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近一半公立医院亏损,最难的日子还没有到来?

医脉通 2022-09-2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健康界 Author 刘文阳



导读

真正的危机在2024年到来?


来源:“健康界”微信公众号
作者:刘天阳



随着疫情的持续,公立医院的亏损、负债情况加剧。

2022年7月,国家卫健委公布全国国考数据——疫情的第一个年头2020年,2508家参评三级公立医院中,43.5%的医疗盈余为负。

而在2019年,亏损的三级公立医院不足20%。

二级公立医院同样日子不好过。全国共3472家二级公立医院参加2020年度绩效考核,约四成医院出现亏损情况,亏损医院的比例较2019年增加16.75个百分点。


疫情过了两年半,一些医院快要撑不住了。据报道,7月19日,辽宁丹东振安区医院部分职工反映,已经连续5个月没有发工资。振安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受疫情影响,医院效益不好。

还是在辽宁。7月6日,辽宁葫芦岛市卫健委官网发布,日前在答复政协委员提案时提及,2020年以来公立医院债务有不断攀升的趋势,受疫情影响,防护物资费用大幅增加、医疗收入减少,公立医院债务水平急剧上升。

问题来了:有着政府支持的公立医院系统,运营为何如此脆弱?除了短期疫情的影响因素之外,暗含公立医院怎样的长期运营困境?



科室运行一年,亏损450多万


2020年年初,疫情刚起时,作为当地规模最大的公立医院,河北一家地市级三甲医院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对南院区的感染性疾病科进行了改造。

当时,包括医院院领导在内的大多数人都认为,感染性疾病科的
发热门诊差不多运行两个多月后,就会恢复原貌。因为“全国一盘棋”,用不了两三个月,就能把这场疫情扑灭。

谁曾想,火会一次一次复燃。疫情持续到了第三年,依然看不到头。


从2020年2月到2021年2月,该院发热门诊运行这一年内,亏损了450余万元。

该院感染病科主任陆天华(化名)向我们介绍,这一年的时间,感染性疾病科实际投入了560多万,而医院南院区发热筛查的患者是11125人。

“1万多名病人,核酸检测是免费的,留观的费用一天30块钱,比住隔离酒店低很多,别的没有任何的缴费项目了。”

“唯一比较大的一笔收入,是地方红十字会给我们捐了103万。”他表示,剩余450多万,等于是医院纯赔。

2021年,陆天华给当地卫健管理部门写了一封请示:2020年感染性疾病科的费用支出非常高,请示政府是否能够协调解决给予一定的补偿?

后来得到了批复,大致意思是说,“政府没钱,解决不了。”陆天华对我们回忆。

随着疫情的不断反弹,陆天华明显感觉到,财政吃紧的情况更严重了。甚至以往该给的补偿,都难以落实到位。他介绍,从2015年开始当地医院执行药品零差价,按照医改政策的要求,医院在药品上亏损了多少钱,政府就应给予相应补偿。

2017年9月,我国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这意味着公立医院再无法通过药品加成获取利润。为弥补公立医院为此减少的收入,政府增加了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偿,并同时着重调整了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

“但是从2021年开始,政府应该补的钱,并没有补。所以我们医院整体也是亏损的。”陆天华对我们说。

在上述葫芦岛市卫健委答复中亦提及:全市财政收入受到较大冲击,形势紧张,既要确保按时还债、又要确保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发放,维持正常运转都非常困难,对公立医院补偿机制难以落实。目前看,仅能在医疗机构履行一类公益机构职能时(如落实疫情防控任务等),一事一议,申请财政给予专项补助。

这些例子反映了当前医疗系统普遍的困境——疫情之下政府的财政补偿力度,弥补不了公立医院的政策性亏损,以及承担社会责任的亏损。



抗疫支出增加、业务收入下降医院亏损程度加剧


除了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改造等硬件设施的投入,医院的人力成本也在增加。根据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对26个省市316家医院的调研结果,在疫情之前,人力成本占医院总成本的比重,有一半以上的医院在30%-40%之间,但在疫情后,该比重开始急剧上升。


疫情期间人力成本支出,成为了大部分医院最主要的支出,也是对医院现金流压力最大的支出。


广东一家三甲医院的护理部主任张和宜(化名)告诉我们,这两年多以来,医院招聘了不少保安,以及配合门岗、预检分诊,和核酸采集录入的人员,人力成本都由医院承担。


执行核酸采集等抗疫任务,也会增加医院的支出。张和宜举了个例子:医院派人出去支援,每人每天给500~600元的补助。然而,市政府每人每天的补助是100块钱,去需要接触阳性病人的特殊区域,一天补助300块钱。

差额就得医院自己出。“不给这么多,怎么鼓励医务人员去?有的时候一去一个月、两个月都没得回家。”

她介绍,由于该院总体工作量变化不大,那么对于留守医院的护理人员来说,承担的工作量增加了,而收入是有所下降的。

与抗疫支出增加相对应的,是业务量和收入的减少。根据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入院人数比2019年减少了3583万人,下降了13.5%。

2021年,入院人数略有回升,但相比2019年还是少了1870万人。

这就反映了疫情以来,医疗机构的业务量是普遍下降的,业务收入自然受到影响。

最为典型的是东北地区,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家三级专科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告诉健康界,2022年4月份当地疫情严重的时候,封控区所有的医院都处于停滞状态,人员开支(包括工资)、药品和耗材采购,全靠贷款。

而一降再降的核酸检测价格,使得医疗机构无论是收费的核酸检测业务,还是承担的政府免费项目,都是亏本的买卖,更加剧了医院的亏损。



谁在裸泳?公立医院更深层的运营困境凸显


多位业内专家对我们分析,即便没有疫情,根据公立医院所面对的政策环境来看,也必然会面临运营困难的系统性问题。只不过是疫情的到来,使得深层矛盾更早以及更为明显地露出水面。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总会计师刘宏伟分析,除了疫情之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保飞行检查、审计及大型医院巡查对公立医院的约束,同时,由于医院加强医疗收费的管理,使得医疗收入下降等,都是当前公立医院面临运营困境的原因。


公立医院债务居高不下,还与公立医院自身债务管理有直接关系。上述葫芦岛市卫健委在回复中称:远超过自身能力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源源不断的各类医疗设备投入、薪酬绩效不合理、跑冒滴漏等均推动了公立医院债务高筑。


“本来潮水是慢慢褪去,现在由于外力的作用,潮水褪得快了,情况一下子暴露出来。”健康界特约作者、医院品牌管理实战专家仲崇海表示。


仲崇海分析,首先,近些年推行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使得患者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但是把医院的收费渠道卡住了。


“以往治疗一种疾病,也许收费可以从5000到5万不等,但是如今,DRG施行后,患者治疗费用达到一定限度之后,超出越多,医院亏损越多。”


其次,药品零加成政策,以及国家对药品、耗材的集采,使得价格中的水分不断挤出,公立医院已经很难从中获取利润。以支架为例,从上万元降到几百元,降幅95%,企业的利润空间大大被压缩了。


“因为医院可以和企业进行二次谈判,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了,医院的利润空间自然也小了。”仲崇海表示。


再者,长期以来,医疗机构收费标准改革力度,和物价上涨幅度不匹配。他说,“我小时候油条是5分钱一根,现在的价格是以前的几十倍;涉及衣食住行的各种物价皆是翻倍上涨,因为货币在贬值。然而医疗服务费用,比如手术费、护理费、床位费等,却没有以货币贬值的比例相应提升。而与此同时,人力成本在提高。”


“前些年一直在说‘腾笼换鸟’,结果呢?笼子是腾出来了,鸟却快饿死了。因为在腾笼子的过程中,没有给鸟喂饱食物。”四川省一家三甲中医医院的院长对我们如此表述。


这一说法是有一定数据支撑的。国家卫健委一位卫生政策研究者在2022健康界云峰会上介绍,2012年,公立医院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44.3%,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25.6%。


2020年取消药品加成、压缩流通渠道之后,药占比降到了30.6%。但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仅提升到28.5%。


也就是说,腾出来了14%的空间,给医院的不到4%。




真正的危机在2024年到来?


2022年,一些公立医院面临从未有过的艰难。然而,仲崇海预测,最坏的日子,也许还没有到来。


他对我们表示,全国上规模的医院,不管是民营还是公立,更明确而强烈的危机感,应该在2024年秋季之后会显著感受到。


理由是,如果2023年疫情形势好转,那么相关数据将会同比显著增长,“其实是补缺口”。2024年将回归常态,同比增长降到5%以下。


“2024年上半年,各家医院不一定清晰认识到,但下半年一看数据,危机感就明显了。”他说。


如此预估的依据,是他分析了从2000年到2020年,中国20年间的卫生费用增长速度,CT、MR等大型设备普及率,床位普及率,平均住院日等,并与欧美等经合组织成员国的20年做了比较。


从2000年到2020年期间,我国卫生总费用和人均卫生费用的累积增速,接近15倍,增速是吓人的。GDP的占比也从4.57%到了7.1%,提高超过50%。



“这20年我国世界奇迹般的经济发展速度、GDP增长速度,不会一直持续。”仲崇海说,而随着经济发展速度慢下来,卫生总费用的增长速度必然要慢下来。


而人均卫生费用,据统计,西方发达国家20年期间平均增长速度才两倍左右,这也侧面说明我国的增速非常态化。


再者,过往我国医疗收入的增长速度一直是明显超出GDP的。原因是以往医保的覆盖率,约在40%~50%。如今,医保覆盖率已达到95%以上,增长的空间已经极其有限。


这也证明,卫生费用增长速度已经见顶了。


有关业务收入总量的增速,上述国家卫健委政策研究者问过很多省医保部门的领导,得到的答案是“基本上略高于GDP水平”,也就是说7%-8%就封顶了。“但三级医院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超过16%。相当于十四五期间增长率腰斩。”


“2023年,运营数据大概率同比上涨明显,医院会有走出低谷的振奋。”仲崇海对我们分析道,而2024年,潮水基本上完全褪去,公立医院将面对骨感的现实。



如果亏损情况继续,局面将会如何?


如果医院亏损的情况持续,意味着医院的运营将越来越困难,绩效发放将受到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医务人员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刘宏伟对健康界表示,此外,医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及医院的融资能力等都将受到影响。


根据前期对多家委属委管医院运营分析,上述国家卫健委政策研究者表示,按照社会医疗保险定价,这些医院能收支平衡就已经非常成功了,哪怕是以外科手术为主的,也赚不到钱。他认为,真正推进持续发展的活水在于其他费用,比如科研转化、特需医疗等。


“在管理学当中,运营状况不佳容易使组织陷入恶性循环。”仲崇海对健康界说,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一家饭店由于亏损,就把厨师给换了,菜品下降,客人更少了,亏损更厉害,又把服务员减少了。如此,服务的效率跟不上,服务态度变差了,客人继续减少。如此反复,服务质量会越来越差,客人的不满也越来越多。


他分析,公立医院为了走出运营压力的泥沼,也有可能形成一种无声的争夺战——争抢人才,扩大规模,引进高精尖的设备,改善服务,增加创收,从而保住自身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大医院也可能饥不择食,去和基层医院争抢更多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如此,国家的分级诊疗战略更难落实。


为了避免这些负面影响的发生,仲崇海建议,国家层面需要采取手段进行调控,避免公立医院不良竞争、盲目发展的局面形成,也要通过一些市场补充手段,缓解公立医院的生存和创收压力,从而维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公立医院运营困境的问题背后,折射的是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是否科学、健全。”仲崇海表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避免影响医患关系、违背医务人员职业操守的情况发生。


最重要的是,通过医疗服务价格,以及医务人员薪酬体系的调整,让医疗技术的价格和价值匹配,让医务人员回归职业的尊严。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陆天华、张和宜皆为化名)


责编|亦一 苏沐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精彩回顾

➤ 全网爆火的“二舅”腿是怎么瘸的?那个超3000万播放量的视频见证了最好与最坏的医患关系

➤ 新政发布后,很多医生可能永远没资格评高级职称了……

➤ 72周减重48斤!新一代“减肥神药”最新数据于NEJM发布!

➤ 越野车肇事逃逸,致1死28伤!官方最新通报 | 医脉3分钟

戳这里,更有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