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雄文、邹和建、杨宇东对话:公卫改革下一站 | 瞰见×2020
以下内容根据访谈整理
Q1
顶层设计将如何改善
医疗资源错配问题
邹和建 : 顶层设计非常重要。例如,在“预约”这样一件很具体的事情上,很多病人因为文化程度的关系,学不会线上预约。当然,我们医院也有一些协助的措施。纵观其他发达国家的做法,在美国也有很多病人文化程度有限,但他们都是全预约。为什么能够做到全预约?为什么能够找到合适的医生?原因是美国的三级诊疗制度。家庭医生会告诉你,去找哪一个专家,到哪一个医院,甚至帮你联系、预约好,所以这个体系就非常有用。
刚才陆院长在发言中,非常同情我们医生群体,有的医生每天要看大量的门诊。我说一个数据,华山医院皮肤科的医生可能一天的门诊量将近150到200个病人。是不是医生看得太多了?是很多。医生想不想多看?医生不想多看。但是医生能够拒绝病人吗?医生不能拒绝病人。
陆雄文 : 现在华山医院每天门诊病人中,大概多少是外地的,多少是本地的?
邹和建 : 我们现在的门诊量,内科系统中约60%是外地的,手术科室可能是60%甚至70%,尤其是一些特色专科,大部分病人都是外地的。当然上海是全中国的上海,我们要立足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人民,但是这也的确面临医疗资源不合理使用的问题。其实,周边江浙地区有很好的医疗资源。
陆雄文 : 在60%到70%的外地病人中,你认为真的属于疑难杂症,只有华山这种全国领先的医院才能救治的病人,大概占比多少?多少是可以在当地医治?
邹和建 : 总的来说,一大部分不需要到我们这里来看。
陆雄文 : 本地病人中,有多少你认为不需要来华山医院治疗,上海其他区一级医院或二级医院就可以解决?
邹和建 : 超过50%的本地病人不需要到华山医院来看的,因为很多配药的病人,根本不需要专门到华山医院来配。
陆雄文 : 我为什么会讲这个问题,是因为这引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今天很多医院的问题,其实是系统设计的问题。
第一,优质资源供给不足。只有真正的疑难杂症才应该到好医院去看,解决疑难杂症的问题只有在全国最好的医院。第二个问题是,怎么形成一个好的制度设计。最合理的配对并不是杀鸡用牛刀,资源的有效配置,例如刚才讲的三级诊疗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它在美国非常成熟,在其他很多国家也是这样。曾经在国内计划经济的时代,觉得这个制度有缺陷就废除,但是好的制度一直没有建立起来,造成了资源错配。
杨宇东 :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技术是工具,但其实刚才陆院长已经说过了,比如说保险制度,比如说我们的社保。在美国是商业保险,商业保险至少可以去做一些约定。然而国内医院、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质,是公共服务产品,必须一方面利用管理学的思想,一方面要借助商业化手段。比如说商业保险也好,社保也好,应更多从商业角度,通过商业规律、经济规律来约束、合理完善人的行为。这时候就一定需要制度设计。
陆雄文 : 我讲的医院管理手段也包括了系统设计。没有合理的系统设计,就会发生资源错配和供求矛盾。
杨宇东 : 一部车子上的一个零件坏掉了,导致整个车子跑不动,你能说是其他零件不好吗?不是,它是系统设计的问题,它是整车的问题。
Q2
医疗支付
还存在哪些障碍与挑战
主持人 : 目前正在发生的大背景是,医保基金在不断缩减资金池。因此可能有两种应对策略,一是引入商业保险,是不是能够转换成医保+商保+自费的模式;另一种,就是现在很多公立医院、社区都在陆续实践的DRGS模式。各位觉得大家对投保商业保险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意愿是如何的?
杨宇东 : 我觉得意愿肯定是有。因为从病人患者、从公立医院的角度来讲,肯定希望有保障,希望用较低代价获得最好治疗,这时候就需要一种合理化的约束。医院有的时候会过度治疗,但是反过来,有时候病人也希望过度治疗,认为药吃得越多越好,也是一种信息不对称。所以这个时候,我觉得商业保险特别重要。另一个更难的难题是,我们的社保,社保是否能够根据分级诊疗去实施优化。反观商业保险这块,反而更容易达到效果。
然而可惜的是,目前中国的商业医疗保险市场一年大概是3.6万亿。其中医疗健康险大概是占到一万亿,三分之一不到。但是,其中真正通过保险公司支付给医院的仅占三分之一,大概是三千多亿。一方面,整个中国保险的密度和深度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医疗健康方面的商业保险,比重又是非常低。所以保险市场有非常大的空间。
假设有一个很好的制度设计,例如社保、商业保险加上自费的体系。首先,这对个人而言有更多保障;第二,因为保险公司本身有很强的商业属性,会给你更合理、更科学地安排,什么样的病报销多少钱,住院费报销额度等,因此会倒过来推动病人考虑,我这个病是不是不要住那么好的病房,不要继续住院了等等。所以我觉得,商业保险市场需求是巨大的,但目前来讲普及不够。
邹和建 : 刚才主持人说过的DRG问题, DRG要求按病种来付费,这对医院管理、规范医疗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GRG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从医生和管理者的角度来说,DRG会面临医患矛盾加深的问题。因为我们的病人对医学知识掌握得不少,对疾病有相当深的了解,这种了解使得他们一方面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但很多时候病人会提出更多的要求。DRG一旦实施,就要求医院该做的诊疗必须要做,不该做的诊疗医保是不支付的。
作为患者就可能问医生:“你今天为什么不给我做一个CT?”可能另一个病人说:“我这里不舒服,为什么不继续给我用这个药?为什么不让我多住两天院?“而如果这些病人的要求,不在DRG规定范围内,医保是不支付的,这必然将产生矛盾。因为DRG只约束了医院,但是对病人是没有约束的。
陆雄文 : 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要对全民进行教育,要形成分担机制。既要有政府做基本的保障,但是到一定程度也要分级。比如说,最好的医院是专攻疑难杂症的,病人要到最好的医院治疗,个人分担比例就要高一些。可能的形式是,在地区医院看病的话,90%-95%可以报销,而到二级医院报销80%,到了三级医院只能报销70%。总体上要给人形成这样的观念,如果要使用最好的医疗资源,那么个人的分担比例就要略高。
主持人 : 想问一下邹书记,您怎么看待陆院长提出分级模式,或者说您如何看待商业医疗保险?
邹和建 :其实我们中国人不是一个爱买保险的民族。我有朋友说,他连汽车也不买商业险的,他说我就这么一辆八九万的破车,碰了也就碰了。但是一旦发生意外,他可能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我们身边的人很少愿意自费购买商业保险,有人情愿花费一两千块应酬喝酒,也不会把两千块钱拿出来买保险。
陆雄文 : 这个情况一是跟发展水平有关,一是跟公民教育有关。中国的保险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就恢复,但真正的成长期也就是过去十年,只有当社会人均GDP发展到一定程度,保险才会被接受和重视,尤其是用于个人消费的保险,这是全世界的规律。因为人们倾向于将经常性、外显性的消费认为是必需的、值得的。而对于超出日常认知和消费范围的,比如律师服务、税务师咨询、顶级医疗专家提供的治疗等,由于平时不太碰到,或超出知识范畴无法判断的项目,消费者都会对价格格外敏感。
邹和建 :陆院长给出了管理学上“经常性消费”的概念,解决了我们的疑问。
陆雄文 : 因此我认为,工商管理的思想不只适用于企业,对医院、政府、非政府组织其实都有用,各方都需要将管理视作一门学问,一门科学。
Q3
从医者过渡到管理者
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杨宇东 : 前面我们谈到很多涉及管理思维的问题。一是公共卫生体系。因为公卫体系是系统工程,更需要一种管理思维。它相当于纵向有很多主体,横向涉及到很多利益。要求具备非常好的系统性思维,管理学的思维。二是回到医院体系。医院有非常好的医护,有投资,有设备,要面对市场,还要跟医疗企业保持联系,跟社保、医保、商业机构维护好关系。我认为管理医院比管理一个企业还要难,因为企业只是面对商业市场,但是对医院来讲要面对更多的问题。
前不久我接触过一个民营医院的院长,他原来也是医学科班出身,但是后来学习了管理,好像也是在复旦管院学的。他跟我讲,现在管理这家医院,考虑的事情已经跳出了原有医学专业技术的范畴。作为院长,首先要考虑的是设备投资后,多少年能够产生回报。第二,人才培养,就是如何通过机制招募到医生,招募到好医生。第三是让病人愿意到我这里看病。这些都是从管理学角度来思考医院的发展。
邹和建 : 杨总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也有幸能够在医院管理层参加一些工作,关于医院管理,中西方有很大的争议。在西方,不少医院的院长是职业经理人,比如一位可口可乐公司的前任CEO离任后去做了医院院长,很多这样的情况。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到很多医院去,问院长、书记这家医院的使命是什么、愿景是什么。很多的院长就懵了。然而,从现代医院管理来说,一家医院必须要有清晰的愿景和使命。没有这些,医院上下容易迷失方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做某件事情,或是达到什么目标。所以,管理学的理念对于深化医院管理是你必须要去学管理学的知识。
杨宇东 : 我刚才说那位院长,有段时间也在搞企业文化。我觉得很新鲜,就问他,医院的企业文化不就是救死扶伤吗,他说这完全不一样,要让医生、护士能够兢兢业业、全身心投入,不只是要提倡医者仁心、救死扶伤,而是需要医院上上下下每个人都明确医院的使命和愿景,例如我们的医院将是一所什么样的医院,能让病人得到一种什么样的满意度和服务。我一听就恍然大悟。
Q4
医务人员如何学习系统管理
主持人 : 目前在国内,医学和商科结合的课程还比较少,那么医务人员应该如何系统性学习管理知识?
陆雄文 : 从三个层面上讲,医务人员应该好好学管理。第一,从管理的理念上来讲。管理学的理念是,以全世界各行各业在实践中形成的共识为基础。比如说,要注重效益和效率。医院投资设备后,要能够救死扶伤,要把病人治好,但是也要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维持医院可持续发展,不能老是依靠政府财政。
第二,从管理的方法体系上来看。管理是一门科学,有方法体系。刚刚讲到医院排队,怎样设计付费流程,怎样分流人群,都涉及到方法体系的设计。关于这些的管理学知识很成熟,可以马上帮助到医院。
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要让医院的管理层成为半职业化的管理层。他们不仅能管理医生、护士们,能够让医院上下相互理解,同时他们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也就是医院发展战略的角度规划医院发展方向。比如说医院应发展哪些学科,购买何种设备,是否要去异地办医,这都是战略问题。如果没有系统管理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全凭经验判断,那很可能今天做对了,明天就做错了。拍脑袋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医院管理者需要站在全院角度去平衡学科发展与医院布局,这是战略选择。
Q5医疗机构如何践行社会责任
主持人 : 医院应该如何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使社会效益最大化?
杨宇东 : 一定要加强对于公共卫生的敬畏之心。以前发生很多问题,恰恰是因为缺乏敬畏之心,导致很多隐患的爆发。在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整个社会对公共卫生的重视程度一定会是前所未有的高。但同时,对公共卫生还要抱有科学之心,因为公共卫生不是凭主观意愿就能完成的事情,它非常复杂,非常系统性,涉及的领域、层次、主体非常多,所以一定要有更多的科学思维、管理思维,才能把公共卫生做好,但是这点我认为恰恰是比较欠缺的。
陆雄文 : 我认为要尊重专业,尊重科学。无论是应急系统反应,公共卫生系统建设,还是医院本身的应对和竞争力提升,都说明管理学的思想、知识具有普遍性。所以管理学知识要同整个公共卫生系统的建设,同应急系统的建设,同医院管理的改善结合在一起。
邹和建 : 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既然选择了做医生、做护士,就是承担了一份使命和责任。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医疗本领,要不断创新。王辰院士有一句话,医生是知识分子,承担着创造知识的责任,要不断地开拓创新,用更高的技艺、更精湛的医术服务广大的病患。
共呼吸
商业向善
“瞰见”云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