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疫区支援就有机会入编,后方留院的医护会怎么看?
导读
在现在的形势下,留守后方的医护真的不比去一线的轻松多少。
近日,全国多地出现疫情反弹,其中上海形势尤为严峻。
截至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已从全国16个省份调派医务人员4万余名和每日238万管核酸检测的能力支援上海,与上海的医务人员一起开展医疗救治和核酸检测等工作。
危难之际,自当同心协力,共同度过难关。为了不辜负这些医务人员的付出,各地都出台了相应的奖励政策。
2022年4月5日,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吉林省人社领域全力支持抗击新冠疫情若干政策措施》,就“激励关爱一线医务工作者及相关人员”提出了明确的政策措施,主要集中在提高待遇激励、落实工伤保障、评优倾斜等方面。
除此之外,吉林省还放出了一个相对“重磅”的奖励,即为抗疫一线医护开辟事业单位招聘绿色通道。
根据文件内容,对直接参加本轮疫情防控一线的事业单位贡献突出的非在编人员,可根据本单位实际用人需求,在空编空岗的前提下,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有关要求,报人社部门后直接办理聘用手续。
该政策一出在医疗圈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众所周知,近些年医院的“缩编”趋势明显,在较发达地区,博士毕业的医生都未必能稳拿编制。因此不少从业者担心,这种情况下将“编制”作为奖励是否会衍生出不公平现象?
确定了文章选题后,我联系上了一位有过抗疫经历的山东医生老刘,针对“给编制是否公平”进行了交流。老刘说抗疫是一个宏大的事业,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讨论奖励是否合理应该结合当下情况。
武汉疫情时期,人们对于新冠病毒还比较陌生,防护措施也不到位。那个阶段的一线医护需要承受远大于今天的风险以及心理负担,所以给予“重奖”(例如编制)是合理的,也不会遭受非议。
两年后,随着经验积累,防控措施也不断完善,且病毒也经过了多次变异,从“德尔塔时代”过渡到了“奥密克戎时代”,传播性虽然增强,但毒性也显著削弱。
今天的一线医护依然辛苦,但在危险性和心理负担方面,远低于武汉疫情时期的医护。因此给出的奖励,尤其是“非物质性”的奖励应该慎重。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疫情初期饱受争议的“医护子女中高考加分”事件。
2020年2月,湖北官方发布《关于进一步关爱和激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的若干措施》中显示,一线医务人员的子女本年参加中考的,在录取总分基础上增加十分;本年参加高考的可优先选择专业;另外部分优质高职还可以专项招收一线医务人员的子女入学。
该政策引发激烈讨论,父母的功绩能否让下一代继承?
当时舆论场上反对派居多,大家认为对医护本身怎么奖励都不为过,加薪、升职、甚至对于贡献突出者送车送房都可以。但教育是特殊的,要保障孩子都能在同一起跑线,中考、高考还是相对公平的,不应该再对孩子父母的特殊贡献加分。
给编制和中高考异曲同工之处,都容易引发关于“公平”的矛盾。
在交流过程中,老刘表示这个政策本身象征意义大于现实意义,文件明确规定了两个先决条件,即在“空编空岗”的前提下,对有“突出贡献”的一线医护开启绿色通道。
想要同时满足这两个并不容易,首先“空编空岗”的情况并不多,其次什么是“突出贡献”难以界定。如果没有可靠的监管,这个政策确实有可能滋生出“走后门”的空间。与其画一张这样的“大饼”,倒不如直接给多点物质奖励,多放几天假。这样最公平,也最合理。
最后,老刘告诉我:“在现在的形势下,留守后方的医护真的不比去一线的轻松多少。”
每当所在城市发生疫情后,科室里都会抽调部分医护去一线工作。此外,由于规培的专硕是学生身份,很有可能被封在校园中无法到医院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科里的人手严重不足,留守人员很容易陷入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中。
自疫情暴发后,社会各界对于一线医护的歌颂与赞美从未停止。经老刘提醒后我才意识到,留守医院的医护群体被忽略了太久,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他们始终在默默奉献,守护着患者的健康。
中国抗疫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值得铭记。我们不能忘记那些牺牲的身影,希望所有的付出都不被辜负,希望所有的辛苦都能被看到。
医脉通患教讲座
《肺癌免疫治疗不良反应应对》
将在4月14日19:00开始!
扫描海报左下方添加小助手微信
观看更多患教讲座
还可获得医生的免费答疑哦
快来看看吧~
▼▼▼
精彩回顾
☟戳这里,更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