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演员石挥如何在艺海泛舟探索,在戏与梦里迷醉,让这三本书告诉你!
从2015年春节前的某个冬日午后,到2017年春,《石挥谈艺录》这套书的出版历时两年,而对于主编李镇老师和责编来说,这两年更像是一趟又惊又喜的时空之旅。
今日为大家奉此篇编辑手记下半部分:让我们从这三本书中的文字部分,走进石挥在其一生的时空旅行时的个人内宇宙,他如何在艺海泛舟探索,在戏与梦里迷醉,社会艰险与人情冷暖又在其心头荡起怎样的涟漪,那里有我们了解一个伟大演员一生所思所想的最幽深的密码。
本文上半部分 请戳 “为了编辑这套今年最重磅电影书,我开启了一趟又惊又喜的时空旅行!”
143篇文章,计划一本终成三本
用李老师的话说,每天在史料里翻腾,总能找到点信息。等到书最终出版的时候,从原来的21篇,陆续搜集到了143篇文章。所以原本1本的计划,看来要变成上下两册了。后来两本也都太厚,经与李老师商量,就干脆重新整理结构,按照内容划分,分别以话剧,表演,电影、散文、小说、杂文为三个向度,做成了如今的三本,每个版块内部,则按发表顺序排列,由此也可看出石挥思想变化的轨迹及其与时代大事件的呼应关系。
黑色版《石挥谈艺录 把生命交给舞台》
主要收录了石挥以一位全面的戏剧人的身份对话剧全面思考的文字,适合对中国话剧发展史及当代话剧行业整体发展感兴趣的读者。全书内容重点围绕1937—1956年间戏剧活动最丰富的京沪两地,角度涉及题材策划、编剧技巧、导演技法、演员制度、舞台装置、剧院分布、剧团经营、演剧经验、剧人素描等,石挥的身份在实践者、理论家、批评家之间灵活地跳进跳出,全面系统地思考话剧作为文化产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而其由北京再到上海的演剧经历,也可从侧面看出了中国话剧由爱美(amateur)到职业化的历史演进。
以下重点介绍一些重要的篇幅:
第一章“话剧皇帝”,收集了5篇报社记者对石挥的访谈记录,还有一篇石挥与发小蓝马的对谈文字。内容既涉及演戏、演员制度等专业问题,更有对女性、爱情、婚姻、家庭的看法。
编辑《石挥谈艺录》的日常
第二章“剧坛综述”,是了解1940—1950年间京沪两地每年上演剧目、剧团数量、剧人概况、戏剧 39 37542 39 14939 0 0 3105 0 0:00:12 0:00:04 0:00:08 3105物的重要资料。其中“舞台艺术座谈”的实录文字,则不但记录了石挥对话剧问题的发言,更有同场韩非、张伐等同侪的发言。
第三章“剧人素描”有三篇长文重点写了石挥眼中的曹禺与唐槐秋,是研究这二位戏剧家的重要资料。其中《上海戏剧家素描》一文,则以速写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了唐槐秋、于伶、李健吾、吴天等戏剧人。
第六章“古城乐章”收录了石挥在北京时期参与谱曲的四份乐谱,也是首次向后世读者展现其谱曲的才能。
第七章“戏剧剧本”则收录了石挥于1956年与人合写的剧本《双喜临门》,这也是2017版收录的唯一一个石挥参与撰写的剧本。1982版收录的《我这一辈子》剧本,考虑到作者是石挥的哥哥杨柳青,所以此次没有收录。
石挥为话剧《日出》谱曲
红色版《石挥谈艺录演员如何抓住观众》
如书名所示,这是一本讲表演的书。借用读者内陆飞鱼的说法,几乎是中国版的《论演员的自我修养》。这本书既呈现了石挥表演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及最终成果,又包含了其表演理论的重要养分:舞台与镜前表演经验、观看其他人的演出(话剧、京剧、曲艺等)、京剧、西方表演理论。
从这本书,可看出石挥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演员,高度的理论觉悟与素养,可以看出他对表演这件事的广阔视野与深入探索,他的舞台和镜前实践,是其理论的重要养分,同时,其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又指导其表演开向更纯粹的化境。他在试图建立属于自己的表演体系,而其探索的成果,则是中国表演理论中非常珍贵的瑰宝。
如果说同时代的大部分演员都醉心于来自苏联的斯坦尼体验派表演体系的话,(比如赵丹,甚至试图途径新疆去苏联取经,以创造中国的表演体系。)石挥则对以科克兰(Coquelin)为代表的表现派表演方法更感兴趣,甚至说过要做中国的科克兰。这可能源于其对京剧的痴迷与研究,因而对于投入之时第二自我的理智与控制更在意。
姜文在评价石挥的演技时,曾一语中的:
我深深地感觉到,石挥在演戏的时候,有非常强烈的享受……尽管演的是不同的人物,但是他其实很会抓所谓戏的那部分,也就是人失控的部分,而人失控的部分往往是暴露本质的时候。
姜文曾在《一步之遥》中致敬偶像石挥的《我这一辈子》。2004年,崔永元的《电影传奇》邀请他再现《我这一辈子》,姜文却拒绝了,他说石挥的表演是难以逾越的高度,他演不了。
对此,李镇老师表示非常认同。他认为:
石挥的表演实际是全程控制的,完全清醒的。他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能够在清醒的状态下表现人物的失控状态,因为他进入了角色的灵魂,他懂得如何去毫无破绽地表现人物该有的所有心理和生理反映,他不是自然主义的,而是高度技巧的,进入到化界的高度技巧。事实上,哪怕是人物下意识的面部抽搐,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归结在两点:
1、石挥能够理解和挖掘人物,靠的是阅历、悟性和洞察力;
2、石挥又擅长把他对人物的理解有效地、直击人心地,同时又毫无破绽地呈现出来,他认识和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极其出色。
石挥推崇的科克兰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里的重要篇章:
第一章“精进演技”,基本上是石挥表演理论的主要部分,整章14篇文章按发表时间顺序排列,可看出石挥表演理论的发展脉络。这套理论分好几个重要论题:发音与读词,动作,演员与观众的关系,迎头抢与由根起的两种表演方法,眼看四处耳听八方的观察生活的能力,演员的自我修养,演员与导演、舞美等人的合作问题。每个论题都是一个演员必须面对的,而其鞭辟入里的论述,借用读者圆首的秘书的话说,鞭鞭打在现代人的胸口上。
第二章“演出手记”,是石挥作为一名优秀的演员创造角色过程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慕容天锡七十天即:从受胎·育成·产生·到死亡》与《<秋海棠>演出手记》最为重要,记录了其最负盛名的两个经典角色的塑造过程。前者以孕育孩子来比喻创造角色的艰辛过程,被称为“演员们创造性格的圣经”。后者则完整记录了研究角色、搜集材料、读词与动作准备直到彩排、演出的完整过程。
出演《秋海棠》时,石挥曾向梅兰芳先生讨教
第三章“演员制度”,展现出作为演员的石挥对演员群体权益的关心与争取,一方面,他舌战多人,对演员的AB制与明星制发表着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又一直在重编导轻演员的社会环境中为演员争取地位与权益。
如果说“演出手记”是石挥演出经验的第一手总结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取法京剧”“观剧感悟”“他山之石”三章,则是石挥形成其表演理论体系的重要参照与养分。除了向生活与自己的舞台经验取经,他还要向京剧、他人的演出、国外的表演理论取经。
之前曾有个说法,说石挥的大学是京剧加天桥。石挥与京剧颇有渊源,京剧在他的生命中有非常重要的分量:他儿时在北京,经常与父亲去天桥、广和戏园、吉祥戏院,见过杨小楼等名角儿;后来又与李少春等人结交朋友;向梅兰芳、程砚秋、盖叫天等人讨教表演技法;唯一的妻子是京剧演员;就连婚礼上到场的朋友主要是京剧界而非影戏界的。
听李镇老师说,1926年,赵太侔、余上沅、闻一多、熊佛西等一批留美学生在徐志摩主持的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剧刊》,提倡"国剧运动"。他们主张整理与利用传统戏曲艺术以发扬新剧,杂糅东西方戏剧的特点,在写意与写实之间架起桥梁。后来因曲高和寡,未能实现。
《国剧运动》封面
而熊佛西等人的这一畅想,后来却被石挥实现。石挥所依仗的,正是他的大学:传统京剧与天桥曲艺。
比如,《我这一辈子》里,从第26分钟开始,石挥的角色与另一个角色在门前站岗敬礼的段落,就灵活转化成相声表演。
又如《艳阳天》中,则引用了如今已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渔鼓道情。
关于第一自我的感性投入与第二自我的理智控制,前文已表过。除此之外,石挥还懂得在舞台演出中丰富电影中常用的微表情、微动作,而在镜前演出中借用舞台演出中常用的夸张。
石挥演戏多,看戏也多,而且笔头子勤,看过后会思考,爱写作,“观剧感悟”便是他通过观看其他剧人剧目乃至国外友人演出来学习表演的鲜活案例。
为了学习西方的表演理论,他早在30年代就在位于北京东单北大街的基督教青年会补习外语,经常去北京北海边上的文津街图书馆逛。到上海后,则经常去位于黄浦区四马路的书店读书,还让黄佐临介绍英语老师,一边学英语,一边搞翻译。
“他山之石”一章中收录的《演技教练》与《一个演员的手册》两部书的翻译章节,便是石挥刻苦翻译的成果,而漫谈《演员艺术论》则是其研读科克兰专著的重要反思笔记。
科克兰专著《演员艺术论》中文版封面
蓝色版《石挥谈艺录 雾海夜航》
这本书,主要有三大部分:石挥撰写的散文与小说,石挥与电影有关的所有文章,生活札记。
其中京味儿小说《大杂院儿》文笔老辣,颇有老舍风范,实为文坛遗珠。《古城探母回令记》与《海角天涯篇》则近乎半本自传,是探寻石挥生活轨迹及内心情感的重要资料,文章记录了石挥的幼年生活、对母亲的感情、少年时混迹于社会底层的艰辛、神秘而青涩的初恋、刚入戏剧界荒诞而真实的见闻等。
除了上述文字,这本收录了石挥年谱与石挥京沪活动地图,是了解石挥话剧生活之外,电影生活、政治生活、情感生活、心路历程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艺术工作者或曰普通人的命运与生活的重要材料,还可透视出彼时京沪两地一代人的生活百态。
1945年,石挥回京探母时,母亲居住的东四十条56号
封面与书名,一只鸡的巧合
因是纪念版,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确立了锁线精装的想法。为了增加成品的文艺气息并方便读者携带与阅读,我们选择了32开的开本尺寸,并尽量调整出相对舒朗的排版。
因公司上下皆重视,书的封面交给了后浪的美术总监,来自宝岛台湾的陈威伸先生。说到封面,可先提一下书名的确认过程。
一开始,李镇老师有提议过叫《石挥艺谭》或《雾海夜航》。选《雾海夜航》,既是因为它是石挥执导的最后一部电影的片名,更是因为这四个字,如谶语般,形象地描绘出石挥最终的命运走向。
后来,经过协商,我们选择了使用1982版时已为大家熟知的主书名“石挥谈艺录”,副书名则依照每本书不同的内容,从书中摘选借用贴合内文的石挥自己使用过的文章名,也就是现在的样子:把生命交给舞台、演员如何抓住观众、雾海夜航。
在书名的确认过程中,陈先生敏锐地抓住了“雾海夜航”这一概念,由此设计出两版不同风格的封面,一版现代,一版古典。
未曾曝光的现代版封面
最后我们选用了比较古典的一版。封面上,茫茫大海中,日升月落,月升日落,船浮船沉,像是一个人的一生,起起伏伏。成品出来后,我们发现三本书的封面如三格漫画,可以自由组合,不同的组合方式,也可有不同的意味解读。
1982版的封面,上面画了一只鸡,编者魏绍昌先生在跋的末尾写道,画鸡,是因为 “我们在丁酉年(1957)痛失石挥其人,而在辛酉年(1981)喜得石挥其书,‘酉’者鸡也,画鸡留念,不是很有意思吗?”
有趣的是,这套原本计划在2015年出版的书,终因期间搜集资料、编辑校对花费了比较多的时间而被拖延至2016年年底,又因北京雾霾导致印厂开机延迟,最终于2017年出版面世,而2017,恰好也是丁酉年,距离石挥失踪,刚好一个甲子。
关于表演大师石挥的更多内容,请戳下面文字链接!
话剧皇帝石挥迄今为止最完整的著述辑录《石挥谈艺录(全三册)》
另外好福利: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石挥谈艺录》全三册(7.5折呦!!)