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健翔:建筑即城市 | 系列专访

TBB专访 有方空间
2024-09-07


首届TBB社区建筑与文化季邀请建筑师们在河南省信阳市羊山新区及附近设计了二十座社区书屋。这些带有复合功能的书屋是社区活动的容器和社区活力的激发器,给城市中不同的人创造了相遇的机会。

通过对不同建筑师的不同书屋的探讨,我们期望和大家一起探索建筑设计的多种思考方式和社区建筑的意义。

 “两个更好”城市书屋-筑·居·思书屋点位图  图片绘制:谢凌慧


Q&A

受访人

何健翔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策划、采访、撰稿

李诗雯

自由撰稿人


李诗雯  “两个更好 ”书屋计划基于可持续设计、筑造和社区关系而生。筑·居·思书屋项目所面临的环境区位和建造基础是怎样的?是什么设计和建造特点导致了这一复合项目?


何健翔  基地周围的地产开发较多,整个片区经过大规模人工干预。此前这边主要为丘陵地貌,后来被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修理平整,人们被安置在标准化的楼宇当中。因此,我们设计面临两个议题:第一是社会生态议题,传统居住与自然、社区密切关联,而现在新区的这些空间关系相对割裂,人都住在限定的单元格子里,所以我们希望通过项目的空间设计重建人的邻里和社区关系;第二是自然生态议题,项目基地东侧虽为人造但仍具备自然景观区的基础条件,我们将树木保留下来并对自然环境加以梳理。此外,原有建筑的结构情况不佳,我们重建了新建筑主体,旁边两座用作居住和工作空间则是经改造而来。因此,这个项目的设计概念是复合型的。



△ 筑·居·思书屋正立面效果图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 城市花园中的筑·居·思书屋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李诗雯  主体建筑选用了阶梯形式,原因是什么?这样的形式具体将如何邀请社区居民进行“创造性参与”?从建筑专业角度来说,这种“空间筑造”如何转化为“对空间的人文建构”?


何健翔  坡顶其实有多重含义:1/ 方向性,这个明确的东低西高的形式,是为了背靠或说背离超尺度的高层建筑,面向更加亲和的自然景观;2/ 斜坡与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形式相关,我们借用斜屋顶形式、采用更具当代意味的单坡,结合以上两点加上适度的体量切割,使其与景观花园共同构成一组“林间小屋”的意象;3/ 坡顶区域造就了人的活动的可能性,与水平屋顶相比,坡顶与地面的关系更密切,同时对活动和聚集营造庇护感。


在此基础上,我们从三个层面引入人对空间的参与性:1/ 游历状态,在我们以往的众多设计项目中都存在这种自发的公共性。现代主义建筑中强调的“公共性”将人抽象化了——那些大尺度的广场、街道不关注个体的差异,结果是剥离了每个人的参与的需求与欲望,所以我们特别关注差异性个体对丰富景观和空间“自由选择”的需求;2/ 由个体自由游历而引发的“开放性”,东方人个性相对内敛、需要更加自在和放松的空间状态,这就是设计所导向的包容性与开放性;3/ 参与度,不同的个体在空间中不断地穿行和偶遇所催生出共同参与和公共活动的组织机会。每个人的背景、技能各不相同,最终将促成项目所推崇的社区共有性和共建性。


△ 筑·居·思书屋的公共坡顶设计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 书屋屋面平台开放空间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李诗雯  这个项目与你们2021年的“连州摄影博物馆”项目有无一脉相承之处?在你看来,社区建筑应当如何连接城市与个人?成功的“呵护场所”(Fields of Care)需要具备哪些特征?


何健翔  这两个项目的相似之处挺多,我先说说它们的不同点。就生长方式而言,摄影博物馆位于密集的老城区,所以其建筑设计与城区肌理形成了同构关系;书屋项目在新城区,坐落在自然环境中,所以我们希望能与未来的花园、菜园、田地和原有的树木植被生长成为一体。就体验方式而言,摄影博物馆穿越了老城的街巷,游历体验渗透在建筑中,新与旧、生活与艺术由此编织在一起;同样地,书屋项目也通过设计拉长了沉浸式的游历路径,人们从新五大道以相对迂回的方式先进入花园,再到达建筑,形成一种在自然之中和书打交道的极致状态。所以两者的共通性在于创造多维路径,引导人们从自由游历开始进入开放空间,最终进入具有安全感的、松弛的思考和交往环境。


△ 连州摄影博物馆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其实我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强调,建筑设计不应该始发于既定功能性,毕竟功能需求在当代社会中越来越不稳定。反倒空间的“非限定性”很重要,建筑的重点应该为空间尺度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最终如何在场地上发现和营建场所。“呵护场所”必然不是自上而下的限定性建筑,而是需要基于建筑师对于城市和环境的理解而设计。我们倡导多意义性的空间,甚至看似无用的角落——以书屋为例,这样的空间包括面向田园的廊道、花园步道以及屋顶的阶梯。在信阳,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适合户外活动,所以这个屋顶可以用于读书、组织活动,这既是楼下正式书屋的自然延伸,也是书屋对城市环境的映射。

△ 面向田园的廊道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 花园步道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 走向屋顶的阶梯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李诗雯  筑·居·思书屋项目介乎风景、建筑和城市之间,也包括一部分存量建筑改造工作。面对这样复杂的项目,你选择首先处理哪些关系?如何统筹并有效更新其中人、物、场的关系?


何健翔  这涉及到设计过程和方法,也是做建筑有趣的地方。实际上,设计是迂回的非线性过程,概念层面的推进也可算作一种思绪的游历状态——游历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之中、抽象和具象之间。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的早期项目都是小型改造项目,包括我们自己位于麦仓顶层的工作室。


△ 麦仓顶层工作室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我认为建筑设计如在不同的空间和历史中的穿梭,“旧如旧”指对场地与历史的呵护能体现地方感和历史感。但我们也希望“新如旧”,这里指的就是建筑的永久性。我们会考究场地的过去,并依据这种历史想象获得灵感。我相信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人对空间的感知是相对稳定的。因此新建筑也能屹立至少数十年,长久地预见未来人们的行为感知并带来快乐。

 

具体回到书屋项目,场地上的原有建筑是用作短暂交易的售楼处和样板间,因此原有的封闭建筑和叠水景观都是“被看”的视觉展示设计,不需要人进行过多互动。售楼处和样板间作为从楼宇单元切割出来的商业空间如今被改为社区的公共空间,相当于把单独的、孤立的实体改成具有孔洞、路径和小角落的聚落状态。样板间原是内外环境基本隔绝的状态,改造后我们尽可能延伸出来一些亲近自然的露台。此外,我们也把样板间外立面的面砖拆掉了,留下了里面更为朴素的抹灰肌理。


△ 原售楼处样板间改造的公共办公区域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 为造访者提供可移动办公的住宿空间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李诗雯  花园、广场、屋顶和建筑本身,如何更好地相互结合,成为有趣且有效的公共空间?在这个具体的、细微(小尺度)的“城市规划”里,你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探索有哪些新思考和实践?


何健翔  的确,花园渗透到建筑里,屋顶也可以看作是花园向上延伸的结果。就像你说的,我们的观念是“建筑即城市”,一座好的建筑相当于一座微型城市或者村落。这和我的个人取向与成长经历有关。我小时候成长在亚热带气候的珠江三角洲村镇里,所以我儿时感知和记忆中并无严格意义上的单独建筑,而是连接成片的城镇——因为天气过于炎热,空间趋向聚集,以避免多面直射阳光;它们给人们带来的体验是连续的、穿行的、整体的,我也将这种记忆和感知植入建筑思考。这次在信阳,考虑到不同的地理和其后状态,我希望建造活动范围相对限定、尽量保持周边的土壤和植被,但在建造工作相对集中可控的同时把游历体验融入其中。所以虽然建筑群落看起来似乎是六个明晰、简单、各不相同的体块,但房子之间的连廊、夹层,复合楼梯与屋顶的连接,乃至其中的人际交往,却是细腻和丰富的。我相信处于这个微聚落空间环境中的人,会获得更多信息和产生更多共鸣。


△ 花园、广场、屋顶和建筑的空间关系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 书屋前的花园植被效果图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李诗雯  不同于你在岭南的实践,这个项目与地处中原地带的信阳市羊山新区的关系是怎样的?它的在地性怎么体现?它又将如何培养当地人的归属感和城市认同感?


何健翔  我认为中国的新城市缺乏归属感,因而地理和气候对建筑而言变得尤为重要。我们之前在岭南的项目,建筑基本都没有清晰的边界、没有过多的立面陈述。信阳市地处中国南北交汇处,物种丰富,冬季气候与亚热带地区十分不同。书屋建筑的形态和边界因此更加清晰——但在此基础上,设计尝试通过屋顶、廊道和田园的设计适度模糊建筑的界面。打个比方,这有点像水彩画中色块的把握,远看有完整的形态,近观则相互渗透。


李诗雯  在绿色建造方面,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进行过哪些思考?体现在项目的哪些方面?


何健翔  我认为绿色建造基本分两个方向。一个是传统、被动的节能方式,如天井、大屋顶这种不需要能耗的设计;另一个是采用新技术、主动的环保方式,例如前置太阳能和新风系统。中国的现有条件倾向于前者,考虑到全周期碳排放情况的话,它其实未必逊色于后者。


绿色建造不是简单的能耗管理,而应该是更广阔的概念。首先,我们尽可能采用石头、木头等天然材料,或者混凝土、钢材等加工程序最少的材料,注重建造过程中的碳排放成本;其次,低维护成本也非常重要,面砖、铝板等工业材料的长期维护很难,几乎无法持续使用,而砖石、混凝土则能随着时间变得更有味道;最后,我们也关注建筑中人的身体健康,鼓励人们在建筑中进行探索性的活动,而不是长久地坐着。


以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以往的项目为例,连州摄影博物馆的大屋顶在遮阳降温方面效果显著,博物馆展厅外的公共空间都没做空调,依然能保持舒适的体感。类似的,深圳红岭实验小学也只有教室里配备了空调,甚至也都不常开,教室和其他空间也都通风良好、温度适宜。这都是通过空间组织获得良好空气流通的结果。


△ 红岭实验小学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李诗雯  在预制建筑、可持续发展备受推崇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混凝土建筑?它的技术发展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


何健翔  为什么我喜欢用混凝土材料,因为它具有“无时间性”,从古罗马一直使用到今天,性状都没有发生太大改变。今天,我们以它搭配钢木结构体系,能获得一种新旧并存、相互对话的微妙状态。而且混凝土本身挺环保的,又相对耐久,自发明以来浇筑技术也获得了很多发展。在书屋项目中,我们就搭配了半装配式钢木组合,包括梁柱和屋顶部分。


在中国,装配式建筑受制于成本考虑。因为相对于国外而言,中国工人劳动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在小建筑中,未必要秉持绝对效率优先的原则。建筑是一种综合的考虑。


李诗雯  回到项目本身,你希望这个复合功能的书屋,尤其花园,给社区带去什么样的生活呢?


何健翔  筑·居·思书屋主要是一个相聚、相会的地方,是一所宁静又开放的多功能社区书屋和社群活动空间,我们称之为TBB共创中心,包括创意文化书屋、咖啡厅、工作档案库、可持续联合办公、艺术驻留、短期住宿和展览等。它能让大家共同参与其中,譬如花园的共建。理想中,这里将呈现社区必须的共有状态,同时给城市带来新的公共空间类型——农业、文化(社区)、工业(产品)的复合型空间。


△ TBB展览空间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 筑·居·思书屋内部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 公共办公区域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李诗雯  请最后再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花园的设计,以及日后的维护和使用建议。


何健翔  花园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我们只是设计了固定步道与平台等花园的基础设施,把原有的树木保留下来。可食景观、社区共建、食品安全、田野教育……立足于生态科普与城市生产,结合当地居民需求和书屋可引入多样资源,花园的使用可做持续性探讨。信阳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日照充足、降雨丰沛,水稻、小麦、油菜、高粱、茶叶等作物均可种植。综合以上条件,一方面,TBB与社区可以邀请专业园艺师进行再设计,并持续负责打理;另一方面,当地居民和周围学生也能认领田地,实现自主生产,老人、小孩等全年龄段都可参与科普运营。抑或两者相结合,引入专业的农场运营团队进行运维。


△ 佛山高明对川茶厂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两个更好”城市书屋

筑·居·思书屋

△ 筑·居·思书屋草图、模型及效果图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 筑·居·思屋总平面图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 筑·居·思屋平面图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 筑·居·思屋剖面图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筑·居·思”书屋
项目类型:城市公共设施
项目地址:河南省信阳市羊山新区冠景瑞园东侧
建筑/室内/景观设计: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 O-OFFICE Achitects
主持建筑师:何健翔、蒋滢
设计团队:蔡信乾、罗启尧、逄浡冉、阮艺玲
灯光顾问:广州科柏照明
设计时间:2022—2023年
建造时间:2023年
完成时间:待定
项目规模:870平方米



视觉 / 朱芷慧   校对 / 彭紫琦
本文由作者授权有方发布,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以“在看”分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有方空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