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130人,实招37人!规培招生遭遇断崖式下降,现在的年轻医生都躺平了?
导读
待遇,是规培医生的最大问题吗?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有网友透露,某医院本计划招收130人,其中内科30人、外科20人、全科20人。但最后一共就招了37人,内科5人,外科2人,全科却招满了。
几个月前,广西规培招生,同样是除了全科报名人多外,内外科报名数连计划招人数都不够。
据了解,目前很多地区普遍招不到规培医生了。
规培招生遭遇断崖式下降,这是一个意料之外的结果!难道,现在的年轻医生都躺平了?
待遇,是规培医生的最大问题吗?
2013年,《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正式下发,距今已有9年。
几乎在所有医学相关的媒体平台上,关于“规培”的讨论都有着“顶流”般的热度。有人说它侵害了无数年轻医生的利益,有人说这是改革道路上无法回避的选择,有人说所谓规范化培训无非是毫无意义的内耗,还有人说这是对以往粗放式培养的拨乱……
纵观所有与规培相关的争议,待遇似乎是其中的核心矛盾。可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现象未必是本质,尤其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稍不注意,真正的问题就会被“众声喧哗”所掩埋。
目前来讲,规培主要分为专硕规培和社会规培(委培情况特殊需另行分析,在此不表)。尽管都称为规培医生,但这两个群体其实不该放在一起讨论。
在互联网上“哭穷”最狠的多为专硕规培,他们在本职工作外还要干着各种杂活儿,每个月到手不过千元左右(上海等少数地区除外)。专硕规培医生基本都处于23~26岁这个年龄段,成家立业的压力就摆在眼前,看着同龄的朋友有些已经拿到了不菲的薪水,出现心态失衡问题很正常。
对于这个现状是否合理,我不予评价。但大家心知肚明,即使不发钱,甚至每个月倒收1000元,医学专硕的报考人数也不会出现下降,像神外这种热门科室依然会人满为患。道理很简单,“四证合一”摆在前面,本身就足够有吸引力。
再说社会规培,这个群体以本科毕业生和科研型硕士为主。随着各种制度和监管变得规范,目前社会规培医生的待遇基本能和所在科室的住院医师相持平。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个待遇都不能算低。
不过有些人认为,在没有推行规培的时代,本科生和学硕都可以直接入职医院担任住院医师,而现在却必须先参加2到3年培训,并且最后还未必能留到医院。
所以,根据笔者的经验外加走访调查,我个人认为相较于待遇,“身份认知”和“风险成本”才是摆在规培医生面前最值得讨论的话题。
这类规培医生,成了科里完完全全的外人
小王,25岁,是某三甲医院的社会规培。
“考研失利了,可又不舍得放弃医生这个职业。现在想进个说得过去的医院,本科学历根本不够用。权衡再三,我决定考个大医院的规培学学本事,如果有时间再继续考研试试。”
小王告诉笔者,社会规培医生中像他这种想法的人有很多。他们将规培作为迷茫期的过渡,希望能借助大医院的平台,边学本事边准备继续深造。
“那时候还是太理想化了,当真的开始工作后各种问题都来了。委培的有工作经验,上来就能干活;低年级的专硕虽然也什么都不会,但人家是嫡系,带教会慢慢培养;只有我们这些社会规培的,是科里完完全全的外人。”
这就是典型的身份认知问题。
作为社会规培的主力军,本科生和学硕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临床训练。当他们以社会人的身份进行规培时,本质上还是一张白纸。并且如小王所说,虽然都是白纸,但部分带教的态度确实亲疏有别。相较于有师门传承又是绝对廉价劳动力的专硕,社会规培医生的处境确实有些尴尬。
“日常工作就是写病历,多数时候处于随时被呼来喝去的状态。一开始觉得没尊严,后来就习惯了。如果没有追求的话,生活其实可以过得很舒服,科里对我们的要求不算高,能把杂活干好了基本就没有退培风险。不过这只是我们这里的情况,也听说有的地方很严格。”
规培制度的初心是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医生,但在推行的过程中确实存在“出工不出力”的情况。
身份认知问题不仅存在于社会规培医生身上,带教老师亦是如此。他们是科里的医生,本身的工作任务就不轻松,在激励措施不充分的情况下,很难产生教学积极性。
最终的结果是带教老师和规培医生都敷衍了事,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
因为规培,他的主治之路被迫延后了两年
前段时间,笔者在某医学平台上看到了一个帖子:
有个男生在2014年取得了保研资格,彼时住培制度尚未推广,于是阴差阳错地选择了学术型硕士,在读研期间规培制度开始全国大范围实行,为了更好的发展,他在硕士毕业后又参加了3年住培。
按照往年的政策,他将于今年获得参加中级职称考试的资格,但是今年新政策发布后,具有硕士学位的医学毕业生需要在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后,再从事医疗执业活动满两年方可参加中级职称考试,这意味着他的主治之路又被迫延后了两年。
像这样的故事,近些年发生了很多。
众所周知,医生这种职业有很明确的发展黄金期,一步赶不上很容易步步赶不上,几年看似时间不长,却极有可能影响一个医生接下来几十年的前途。
这就是前文所提到的另一个问题——风险成本。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现实:近些年想做医生,尤其是想做一个“成功”的医生,容错率变得越来越低了。
完美的发展道路是考取专业型硕士,在读研期间完成且通过规培,最后再选择读博或是就业。在这个过程中,任何环节出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后续发展,甚至导致被迫改行。
这样分析下来,规培招生遭遇断崖式下降,又都在情理之中。
近些年有关规培的争议有很多,但大家已经清楚,这个开展了近10年的制度还将继续运行下去。并且如果能够按照初心严格落实推进,中国的医疗质量将攀上新的台阶。
年轻的医生在抱怨之余,更应该积极接受现实,在现有背景下实现个人最大提升。
毕竟,这是目前为止唯一的选择。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精彩回顾
➤ 新冠、猴痘之后,又一新病毒现身中国,已有35例感染!最初命名被指责“居心不良”?
☟戳这里,更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