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 | 杨秋莉:突发疫情之下,心理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 武汉肺炎 · WorkFace在行动 #
本文源于 “ WorkFace 抗疫行动 ” 在线访谈
本期十问官: 王万军 @九方马董事长/上有吉品投资人
本期受访人:杨秋莉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文 | 杨秋莉 王万军
整编|小酷 吴菁飞 婷婷
Q
A
王万军
九方马董事长
上有吉品投资人
杨秋莉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杨秋莉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35年至今。
30多年来致力于中西医学结合的医学心理学、神经精神病学与心身医学等方面的科研、临床与教学工作。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医学心理学研究室主任。自2014年开始,开展叙事医学方面的研究,开创了中医学与叙事医学的工作。
——本期十问官· 王万军
1
中国中医科学院35年
Q
王万军:感谢杨老师百忙之中来给大家讲解,您先做一个介绍吧,尤其在医学心理学方面的介绍。
杨秋莉:大家晚上好,我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从事中西医学结合的医学心理学相关科研、临床和教学的工作。
目前以中医心理学与叙事医学、心身医学与养生保健为主要研究方向,在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心身健康与心身疾病方面进行了相关工作,基于中医理论建立了人格、体质测量的辨识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自2014年开始,又开展了中医学与叙事医学的研究与推广工作。
非常感谢有这样的机会,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和学习。需要说明一点,本次访谈所涉及的受众面主要是普通人群,而非医护人员或疑似、确诊患者,因为对于后者人群另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
当今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我们的生活、工作及学习的快节奏、竞争的激烈,使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压力。这种压力会从情绪和心理方面体现出来,同时也会影响到我们身体。
中医学历来强调“天人相应、心身合一”。人类不是孤立存在的,自然界和周围环境的变化,都会给人的心理和身体上带来一定影响。
一个人既有心理活动,又有生理活动,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大家都知道,当一个人心情舒畅的时候,有益于身体代谢正常,处于健康状态;当情绪波动,或抑郁或焦虑的时候,五脏功能也会受到干扰,进而影响代谢,甚至导致身体出现疾病,失眠、高血压、消化道溃疡、肿瘤等疾病的发生,现代医学将这类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中其重要作用的疾病称之为心身疾病。
2
突发疫情的心理应激
Q
王万军:这次武汉肺炎疫情形成的关门局面,对人会有哪些心理影响,杨老师有没有具体关注?
杨秋莉:这次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影响。我也和大家一样持续关注事态的发展以及对人们产生的心理影响,这也将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总结的内容。
面对突发事件,每个人应对表现的状态都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社会角色、对事情分析、理解、应对能力都不一样,在心理学上叫心理应激。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危险或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反应。应激既是突发事件对机体的刺激,又是机体对突发刺激的反应。
从某种程度上讲,面对突发事件心理产生相应变化是人体正常的反应,关键在于反应适度以及你如何面对和处置。比如遇到暴风骤雨,人们纷纷穿戴雨具避雨,这是正常反应。但是如果一个人独自在暴风雨中浑然不觉,任凭在风雨中凌乱,或是自认为要天塌地陷、末日来临,这两种极端的表现都不是正常反应。
具体到这次疫情来说,
人们有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负性情绪:
▲上下滑动阅览▼
一、置若罔闻,不相信事实真相
在得知因疫情封闭隔离信息时,对事件的严重程度采取漠视态度,事不关己,我行我素,不采取做任何个人防护措施“裸奔”,甚至全然不顾自己是否携带病毒而强行“突围”,既对自己不负责任,也对他人不负责任。
二、过度恐惧、紧张、焦虑,甚至抑郁
轻度的紧张和焦虑可使人能够迅速进行有效的防护和理性的应对,然而过度的紧张焦虑往往会造成高度恐慌,比如害怕自己或家人被“无限期封闭隔离”,谈“封”色变,无法摆脱,严重地影响到个人的心理健康与抵抗力,甚至对周围其他人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三、易怒,过度发泄
比如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于选择性的疫情发展动态,频繁刷新关于疫情的各种危言耸听的“小道消息”,然后断然将矛头指向有关部门或者社会,产生愤怒情绪。有些人对封闭隔离措施不理解,甚至迁怒于执行公务人员、被隔离的疑似病人等,导致舆情问题或人际冲突。
四、由不良情绪导致的行为异常。
有人过度刷屏,过分听信谣言,有人疯狂囤积口罩、药品、消毒和生活用品等,这都是面对疫情所出现的异常行为,这些异常的行为往往都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恐慌情绪。
在心理应激的时候,
要首先分析带来应激的原因。
要对这次封闭隔离措施的意义有正确认识。这次疫情,最早从武汉出现,正好和春节叠加在一起,大家都有旅行探亲的需求,有着人口大面积流动等现状。这个时候,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加剧疫情的传播,后果不堪设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采取果断措施,尽最大可能进行隔离是非常必要的。
3
信息过载带来心理负担
Q
王万军:请问在当前情况下,您认为哪些具体的因素会诱发心理疾病?哪些现象属于社会因素引发的心理问题?您怎样看待这些现象?
杨秋莉:信息过载的确会带来心理负担,关键在于“过载”二字,这里面既涉及到有关信息质的问题,也涉及度的问题。
事实上不仅仅是信息过载会带来心理负担,日常饮食如果你摄入过量也同样对人体造成负担,带来危害。
当今世界人们生活在信息化年代,尤其对手机的依赖,各种有用的没用的、真实的虚假的信息无时无刻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时,就应该像选择食物一样,有意识地筛选对人体有益的适量摄入。
各种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但是选择权在你,如果无选择地一股脑让垃圾信息充斥你的大脑,则会增加心理负担。
在当前情况下,
下列因素有可能诱发心理疾病:
▲上下滑动阅览▼
一、突发的疫情,引起过度应激反应。表现为情绪紧张、俗说的“神经过敏”、惊谎失措、疲劳无力、抑郁、恐惧、焦虑、健忘等。
二、封闭隔离措施,引发有些人对特定人群(如某个省份的人员、疑似患者、确诊患者)的过度恐慌、社会群体的心理距离加大、亲朋好友之间的心理隔阂等社会不良心态,甚至有的人出现以行为障碍为主,发生滋事挑衅、攻击性和反社会的行为。
三、由于假期延长或封闭隔离户外活动减少,所谓“憋出的毛病”,出现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主要表现为对自我心理调适、控制能力减弱,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烦躁、焦急、抑郁、易激惹、睡眠障碍等;或有疑病性强迫观念,有各种明显地躯体不适应感。
此外,还有一类是由心理因素诱发的躯体功能紊乱或器质性损害,谓之心身疾病,也称为心身障碍。发病时既有心理和行为的异常,也有躯体的异常。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不齐、消化道溃疡、糖尿病、月经失调等。
中医历来强调的是个体差异,人格特征不同,体质类型不同。同样的环境,大部分人能够正视现实、理性看待、积极应对、妥善处置;有些人则会出现心理问题,有些人会紧张、恐惧、焦虑、抑郁。每个人心理状态不一样,不同体质的症状也不同。
我们的工作是从中医和心理学角度来说,从人格特征去分析。同样的这个事件,不同的个体反应,这就是人格特征不同,就是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行为风格不同,结果就不同。
我们要客观地、有选择地去看这些报道。面对出现的各种不同的声音,要从容去面对、客观分析,否则的会增加我们的恐惧焦虑程度。
多看主流媒体的客观报道,多看一些正能量的东西,我们国家举国之力应对突发事件的制度优势,有抗击非典的经验,要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
如有些人比较敏感,容易紧张、焦虑、情绪低落,更需要自觉远离负面消息。不仅仅是面对突发事件,上在平日生活工作中,借用人们所说的一句话叫做“如果问题可以解决,烦恼是多余的。如果问题不能解决,烦恼是无用的”。
一夜之间,我们的信息流里大多数都是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各种各样的信息面前,焦虑和恐慌也在蔓延。艰难时刻,在高度重视疫情的前提下,采取适当措施调适压力,尽量减少疫情对心理的负面影响,也非常必要。
Q
王万军: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再加上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传播和生产信息。不去看又忍不住。在这种情况下,如有人确实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家人们应该怎样帮助他?
杨秋莉:出现心理问题之初,有些人能够自我意识到,并有自我修正调适能力。而有些人自己没有意识到或者不可自拔,这就需要家人或者朋友伸出热情双手给予关爱和帮助。
一、家里人的支持关怀。所谓“心病”更需要家人理解和陪伴,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态度强硬,要以对方能够接受为目的。照顾好饮食起居。
二、转移注意力。与他谈一些轻松的话题,听轻松的音乐,看一些大家感兴趣的影视、娱乐节目,做一些家务或者其他有益事情,既转移注意力又能够放松下来。
三、建立共度时艰的信心。用正面的舆论鼓舞人教育人,减少那些对他心理有影响、让他感到更加紧张恐惧的负面信息,。
四、如是严重的心理问题,请尽快就医或寻找专业心理咨询师求助。
4
个体到群体的心理压力
Q
王万军:对于封城的人们来说,心理压力是挺大的,也很容易出现群体心理,甚至会导致进一步放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工作,来对大家做心理防护?
杨秋莉:对于“封城”的问题,这其实不光是对武汉人来说有压力,武汉周边的几个城市都有封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所以我们每个人压力也是同样。
这个群体的心理压力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应该要从社会做一些宣传。媒体的报道方面,给大家心理上的支持也很重要。
关于政府方面采取的措施,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治疗方案(试行第四版)》中,明确提出了“应加强心理疏导”的内容;2020年1月26日国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为指导各地科学、规范地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了遵循。
心理学界从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心理所、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等机构,到各省市从事心理救援、心理咨询相关部门都有相应积极的举措,给当下因疫情给大家带来心理影响提供服务和帮助。
武汉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已经建立了热线,大家能够在线上通过电话,通过网络,去得到一些心理的帮助。每个人通过自己的主动调整是非常重要的。
5
中医的生命整体观
Q
王万军:您说要有信息辨别的能力,但许多人是没有这方面的能力的。信息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普通人很难识别。面对这个情况,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杨秋莉:不良情绪对我们每个人的心身健康是有影响的。“气为百病之长”,情绪不好,影响心理状态也会影响身体,会使我们身体的抵抗力下降,也可能诱发原来的疾病的发生,所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是很重要的。这就是中医的生命整体观。
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一、提高个人修养,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品位品质,丰富自己的内涵和业余生活,与其把自己的时间耗费在无用信息上面,不如借这个假期多读书,乐观的心态来做好自己的当下是很重要的。
二、增强自制力,少看负面信息。要有自己的思考和适当的判断,如自己没有辨别能力,或容易敏感、紧张焦虑,这些天应减少、不看那些负面信息,多看正面报道、主流媒体信息,或看其他节目和轻松的话题,这是对自己一个很好的保护,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把在家里的时间安排好,让自己能够充实、轻松地度过。
三、转移注意力,和家人一起进行一些下棋、打牌等娱乐活动,条件允许情况下去户外走一走,既转移了注意力,又增进亲情,有利于保护眼睛,还能避免因久坐久卧导致的“假期综合症”。
6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身健康
Q
王万军:现在疫情仍不明朗,甚至随着返程高峰期的到来,再加上潜伏期到达高峰期,媒体都在讲会进入一个高发期,是不是会引起进一步的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采取更好的预防措施?
杨秋莉:这是一个社会心理因素问题,对每个人的心理都会有影响,是社会心理因素对于心身健康的影响。
媒体所讲的这个事情,是我们每个人都需面对的,必然会增加我们的压力,因为要面临着去上班,返程,返回到工作岗位。
面对疫情发展不确定的形势下,每个人应先理性面对现实,后根据每个人具体情况,做出适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安排,接纳当下,做出积极正向的调整,提高抗压能力。
既然个人决定不了疫情发展,就少操这个心,做好该做的事情,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应该怎样采取更好的预防措施?
▲上下滑动阅览▼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中,对于易感人群及大众的干预措施是这样表述的:
1.正确提供信息及有关进一步服务的信息;
2.交流、适应性行为的指导;
3.不歧视患病、疑病人群;
4.提醒注意不健康的应对方式(如饮酒、吸烟等);
5.自我识别症状。原则:健康宣教,指导积极应对,消除恐惧,科学防范。
我是从事中医学和心理学相关的工作,《黄帝内经》有这样一段话:“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远离不好的地方、不好的事物。怀有平常心,洁身自好,净化心灵,元气便按照自己的本性去运化和收藏,而不需要外在的东西来控制。那么,病还能够从哪儿来呢?
这话也是我国古代所有修炼身心方法的一个总原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按照现代的说法就是调适身心,保持身心健康,抵御外邪侵袭。
除此之外,如果自我调节能力有限,可以适当借助药膳食疗乃至在医生指导下服药,如补气的参和黄芪,提高免疫力的一些食物。
多吃一些蔬菜水果,有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与他们每天吃的水果和蔬菜的数量成正比。诸如莲子、藕、红枣、桂圆对缓解焦虑和抑郁有一定帮助。各种酸味水果富含维C,可以缓解消极情绪。
洋葱富含抗氧化剂,具有消炎和镇静的作用。生菜、菠菜和芹菜能缓解精神乏力。萝卜能使人振作精神、包菜能防多愁善感、西红柿令人心旷神怡、百合有舒缓解郁功效等等。
总之,根据每个人体质状况,合理选择。
Q
王万军:这样的隔离的客观上对社会心理影响会有多大,可能会产生多大规模的病患,我们会有专家观点,并据此做预案吗?
杨秋莉:疫情期间的见面一定会增加传染的机会,所以注意隔离很重要。
当下这种状况,保护自己,保护他人,最好不见面,可以通过电话、网络问候、交流、谈生意。但是,任何的生意面对当下这种状况,健康生命都是第一重要的。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去做一些对自己和他人健康有影响的事情。
总之,隔离是必要的,也是暂时的,关键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先接受当下的现状,然后再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积极行动,正向面对。
Q
王万军:这次病毒对社会的直接打击是我们人类之间的彼此隔离,也就是社会的某种基本功能被切断,我们变得不能见面,不能做生意
杨秋莉:见面会增加传染的机会,可能会对见面双方的健康带来影响。
当下这种状况,保护自己,保护他人,最好不见面,可以通过电话问候、交流,做生意。但是,任何的生意面对当下这种状况,健康生命都是第一重要的。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去做一些对自己健康有影响的事情。
借用现在的信息网络,我们可以视频会议,只要不是生产这样的部门,能够在线上工作的,在家办公的,我想到都不会影响太多的。
关键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先接受当下的现状,然后再安排自己如何积极面对。
7
不让错误认知影响身心
Q
王万军:这样的情况非常特别,也就是说我们失去了习以为常,不曾怀疑的功能。人们会下意识的依赖彼此,然而接下来会失去这样的社会功能。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作为一个整体应该如何应对呢?
杨秋莉: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整体的一份子,如何整体去面对就靠每个人的认知。
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一、当下疫情期间,每个人面对着这种严峻的时期,关心自己和家人之外,还要关心国家,关心大局,否则的话我们根本就不能调整好自己。
二、负面情绪会对我们的心身健康有影响,所以,从心理学来说,这是认知的问题,不能够用一个错误的认知,对自己的健康有影响。
三、要学会适应,既然你不能改变现状,就去尝试适应现状,接受当下,才能保证自己的心态相对稳定,有益于身心健康。
四、还要建立战胜疫情的信心,相信国家,服从大局,做好自己,争取尽早打赢这场疫情歼灭战,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工作秩序,回到正常轨道上来,回归你所依赖、习以为常的社会功能。
让我们携起手来,积极应对,保持身心健康!
● 十问|不惜一切代价松开检测的瓶颈才能有效控制疫情,民间谏言武汉
● 十问 | 美国病毒领域专家 徐德:防治埃博拉的经验,分流-隔离-消毒,是成功的关键
欢迎加入“WorkFace抗疫行动“
请识别下图二维码提交申请
留言//分享//关注//在看//加入抗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