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 李竞:目前是中国快速跟进生物药的最佳时机
导读:作为学院“药物研发的科学管理专业能力培养项目”课程建设委员会的委员,药明康德生物新药研发高级副总裁李竞博士参与了整个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李竞博士以其在创新生物药研发管理领域的丰富知识和经验,为课程设置及内容构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将担任“创新生物药的研发与管理”模块的课程主席。本期小编特别采访了李竞博士,我们一起来听听他对生物药研发及管理的思考与观点。
李 竞 博士
药明康德生物新药研发高级副总裁
“药物研发的科学管理专业能力培养项目”课程建设委员会委员
李竞博士拥有20多年的抗体工程专业经验及超过16年的生物制药行业经验。他曾就职于惠氏制药(辉瑞制药),任高级研究员及共同项目负责人;还曾在诺华制药肿瘤研究部门担任实验室负责人兼项目负责人,组建了诺华/MorphoSys ADC 研发小组。美国癌症研究协会,临床肿瘤协会和临床免疫协会会员。
“目前是中国快速跟进生物药的最佳时机”
李博士从事创新生物药研发工作多年,既拥有丰富的生物药研发经验,又在建立生物转化技术平台方面尤有建树,在谈到如何看待目前我国生物药研发的现状、趋势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时,他认为目前是中国快速跟进生物药的最佳时机。
现状与趋势
我国目前生物药研发的现状相对来说落后于小分子制药,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是以生物仿制药(biosimilar)为主,对于完全意义的生物新药还是刚刚起步,远落后于生物仿制药的研发。这与大多数国家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起初是化药,然后是生物药,药物都是先做仿制药,建立后期开发的产能,慢慢一步一步往前移,最后到做真正的新药研发。生物药的发展趋势良好,我国虽在国际先进国家制药企业之后,但跟进的脚步越来越快,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小。
“在学习跟进过程中不断迎接挑战”
我们现在面临着很好的机遇,从化药到生物药,尤其生物药在全球乃至发达国家中正处于上升期,有蓬勃发展的趋势,这对于我们快速跟进生物药是非常好的机遇。同时目前信息发达,交流充分,也为快速跟进提供有力条件。当然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技术不断更新的前提下,如何在跟进中实现技术的更新与快速迭代是一个挑战。另外,信息的快捷交流对我们是机遇但同时也是挑战,信息是对等的,我们可通过获取有益信息,以此走出国门,国外也可通过获得相应信息走进中国。我们不能只顾闭门造车,要在学习的同时积极面对外面的竞争,在学习跟进中不断迎接挑战,从竞争中胜出,这本身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生物药的创新研发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生物药的创新研发与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靶点分子到可用于临床申报的候选物的发现、开发和生产流程上都有很多关键环节和关切要素,李博士认为:
这其实不只适用于生物药,小分子药物亦然,基于生物药分子本身的复杂性,挑战会大些,从前期靶点的选择正确与否,决定着整个项目是否成功。在靶点到候选物的发现,候选物的优劣,分子能否适用于后续工艺的开发,能否达到一定的表达量,生产出的分子是否稳定,这些在研发阶段就奠定了项目是否成功的基础。
从候选物的发现,到后续临床前的毒性研究,包括是否有免疫原性,是否能引起靶点之外的非特异性毒性,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是否筛选到特异性的分子,特异性的优劣等,对毒性均有很大的影响。另外对药效也是如此,分子是否达到最理想的描述(profile),即是否达到预先设定的成功标准。这些成功标准对于成药性,将来对病人是否有效,是否有毒性,是否经得起后期的工艺开发,这些如在前期研发阶段很多已经可以控制,那么将大大提高后期研发的成功率。
整个研发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做综合全面的考量和设计,尤其是在整个系统的上游管理、一统化的设计、全面考量是非常关键的。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往往前期一个小漏洞,为下游的开发生产造成很大的挑战,更严重的还会造成项目的失败。可以说整个药物研发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在靶点选择、制药技术及生物学之外还有许多挑战,这都需要系统的管理,对系统工程的科学有效管理非常重要。
“生物药在研发路径、策略及管理方面的特殊考虑”
随着小分子靶向药物、免疫单抗、新型单抗等不断涌现,与化药研发模式相比,生物药在研发路径、策略及管理方面有着独特之处,在谈到生物药的开发策略与管理模式时,李博士认为:
总的来说,小分子药和生物药在理念上有相似之处。但由于分子量不同,小分子药物分子量较低,大分子药物是一种蛋白药物。我们常常用波音飞机和自行车之间关系的例子来类比它们的生产过程,选择制造一辆自行车,还是制造一架波音747,在工艺环节、生产制造上都有很大的挑战和不同。这些不同导致生物药在研发过程中有着特殊的要求:
一是小分子药物特异性相对不高,代谢较快,在下游研发过程中,对毒理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等要相对多些。而对于生物大分子,由于它高特异性,高亲和性,在前期把握好其特异性的研究,理论上没有靶点之外的毒性,在毒性下游研究阶段会轻松一些。
二是在工艺开发上,小分子药物的化学合成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生产工艺和合成工艺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而生物大分子是通过活细胞发酵生产的,不像在实验室人工合成化学物的过程,这对于每一批次的生产,批与批之间质量的控制,抗体中活性蛋白分子的鉴定等方面要复杂的多。不只是鉴定方面的复杂,整个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的控制、质量控制等都比小分子要复杂许多。
三是从策略和管理方面考虑经济效益问题,生物大分子研发和生产的成本要高于小分子,如何实现企业利润,如何造福于病人,在选题上要认真考虑。应以病人需求为主要出发点和动力,同时也需在立项、选题上认真考虑经济效益,这主要是因为生物药的研发成本和生产成本远高于小分子。
“靠有效的管理在竞争中取胜”
随着优先审评政策高效的推进和落实,新药上市不断加快。在谈到目前的政策环境对于国内新药研发影响及对研发管理人员的挑战时,李博士认为:
近两年CFDA出台了很多政策,大环境下对生物新药营造了很好的政策法规环境,对于生物新药发展是一个很强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上市许可人制度推广后,使得上市许可和生产许可分开,真正落实了所有权,研发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可极大地鼓励和促进生物新药研发,对整个制药界的创新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作为制药企业或新药研发机构,如何在广大的开放竞争态势下生存下来,在竞争中取胜,靠的是有效的管理。作出高质量的药品,是质量和效率的综合体现。
在大环境利好的条件下,对科研管理人员来说,如何在质量和速度上占据制高点,如何能够在国内竞争下胜出,并面临越来越多的先进生物制药企业或生物技术公司走进中国,如何在国内国外双重挑战下生存下来,对研发管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另外,现在政策引导的一个方向是鼓励做真正意义的创新药,合理调配资源,让中国在新药研发的高度上占领一席之地,做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这并不是说生物仿制药没有前景,生物仿制药是一定要做的,对于满足广大国内医患需求,让老百姓真正用的起药,用的上已有的药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生物仿制药是功不可没的。只是在调配社会资源时,生物仿制药的资源要合理分配,一些新的资源要用到生物新药的研发上,从长远来看才能走到世界的先列,真正走到制药界的前端。这确实对研发管理人员有一个很高的要求,科学、技术、生产、管理、政府政策的调控都是比较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是机会,把人才合理调配到新药研发上,不只是满足国内需求,更为了走向世界。
“Out of box,the thinking always can bring innovative idea”
作为课程建设委员会的委员,李博士参加了前期的课程设计。在谈到该项目在助力企业研发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可以提供哪些帮助时,李博士认为:
我认为该课程项目在真正意义上把研发管理这个领域突出出来,提高到一个层次专门来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借此机会,将企业研发管理人员聚在一起,通过课程教授们的系统梳理和引导下,把学生引进门,摆出问题,看看这个殿堂里是什么样的,更多的是留给学生去学习和思考,去想应该怎样去做。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希望让没有接触过这个领域或对该领域感兴趣的人,通过课程对生物药研发有个大致的了解,对系统工程有所了解,通过反思自己的工作及所在的企业如何做是最好的,如何最好地保证质量,最佳地提高效益。教学相长,学生的思考也是对我们授课的延伸,他们新的问题对我们也是一个挑战,并促使我们更多思考应对变化要做哪些改变,对我们老师的经验和将来管理提升也是有帮助的。
另外,我也希望学员之间可以有更多的交流,来自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的互动,有时可能会比授课本身更有意义。只有是跨界的互相交流和挑战,才能促使学员走出来,思考更多的问题,带来更多的革新。正所谓“out of box,the thinking always can bring innovative idea”,我希望我们的讨论能激发更多的想法,把中国生物药的层次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高层经理培训课程
创新生物药的研发与管理
—从候选物的发现确立到IND申报的系统过程与管理决策
2017年3月16-19日 上海
高层经理培训课程
生物类似药的研发与管理
—从立项到IND申报的系统过程与管理决策
2017年4月20-23日 苏州
以上两个课程为“药物研发的科学管理专业能力培养项目”开放模块,每个课程仅对外开放10个名额,可单独或合并申请。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刻锁定席位!
相关链接:
2017课程巡礼| 第二站:激情澎湃—创新生物药/生物类似药的研发管理与决策
课程 | 生物类似药的研发与管理:从立项到申报的系统过程和管理决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