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医院取消元旦休假全院支援ICU……重症高峰来袭,压力之下医务人员还能扛得住吗?

医脉通
2024-12-0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健康界 Author 谷会会



导读

能否在第一波疫情中,压低死亡率?


来源:“健康界”微信公众号
作者:谷会会



近来,“白肺”一词开始频频冲上热搜:一些人转阴后依旧咳嗽、气短、胸闷、活动多一点就喘,到医院一检查,发现病毒已侵犯肺部,变成了“白肺”;还有一些老人“沉默性缺氧”,缺乏症状的情况下,悄悄变成了“大白肺”……


作为重症、危重症的一个重要标志,一旦出现肺部症状明显的“大白肺”,死亡率将增高。


一边是“大号流感”而已发烧一场就好了的论调;一边是凶险的“大白肺”,ICU满床、殡仪馆工作量大等信息充斥着网络——感染高峰冲击波之后紧跟着的重症高峰,实实在在影响着众多家庭。


奥密克戎高传染性之下,感染者数量剧增,重症、危重症高峰不可避免。防重症、防病亡由此成为当前抗击新冠的头等任务,这一重任落在了医院的最后一道防线——重症医学科(ICU)身上。


鏖战月余,面对“感染减员”与“重症激增”的双重夹击,多家医院不得不加快轮转、扩充ICU病床、调取其他科室人员支援ICU……更有多家医院取消元旦休假,在2023年的第一天,诸多医务人员仍坚守在岗位。


持续投入的资源、不断增加的工作量,能否扛得过正在进行或即将到来的重症高峰?又能否在第一波疫情中,压低死亡率?重症医护人不够何解?



ICU满床运行

重症、危重症患者死亡率高


社会面管控放开以后,大量患者涌入医院,首先承压的是发热门诊和急诊,之后则是ICU,多家医院的ICU已经满床运行。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床位使用率在75%左右,始终会空出几张病床,为一些意外情况做准备。”通用技术集团航天医科所属航天七三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陈树斌告诉我们,“现在满床运行下,ICU床位‘供不应求’,很多约床的,已经住不进来了。”


“ICU床17张,满的;脑外ICU有7张,满的;CCU(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15张,也是满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贾凌曾对媒体表示。


感染者数量剧增之下,伴随而来的必然是重症高峰。白肺是肺部影像学表现的一个口语化描述。一般来讲,肺部炎症比较重、渗出比较多,即白色影像区域面积达到70%到80%之时,在临床上被口语化称为白肺。


一些感染者,尤其是高龄合并基础病的感染者,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大白肺”的情况,通过无创吸氧已无法达到正常的氧合状态,就需要转到ICU进行治疗。


而到了这一阶段,死亡率就会非常高。目前陈树斌所在科室确诊的2例危重型,已全部去世。


据他介绍,感染早期病毒对机体的打击是系统性的,尤其是肺部症状比较严重的,后期哪怕病毒被消除,患者相关器官的损害是不可逆的,功能也无法恢复,最后多脏器出现衰竭死亡。


根据2020年武汉疫情的救治经验,一些危重患者在早期使用体外膜肺氧合仪(ECMO)等可能会有效。尽管疫情三年来高速增长,全国二三级医院拥有的ECMO设备,已从2022年1月的仅有400台左右,增长到目前的约2300台,但各地各医院开展这项技术的能力依旧不均衡。


“不管怎么样,只要进展为危重症,可以说就是九死一生,治愈的可能性非常小。”陈树斌说道。



90%以上为“无肺炎症状感染者”

“白肺”发生率不高


据研究,多数人感染奥密克戎毒株之后,虽然比一般感冒的症状严重,病程更长,但几乎90%以上都只是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例如发热、咳嗽、咽痛等,并不会发展为肺炎。


部分感染者肺部有症状,但不是特别严重的,被称为轻症或普通型。“网络上流传的年轻人复阳后排队做CT的,应该都是轻症或普通型,肺部虽然有症状,但并不是所谓‘白肺’。”陈树斌表示,年轻人大部分是“无肺炎症状感染者”,即便有肺部症状,也不会太严重。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曾在2022年12月2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并不是只要肺部出现炎症就是“白肺”,只有当肺部双侧病变达到75%以上,才叫“白肺”,也就是危重症。


“整体来看,大部分患者应该都是无肺症状感染者或者普通型,真正进展到危重症的数量并不多。”据陈树斌介绍,只要不发展到危重症,通过无创吸氧就能缓解,康复概率很高。


到底奥密克戎有多大的概率让患者变成肺炎,又有多大概率会导致危重症的“大白肺“,目前尚没有准确数据。


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在2022年12月底受访时表示,从北京定点医院的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救治工作来看,目前住院病人的情况,“白肺”或者是说重型、危重型比例占3%-4%。


陈树斌所在的科室,确诊危重型只有2例,另外还有3例待确认。其他的患者,则是感染之后,由于基础疾病加重住进ICU的。“疫情以来,这部分患者增加明显,普遍是存在呼吸道系统、循环系统等基础病的80岁以上的老年人。”陈树斌表示,这部分人群就算不感染新冠,冬季的一场流感、一场感冒,也会出现基础病加重的情况,需要来医院就诊。



对于急诊留观的重症患者

要实现24小时清零收治

全院所有病区开放收治新冠患者


虽然重症占比不高,但随着感染基数增加,进展为重症、危重症的风险仍在,重症、危重症的数量短期内也不会下降。


尤其是多位专家预测,未来一两个月、春节前后将是感染高峰,这也意味着,这场重症攻坚战短期内不会结束。


医疗系统要持续增加重症、危重症收治能力,尽最大的可能压低死亡率。在上述发布会上,焦雅辉要求全国三级医院,对于急诊留观的重症患者要实现24小时清零收治,最大程度实现重症患者的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为此,她提出三个解决方案:


一是地级市把方舱医院用起来,按照床位10%的比例来改造监护床位;

二是二级医院按照标准改造出ICU;

三是三级医院综合ICU要达到床位总数4%的比例并按照现在床医比和床护比,再额外扩充20%到30%的医疗力量作为重症力量的补充。


“目前我们医院正在协调,增加ICU的床位数,同时计划从其他科室调配一部分人来进行支援。”陈树斌说道。


12月29日,元旦假期前夕,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宣布,全院取消元旦休假,再开3个亚重症病房,实行重症病房及亚重症病房负责人分片包干机制,提升新冠重症患者的防治能力。


12月30日晚,一位急性呼吸衰竭“大白肺”老人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ICU病房顺利拔管,转入普通病房。5天前,这位已发热10余天感染新冠病毒合并高血压患者命悬一线,被紧急转入同济医院抢救,气管插管、上呼吸机,俯卧位通气……在医护团队24小时治疗下,老人脱离危险。


目前,同济医院三院区急诊科和发热门诊日均接诊人数2200人次,日均抢救210人,原有的重症ICU床位持续满负荷运转,仍不能满足全部需求。


“全院打通,应收尽收,抢救重症!”克服医护减员、重症床位不足等实际困难,同济医院疫情防控工作组优化就诊入院流程,盘活人力、病区和设备资源,全力迎战重症高峰。


“急诊、发热门诊病人必须24小时收治清零!全院所有院区、病区开放收治感染新冠病毒患者!”12月30日,同济医院院长刘继红到一线查房后,又从骨科抽调了医生支援三院区急诊和发热门诊,将汉口院区发热门诊后门打开,加挂第二急诊。


快速分诊、快速抢救、快速转入合适的专科意味着救活更多人。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急诊科严丽主任医师介绍,“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第一时间送入抢救室,通过‘标签化’表格识别分类,把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等危重症患者会标红,实时上报给医院病毒肺炎收治小组,绿色通道收入对应专科。”


2022年12月,在医护减员的情况下,同济医院三院区扛住了数次就诊高峰,然而随着重症高峰的来临,重症床位和人力资源显得尤为紧张,为扩容重症救治能力,医院勇于打破“专病专科专治”传统模式,全院打通全面接诊“阳性”病人,医院重症病床数由原先546张,扩增近一倍至1041张,其中呼吸专业重症床位数630张,占比超60%,极大保障了重症患者的收治。


病区改造、增配器械设备是提高重症患者救治率的前提。同济医院院长刘继红介绍:“我们紧急为各个专科增配了呼吸机、监护仪、高流量给氧仪,确保每个专科可随时抢救。”医院还同步密集启动线上专项培训,提升各专科病毒肺诊治能力及呼吸支持能力。


“关口前移、多学科合作、精细化管理”,是2020年同济医院重症救治“尖刀连”的抗疫经验,被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发文全国推广,即重症救治“同济模式”。


为全力保障重症救治,同济“尖刀连”集结,组建了插管队、护心队、ECMO队、护肾队、CRRT队、护肝队、护脑队、康复队、儿童救治队、孕产妇救治队、药学队11个小分队,百余名专家随时准备奔赴各专科抢救。三年间由护理部培养的132名重症护理专科护士也分批上场。


67岁的王大爷,发热10天后呼吸衰竭,被紧急送往中法新城院区时氧饱和度仅有70%,医务人员立刻为王大爷开辟绿色通道送入普通病房并启动无创呼吸机,然而无创呼吸机下也只能将氧饱和度维持到80%。


病房医生紧急联系“尖刀连”插管队,气管插管后将王大爷转入重症ICU治疗,目前,王大爷病情稳定。


同济医院还取消“轮班管理制”,实行主诊医师“网格化”负责制,从呼吸内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抽调专家,下派至外科、妇产科、神经科等科室,化身“网格员”一对一对重症病人全程管理,强化重症救治的指导。


网格专家负责制正是同济医院“三级重症救治体系”中最基础的一环,当网格专家遇到疑难时,可随时向“尖刀连”各类专业救治团队寻求技术支持,或继续向院级专家组申请全院新冠重症会诊、病例讨论等,全院联动,让患者在不同科室都能享受到“同质化、标准化”的科学救治。


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赵建平教授、急诊科主任李树生教授、感染科宁琴教授牵头,联合重症救治“尖刀连”等精锐骨干组成的同济智库,在近两周不断更新各类新冠重症医疗救治方案、用药方案等。


12月24日,院级专家组根据国家相关指南,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标准化指引建议》,将新冠救治方案简化,帮助非呼吸科、重症专科医务人员可视化判断指标。在简化版指南中,药物治疗和呼吸支持在内的治疗方案,均以条目式、数字化呈现,非专科医生们可快速判断并积极给予专业治疗,大大提高了救治效率和救治水平。


重症医学科房明浩主任医师分析:“比起2020年武汉疫情,此轮疫情导致医务人员大量感染、减员,且没有外省医务人员支援,医疗救治面临更多挑战。有利的是,此轮感染患者危重症大多进程更缓慢,主要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治疗方案容易统一规范。”


“相比于三年前,这次是老马识途,基本摸清了病的秉性,知道重症救治路往哪儿走、劲儿往哪儿使,没有了三年前的惊慌和无助。”护心队成员心内科周宁副主任医师对战胜病毒充满了信心,他在朋友圈写到:“病房收治的第一批病毒性肺炎重症病人陆续出院了。”



护士长曾连续工作30小时

ICU工作量将继续增长


奥密克戎传播率高,直接接触阳性患者的医务人员,感染更是防不胜防。


这一轮疫情中,陈树斌所在科室的医护人员全都感染了。而据他了解的兄弟医院的情况,都差不多。“因为医务人员是第一时间接触到阳性患者的,除非能做到像方舱医院那种级别的防护,不然很难阻断病毒传播。”


据他介绍,当医护人员出现发烧的情况,该休息还是得休息,同时科室会增加排班频次,缩短值班间隔,加快轮转。“比如本来是10天一个班次,逐渐变成7天、5天一个班次。”


“大家只要症状有所缓解,转阴了就立刻返岗了。”陈树斌说道,整体来看,医护人员非常辛苦,大家都觉得非常累,尤其是感染了新冠之后,有较强的疲劳感。


而他自己,感染已经快三周了仍存在咳嗽、咳痰的症状。“可能跟我一天都没有休息有关。”陈树斌说道,当时自己发烧38度多,自我感觉“还能扛”,作为科主任,科室的工作又没有其他人可以托付,所以就没有休息。“我们同事中很多都是这样,只要症状不明显,大家都带病坚持工作,尽量保证科室的运转。”


好在科室的医护人员不是一次性“倒下”的,而是一个一个感染、休息,所以通过增加排班,勉强也能维持正常运转。“像我们护士长,她手下的护士一倒下来,她就顶上去,最多的时候她一连上了30多个小时的班,非常辛苦。”陈树斌说。


“当时大家都只有一个想法,要想办法保证科室的正常运转。”陈树斌说,不管多么辛苦,大家没什么怨言,包括在最困难的时候,大家也愿意带病工作。


这一波疫情中,几乎没有科室因为医护人员阳性而出现停诊的。中国医护人员的献身精神与中国医疗系统的韧性,可见一斑。


随着医务人员逐渐康复返岗,感染减员的艰难时期虽然过去了,但挑战并未结束,尤其是重症高峰下,ICU未来的工作量将只增不减。


ICU满床运行、人员循环减少的大环境下,每个人的工作量已经增加了不少。未来医院扩充重症病床,如果人手增加不匹配的情况下,每个人的工作量还会继续增加。


“工作量增加,我们累也咬牙挺。”2023年元旦假期的第一天,陈树斌仍在诊室忙到深夜,他告诉我们:“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努力维持科室运转,顶住第一波疫情,把死亡率压下来,之后第二波、第三波的时候,重症、危重症的数量就不会这么多了。”


责编|亦一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精彩回顾

➤ 看透私立医院的“真实面目”,医学博士决定再度“下乡”|医学微小说

➤ “阳康”后心血管后遗症不只是心肌炎,心律失常的危害同样不容小觑

➤ 奇葩!“双眼皮”术后自觉不适,患者要求法院枪毙主刀医生丨医眼看法

➤ 面对新冠病毒,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关心的问题

戳这里,更有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医脉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