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1岁患儿输液后死亡,医生被指“误诊”“观察不足”被停职!作为高风险科室中的高风险,儿科急诊该怎么办?丨医眼看法

医脉通medlive 医脉通
2024-12-06



导读

高风险科室之所以称之为高风险,就是因为风险难以规避,急诊科、儿科都是重灾区,那么急诊儿科呢?


来源:医脉通
作者:奔走的急诊老刘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1岁患儿急诊输液治疗后休克死亡,医生被停职,医院配合鉴定。目前该案已经进入到司法流程,需要等医疗损害责任鉴定结果出来后,再做进一步处理。


事件被新闻报道后引发广泛关注,不少网友对医疗误诊和医疗责任问题提出质疑。今天,我们一起来从法律与医疗的角度解读一下这个近期关注度比较高的案例。



事件回顾


患儿女性,11岁,因腹痛、呕吐伴发热于2023年11月到当地区人民医院儿科急诊就诊,当天值班医生对患儿做了初步检查,包括心肌酶测定、血常规+超敏CRP检查和电解质检查,诊断为胃肠炎、感染性发热,给予输液治疗。在输液过程中,患儿症状没有缓解,医生又安排了第二天早上的腹部彩超检查。


次日,胃肠超声(超声助显剂)检查结果提示,胃十二指肠球部未见明显异常。值班医生仍然诊断胃肠炎和感染性发热,并继续开了输液药。当日中午输完液后,患儿返回家中后病情加重。下午16时许,患儿腹痛加剧,被紧急送入当地另一家医院。但到达医院停车场时,女儿已经休克,最终抢救无效后死亡。


随后,患儿家长报警,并向当地卫健局投诉。患方指出,在两天的输液过程中,患儿都腹痛加剧,他分别去诊室请两位医生查看,但两位医生都没有查看。


卫健局将患儿的尸体送检,尸检结果显示,死者患有间质性肺炎,肺泡间隔增宽导致气体交换障碍,引起急性心力衰竭,最终致呼吸循环衰竭。


2024年3月,当地区卫健局出具了处理意见书。经调查,患儿第二天就诊输液时,由于当时患者多,当班医生没有再亲自查看患儿情况,未谨慎关注。尽管法院尚未明确医院是否有过错,但为警示,医院已对第二日值班医师给予停职处理,并全院通报批评。本事件已在区人民法院立案,医院目前正在配合司法鉴定,目前尚未发布鉴定结果。


事件被媒体报道后,引发网友广泛关注,网友对医院和医生评价狠厉。





观察不足,是否成立过错?


回顾整个案例过程,患儿腹痛、呕吐数天后出现发热而就诊;首诊医生开具了针对心脏、腹部的辅助检查;诊断为胃肠炎、感染性发热;患儿病情进展迅速,从首次就诊至患儿死亡历经1.5天;尸检诊断间质性肺炎,死因为肺交换障碍引发急性心力衰竭导致死亡。


对于首诊医师的处理,卫健局和医院没有指出过多的过错。针对症状给予相关检查,初步诊断和治疗,安排进一步检查,大体上还是符合诊疗常规。但是,患方指出首诊医师在患儿无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应家长要求去诊察。当然,最终鉴定机构还需要对首诊医生的病历进行进一步研究,对病史询问、系统查体、辅助检查、诊断依据、治疗药物的使用、病情告知等各方面进行仔细评估,才能确定诊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


次日值班医生没有开具新的检查,诊断和治疗没有更新。在患儿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的时候,也没有应家长呼叫而去再次诊察患儿。由于患儿在离开医院后短时间内就死亡,推断在这个阶段病情是有进展的,而次日值班医生未能进一步完善检查、明确诊断、谨慎评估病情,可能会被判定为没有尽到诊疗义务和谨慎注意义务。通常,这种在离院短时间就死亡的病例,医方都会被判定有过错。


间质性肺炎最突出的症状是呼吸困难,其次是咳嗽。感染是引起间质性肺炎的重要原因,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药物也是引起间质性肺炎的常见原因。肺间质病变会导致呼吸膜增厚,使氧气进入毛细血管的过程变难,二氧化碳也无法排出,从而导致呼吸困难。间质性肺炎可以暴发起病、快速进展为呼吸功能衰竭并迅速死亡。


需要考虑到,患儿病情进展速度较快,死因疾病在短时间内明确诊断存在一定困难,且该疾病可导致不良预后,并且没有确切效果的防治方法从这个角度来看,鉴定机构可能会适当降低医方责任。


最终,还是需要等待最终司法鉴定的结果,对医方过错和责任比例进行进一步明确。



儿科急诊风险如何规避?


看到网友对此事件的评价,还是感觉有些心酸。虽然网友们对医疗行业不熟悉,对疾病发生发展不清楚,但仍旧可以肆无忌惮去评价医生,指责他们医疗水平和医德。


看看有多少儿科医生选择了转专业或离职,看看有多少医院取消了儿科急诊,看看有多少医院想招却招不到合格的儿科医生。为什么?儿科忙,儿科累,儿科风险极高,儿科纠纷多,儿科待遇不好。


曾经一个儿科专业的姐姐在描述儿科风险的时候说,门急诊的患儿在输液室可能输着液就突然死亡了,什么原因也不清楚,有些患儿甚至是由知名专家诊治的。为了避免儿科临床工作,这个姐姐选择一直读到博士后,然后留在儿科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


冬季的儿科急诊,不用想都知道是患儿爆满,面对不能准确描述病情的患儿,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病情,谁敢说自己已经做到评估到位、辅助检查完善、诊断明确且全面、治疗护理到位?


诊疗风险如何规避?老生常谈的一些意见。按照诊疗常规实施诊疗,对患者谨慎评估、检查到位、密切观察、重视病情沟通和病历书写、及时会诊、必要时转诊上级医院等。但是,一旦出现不良后果,从结果倒退过程,检查永远不充分、评估永远不到位、观察永远不仔细、沟通永远不全面、治疗永远差一些。


高风险科室之所以称之为高风险,就是因为风险难以规避,急诊科、儿科都是重灾区,那么急诊儿科呢?


关心医疗行业内部新闻的脉友们可能会发现,新闻媒体经常会接到患方的电话,提供新闻素材,在对事件进行报道后会快速上热搜。可新闻报道的事件往往不是在事件发生时,而是在已经进入司法程序即将给出鉴定结论的时候。


患方在事情发生数月后求助媒体,意欲何为?对于案件司法程序会有影响吗?不见得会影响鉴定结果和赔偿额度,但对于医院的影响不可避免,并且舆论的影响对于和谐医患关系又是一次打击。


人们对医生的要求好像是要求神一样,一眼能看透彻,一下就能起死回生,但医生不是神。有人说,“医学的尽头是玄学”。一个医生如果能有惊无险地顺利度过自己的执业生涯,可能还是需要一些运气和福气。


栏目顾问律师:

梁雨律师,专注于民商事法律诉讼、公司企业法律顾问和医疗诉讼,长期从事医事法学研究及实务,有丰富的医疗法律从业经验。

本文事件来自于:网络。



责编|阿泰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精彩回顾

➤ 职称晋升新政出台,或影响大批“万年主治”

➤ 31岁女经理突然昏倒、抽搐,CT一切正常,大便却拉了一床!医生刚要回避,没想到护士的一句话找到病因……

➤ 10年前那个声音“夺”走了患者的生命!如今重现,医生是否可以破局?丨医起推理吧

➤ “科主任给我打电话,催我上交廉政账户红包,我含泪交了3000元……”

戳这里,更有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医脉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