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季度货币政策调整释放怎样信号?4个要点详解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四季度例会
点关注不迷路,加星标★更好找
Follow & Favourite
☆
前言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3年第四季度(总第103次)例会于12月27日在北京召开。
以下为会议的要点内容和全文标注。
01
要点内容
一、本次会议的内容,是基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展开的,对前两次的会议在内容上进行了细化和补充,进一步提出关于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
本账号已经对这两次中央会议进行了详解,具体内容见往期:
首提“金融强国”,全面加强监管!全网最速提炼解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8大要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 |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3年第四季度例会 | |
形势判断 | 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 1.有效需求不足, 2.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3.社会预期偏弱, 4.风险隐患仍然较多, 5.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 6.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 金融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有的还很突出,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 1.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 2.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 3.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薄弱。 | 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动力增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但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挑战。 |
宏观基调 |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
货币 |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 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
|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精准有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
促进物价低位回升,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 |
金融 |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 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 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5篇大文章。 | 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
房地产 |
|
|
|
注:绿色部分为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未提及内容
二、与第三季度的例会相比,在形势判断上,
第四季度例会认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动力增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挑战”,相较于第三季度的“国内经济持续恢复、回升向好、动力增强,但仍面临需求不足等挑战”更为乐观。
三、与第三季度的例会相比,在货币政策上,
从“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搞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调整为“精准有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这一变化说明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质”的提升,而非单一“量”的增多。
从“保持信贷合理增长、节奏平稳,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调整为“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从“坚决对单边、顺周期行为予以纠偏”调整为“坚决对顺周期行为予以纠偏,防止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并自我强化”,这一变化特别地强调了“单边一致性预期”,表明目前市场上可能存在投资者对某种资产的未来趋势看法过于一致的情况,展示了央行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的决心。
四、与第三季度的例会相比,在房地产政策上,
从“落实新发放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调降首付比和二套房贷利率下限,推动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落地见效”调整为“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说明符合条件的首套存量房贷利率已基本完成下调。
02
全文标注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3年第四季度(总第103次)例会于12月27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分析了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
会议认为,
今年以来宏观政策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
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综合运用利率、准备金、再贷款等工具,
切实服务实体经济,
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成效显著,
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有效发挥,
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增强,
社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
经常账户顺差稳定,
外汇储备充足,
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预期趋稳,
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发挥了宏观经济稳定器功能。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会议指出,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外部环境)
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
国际经济贸易投资放缓,
通胀出现高位回落趋势,
发达国家利率保持高位。
(内部环境)
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动力增强,
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但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挑战。
(怎么做)
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
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
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精准有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更加注重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
推动经济良性循环。
(要加大已出台货币政策实施力度)
会议认为,
要加大已出台货币政策实施力度。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
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增强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
提高乘数效应,有效带动激发更多民间投资。
促进物价低位回升,
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
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
发挥央行政策利率引导作用,
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效能,
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
积极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
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坚持“风险中性”理念,
综合施策、校正背离、稳定预期,
坚决对顺周期行为予以纠偏,
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防止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并自我强化,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会议指出,
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银行政策)
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
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
支持银行补充资本,
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五篇大文章)
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实施好存续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落实好再贷款再贴现额度,
继续加大对普惠金融、绿色转型、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等支持力度,
综合施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
(融资贷款)
落实好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
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
支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两个毫不动摇)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持续做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金融服务。
(绿色金融体系)
以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民生政策)
优化大宗消费品和社会服务领域消费金融服务,
继续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和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房地产政策)
因城施策精准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的金融支持力度,
推动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平台经济)
落实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金融政策措施。
(对外开放)
切实推进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
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
(进一步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配合)
会议强调,
(宏观基调)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
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宏观措施)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进一步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配合,
强化政策统筹,
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效能,
兼顾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
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兼货币政策委员会主席潘功胜主持,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廖岷、张青松、李云泽、易会满、康义、朱鹤新、刘世锦、蔡昉、王一鸣出席会议。
徐守本、李春临、刘国强、田国立因公务请假。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山西省分行、海南省分行、四川省分行、西藏自治区分行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完)
——END——
近期内容 ●●
// 1
// 2
// 3
// 4
// 5
往期系列内容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刘典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总编辑
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经济、数字货币、网络与数据治理,国际政治经济学等。
个人专著包括《非常法史》、《法眼看民国》、《政策沟通:国际合作引擎》;参与编著《“一带一路”大百科》《读懂“一带一路”》《破解中国经济十大难题》、《中国改革大趋势》等。
在《中国金融》、《文化纵横》、《人民论坛》等核心期刊发表十多篇研究论文,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等数十家权威纸媒发表近百篇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