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交谊舞·迪斯科·霹雳舞 | 80年代大学校园里的三种身体行动——《我的大学系列》番外篇之三

苏丹 四面空间 2024-04-21


↑ 点击关注四面空间



改革开放的边界如此开阔,从政治体制到民众的身体。如何使用自己的身体在之前的一段历史中是个严格受控的问题。但我们也察觉到广播体操从第一套到第六套动作姿势的战斗性在逐渐减弱,广播员的亢奋呈平缓趋势,音乐也柔和了许多。但身体自由度依然是没有的,没有个性表达,没有人与人之间肢体的对话和配合。身体虽说是文艺的工具,但当文艺已经完全政治化之后,工具也就更加工具化。然而身体终归是血与肉、灵与肉的结合,身体本身也需要释放,需要以此表达内心。在这几个方面,大众性的舞蹈非常重要,就像今天到处都可以看到的广场舞一样。八十年代进入到了一个身体适度解放的时期,舞蹈终于成为生活中美学的样板,每一个阶段都有升级的版本。

1980年春,文艺青年聚集于北京圆明园公园,

李晓斌拍摄,图片来源于网络▲




交谊舞

瓦尔特·本雅明曾说过:“当前的局势是法西斯主义将政治审美化。共产主义的回应是将艺术政治化。”百年以来,交谊舞在中国社会的沉沦比这论断更加复杂,几经沉沦。

 

交谊舞在八十年代重现中国社会,最早常常出现在反特故事题材的电影中,以一种关于革命人地下工作者故事的必要片段闪现。电影中跳舞的主体大多是反动没落的阶级,资本家、反动军官、特务和生活颓废者。镜头中的交谊舞散发着一种死亡的气息,仿佛最后审判前的末日狂欢。《英雄虎胆》、《保密局的枪声》、《与魔鬼打交道的人》等故事片中都有相关场景。其中,由陈少泽饰演刘啸尘的《保密局的枪声》中,有一段酒吧中外国水兵和中国舞女热舞的镜头令我至今记忆犹新。显然这是“旧社会”社交中最主流的方式,我方情报人员必须经得起这样腐朽的生活方式的考验,才能担当起深潜敌后的工作。

 

电影《保密局的枪声》交谊舞片段▲


另一个细节就是中共谍报人员之间的交流,经常混杂在这种轻歌曼舞、耳鬓厮磨中进行。因为此时此刻,人与人之间身体的关系极端反常,便于耳语交流至关重要的情报信息。交谊舞的场合是传统禁欲社会里大赦身体的法外之地,是后期中国革命的对象之一。因此,八十年代陆陆续续重返大众视野的电影中的交谊舞镜头是这种“腐朽社交”重返社会之前的热身,更为巧妙的是,它们多以批判的方式呈现。

 

其实早在革命成功后的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社会并未这般极端,从中央到地方,交谊舞都是一种高级形式的礼仪、文艺兼具的社会存在。在著名的中南海舞会上,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是擅舞的明星。据家里人说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去安徽视察工作的时候,地方上也有接待性的舞会,当时在省黄梅剧团的笔者大姑还和国家主席一起携手共舞。

 

然而从电影中的镜头片段到现实生活,交谊舞落地的行动还是惊心动魄的。八十年代早期的家庭舞会多开始于社会上的“流氓们”,他们敢破敢立、勇于拓展新的生活美学。我第一次看到家庭舞会是在1979年,那是一个光影扑簌的下午,一帮社会青年鬼鬼祟祟地聚集到我的邻居家里,然后大门紧闭。尽管他们如此低调,但还是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那群人中不乏一些大名鼎鼎的流氓混混。同时惊喜地发现一个城市里最有姿色的女青年此时此刻都衣着靓丽现身于此,让我大开眼界,并大饱眼福。待到这伙人悉数入户,房门紧闭后,我扒在门缝上聚精会神向里张望,看到明亮的阳光穿过房间,把一对对相拥的人影投到走廊的地面上,这群男女脚部摩擦地面的声音沙沙作响,像一把毛刷在抓挠我的心境,奇痒无比。听得出来,那天播放的舞曲是《青春舞曲》。尽管这帮痞子谨小慎为,但社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一会儿这个被认为是伤风败俗的群体活动之信息,便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整个社区。然后怒气冲冲的家长飞似地赶回来破门而入,强行终止了这一场好戏。

 

1984年,广东湛江,在海员俱乐部跳舞的海员
安哥拍摄,选自《安哥:结图纪事》摄影集


之后全国各地反叛青年的家庭舞会四处兴起,直至场面失控。1983年严打,西安市单身女性马燕秦因在家中举办私人舞会,被处于极刑,算是这场文化和政治博弈中的牺牲品。


马燕秦等人被处于极刑,图片来源于网络▲


1984年10月,中宣部、文化部和公安部发布《关于改进舞会管理问题的通知》,开放了舞会禁令,而这一年秋天我踏入了大学的校门。大学是交谊舞复兴的重地,大学里的舞会由于人员素质整体高,避免了社会舞厅上乱七八糟的东西,许多五十年代接受过交谊舞训练的前辈纷纷出场,重温旧梦,古典音乐奏响,华灯初上,再现了昔日的辉煌。相对于同时代艺术院校舞会的火辣,工科院校的舞会绝大多数温文尔雅,师生们衣着体面,礼仪得体。


80年代校园交谊舞,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舞会上播放的曲目也大为丰富多彩了。中外名曲平分秋色,此起彼伏,如外国名曲《蓝色的爱》、《蓝色多瑙河》、《轻骑兵进行曲》、《鸽子》等。中国歌曲改编的舞曲有《相思河畔》、《小城故事》、《月朦胧鸟朦胧》等。建工学院的舞会很多很频繁,各种层级举办的都有,包括学院工会举办的、各系组织的、学生会和班级自发组织的更是遍地开花。班级里舞会的人气指数和班级女生颜值往往成正比关系,因为这是社交最公开公正的场合,也是相逢、相识、产生火花的时分。我所在的班级就是这样,一来因为女生比例高,二来是女同学们的长相气质整体水平名声在外,吸引了许多心怀鬼胎的高年级和外系男生造访,因此一度班里舞会频次很高且知名度、参与度也很高。除了校内的交流,学校与学校之间通过舞会的交流也很频繁。尤其是距离较近的学校之间,比如哈建工、哈工大、哈师大这些邻近的学校,活跃的学生经常会外出参与其他学校的舞会。据和我同时期在哈学习的艺术家枫翎回忆,她那时在师大油画系学习,周末经常外出跳舞,也来过我们学校。有时候回去太晚,校门落锁,还得翻墙回宿舍。

 


80年代校园交谊舞,图片来源于网络▲


交谊舞对技巧的要求相对较高,规则刻板。舞者除了对舞曲的节奏要有基本的辨别能力,还要求在既定的规范之下调动身体的协调性。交谊舞的舞曲多带有某种叙事属性,因此这种东西让工科院校的学生们既觉得熟悉,又带有某种抑制感。在没有美育的社会基础条件下,叙事性音乐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这是文字的力量对文艺强行介入的效用。但叙事的明确性所连带的情结之具体也是累赘性的,它终将成为身体表达的羁绊。八十年代大学交谊舞会里经常会有歌曲伴奏作为舞蹈的引领,它对舞者的影响是具体的,从肢体运动到面部表情都会受到它的牵扯。有时仔细辨析歌词,再看那一张张紧张兮兮的面部,对照之下,喜感顿生。

 

(上图)1983,广东广州,在军区礼堂跳交谊舞的老人
(下图)1985,广东广州,营业性歌舞厅开了又被关,开设日间老人专场后,才被允许正常营业
安哥拍摄,选自《安哥:结图纪事》摄影集


跳交谊舞需要进行一定的培训,尤其对于那些高中阶段拼命学习、没时间娱乐的书呆子们。那一阶段学生会经常有这样的公益活动,学生宿舍里也是另一种培训基地。学长们对学弟、学妹的关怀经常表现在交谊舞的教授上,口令的告诫、手把手的辅导非常见效。交谊舞是大学生社交的重要形式,它名正言顺,让很多心怀叵测的学子放下了思想的包袱,堂而皇之的在众目睽睽之下邀约自己心仪的异性。因此,一时间交谊舞成了大学生入学之后必修的业余课程,想要融入这个穷酸气十足的文艺时代,非掌握交谊舞技术不可。许多不在同一年级、同一专业的异性都是通过交谊舞相识,进而发展成为恋人关系。交谊舞需要双方在现场的配合,需要带动与被带动的关系转化,既清晰又妙不可言。据说哈尔滨当时黑道头目乔四就是一个擅于“伦巴”的高手,而教授乔四跳交谊舞的老师是混迹哈市各顶级舞厅的“蔫吧骚”金玉。他们之间的交往和“切磋”,也留下了许多佳话。

 

我当班长的那一个阶段,教室搬到了后楼的253,相对于前楼,这里更加独立和僻静,所以更加频繁地组织舞会。各年级各班的同学依然喜欢来凑热闹,而此时已步入高年级的我们更欢迎涉世不深的低年级女生来访。遗憾的是我一直没有在交谊舞方面开窍,在舞场上像个手脚僵直的木偶完全不听自己使唤。更蹊跷的是,按理来说我应该属于在同时代人中非专业人士对音乐接触相对较多者,可是一上场就紧张得连节奏都听不出来了,由此可见我亦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伪君子。那个时期还流行一种同性之间的交谊舞,这一方面缘于理工科院校男女比例失衡,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对异性的神秘感作祟,那是一种既想靠近又想逃避的想法,很难驱除,牢牢地控制了我们的身体。有时候调皮的男生会在黑灯之后大谈拥揽异性舞伴的感受,比如某某太胖、某某脸太大,以及某某某腰间棉裤、毛裤、秋裤层次太多......我则会在这种实践认识的指引下在第二天重新打量这些被诋毁的女同学,发现她们依旧楚楚动人。



同性之间的交谊舞,图片来源于网络▲




迪斯科

大学期间交谊舞已经完全洗清了它在历史上背负的污名,它华丽转身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它是足以与电影、电视剧抗衡的美丽现实,是美好生活表面的浮华,是全民性美育。它还是大学生活中的春药,让我们身陷浪漫主义的泥沼之中,矫情又亢奋。但交谊舞的门槛和其文化习惯实际上又和我们的生活背景有着强烈的反差,这条巨大的鸿沟对于人性的急切释放是具有阻滞作用的。这一点是交谊舞致命的缺陷,它让更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感到不爽。而在这个胶着的时候,另一种更符合时代气息的舞蹈出现了。

 

迪斯科一开始也是以非主流形式出现的,这种舞蹈的动作比划和音乐旋律在我们看来都是邪恶的。中学时期电影《神女峰的迷雾》中有一段迪斯科的片段,刻画的是袁苑饰演的堕落青年陶荣荣扭曲变态的精神状况。昏暗摇曳的灯光下,几个奇装异服的青年在激烈刺激的音乐中摇摆扭动着身躯......然后一脸正气的陶父出现了,尽管这位在文革中被构陷蒙冤的革命干部在牛棚、牢狱中吃尽苦头,但他依然不改本色。坚决抵御这种不健康的文艺形式,他带着恨铁不成钢的怒气,狠狠地按下了录音机的暂停键。可见改革开放之初,即使有点伤痕文学情绪的影片中,迪斯科这种新潮文艺形式也是被宣判死刑的。相比之下,《牧马人》中那段迪斯科场景叙事显得稍微客观一点,炫目的灯影和摇摆的身姿,只用于背景铺陈,而未予评价定性。

 

电影《神女峰的迷雾》陶荣荣跳迪斯科片段,视频来源于网络▲

电影《牧马人》中跳迪斯科和交谊舞的片段,视频来源于网络▲


迪斯科在大学的流行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它先是由一些有一定社会经验、不安分的学生入学时夹带而来,并在一些非主流的活动中偶而现身。我们班同学中年纪最大的老侯就是这样一位摩登青年,这家伙风流成性,又来自祖国的首都北京,见识多,涉猎广。入学不久就听说他会跳“流氓迪斯科”,于是有几次班级聚会期间,大家就起哄让他展露身手。老侯本来就好嘚瑟,一打哄他就半推半就走到场地中央,然后随着古怪的音乐响起,浑身抽搐,上下摇摆不止。老侯迪斯科动作中最生猛之处是有些性暗示的的细节。好在被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们误以为是由洗澡动作演化而来的幽默搞笑。

 

经过一年多的蛰伏酝酿,大二末尾的时候迪斯科开始大规模登场了。它爆发式的入侵校园几乎是一夜之间的事情,有一年的岁末联欢,当所有的节目演出告一段落的时候,场内突然想起节奏感强烈无比的迪斯科音乐,灯光的模式也变了,旋转的舞台灯和连续快速闪变的灯光交织下,旧世界瞬间被颠覆得落花流水。在这天旋地转的灯光和音乐激励之下,几乎没有人可以抵御这种野性的呼唤,学生们纷纷跳入场中嗨将起来。这是一次对校园文化临界点的突破事件,是建筑系学生搞的突然袭击。之后迪斯科开始在校园大张旗鼓,辗压传统的交谊舞,成为身体解放运动的新模式。

 

迪斯科舞曲旋律简单、节奏感强而有力,和青春期的内在冲动里应外合,兵不血刃解决了大多数年轻人存在于身体之上的束缚。这是一种更容易掌握、接近身体本能的舞蹈,为绝大多数人欢迎、追捧。迪斯科舞没有叙事的概念,它是一种相对更纯粹的、激烈的身体运动行为。它的动作幅度大、自由,发挥余地大,自我表现彻底,几乎不需要像交谊舞那样进行多规范的学习。它真正需要的是表达自我的勇气,在工业化的律动率领下释放情感。迪斯科舞依然是群体性的,但它摆脱了交谊舞那种成双成对的刻板要求,可以群魔乱舞,也可以一组人面对面跳,更可以沉溺于自我放任状态中的独自表演。所有这些,意味着它是一种更加民主的、尊重个体的身体表达方式,标志着一个个体解放的新时代降临。

 


1987年,云南老山,中越边境的战事已近尾声,炮火间隙,解放军战士跳起了迪斯科
安哥拍摄,选自《安哥:结图纪事》摄影集


迪斯科舞曲之强劲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是笼罩性的,电影中的迪斯科片段对社会的影响具有偶然性,但它是一种强烈的信号。流行歌曲中具有迪斯科节奏的曲目是它全面登场的序曲,比如早在成方圆1982年《成方圆独唱专辑》中的《巴比伦河》就是典型的迪斯科风格。这首歌的原唱是德国的“骨感”乐队,由于它表现出的异域情调一直被我们误以为是一首地域传统浓郁的民歌而忽略了其隐约的现代性特质。后来流行歌手张行在1984年发行的那盘专辑《成功的路不止一条》中的《成吉思汗》、《热情的沙漠》等歌曲也都具有明显的迪斯科节奏特点,流行更广泛。所以表面上看迪斯科仿佛是一夜之间占领了大学校园,实质上它的潜伏期和准备期也经历了一段必要的时间。


成吉思汗(Dschinghis Khan)是一德国的流行乐队,在1979年欧洲歌唱大赛中脱颖而出。乐队的名称来自他们在该比赛中所演出的曲目。成名作《Dschinghis Khan》被多次翻唱。▲

《荷东》系列磁带,图片来源于网络
《荷东》是一套欧洲舞曲音乐系列专辑。荷东的全称是《Hollywood East Star Trax》东方好莱坞明星舞会,港译“荷里活东方明星舞会”,简称“荷东”。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1986年至1995年)风靡一时,唱响大街小巷。▲


迪斯科舞曲中最令我们这代人耳熟能详的是一首叫《Brother Louie》的曲子,这首节奏感有力但旋律优美,情如烈焰,感染力极强。那个时期不仅是我们小小的校园,感觉整个城市都浸泡在这首舞曲之中,不可自拔。

 

Modern Talking《Brother Louie》舞台演唱,视频来源于网络▲


迪斯科造了交谊舞的反,搅了它的局乃一个历史的必然,是文化流变和政治改革之间的相互呼应。对于一个个个体来说,它不仅仅解放的是身体,还有思想。对社会来说,这种文化的迭代现象宛若是历史的刻度,依寻它的标识,我们得以重返历史的现场。


1987年,群众在地坛公园集中学习迪斯科舞。图片来源于网络

1990年,云南通海,六一乡老年健身队的小脚老太太们不仅舞剑,还跳健身迪斯科
安哥拍摄,选自《安哥:结图纪事》摄影集




霹雳舞

迪斯科的辉煌持续了两年时间之后,另一种更为魔幻的大众身体艺术形式出现了。霹雳舞也是随着电影进入大众生活的,但这一次它并非作为叙事电影的片段存在,而是整部电影的主体。比之中国人民熟悉的印度、巴基斯坦歌舞电影,这部片子几乎至头至尾都是在让人神魂颠倒的舞蹈中完成的。美国电影《霹雳舞》出品于1984年,1987年在哈尔滨上映,上映之后立刻在这座感性的城市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热舞风暴。由于爆裂火辣的舞姿、街头文化这些电影的内容和特性与哈尔滨这座城市的气质高度吻合,让这座城市找到了自己,人们陷入一片癫狂之中,不分昼夜。


美国电影《霹雳舞》海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美国电影《霹雳舞》舞蹈片段,视频来源于网络▲


一时间各大电影院门口排起了长队,人们争相观影并模仿电影中那些令人震颤的舞蹈技巧。我曾经目睹过哈尔滨电影院门口排长队买票的景象,的确令人吃惊。那条队列足足有150米的长度,并且秩序井然。这一轮上映对整个城市而言几乎是一轮精神上的洗劫,人们趋之若鹜,所有影院人满为患,所有场次一票难求。这不仅是中国当代电影史上的奇迹,亦是一座失落中的城市永远难忘的光辉岁月。

 

霹雳舞是一种把肢体语言用到极致的舞蹈,舞者用各关节、肩、头做出各种非常规性动作。它的夸张、怪异、幽默感是对传统经典性的交谊舞彻底的颠覆。它在视觉上造成许多错觉,也是其最具魅力之处。此外还有它的机械感表达,这似乎是人类对未来的想象和使用肢体进行的预言。即使和迪斯科相比,它的视觉冲击力要更强烈,音乐的感染力也更激荡人心。


80年代霹雳舞表演,图片来源于网络▲


霹雳舞虽是街头文化的范畴,但是它的形式本体语言受工业美学影响至深,它的节奏感并非来自身体自然的律动,而是工业生产中的机械举止,深重、刻板是它的基本样式,失重、倒行逆施、慢镜头这些都来自科幻的启发,是人类用身体对未来的崇拜做出的礼赞。而哈尔滨恰是一座街头文化和工业制造业文化相混合的城市,霹雳舞是这座城市在文化建构寻觅过程中的一次邂逅,电影中来自街头舞者们精湛的表演所展现出来的创造性让人们捡拾起了自信,找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熟悉感。当每一个听到那句“就在这儿,一定要成功!”的台词和其后的音乐所表现得跃跃欲试时,这个城市彻底沸腾了。

 

大学校园中的霹雳舞是此番城市狂潮中的一个热点,首先因为校园是青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地方,霹雳舞则是让身体洋溢着最狂放姿态的魔咒。这种舞蹈中的许多动作具有极高难度,而且不在传统舞蹈的范畴之中,比如鲤鱼打挺,更像是武术中的招数;单臂支撑身体悬空旋转像杂技;滑步、电摇像是马戏团中小丑搞笑的动作。但所有这一切被更加强有力的节奏带动和串联成为一个整体,好的霹雳舞会让在现场的你怀疑人生,它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的魔幻力量。校园里霹雳舞在一如既往的舞会里如同一个气急败坏的混蛋,它直接干翻了之前的造反先锋迪斯科,成为每一次舞会的压轴大戏,成为最终高潮所在。

 

全国首届霹雳舞冠军杨子军,视频来源于网络▲


谁说中国的社会群体不擅歌舞呢?八十年代中国社会全民乱舞的事实推翻了这个结论。我想我们过去长时间的沉闷概因尚没有寻找到精神和肉身上都属于自己的形式。和全社会学习霹雳舞的浪潮相比,大学里也毫不逊色。学院里学生自发组织了霹雳舞协会,还办了各种培训班。每一个青年学子都有一颗炽热的心,唯有霹雳舞这种激荡人心的身体运动和舞动,才能保持身心之间的平衡。由于霹雳舞终究是一种街头文化,因此它的发展状况在一个城市中并不平衡,哈尔滨当时霹雳舞的水准之高是全中国罕见的,在几次全国性的比赛中屡屡夺魁。相比之下,校园的热烈程度和整体水准要略低于社会。同时民间好手如云,令人叹为观止。所以那时候霹雳舞培训班的老师大多来自社会。街头青年凭借一技之长逆袭大学校园堪称超凡脱俗的社会景象。有一次痴迷者同班同学王长刚走出校园参加了一次社会舞厅的活动,回来之后大为赞叹道:“痞子们跳得真好,难度比电影里的大多了!”

 

大学本科短短的四年时间,我见证了交谊舞、迪斯科、霹雳舞交替变化的过程,一轮一轮的新潮袭来,一拨儿一拨儿英才的轮换,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想象。我们天真地以为这个魔术大师在未来将不断展现给我们新奇、激情、永不枯竭,我们也永远处在好奇之中。








四面空间艺术中心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建设艺术咨询研究所







特别鸣谢









长按关注四面空间
一面自我  |  二面周遭三面历史  |  四面未来
     往期文章精选↓关注四面空间→阅读更多原创


昔日校园文艺的偶像和暗影
学生老邓
一锤子一只烧鸡——《我的大学系列》番外篇之二
土木楼里的体育课——《我的大学系列》番外篇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的规矩方圆之道
    创业分享丨大学生创业浪潮中的不死鸟断裂丨中式“西方风情”的文艺复兴归去 戏来兮丨皮影剧《长至归》独家揭秘即将开幕丨皮影鲁艺行,非遗长至归 ——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文化之美·影戏人间”年度成果展“为中国而设计”——平遥城里大变戏
都市照明丨景观形态研究课程汇报
课程中的一次作业
城市永在流逝而影像永生
汽车模型和小人国苗苒回归——从扣子到“扣子”如何超越时间沙从哪里来●上下废墟,艺术家在行动●何为盛宴●苏丹:我的学生拍电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