轻女子突然暴怒,对着白衣山猫破口大骂,并宣称要投诉他。这个操作让白衣山猫很不理解,他明明是想给患者省钱,最后却落了个挨骂的下场。事后他分析,大概是因为她告诉年长女子,脂肪瘤不用开刀,驳了年轻女子的面子,因为她之前反复强调要开刀。在这条微博的评论区下,不少网友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有人表示年轻女子是因为自己的建议被否定而“无能狂怒”;还有猜测年轻女子由于自己开刀了,所以对于别人不用开刀这件结果难以接受。一个想替患者省钱的好心医生,无论如何,都不该遭受辱骂和投诉。在这个事件中,评论区的一些观点引发了我的思考——当病人执意要做某种检查或采取某种治疗方案时,医生应该怎么做?如果要由病人选择治疗方案,还要那些多年寒窗苦读的医生干什么?但是由于人从来就不是什么绝对理性的生物,所以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还真成了一个问题。在评论区中有人指出,医生也应该站在患者的角度去考虑一下,自己对于自己的身体肯定是最在乎的,想要通过影像检查很正常,即使医生很有把握也应该满足一下患者在这方面的心理需求。还有人在评论区讲了自己的故事,她考研期间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内分泌失调,月经两个多月没有来。在排除了怀孕可能后医生告诉她回家就行,等考完自然就好了。但她还是不放心,来来回回又做了好多次检查才放心。这些网友的评论还真不能算是抬杠,在临床中确实存在一些“高需求病人”,对于医生的判断疑神疑鬼,不做检查不罢休。许多医务人员也在这个事件评论区参与了讨论,他们表示门诊上经常碰到这样的病人,对于这种情况感同身受。有人还举了自己的例子:“一个外伤病人,清洁伤口,硬要医生给他开抗生素打针,医生反复告知他没必要,还浪费钱,还是要开,相同的话讲了十几二十遍,最终才同意不开了。有的时候真的想给病人省钱,但病人不理解,比医生还强硬。”对于这些“高需求病人”,大多数医生最后还是会选择妥协。有的医生甚至“躺平”,表示不违反规定的情况下病人让咋办就咋办。这个世界很神奇,有的病人对于医生开的检查充满了警惕心,生怕被骗了钱,做了多余的检查;还有一些病人就像上文说得那样,对于医生的判断疑神疑鬼,不做遍了检查誓不罢休。其实只信任检查不信任医生的病人还算好对付,让他去做检查就好了。更可怕的是有人既不信任医生,也不信任检查,但始终坚信自己“有病”。疑病症又称疑病性神经症,目前归类为躯体形式障碍中,主要指患者担心或相信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病人诉躯体症状,反复就医,尽管经反复医学检查显示阴性以及医生给予没有相应疾病的医学解释也不能打消病人的顾虑,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本病多在50岁以前发病,为慢性波动病程,男女均可发生。这类人对自己的身体极度敏感,过分关心自身健康和身体的任何轻微变化,并做出与实际健康状况不相符的疑病性解释。他们往往会多次求医,但对于医生的判断和检查的结果都不信任。很多医生在从医之初都以为自己是“修理工”,工作内容是找出患者身上的“问题”,再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把它解决掉。当病人执意要做某种检查或采取某种治疗方案时,医生应该怎么做?“治疗方案是不能听病人的,至于检查,病人强烈要求的话,就尊重他的意愿吧。”一位医生朋友如是说道。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