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这件事,过程和结果哪个更重要?
图 | 日日新三年级美术展海报
这个冬日,日日新阳光大厅被孩子们的画作装扮一新,感觉整个冬天都亮丽、温暖起来了。
这是三年级嘉德班、润德班美术展。
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一幅画的中间画上一条长长的线,把人物和人物隔开;有一幅画两个人的脸被涂脏了。这些代表了什么?其中发生了什么故事?
日日新美术教研组组长林彩芳老师认为,美术的呈现以视觉为主,观看者看到的是结果,但对于创作者——儿童来讲,过程和体验最重要。
发生在美术课上的
故事
三年级本学期美术教学方向主要是人物创作,其中有一个创作主题采取小组合作方式,每组3-4人。比如《我们》这个主题,需要每个孩子的形象出现在画面中,呈现出“我们”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孩子们在创作前,先讨论、确定小组四人是什么样的关系,达成共识之后再进行创作。
因此,沟通过程占据课堂很重要的部分。孩子们日常相处的模式,在创作中会有体现。有的小组会相对快地达成共识,有的小组会花很长时间。
小组A:“吵得很过瘾”
小组A的一个组员在沟通过程中,与其他组员一直未达成共识,发生激烈的争吵,一直吵到嚎啕大哭,还在继续吵。一整节课,其他同学都进入创作了,他们还在争吵。
林彩芳老师说:“我在一旁观察,只要他们还在讨论主题,就没太大问题,争吵对他们来讲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我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局面——我了解这个孩子的个性和平时的表达,我知道他们之间要达成共识是需要这个过程的。”
后来快下课的时候,他们感觉找到方向了,也达成了共识,下节课就比较顺利地进入创作了。“我问他们感觉怎么样,他们说‘很过瘾,吵完之后,我们觉得现在很顺畅了。’吵架并没有妨碍他们的创作。”林老师说,“正是在争吵的过程中,每个人的主张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这个过程对他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后来,这个小组在具体创作中还会产生一些小摩擦,但对他们的创作已经没有影响了。在创作快结束的时候,他们又吵起来了,于是那个女孩就在画面中画了一条虚线,把她和另外两个男生的形象隔开了。
当观众看这幅画面,可能觉得那条线是艺术表达的需要,其实呈现的是孩子们关系的变化。他们把自己的画命名为《我们——又吵又好的玩伴》。
▲ 《我们——又吵又好的玩伴》
小组B:“从相亲相爱到相互吵架”
这一组同学较快达成共识——他们是相亲相爱的伙伴,构图是四个人的脑袋从四个角度碰触在一起。前面的创作还很顺利,快结束的时候,其中两个人因为颜色部分争执起来,其中一个往对方人物的脸上用画笔戳了一团颜料,另外一个也不甘示弱,也往对方人物脸上戳去。所以,你会看到画面上四个人脸,其中有两个人的脸上戳了两坨颜料。
“画面已经快完成了,按常规,这个作品就废掉了,当时我也没有决定怎么办,刚好下课,我说这幅画先保留在这边。后来我思考,这就是他们真实发生的事情。”林老师说,“到了下节课,我们就探讨,当时你们不是相亲相爱吗,为什么会演变成这样呢?他们说了发生的事情,当时就是很生气,手上都有画笔就戳下去了。我说,这就是你们真实的关系,我们就把它呈现出来吧,他们也同意,作品就这样展示出来了。”
如何定义画面中的人物关系?孩子们的原话是“从相亲相爱到相互吵架的朋友”。这就是孩子的世界。
▲ 从相亲相爱到相互吵架的朋友
小组C:角落里哭泣的男孩
“这组的一个男孩,平时比较容易和同学在互动中起冲突,在最开始的讨论阶段,他很快就受挫了——因为他的意见不被接受,自己就蹲到角落里哭。我建议他再去试一下,大家同不同意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不把想法表达出来,就卡在这了,他说卡就卡。我没有再去劝他,他自己呆了一会,就回到了组里,状态也比较好。很多时候不一定去跟孩子讲道理,只需要点他一下,他可能就意识到要怎么做,但是他在当时那个情绪中,就会那样回应你。我觉得很真实,成人也是一样的,有时候成人还不如他们那么勇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以上都是美术课上发生的“趣事”。林老师说“对我来讲,整个主题上下来,很被这些孩子触动,看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的状态,挣扎也好,吵闹也好,都是如此的真实。”
一 起 来
看展
人物创作大主题持续了近一学期,包括三部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我是谁)、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我们)、自己与环境的关系。
林老师认为,认识自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小学阶段,希望辅助他们用艺术的手段开始慢慢认识自己。孩子们在创作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视角,用艺术的语言去探讨(不是有意识的)、触摸到这种关系,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也许这种感受并不是很明晰,但他处在这个关系当中,这种感受会像种子一样,逐渐在身体内蔓延开来。
《猜猜我是谁》
由于“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过于抽象,因此,林老师设置了一个“猜猜我是谁”的捉迷藏游戏:孩子们相互观察、写生,并将日常观察到的同学的动作、服装等细节画进去,并给人物戴上各种面具,画完相互猜测画的是哪个同学。通过观察细节、查找线索,他们都能猜出八九不离十。这个游戏也让孩子从另一个角度、从别人眼中看自己。
画面中会出现摆着酷酷动作的小A,有跳芭蕾的小B。林老师说:“对我来讲,我知道每个人物代表的是谁,他们画得很生动、很形象,里面有表现他们个人特质的东西。”
▲ 孩子们对《猜猜我是谁》面具后面的脸充满好奇
《我们》
“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我们)这个主题,每个小组要讨论、确定该组成员之间关系以及每个人在这种关系中的角色。他们把在真实生活中自己感受到的、观察到的关系一一呈现在画面上——有的呈现好朋友的关系,有的呈现家庭关系,有的呈现非常普通的关系,有的呈现工作关系,有的则是店主与顾客的关系。
▲ 《好朋友》
▲ 《顾客与店主》
▲ 《一起野餐的朋友》
▲ 《相互配合的工作关系》
▲ 《互相帮助的朋友》
▲ 《非常普通的同学关系》
▲ 《一起过生日的好友》
在创作中,创作者赋予了作品个人喜好、自己的理解与情感。比如《我们——全家福》画面中的妈妈身着汉服,因为创作者自己的妈妈喜欢穿汉服,这种形象就反映在了画面中;《幸福的一家》里面,爸爸是一位魔术师,因为创作者本人就非常喜欢魔术。
▲ 《全家福》
▲ 《幸福的一家》
林老师介绍,在创作之前,孩子对“我们”关系的理解并不是很清晰,随着讨论的深入,每组都有着“独特的经历”(即第一部分:美术课上发生的故事),在创作完成后,他们的体会和理解也变得更加清晰起来。
《城市的白天与黑夜》
这个主题展现“自己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孩子们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并呈现所生活城市的某一隅,并从两个时间点入手:白天和黑夜,有的同学会呈现同一个地方白天与黑夜的变化,有的同学观察不同地点的白天与黑夜。创作后同学们互相分享作品时,从不同角度看到自己熟悉的城市,很是有趣。
<< 向右滑动,看更多作品>>
《盒子小剧场》
《盒子小剧场》主题,与上学期的生活美学课相衔接。孩子们从生活美学课原创绘本中,选取一个情节,进行立体创作(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环境里,需要考虑人物和场景如何安排,从创作者的角度去感受空间。
此次主题展览,是对孩子作品的呈现,也期望与观者产生对话,如果可以引发观者对探索自己的思考,就更好不过了。
END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和社群。
版权所有,如欲转载,请后台联系。
如果您有教育新知和心得,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woqiuyuan@126.com
推
荐
阅
读
每周五上午是日日新开放日
点击公号菜单栏“预加入”报名
日日新学堂
做自然而然的教育
北京·昌平·小沙河村 渥丘园
010-61779879
010-69734138
关 注 日 日 新 了 解 新 教 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