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医生猝死,年仅41岁!同事发朋友圈,读后令人泪流成河……
导读
逝者已矣,生者警醒!
来源:医脉通
作者:叶正松
1月19日上午8点40分,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小儿骨科主任牛学强医生,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公开资料显示,牛学强主任200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骨外科学创伤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擅长微创技术治疗儿童骨折疾病。担任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中国部儿童骨科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残康复专业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小儿外科学会小儿骨科学组副组长等职。
牛主任出事后,其同事郑大三附院生殖中心管一春主任在朋友圈泪悼:
突闻噩耗,恍如梦境,如此鲜活温厚儒雅的骨科才俊!还记得大概半月前一起会诊患者,记得每一帧脊桂侧弯的视频!41岁对一个医生而言,还正是风华正茂!无限的悲痛和惋惜!一路走好,牛主任!
看完管主任朋友圈,不觉白衣泪沾襟!
一次又一次的医者猝死,一次又一次的刷新着年龄低限。让人不解,令人迷惑。
难道医不自医真的是上帝的魔咒,是一把丢失了钥匙的锁,无法可解?
有人说,这样的事情,在哪个行业都有发生,是人的身体方面原因,不是职业的问题。
还有人说,人们往往只看到他们想看到的,这在心理学上叫“达特茅斯印第安人队与普林斯顿老虎队效应”。
作为一个医生,如果对现实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不满,这些就会映射到大脑,去关注一些能引起共鸣的话题。就拿青年医生猝死率高来说,如果我们把青年医生的死亡率与同龄的全因死亡率比较,或许会得到一个不那么偏倚的答案。
这些话理论上当然没错,逻辑上也没有问题。但问题是,每一位英年早逝的医生,都不是一条毫无温度的新闻,而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在健康面前,医生并没有豁免权。作为一名医生,看到同行不幸去世,总是有种物伤其类之感,忍不住泪流满面。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每一位猝死的医者离去,每一回医不自医的现象发生,我们都应该痛中思痛,寻找病根,追问原因,到底哪一根才是压垮他们最后的一根稻草?到底是什么让他们难以承受这生命之重?
一名医生的猝死,固然是有许多原因的,但过劳对身体的挤压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大三甲医院的医生,负担极重。
无论是大医院人满为患,医生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还是小医院门可罗雀,医生套保求生锒铛入狱。归根结底,很多时候都是国家在医疗方面投入有些不足所产生的一种逆循环。
医疗卫生是事业单位,说的好听,其实还是自负盈亏。那点拨款九牛一毛,医院怎么可能不唯利是图?医生怎么可能不拼命的去看病人创收?
这样一来,大医院必然无限扩张,形成虹吸,病人多得看不完,医生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长时间地负荷工作,完全失去了私人的时间。再强的身体,也会被压垮!
特别是骨科医生,手术的时候,经常连续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再苦再累他们也只能硬撑。结果不仅体力上透支,精神上也因紧张的医患关系,身心俱疲,就很容易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倒,酿成猝死的悲剧。
一方面,年轻医生他们认为自己年轻,经得起折腾,有磨耗的资本,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的身体很好,并不是很在意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即使偶尔出现了不舒服也不会引起高度重视,所以猝死的发生,总是防不胜防。
其实,每一个猝死的人,在发生猝死前都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一个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和精神紧张状态,只要稍加注意,多一点对自身的关怀和检视,大多都是能够避免猝死的悲剧发生的。
这一点,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和注意。
另一方面,医疗形成跷跷板现象后加大了大医院年轻医生猝死的杠杆。大医院医疗资源优质,人满为患;小医院患者稀少,难以维计。这种马太效应叠加,必然造成累的累死,闲的慌死。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国家层面就必须拿出整治的决心,进一步加大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将重心下垂,重新平衡医疗资源分布,改变大小医院医生收入差距太大的现状。
特别是要加强小医院和社区乡镇医疗的投入,让三级诊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更多的医生敢去普通小医院和基层乡镇社区卫生院就业,而不用担心收入太低养不起家。只有这样,大三甲医院医生的劳动强度才会下降,患者看病也才会更舒畅,医患矛盾自然就会减少,医生猝死现象也必然会有所降低。
最后,还是祝逝者安息吧!
牛主任一路走好!
愿彼岸花开,没有无穷无尽的加班加号,没有做不完的手术熬不尽的夜,没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临床工作压力!
逝者已矣,生者警醒!
各位同行,埋头拉车,也抬头看天吧!人活一世,不仅仅是工作全部,也还要有星辰大海。工作之余多留些时间给自己和家人吧,人生有太多事情比多完成一份病历、多看一个病人、多做好一台手术更重要!
一名好医生必然是一个健康的医生,爱患者,也爱父母和家人;重视工作,也同样重视火热的生活。而不是不顾自身健康,做一个拼命三郎,无视身体警报,这是与人性相悖的。
因为干得好,不如干得长啊!
你倒下了,留下的是双鬓如霜的父母,还有未成年的孩子,还有未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铮铮誓言……
责编 小脉 敬敏
精彩回顾
➤ 学医11年不能考主治?中级职称新政惹争议,科研型硕博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